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304.00 KB
- 文档页数:20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和刑法一,民法(一)民商合一体例的确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编订民商法,1929年成立民商法起草委员会,聘请法国人宝道和著名法学家王宠惠等为顾问,具体负责起草。
起草过程中立法院长胡汉民,副院长林森等根据中国自古民商不分,商业不发达,商人本无特殊地位的现实,建议立法上须用民商合一体例。
将通常属于商法总则之经理人及代办商,商行为之交互计算,行纪,仓库,运送营业及承揽运送等项,编入民法典债编。
单独编订《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等到,作为民事特别法。
这种体例对日后中国民商立法,民商法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华民国民法)《中华民国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
概况由中华民国民法,有,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构成,共计29章1225条。
总则又分法例,人,物,法律行为,期日及期间,消灭时效,权利之行等债编分通则,种种之债物权分通则,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典权,留置权,占有亲属编分通则,婚姻,父母子女,监护,抚养,家,亲属会议等继承编分遗产继承人,遗产之继承,遗嘱民事法律无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除民法典外,习惯和法理也构成南京国民政府民事法律的渊源。
中华民国民法在内容与指导思想上仍然是继受和固有相结合,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1.对西方法律的继受和移植2.对中国固有法的保留和改造(二)民事特别法《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破产法》1931年7月1日正生效,《中华民国公司法》,多次修改,新公司法分为定义,通则,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外国公司,公司之登记及认许,附则1929年10月30日公布施行《国际统一票据法案》1929年12月公布,1931年1月1日施行《海商法》,海商法以大清商律草案,志田案草案基础上制定的1929年12月30日公布保险法,1937年公布第二部保险法,计有总则,损失保险,人身保险,附则等4章,98条破产法是司法部于1925年通令各级法院在审判中可参酌援用《破产法草案》此为日本法学家松风义正草拟。
民国的法律制度学习重点:了解民国时期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主要内容: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一)制宪活动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制定背景:一方面为了尽快结束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指挥并进一步组织全国的革命力量,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南北统一;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各省政权大部分为立宪派和旧军阀所控制,他们想通过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新政府的形式来同清政府和袁世凯进行政治交易。
(2)评价:A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B对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制定背景:南北议和,孙中山准备放权(2)特点1)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2)扩大参议院权力,相对缩小临时大总统的权力;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3)意义及局限1)意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宪法性文件;2)局限:①没有的反帝反封建的规定,没有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②政体的改变表明有因人而设缺陷。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令1、保障民权方面(1)解除“贱民”身份。
(2)禁止买卖人口和贩卖华工。
(3)提倡女权。
女子可与男子同学。
2、经济管理方面:保护私产(《保护人民财产令》),振兴实业。
3、官吏管理方面:严格铨选,整饬吏治。
4、文化教育方面:发展教育,重视文化。
废除科举,改学格物致知5、社会习俗方面:革除陋俗,改进风尚(1)严禁鸦片、禁止赌博(2)限期剪辫、劝禁缠足(3)改变称呼,废止跪拜(4)改用阳历(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1)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2)临时中央审判所:最高审判机关(3)实行四级三审制2、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1)禁止刑讯、体罚(2)审判公开和陪审制(3)保障司法独立:法官终身任职(4)建立律师制度:《律师法草案》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公元1912年-1928年)(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1)制定背景:以国民党占多数席位的国会制定的。
法硕联考法制史复习: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1.法律体系与“六法全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即开始仿照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样式,来建构中国以法典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1928年至1937年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公布实施了六个门类的法律法规:宪法(《训政时期约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建立起国民政府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这些大类法规中的基本法典(行政法除外)为中心,各有一整套的关系法规,即低位阶的法律、条例、通则、规程、规则、细则、办法、纲要、标准、准则以及判例、解释例等不同层次和性质的法律,组成一个严密的层次分明的法律系统。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以法典为纲、以相关法规为目的方式,将法典及相关法规汇编成《六法全书》。
《六法全书》的编纂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六法体系的建构完成,实现了法律形式上的近代化。
长期以来,人们在习惯上把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简称为“六法全书”或“六法”。
从规范上来说,六法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基本法典。
构成六法体系的核心的是宪法、民法、刑法和程序法等基本法典(行政法例外)。
这些基本法典构成了******政权法律体系的骨架。
2.关系法规。
是指围绕基本法典而制定的低位阶法规,如条例、细则、办法等等。
这些关系法规,作为一种补充,与各自的基本法典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部门。
3.判例、解释例。
构成六法体系的另一重要层次的是最高法院依照法定程序作成的判例和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作出的解释例和决议。
把判例和解释例作为重要的法律渊源,是南京国民政府对北洋政府法律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它们是成文法的重要补充,可以对成文法加以引申或进行实质意义上的修正。
最高法院的判决例,经“采为判例,纳入判例要旨”,并报司法院核定者,具有法律效力。
若最高法院各庭之间就某一判例有争议,则由司法院之变更判例会议作出决定。
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则拥有解释宪法、法律的权力,其作出的解释例或决议,具有与宪法或法律同等的效力。
第十四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第十四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一、本章知识点(一)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以孙中山的“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为立法指导思想,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坚实基础,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
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颁布一系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政府组织法、刑事法规、军事法规、财政法规、土地和劳动法规以及司法制度改革为内容的法律体系。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与法律体系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首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及中央政治会议,后采用五院制的政府体制,规定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但立法院在行使立法权时,必须遵循中央政治会议所确定的立法原则,不得改变中政会所交议的事项。
此外,行政院、省政府等也享有部分立法权。
2.立法概况(1)第一阶段(1927-1936)。
国民党运用法律确立一党专政统治地位,是“法统”形成时期。
(2)第二阶段(1937-1945)。
是“法统”确立时期。
(3)第三阶段(1946-1949)。
是“法统”维持和崩溃时期。
3.立法特点(1)标榜以孙中山的“遗教”为立法根本原则,增加欺骗性。
(2)特别法多于普通法。
(3)采取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的法律体系。
(4)最高法院的判决例、司法院的解释例、司法机关认可的习惯和法理,也可作为审判权的依据。
(三)六法体系1.宪法及宪法性文件(1)1928年《训政纲领》。
将一切重大原则、方针、政策的制定权都交由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只有实施、执行权。
以“训政”为借口,剥夺人民的各项权利,把一切大权都集中于国民党,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
(2)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确立了“以党治国”的原则,由国民党代行国民统治权,对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也作出规定,但缺乏充分实际的保障。
(3)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
以法律的形式将国民党党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形式上和文字上虽具有资产阶级的民主色彩,但实质上是一部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维护蒋介石个人独裁,反民主、反人民的宪法草案。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制度分析一.中央政制部分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在名义上以孙中山提出的“建国三时期”、“权能分治”及“五权宪法”等思想为理论基础。
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建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实行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种不同的统治方式。
“军政时期”的国民政府孙中山所说的“军政时期”的政府,是指1925年7月至1928年10月国民党所建立的中央政府,即初期的国民政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7月1日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于是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国民政府组织法》全文共10条,其要点有三:一是国民政府在中国国民党的指导与监督之下行使全国政权。
二是国务采用委员合议制。
三是中央政府采用二级制。
初期的国民政府,在国民党中央的指导与监督下掌握全国政务。
国民政府采取委员会形式。
委员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任期不定。
委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5至7人为常务委员,执行日常政务。
除了1927年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不设主席外,其他时期均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推选国民政府委员时,指定1人为主席。
从规定来看,主席也没有什么高出其他委员之权,只是负责召集国民政府委员会议,至于公布法令及其他文书,是由主席与主管部长或常委署名,以国民政府的名义进行。
在不设主席时,签署文件须有委员3人以上署名。
国民政府的内部机构,先后成立有秘书处、副官处、参事处等。
至于行政各部,设有军事、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内政、工商、农矿等部,以及教育行政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侨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禁烟委员会等等。
初期的国民政府,并未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一切法律均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政治会议所制定。
1927年中央特别委员会时代,政治会议一度取消,立法权即由国民政府行使。
直至1928年3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立法程序法,立法权才有明文规定。
国民政府初期,虽没有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但设有专门管理法律起草与审议的机关。
27.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民商法合一”的制定原则,其主要根据是( ) 【0501】A.中国商业不发达B.限制商人的特殊地位C.民、商法并无确定的界限D.维护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28.南京国民政府各级法院中的法官称为( ) 【0501】A.书记官B.推事C.审判员D.裁判员1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是()【0510】A.《大清民律草案》B.《中华民国民法》C.《商人通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5.南京国民政府普通法院实行三级三审制,其中称为“法律审”的为()【0510】A.第一审B.第二审C.第三审D.第四审26.南京国民政府使用时间最长的根本法是()【0510】A.《中华民国约法》B.《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C.《中华民国训政纲领》D.《中华民国宪法》28.在南京国民政府六法体系中,唯一未被法典化的是()【0601】A.民法B.刑法C.宪法D.行政法26.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的惩戒机构是()【0801】A.行政院 B.公务员惩戒委员会C.监察院D.考试院2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是()【0710】A.《大清民律草案》B.《户部则例》C.《中华民国民法》D.《井冈山土地法》2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原则中,提出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机构为()【0810】A.人民代表会议B.资政院C.参议会D.工农兵会议(苏维埃)3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公布于()【0810】A.1931年B.1932年C.1933年D.1934年27.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审判实行()【0910】A.四级三审制B.四级四审制C.三级三审制D.三级二审制29.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的立法机构是( ) 【1010】A.资政院B.参议院C.谘议局D.立法院29.南京国民政府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机构是( ) 【1101】A.平政院B.行政法院C.司法院D.立法院35.南京国民政府的民事特别法包括()【0710】A.《公司法》B.《票据法》C.《海商法》D.《保险法》E.《破产法》34.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事特别法有()【0901】A.《公司法》B.《票据法》C.《海商法》D.《保险法》E.《森林法》35.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行为法包括()【1001】A.《国籍法》B.《商会法》C.《县组织法》D.《土地法》E.《农会法》3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所制定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有( ) 【1010】A.《中华民国训政纲领》B.《五·五宪章》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E.《中华民国宪法》三、名词解释【0810】37.行政法院(南京国民政府)【1001】38.《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四、简答题【0910】4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特点。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中华民国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广州、武汉及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在政治变幻无定,战乱频繁的环境中仍然初步构建起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
这一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行政法与经济法等各项部门法律。
这一法律体系主要仿自欧洲大陆法系,部分吸收了英美、苏联的法律,同时保留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传统规范。
这一法律体系作为一种具有前导性的示范规则体系,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作用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使中国迅速变成法治社会;社会生活更多地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而不是按照近代法律体系确立的规则进行,法律没有能够形成其应有的权威。
对近代法律的如此命运,中华民国的历届政府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近代法治秩序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政府。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经过数千年的相互选择、渗透与兼容,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有着强烈自我特质的复杂有机体;近代法律体系作为主要来自于西方的规则,其实施的主要障碍在于它与这一有机体难于兼容。
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体系当中,南京国民政府在清末与北洋政府既有立法与各种法律草案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近代法律体系。
从法律的部门分类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学家通常将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归为“六法”。
“六法全书”一词源白日文汉字,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从法国引入法律,先后翻译了《法国民法典》及法国的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商法典、宪法,以此六法作为法律体系的代表性法典,号为“六法”。
清末变法后这个词传人中国,形成“六法全书”的说法,泛指整个成文法体系。
在进行法规汇编时即按照六法体系进行,在六法法典之后汇编有关的法律。
民国初年的“六法全书”指宪法、民法、商法、民事诉比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即决定“民商合一”,不再制订单独的商法典,这样一来所谓“六法全书”改指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
论述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民法的原则、经过及其民法的结构、内容、特点“摘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29-1931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
该法典在国统区适用20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法制编制法为主干的六法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当时中国在西方先进法文化和移植与法律资源的本土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标志着以近代法律理论为指导、具有近代特征的法律制度在中国的成长与确立。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民法一、南京国民政府民法的制定原则一九二九年民法典制定之时农村家族社会仍是社会现实主流,宗法意识强烈,以个人为本位的权利意识稀疏淡薄,因此一定程度上立法超前法律与现实相隔离,但是民法为私法、为权利法,民法的任务即维护个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平等,因此民法的原则必离不开私法自治、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
在此基础上,民国民法典已有所变革立法者认识到人非遗世孤立而是具有社会连带特征共营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因此民法典预设的社会模式经济背景应当考虑社会连带性与中国固有的集体家族观念。
在立基于人的本位及人的尊严之伦理立场上,以人的互相尊重伦理为原则适当淡化绝对意义的个人本位而产生出社会本位的特征。
二、南京国民政府民法的制定经过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九二八年成立了国民政府立法院,由胡汉民任院长,林森任副院长。
次年一月二十九口立法院十第十次会议决议指定委员傅秉常、史尚宽、焦易堂、林彬、郑毓秀组成了民法起草委员会,并聘请了司法院院长土宠惠、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及法国人宝道作为顾问,该委员会成立之后即开始着手起草民法总则编。
前后历时两年,民国民法典全部完成。
首先是编制立法原则,二是起草各编法律条文。
主要是由民法起草委员会根据立法原则分别起草相应各编的法律条文,在起草法律条文的过程中,民法起草委员会都进行充分的讨论,如民法总则编先后开会二十余次,民法债编则先后开会一百五十余次,民法物权编开会四十余次,亲属编、继承编亦是先后开会二十余次,始克成稿。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1927 年 4 月 18 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
这一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开启了一段复杂而多变的历史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在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取得一定成果的背景下发生的。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随后,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其政治制度在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的政治体制,但实际上具有浓厚的独裁色彩。
国民政府实行的是“五院制”,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
行政院负责行政事务,立法院负责立法工作,司法院主管司法审判,考试院掌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监察院负责监督政府官员。
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设计似乎实现了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但在实际运作中,蒋介石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他利用政治手段打压异己,扶植亲信,使得国民政府的政治运作成为了他个人独裁的工具。
在地方政治制度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
省政府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十分严格,地方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
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导致了地方积极性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还存在着严重的阶级不平等。
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而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则在政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掌握着大量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在政治运作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断。
蒋介石的嫡系、桂系、粤系等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和斗争。
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和争斗,严重削弱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力量,也影响了其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的发展。
在法律制度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往往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对普通民众的权益保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