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主因“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6天”于2011年3月25日入住消化内科治疗。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病程短,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院外行“刮宫”术,术后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无呕血,纳差、乏力。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有癫痫病史,但否认院外服药治疗。

查体:体温38.7℃,脉搏86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64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不配合,颜面肿胀、充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正常,移浊阴性。

辅查(3月2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21.31 ×109 /L ,中性粒数6.93×109 /L,中性粒细胞率0.325,淋巴细胞率0.427 ,(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74u/l,谷丙转氨酶155 u/l,总胆红素63.1 umol/L,直接胆红素55.4 umol/L,血糖5.2 mmol/L,肾功能正常(3)B超: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

入院诊断为:1、腹腔感染2、败血症?3、肝功异常。

治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ivgtt 2.0g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抗感染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 2.0g ivgtt Qd’护肝治疗,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全身现红色皮疹,面部及全身肿胀加剧。其后治疗期间患者一直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3月25日36.7℃、3月26日40℃、3月27日39.2℃、3月28日39.0℃、3月29日39.5℃。

于3月29日患者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逐考虑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3月29日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2.0g ivgtt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换用“去甲万古霉素0.4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 mg ivgtt Qd ”,口服“酮替芬片1mg Bid 氯雷他定片10mg Qd”抗过敏治疗,继续护肝,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查(3月31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2.23 ×109 /L 、中性粒数3.22×109 /L、中性粒细胞率0.263、淋巴细胞数6.16×109 /L、血小板数40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387u/l,谷丙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149.7umol/L,直接胆红素138.1 umol/L,血

糖26.2 mmol/L ,肾功能正常;(3)真菌培养:无真菌生长;(4)血细菌培养:无细菌培养。

4月1日,患者仍全身肿胀,脱屑减少,全身皮肤严重黄染,伴高热,口腔粘膜出现损伤出血。详细追问,患者述于2011年3月1日于院外诊断为“癫痫”,给予“卡马西平片0.1g tid”治疗,逐考虑卡马西平所致的“剥脱性皮炎、药物性肝损害、重症肝炎”。立即停用卡马西平,改用丙戊酸钠片。继续抗过敏治疗、加强皮肤护理、营养支持等治疗,目前患者剥脱性皮炎好转。

辅查(4月4日):甲、乙、丙、丁、戊抗体检查:均为阴性,排除肝炎。

辅查(4月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1.98 ×109 /L 、中性粒数1.32×109 /L、淋巴细胞数9.68×109 /L、血小板数54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14u/l,谷丙转氨酶258 u/l,总胆红素373.9umol/L,直接胆红素322.0 umol/L,肾功能正常。

4月6日,患者全身肿胀有所消退,但仍高热,口腔粘膜有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并伴有浓性分泌物。有并发严重进行性肝损害,严重黄疸及肝坏死,水电解质紊乱。经过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患者过敏症状有所好转,目前主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继续抗过敏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及护肝,补液等对症治疗。

4月10日,患者肿胀逐渐消退,皮疹转暗,体温下降,皮肤及粘膜渗出液减少,生命体征平稳,转入下级医院进一步后期治疗。

二、讨论与分析: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CBZ 又名酰胺咪嗪,为一种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可封闭钠离子通道,延长动作电位兴奋期,使神经元的再点燃率降低,抑制丘脑腹前核至额叶的神经冲动的传导,其化学结构与三环类抗抑郁药近似[1],多作为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同时对治疗神经痛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较多,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 表现为视力模糊, 复试, 眼球震颤, 因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引起水潴留和低钠血症(或水中毒)发生率约10%~15%。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变态反应, Stevens Johnso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 皮疹、荨麻疹、瘙痒、儿童行为障碍、严重腹泻、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荨麻疹、瘙痒、皮疹、发热、咽喉痛、骨或关节痛、乏力)等[2]。其过敏反应还能引起头晕,乏力,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皮疹,药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周身性红斑狼疮样反应,低钠血症,中毒性肝炎。周身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大、肺浸润及捻发音。

虽然卡马西平引起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较罕见(发病率为1/1000~1/10000),且无性别、

年龄等差异[3]。但是其对人体的损伤极大,特别是重症药疹病死率较高,约25% 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Stevens2Johnson综合征是由卡马西平诱导产生, 其死亡率高达30%以上[4],值得临床引起高度重视。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所致药疹统称为抗癫痫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AHS),是一种特异性反应,属于迟发性全身性过敏反应,潜伏期2~40天,平均为13天,据统计90%以上的严重皮肤反应发生在服药后的前2个月,数据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服用卡马西平的前2个月重型药疹的发生风险在1/ 1000 ~10 / 1000[5]。临床上开始多表现为发热或皮疹,皮疹分布广泛,为全身性的皮肤黏膜受累,其后1~2天内皮疹逐渐增多,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损害会进一步扩大,出现黏膜及内脏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卡马西平药疹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与个体对卡马西平的代谢异常有关。卡马西平进入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脏CYP3A4 酶进行代谢,产生活性代谢产物:10, 112环氧化卡马西平,如果某些个体内CYP3A4 酶活性增强,将使10, 112环氧化卡马西平产生过多造成其浓度过高,从而与体内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成为免疫原,激活一系列的变态反应,出现药疹[6]。

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起病急,病程短,在服用卡马西平1个月作用发病,出现高热、高血象,轻微皮疹,随2天内皮疹加重弥散全身,并出现出现黏膜及内脏损害。其临床表现与卡马西平所致严重药疹相符,为一例典型的卡马西平所致“剥脱性皮炎”。

针对本案例的患病及诊治过程:卡马西平所致重症药疹,潜伏期长、起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累及全身多脏器,都给诊治带来巨大困难。本案例中由于患者不配合医师的问诊及查体,隐瞒其“癫痫”史及服药史,加其“刮宫”术史及“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的初期表现,导致入院时的误诊,延误救治,是其后面病情急剧加重的重要原因。在前期的救治中,基于患者“刮宫”术史及其高热、高血象给予了抗感染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高热、高血象,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口腔粘膜有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并诱发肝损害,逐转入皮肤科确诊并抗过敏治疗。本案例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前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颜面肿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高热,白细胞增高(21.31 ×109 /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后期迅速发展为全身皮疹,脱屑,呈鱼鳞样改变,口腔粘膜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全身皮肤严重黄染,肝脏进行性损害、中毒性肝炎,水电解质紊乱。

卡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应重在预防: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适应症,从低剂量开始服用, 缓慢增加剂量,尽量避免多药合用,做好用药前宜教,告诉患者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与医师联系,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定期回医院复诊检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