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坊破题旧房新用
- 格式:pdf
- 大小:53.28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可持续城市最佳案例有多个,包括但不限于:
1. 奉贤“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总占地面积约0.7平方公里,重点围绕“2+1+X”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通过最大限度惠及民生,增加绿地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和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
2. 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南桥源”:通过增加公共建筑和绿地面积、保留改造建筑等措施,完成城市更新土地面积20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老城区人居环境和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
3. 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顺利闭幕,此次大会主题为“建设宜居可持续城市,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发起的国际日。
4. 上海市虹镇老街旧区改造项目:通过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实现了从“旧区”到“新家”的蜕变,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
5.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综合改造项目:通过对街道进行综合改造,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打造了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街区。
这些案例都是上海在可持续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城市更新比较好的案例
城市更新的良好案例有很多,这里仅提供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项目。
这个项目规模较大,对旧居住区、旧厂房、旧商业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合理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肌理。
这种微更新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第二个是重庆万州吉祥街城市更新项目。
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项目,目的是为打开万州城市旧改更新的局面,提供一个有效的示范。
项目尊重现有巷道肌理与风貌,实现传统与新兴业态融合共生。
通过“点式”街巷的改造,促进城市的有机微更新,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促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
这些项目均采取绣花功夫的方式进行更新,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烟火气。
如需更多城市更新案例,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城市规划专家。
上海旧住房成套改造案例
1. 原上海市委校旧住房改造项目: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由原上海市委校旧住房改造而成。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计划分为14个改造单元。
改造后的住房将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和设施。
2. 黄浦江畔旧住房改造项目: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原为黄浦江畔的老旧住宅区。
项目计划改造10栋旧楼,总建筑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
改造后的住房将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增加公共设施和绿化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3. 静安寺老旧住宅改造项目: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原为静安寺周边的老旧住宅区。
项目计划改造20多栋老旧楼房,总建筑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
改造后的住房将提供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同时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特色。
4. 上海格林玛利亚广场旧住房改造项目:该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原为格林玛利亚广场的老旧住宅楼。
项目计划改造4栋楼房,总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
改造后的住房将提供现代化的居住环境、设施和便利的交通配套。
5. 杨浦区滨江旧住房改造项目:该项目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区,原为滨江旧住宅楼。
项目计划改造6栋楼房,总建筑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
改造后的住房将符合城市更新的要求,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
这些案例展示了上海市旧住房改造的情况,通过对老旧住房的改造和提升,为居
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更新和改善社区发展。
红坊,外表冷酷内心狂野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园区C-6单元(近虹桥路)路过红坊时,常常有人和它擦肩而过,因为谁也不曾想到繁华高雅的淮海西路上居然奇迹般地伫立着一个巨大厂房。
这家厂房,50年前曾是万人炼钢厂———上钢十厂。
在那个年代,它因为创下了年产冷、热轧带钢40万吨的纪录而锻造了一段辉煌时光。
50年后,这个在产业结构调整下已渐渐褪色的厂房却华丽转身,因宏大而构思奇妙的空间和奢侈的中央绿地成为本城最新最IN的潮流地标。
各大品牌纷纷选择在这里做秀,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也即将在这里举行。
在老厂房改建成风的今天,红坊能脱颖而出,归功于它“架子搭得好”,它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传承了老建筑与生俱来的历史肌理,保护其原生态感,又注重柔性艺术细节处理,使新旧空间互相自然过渡。
红坊是巨大的,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呈U型,中间是大型中央绿地。
其中办公面积1.1万平方米,大型展示厅2600平方米,还有1400平方米画廊、2000平方酒吧等休闲场所,及1000平方米手工作坊。
面对如此大手笔的空间,红坊的改造却非常细腻。
比如将老厂房原本没有个性的灰色涂层一层层剔去,露出里面有年头的红砖。
但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却是刻意保留了。
一堵堵张扬大气的红墙间,居然留有一堵幽幽的青灰墙。
凑近青砖细瞧,每块上面都有印记:“古”、“福”、“CTU”等字样,顿时让人感到时间在其中缓缓流淌。
站在如今摆放着各国雕塑家作品,艺术气息浓郁的红坊,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当年冷轧厂800名工人和热轧厂四五百名工人壮观工作的情景。
可它今世也是有人气的,在法国设计师的设计下,B区一楼为艺术展厅,二楼、三楼却成了开放式办公区,有的办公区上方还有露台,大家可共享艺术话题。
这个浑然天成的时尚场所身价不菲,活动场地一天8万起价、办公区每平方米每天4~7元,让人感叹不愧是A级地区的A级身价。
B区一楼为艺术展厅,二楼、三楼却成了开放式办公区,有的办公区上方还有露台,大家可共享艺术话题。
老街活化更新经典案例1. 北京胡同的活化更新案例:北京胡同是古老的传统街道,许多胡同一度陷入衰败状态。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政府开始了胡同的活化更新计划。
通过修缮老旧建筑,引入有特色的商业和文化活动,如咖啡馆、画廊、书店等,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居民。
现在,胡同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人们热衷于寻找独特体验的地方。
2. 上海老弄堂的活化更新案例:上海的老弄堂也经历了活化更新的过程。
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保护老弄堂的历史建筑,同时与私营企业合作,在老弄堂中开设创意工作室、设计公司、中小型企业等。
通过这种方式,老弄堂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创业者前来租赁和开办自己的事业。
老弄堂成为了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也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3. 广州沙面老街的活化更新案例:沙面老街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完整的活化更新过程。
政府注重修缮建筑外观,保留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在老街上开设了特色商铺,如手工艺品店、美食街、文创产业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消费。
此外,政府还引入了各种文化活动,如街头艺术表演、音乐会等,让老街变得更加热闹。
沙面老街成为了一个文化遗产和商业地标,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经典案例都展示了对老街的活化更新如何保护历史遗产、振兴经济,创造了新的文化和商业价值。
这些成功案例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其他城市的老街更新提供经验和启示。
4. 成都宽窄巷子的活化更新案例:成都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成功的活化更新。
政府对宽窄巷子进行了翻修和保护,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建筑和风貌,同时引入了特色商业和文化活动。
现在,宽窄巷子成为了成都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
在宽窄巷子中,可以找到传统的四川美食、特色的手工艺品店、茶馆等,同时还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
这使得宽窄巷子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生活的聚集地。
5. 杭州南宋御街的活化更新案例:南宋御街是杭州市的一个历史街区,也经历了活化更新的过程。
#老寿读图#第53集曾经的创意园区红坊
老寿读图,精彩都在视频中。
淮海西路上的红坊曾经热闹过一阵子,现在归于平静了,再过一段时间将不会有人再提起这地方的前身是什么?
红坊的地块原来是上钢十厂的厂区,改革开放时纺织业和老旧的钢铁厂首当其冲的被关停并转,大量原钢铁厂的员工一下子失去了铁饭碗,然后厂区一部分做了服饰市场,一部分做了花鸟市场,而大部分做创意园区,因为大型的车间可以给艺术家们很大的施展空间,由于部分墙面显露出红色砖墙,于是直接被命名为红坊文化艺术园区。
由于租金和氛围都比较合理,于是早年不少设计公司都在此开设工作室和办公区。
三年前这个地方开始有了新的动作,说是:红坊将迈进4.0时代。
2017年7月25日下午,由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融侨中心、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方,并由红坊社区的投资运营管理方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纪念活动“红坊不说再见”在红坊召开,通过《花草亭》收藏仪式、《城市再生》论坛和红坊的纪念版铸造模型发布三个板块,让我们重温了红坊的前世、今生,并对其未来满怀憧憬。
穿行在梧桐茂密的淮海西路,红坊为都市人构建了一处闹中取静的休闲场所,更被视为2.5产业政策的重要实践者。
提到它,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各大艺术机构、创意文化公司、LiveHouse、文艺小店,还有大草坪……但很快,这儿又将以新的面貌,带给市民们惊喜!随着土地性质的改变,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即将开启向文化、商业与办公充分融合的“4.0产业园”迈进的探索之路,并于2017年7月底暂时谢幕进入新一轮改造调整期。
不知道届时园区的租金是否还能亲民?还能让艺术家门可以接受?还能让设计类的小公司生存?。
上海老旧小区优秀案例
上海有很多老旧小区改造的优秀案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田林新村:该小区是典型的上海老式小区,房屋老旧、设施陈旧。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保留了原有的社区文化和建筑特色,同时增加了绿化和休闲空间,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2. 瑞金二路:瑞金二路是上海的老街区之一,房屋多为石库门建筑。
在改造中,设计团队对建筑外观进行了修缮,并保留了传统的天井、石库门等元素。
同时,街道两旁增设了绿化带、休闲座椅等设施,使街道更加宜居。
3. 静安新城:该小区是一个混合型居住区,包括新旧建筑和不同年代的房屋。
在改造中,设计团队通过统一规划,将小区内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增设了绿化、休闲设施和儿童游乐场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案例都是上海老旧小区改造的优秀代表,它们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绿化、休闲空间等措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虹口区春阳里旧改新帖子摘要:1.虹口区春阳里旧改新背景介绍2.春阳里旧改新的具体措施和亮点3.旧改新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影响和改善4.总结:虹口区春阳里旧改新的成果和意义正文:一、虹口区春阳里旧改新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城区的改造升级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虹口区春阳里作为上海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小区,其旧改新项目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正式启动。
此次旧改新的目标在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小区环境,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美好家园。
二、春阳里旧改新的具体措施和亮点1.优化小区规划:通过对小区内部道路、绿化、公共设施等进行重新规划,提高小区的整体品质。
2.提升住房条件:对小区内的老旧房屋进行翻新改造,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或改善小区内的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4.绿化环保:增加绿化带,提升小区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5.文化传承:充分挖掘春阳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6.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旧改新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影响和改善1.居住环境改善:翻新后的房屋外观整洁、室内宽敞明亮,让居民享受到更舒适的居住体验。
2.生活质量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
3.文化氛围丰富:春阳里旧改新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让居民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4.社区服务升级: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
四、总结:虹口区春阳里旧改新的成果和意义虹口区春阳里旧改新的成功实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不仅提升了小区的整体品质,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次旧改新项目充分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决心,也为其他老城区的改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建设报/2006年/2月/15日/第003版第一楼市上海红坊破题旧房新用中国楼市记者孙艳梅老厂房变身艺术中心2005年底,沉寂多年的原上钢十厂仓库前的绿地广场上,悄然摆放了数座或前卫或典雅的艺术雕塑,红砖厂房经过结构加固和修旧如旧的改造后,成为老工业与现代商务交融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日前在此举办的上海雕塑百年开馆大展,吸引来5万人次的观众,而与之相邻配套的红坊文化商务社区更成为传媒界、广告界、建筑设计界和艺术界踏勘办公的热点地区。
据负责上海城雕中心和红坊整体经营管理的鼎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光介绍,与上海诸多业已成熟的工业遗址改建的商务楼宇一样,上海城雕艺术中心的红坊文化商务社区毫无例外的受到所有创意型企业的关注,但与其他工业厂房改建的办公楼有别的是,这是首个由上海市规划局直接推动,并将成为日后上海承办各类国际艺术大展的主场馆和商务中心。
由于工厂转型,这个位于上海中心城区淮海西路上的厂房及所在厂区已闲置多年。
基于政府立项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调整中,厂房用地性质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保留厂房改造更新,成为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中心。
作为城雕艺术中心的配套商务中心,红坊在厂房改建和运营方案中,汲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纽约、伦敦、巴黎、悉尼等地区的成熟经验,本着将其打造成与美国麻省当代美术馆、英国泰德、悉尼岩石区等齐名的目标,稳健展开对老工业厂区的改建。
红坊商务中心分为A、B、c三个区域,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1.1万平方米。
项目内另有2600平方米大型展示厅、1400平方米画廊和2000平方米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休闲场所及1000平方米的手工作坊。
在设计上,公共区域和局部办公区域顶楼采用全透明玻璃屋顶,以营造一种阳光通透的效果。
在设施上,供暖系统和保温系统使用了法国节能新型材料。
红坊独特的商务软、硬件配套,为汇聚于此的商务精英创造了一个高效便捷、人情浓郁的工作环境,其配套设施设备均达到4A级写字楼水准。
上海红坊:一个k功的文创产业聚集区文水石闻际4>/-1S ■工红坊,又名新十钢红坊文化创意园,是由原上海第十钢铁厂 改造而来。
从2005年到2016年,它历经了由不同价值目标驱动引导 的两轮城市开发。
红坊项目的第一轮改造,源自上海市政府打造市 级文化地标的诉求,在以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前提下,突破常规 地实现了以轻资产租赁为基础,由专业机构参与的再生模式,实现 了由工业厂区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转变。
经过12年的运营,红 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也带来了整个地块及周边土 地价值的迅速增长。
对于红坊项目带来的精神力量,不只是一个雕塑艺术中心或 者是一个艺术家群落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变化过程能够让更多的 人接受与参与公共社区的建设。
从一组钢铁厂房与仓库到一个艺术文化街坊,对工业建筑空 间的重复利用是红坊改造中的重要原则。
建筑的改造设计结合了 对原有结构的加固以及新功能的使用,综合采用插层、加建、房中 房等手段实现了适应展示与办公的新空间组合。
红砖被作为改造 中的主要材料与部分保留的结构构件,成为具有场地记忆的形式 语言。
为结束上钢十厂关停之后近十年的半废弃与无序使用的状 态,项目合理确定、植人符合工业遗产特征、价值以及城市发展对 该地块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预期的新使用功能和活动,以文化 艺术展览与创意设计为主,配合教育、休闲、办公等辅助功能。
在对现有工业建筑进行修复与价值再现之外,红坊的改造充 分利用了原来位于厂区中央的堆场用地,将其变成一片有着地形 起伏变化的城市草坪。
草坡之上兼具雕塑展陈与活动聚会的功 能,草坡之下又增加了商业配套,从此变废为宝,在空间与功能上 都满足了当地城市公共活动的需求。
红坊文化团队承担了整个厂区的保护与修复,也包括了项目 可行性研究、保护性再利用研究、施工及后期运营、城市公共互 动等多层次的内容。
其中由红坊提出的围绕文化与公共艺术主题 的核心很好地结合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存量用地再用的需 求,同时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目标,并达到一定程度上 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之间的平衡与互补。
中国建设报/2006年/2月/15日/第003版
第一楼市
上海红坊破题旧房新用
中国楼市记者孙艳梅
老厂房变身艺术中心
2005年底,沉寂多年的原上钢十厂仓库前的绿地广场上,悄然摆放了数座或前卫或典雅的艺术雕塑,红砖厂房经过结构加固和修旧如旧的改造后,成为老工业与现代商务交融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日前在此举办的上海雕塑百年开馆大展,吸引来5万人次的观众,而与之相邻配套的红坊文化商务社区更成为传媒界、广告界、建筑设计界和艺术界踏勘办公的热点地区。
据负责上海城雕中心和红坊整体经营管理的鼎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光介绍,与上海诸多业已成熟的工业遗址改建的商务楼宇一样,上海城雕艺术中心的红坊文化商务社区毫无例外的受到所有创意型企业的关注,但与其他工业厂房改建的办公楼有别的是,这是首个由上海市规划局直接推动,并将成为日后上海承办各类国际艺术大展的主场馆和商务中心。
由于工厂转型,这个位于上海中心城区淮海西路上的厂房及所在厂区已闲置多年。
基于政府立项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调整中,厂房用地性质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保留厂房改造更新,成为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中心。
作为城雕艺术中心的配套商务中心,红坊在厂房改建和运营方案中,汲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纽约、伦敦、巴黎、悉尼等地区的成熟经验,本着将其打造成与美国麻省当代美术馆、英国泰德、悉尼岩石区等齐名的目标,稳健展开对老工业厂区的改建。
红坊商务中心分为A、B、c三个区域,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1.1万平方米。
项目内另有2600平方米大型展示厅、1400平方米画廊和2000平方米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休闲场所及1000平方米的手工作坊。
在设计上,公共区域和局部办公区域顶楼采用全透明玻璃屋顶,以营造一种阳光通透的效果。
在设施上,供暖系统和保温系统使用了法国节能新型材料。
红坊独特的商务软、硬件配套,为汇聚于此的商务精英创造了一个高效便捷、人情浓郁的工作环境,其配套设施设备均达到4A级写字楼水准。
从2005年6月改造工程开工到现在,艺术中心已全部落成并成功地举办了“雕塑百年”艺术展,红坊商务中心也进入到对外招租阶段。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红坊以飞快的速度,正逐渐成为沪上文化产业新地标。
历史建筑价值挖掘
大量厂房场馆如何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效用?这个课题正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逼近,成为业界一大研究课题。
有观点认为,红坊文化商务社区的成功运作,恰好为世博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及上海庞大历史建筑群的合理开发迟迟难动,作了双重破题。
上海市雕塑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上钢十厂保护改造的尝试,对于上海世博会、乃至更广义的老式工业厂房的保护和利用,都有指引作用。
”
上海世博会场馆现在提出保留30%左右。
不保留的建筑在建造时就应该从生态的角度考虑设计,不要留下建筑垃圾。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谈及世博会建筑后续利用的话题时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些永久保留的建筑应该注重质量,尽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不要制造建筑垃圾,不要污染环境。
我们现在只考虑了保留浦西江南造船厂的建筑,因为它要到2008年底才能让出,
到这个时候再拆掉重建肯定来不及,所以江南造船厂的建筑在规划里面基本上都是保留的,只对建筑进行改造,这是很好的想法。
但是浦东也有相当多的建筑,像上钢三厂等等,有很大很高的厂房,是否对它们加以利用,现在还没有考虑好,这是一个还没有深入涉及的问题。
把它们都变成建筑垃圾的确很可惜,这些建筑的质量也相当高,造型独特,而且是大空间,可以用作展馆。
让业内人士同样感兴趣的是,上海市雕塑管理委员会主管的这一项目,也撬动了政府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探索之路。
据郑培光介绍,为了翻修整个雕塑艺术中心及其配套的红坊文化商务社区,开发商先期投资成本超过5000万元。
尽管郑表示目前尚未就租金给出最后定价,但参照与其具有类比性的卢湾区“八号桥创意中心”,后者目前的日租金报价已达每平方米6元。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按目前行情,10%~15%的年租金回报率应该不难。
”
郑培光对工业厂房改造项目颇有心得。
据悉,他已启动两年的别墅群改造工程因搬迁安置难度大一直无法顺利实施,“一座别墅内有‘72家房客’都要重新安置,一年能谈下一幢别墅置换,已经是很顺利的情形了。
”郑培光说。
他认为,与花园洋房相比,工业厂房的置换只面对一位业主,无论从谈判或置换的难度上来看,启动保护性开发的可行性都远远高于花园洋房。
“如果雕塑艺术中心及其配套项目的探索开卷有益,上海几百万平方米的老厂房将迎来更大商业机遇。
”郑培光说,“没有过于复杂的权属置换问题,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破题尝试,可以从工业遗迹的保护开发入手。
”
链接
都市产业聚焦三大功能圈
内环线内: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类的都市产业,包括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商务服务和物流服务等;
内外环线间:主要发展都市型工业类的都市产业,包括服装服饰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工艺美术品旅游用品制造业等;
外环线以外:主要发展都市型制造业类的都市产业,包括木材加工、纸制品制造、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业等。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面临激活机遇
根据规划,2006年,上海市经委正在划定区域,计划先期推动内环线内70个都市产业园区的转型与升级,绝大多数都属于老厂房老仓库改建后的项目。
这70个园区目前入驻企业1000户,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税收近1亿元。
据测算,改造升级后,这70个团区可入驻企业3000户,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税收近4亿元。
到2010年,上海整个升级后的都市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