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塬战国墓和六盘山区域古代交通开辟刍议
- 格式:pdf
- 大小:320.90 KB
- 文档页数:4
84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赵吴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85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862010年·第11期87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882010年·第11期89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902010年·第11期91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93图二八M15出土Ⅰ型车复原图图二六铜车舆肘件(M1∶29-3)图二七车舆后门“Γ”形饰件背面(左:铁质,右:铜质)(图二六)。
纵杆穿孔过横杆,髹黑漆,与上村岭虢国墓地1272号坑第3号车的周栏结构相同。
M3的Ⅲ型车车舆,也是木栏式结构车舆,只是用皮革蒙面,皮革接口处用革带“×”形缝制,并有朱漆彩绘装饰。
前轼低于左右侧栏,车舆后留有缺口。
车轮装饰多以黑朱相间装饰车辐(图二一)。
车毂装饰黑漆朱绘,加石绿、石青、白色填绘纹饰(图一五、一六)。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942010年·第11期95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962010年·第11期·新书介绍·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吴梦麟熊鹰著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世界闻名的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的北京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至今还在地面和地下保存了许多年代久远、种类丰富、价值很高的遗迹遗物,基督教文物遗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督教史迹和文物,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抢救保护、整理研究此类文物已是刻不容缓。
本书力图通过对基督教史迹和文物的研究,向读者介绍基督教传教士在元、明、清时期来华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使这些遗迹遗物在研究当年“西学东渐”、“东学西渐”过程中的作用得到科学的论证与评价。
文物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大16开平装定价98元。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作者:严存义赵剑飞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1期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
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
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
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
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调查、钻探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
后期主要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
其中,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乐器坑内的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甬钟各附带有一件青铜挂钩。
青铜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内容甚为重要。
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25-3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战国时期;实验室考古
摘要: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
该墓地自2006年开始发掘,其独特的墓葬形制、装饰华丽复杂的车辆、由大量的金银和各种质地的珠饰组成的人体装饰等,反映了战国晚期生活在当地的西戎部族的文化面貌和丧葬习俗,对研究当时甘肃东南部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秦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该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大体可分为两侧为阶梯式墓道而中间为斜坡墓道的竖穴木椁墓、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竖穴木棺墓和竖穴土洞墓四类。
其中第二类墓占绝大多数,第一、四类墓目前各发现1座,第三类墓发现2座。
大多数墓葬随葬有装饰复杂的车辆。
陇右出土秦早期车马葬与《诗经秦风》的互证研究霍志军【摘要】陇右地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甘谷县毛家坪秦人墓葬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葬发掘中秦早期文物不断出土,推动秦早期文学研究高潮跌起。
将出土的秦早期车马葬和《诗经·秦风》进行互证研究可以看出秦人“独此一家式”的文化特色,表现为鲜明的尚武特质、发达的礼乐文化和突出的华戎交汇特色。
早期秦人在相对边远的地理空间上撒播了中华文明,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The continuous unearthing of historical relics in Longyou area push forward the research of the early Qin’ s literatur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earthed burials with chariots and horses and the records in Qin’s Customs, The Book of Songs shows Qin’s particula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hat is, martial quality, advanced ritual culture and prominent mixed feature with the northern minorities. The early Qin people spread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anded Chinese literary geographical range, and enriched Chinese literature.【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陇右;秦早期车马葬;《诗经·秦风》【作者】霍志军【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 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长期以来由于“秦世不文”观念的影响,加之秦立国之日较短,使学界对秦代文学的整体认识不够,近年来虽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秦代文学研究,①倪晋波:《秦代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马家塬墓地自2006年开始发掘以来,2007~2009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发掘。
2006~2008年的部分发掘墓葬简报已刊出[1],现将2008~2009年发掘的M5、M7、M8、M13、M16情况简报如下。
一M5小型墓,位于M2西南侧。
该墓形制特殊,不同于马家塬墓地以前所发掘的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墓口呈方形,口大底小。
方向52°。
东西长4.5、南北宽4.05、深6.25米。
竖穴中随葬有1辆车及46具马、牛、羊的头骨和蹄,在竖穴的北壁东部另挖一个长3、宽1.5、深1.96米的坑,其内置棺木。
西北角立有铁矛,通长4.42米(图一、二)。
此墓盗扰严重,尸骨无存。
残存有车辆和棺木残件。
车辆仅残留有车、车衡、车轭、车舆左侧板和左车1件、右轮铜花饰8件及其他车饰件和车器(图三)。
车向东,车舆左侧板髹黑漆朱纹,上贴以铜方形镂空花饰、银箔三角形镂空花饰和银狼形饰、大角羊、大角鹿、凤鸟等装饰。
残存的随葬器物有金、银、铜质的车器和车饰,另外还残存有皮条、铁戈等。
金狼形车饰1件(M5∶24)。
制法和造型与银狼形饰相同。
头向左。
高5.9、宽8厘米(图八)。
金鸟形衡末饰1件(M5∶22)。
以较薄的金片制成,在一端呈圆弧形、一端为直边的长方形框内镂刻出相对的鸟形图案。
鸟呈侧面形象,回首,巨喙下钩,头上有冠,单足屈曲,尾部羽毛散开,其中一羽向上卷曲。
长10.7、宽6厘米(图五)。
银车轭饰1件(M5∶42)。
长方形,四周有窄边框,宽度不一。
边框内镂刻五组连续的卷草纹图案。
边框和花纹上錾刻有细线和小点。
长19、宽3.8厘米(图六)。
银大角羊3件。
残片,以较薄的银片剪切和镂刻成形,并在身体上錾刻出细线和小点装饰。
标本M5∶33,颌下残留有胡须,角较大,自头顶延伸至腰部呈花边半弧形。
残高4.8、宽6.5厘米(图七)。
银狼形车饰3件。
以较薄的银片剪切和镂刻成形,身体上錾刻出细线和小点装饰。
张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图一M5平、剖面图1、23.铜泡2.错金铁条3、12.银花饰4.铜花饰5、15.料珠6.铁矛7.骨器8.残铁块9.铁剑10、24.银狼形饰11、14.铜扣13.金残片16.银棺饰17.铁块18、19.铜车轮饰20.车舆方形花饰21.铜车22.车衡、车轭25、27~31.银车饰26、33.银大角羊32.银三角形车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2010年·第10期图三M5车轮纹饰复原嘴露齿,四足交错,呈行走状,形象生动。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10JJD770014)”和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的资助。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后,我们对此墓地进行了跨年度连续发掘,至2009年共发掘清理墓葬20座,简报已刊布[1]。
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对此墓地进行第五、六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
新发掘出土了位于墓地东北部的5座中、小型墓葬(编号M18~M21、M59)。
根据以往发掘积累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墓地出土文物,在发掘现场只清理出车和棺木等遗物的轮廓,后期套箱提取至室内在可控环境下进行发掘清理。
现将M18~M21、M59发掘情况简介如下。
一M18中型墓。
位于墓地东北角,向东南15米处为M16,向南11米处为M15,向西南9.5米处为M14。
墓葬开口于现代耕土及垫土层下,保留部分原始地貌,呈北高南低的坡状堆积。
墓道方向265°。
墓葬结构为阶梯式竖穴墓道偏洞室木椁墓。
墓道开口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状,高差0.8米。
坑口平面近梯形,东宽西窄,东壁宽5.4、西壁宽4.2、东西长12.85米。
坑壁斜直,呈口大底小的斗状,修抹平整。
底面近长方形,东西长5.5、南北宽3.05~3.1米,距开口6.2~7米。
墓道西端共有八级台阶,阶壁垂直,其中第一至六级台阶呈北高南低的坡状,第七、八级台阶面较平整。
阶宽0.55~1.15、高0.23~1.05米。
其中第四级台阶面中间略凹,偏西放置牛腿骨一段;第五级台阶中间偏北放置牛肋骨;第七级台阶局部为熟土夯筑。
墓道内填土为灰褐色五花土,土质疏松,夹杂有红褐色陶片及料薑石等,坑底部有一层掏挖墓室后遗留下的浅黄色垫土,厚0.15~0.2米。
墓道中随葬车2辆,车辀向东,相互叠压,车上各置一伞。
由东向西分别编号为2、3号车。
马家塬战国墓地文化性质及其与秦文化关系探讨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马家塬战国墓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境内,经考古发掘,发现200余座战国墓葬,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墓群。
这些墓葬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出土文物丰富,可以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领域提供重要资料。
同时,随着马家塬战国墓地的考古研究逐渐深入,人们认识到它与秦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研究目的
马家塬战国墓地是战国时期遗存之一,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马家塬墓地的出土文物也为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途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马家塬战国墓地的文化性质及其与秦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历史、文化等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研究内容
1. 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发掘和考古成果;
2. 马家塬墓地的文化特点及其意义;
3. 马家塬战国墓地与秦文化的关系;
4. 马家塬墓地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收集马家塬墓地的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及相关资料,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家塬墓地
的发掘和考古成果;同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马家塬墓地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中的文化特点及其与秦文化的关系。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马家塬战国墓地的文化性质及其与秦文化的关系,为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通过对马家塬墓地的深入研究,我们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及其变迁,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马家塬墓地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北约17公里的木河乡桃园村三队北约500米的马家塬上。
地理坐标:N35°2′47″,E106°10′02″,H1874米。
该遗址所处地形较为特殊,它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环抱地形。
墓地现地表为农田。
在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延伸150米,向南50米的簸箕形地形的范围内有较为密集的墓葬分布,经2007年钻探得知该处共分布有大、中、小型的墓葬59座,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
2008年间共发掘墓葬7座,其中大型墓葬一座、中型墓葬2座、中小型墓葬3座、小型墓葬一座,另外还发掘出祭祀坑一座。
M6为一座大型墓葬,长38、宽11.80、深15米。
斜坡墓道,墓道两侧各有台阶9个,墓道中部可知有4乘车,在近墓坑处有完整马骨4具,只可惜该墓近年被盗,墓室为竖穴土坑,有棺椁痕,只可惜该墓被盗一空。
中型墓葬为M14、M16座,墓葬为墓道、墓室一体,墓道东西向,墓室南北向,墓室为墓道北壁开挖洞室而成,墓道有台阶9级。
M14墓室为单洞室,M16为双洞室,双洞室前室为两侧立圆木,上部盖棚木形成的一间墓室,内置放一辆以错金、银铁为车骨干,用金银花饰和动物装饰的车,后室为土洞,置放墓主人。
M14墓道中随葬车3辆,M15墓道中随葬车4辆。
中小型墓葬为M15、M29、M59,其中在M15、M59墓道为5个台阶,M29三个台阶,M15、M59的墓道中都随葬车一辆,M59墓道中有车具随葬。
小型墓葬一座,M11、一个台阶无车及车具。
祭祀坑一座,在坑内随葬有牛头76具、马头6具以及一些羊头骨,目前只清理上面一层,下面还有两层未清理。
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铜、错金银铁器和大量的锡制车饰件,出土了大量的绿松石珠、玛瑙珠、仅出土大小不等的汉紫汉蓝珠足有上万枚。
在M14、M16的墓主人腰间还出土了制作非常精美的金腰带及带钩,M16墓主人颈部还发现有较大的金、银项圈以及制作极其精美的金耳环。
国家文物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979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9.06.18•【文号】文物保函〔2019〕560号•【施行日期】2019.06.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979号建议的答复文物保函〔2019〕560号马百龄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国家加大甘肃张家川马家塬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马家塬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战国时期西戎文化、秦戎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7年,马家塬战国墓地考古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马家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十分重视马家塬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中央财政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修复、保护规划编制等,有效改善了文物保存现状,并为马家塬遗址展示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您提出的加强马家塬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建议,国家文物局将指导甘肃省文物局、地方人民政府重点推进如下工作。
第一,组织专业考古机构抓紧开展考古资料整理、报告出版和出土文物移交等方面工作,深入挖掘马家塬遗址的文化内涵,科学阐释遗址所反映的西戎文化和秦戎关系,为遗址展示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第二,督促地方人民政府抓紧编制《马家塬遗址保护规划》,合理确定保护目标和基本原则,统筹考虑遗址保护展示与地方产业调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等方面工作。
同时,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的文物保护主体责任,鼓励聘用当地贫困群众从事日常养护、巡查和维修工作,提升当地群众对遗址保护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第三,引导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马家塬遗址的区位条件、价值特点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深入论证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经费和保障措施,避免盲目上马。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积极指导支持马家塬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并将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时,根据全国申报情况和马家塬遗址条件予以综合考虑。
甘肃张家川战国古墓里的秘密▲张家川川王乡马达村古墓的挖掘现场▲挖掘工作者仔细清理车轮▲马家塬遗址的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工作人员小心地清理骨骸边的泥土马家塬遗址及墓葬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墓葬面积约3万平米。
该墓葬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发掘,当年先后发掘墓葬3座,出土豪华车乘、青铜器、车饰件、金银箔饰片、釉陶珠、玛瑙、错金银铁器、陶器等文物1600余件,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档次很高。
2006年10月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2月1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2007年4月8日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家塬战国古墓出土的文物形制独特、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考古价值,在国内极为罕见。
张家川地下蕴“宝藏”张家川在历史上是秦国领地,该县木河乡桃源村北山上古墓交错,引来了不少盗墓贼。
2006年8月4日,3名盗墓贼在盗掘古墓时,被民警抓获。
抓获3名盗墓分子后,民警顺着绳索下到墓穴查看,发现竟是一个很大的墓室,遂向局领导做了汇报。
记者在考古挖掘现场看到:经过三个多月的挖掘,截至目前,该墓葬已成功清理出3个墓室。
一号墓室墓基距地面有12米深,主要发掘出土了豪华的铜车及殉葬的马牛遗骸。
记者发现,该马车虽经地下千年埋葬,但仍能看出车身颜色为黑红相间,车体锍金,车轱辘周围包铜,直径1.5米左右,整个车体大小与实物相同,依据车马装饰的豪华程度可以推测出,此车应是古时地位显赫人物出门乘坐的马车。
相邻的二号墓室出土一具女尸,因墓内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因此不能确定墓主的身份及确切年代,也无法断定二号墓室的女尸是不是墓主。
与一、二号墓室相距不远的三号墓室出土的还有互相堆积的四辆铜车马,据现场发掘的专家介绍,目前推测被清理出的四辆马车是从墓室侧面依次滑入6米深的墓坑内的,在马的头骨周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玛瑙、铜鼎和陶罐等物,可以推测,当时墓主下葬时,是用活马殉葬的。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韩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燕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研究员)2006 年8~12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张家川县博物馆对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的 3 座墓葬,出土陶、铜、金、银、铁、骨及玛瑙、绿松石、琉璃等器物2200 余件,多为车马器和车马饰,另有一部分饰件还保留在车厢侧板上[1]。
而依附于车厢侧板的饰件,由于其木质或皮质基体已不存在,以及墓室坍塌和盗洞的影响,饰件叠加、堆积等现象明显,现场考古清理比较困难。
为保护这批文物,发掘者在现场采取了石膏封护、整体提取的方法,对 M3 墓室车厢侧板进行了提取。
为保护车厢侧板,同时获取相应的考古信息,2010 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项目组,对 M3墓室车厢侧板进行初步的实验室考古清理。
现将工作中的收获报告如下。
一实验室考古清理的概念“实验室考古清理”一词,最早见于《考古》2009 年第7 期《浙江瓯海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器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一文。
文中提出,实验室考古清理既是田野考古的延续,又与田野考古相区别。
除了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剥离、提取文物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还应该注意发现新的文物、现象和信息,观察文物和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保存和记录下来,以供下一步考古研究使用,这就是实验室考古清理的基本内涵[2]。
实验室考古清理是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保护相结合。
相较于考古发掘的现场保护,实验室考古清理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文物保护环境和保护设备,而由于没有考古发掘现场清理时间的限制,实验室考古清理能更加细致地对考古信息进行收集和保存。
因此,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的进行往往是考古工作者与文物保护工作者协作完成,兼顾出土文物的保护需求和考古信息的准确、有效保存。
本次对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初步清理工作,即基于实验室考古清理的概念进行。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文物常在展览中出现,神秘的马家塬这两年看展会频繁看到一个墓葬群的文物,那就是马家塬墓地。
本来去年就想把马家塬墓地写写的,但因为一些事情忙碌,就拖到到了现在。
一方面确实为自己的拖延感到懊悔,另一方面却也因为看了更多的展览和资料对于它的了解更加多样。
很多人对马家塬挺陌生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墓葬群?远眺马家塬墓葬从时间来说,它是战国时间的墓葬群,距今约2500年,从地点上来看,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
马家塬墓地2006年首次发掘,次年就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是考古学界的最高荣誉,还未完全发掘,就可以获得这一称号,马家塬墓葬群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马家塬墓葬发掘马家塬到底出土了什么重要的文物呢?在去年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万年永宝》展览中,马家塬M16中出土的二轮马车修复成果是重要的展示对象;今年清华大学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合办的《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展览中排面最大的就是马家塬M18出土的一套豪华珠宝配饰,这件文物不仅不能拍照,脚下的延伸台也让观众只能远观。
马家塬出土项饰马家塬墓葬群不论是墓葬本身还是出土文物都很有特点。
根据考古报告,马家塬墓葬的形制有五类,其中数量最为特殊的是一种偏洞室墓,这在战国时期墓葬发掘中还属首次。
所谓洞室墓简单地说就是挖一个竖着的坑,但在一边再挖一个洞,坑里放尸体,洞里放随葬品。
偏洞室墓就是这个挖的坑还不是在正中间,而是在长边的侧面。
这样的墓葬在马家塬墓地中占比超过六成,且这类墓葬等级普遍也都不低,可见这种特殊的形制是当时马家塬居民的普遍葬俗。
马家塬偏洞室墓中国洞室墓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多见于黄河中上游及北方的一些地方,从亚欧整体范围来看,洞室墓流行于东欧草原地区,所以使用洞室墓作为葬俗是有些少数民族属于在里面的。
考古工作者对马家塬墓葬用C-14方法进行年代测定,墓葬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50年。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北约17公里的木河乡桃园村三组以北约200米的马家塬上,2006年8月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发掘。
截至目前,共清理墓葬78座、祭祀坑2座。
马家塬墓地的发现为研究甘肃东南部地区战国中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资料,对研究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M16为九级阶梯式竖穴偏洞室墓,竖穴口呈长方形,斜直壁,呈口大底小的斗状。
墓室分前后两室,前室有一辆镶有金银花式的马车,后室埋葬墓主。
我们对M16进行现场初步清理并整体打包,提取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
这里介绍对其中一件金银铁饰件的科学分析、保护和修复工作。
金银铁饰件位于墓主人左臂外侧,器物正面有大量硬结物覆盖,局部有掉落的残块,较少层状剥离,修复前测得器物长8.26厘米,宽3.78厘米,重29.5克。
分析检测对金银铁饰件进行保护修复之前先通过X 射线探伤检测以初步判断其矿化和完残程度,以及表面是否有覆盖物、铭文、纹饰等信息。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出土金银铁饰件的修复文 图/张伟 谢欣芮金银铁饰件未提取前位置 金银铁饰件提取后金银铁饰件原貌M16墓葬整体锈蚀细节片为银合金,且检测出24.3%的铁,银片中检测出8.25%的铁。
制作工艺的初步考察通过目鉴、超景深显微镜对器物表面残留的工艺痕迹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对金银铁饰件制作工艺进行初步的考察、判断。
金银铁饰件以云纹为整体造型,表面装饰有金片、银片,金银片形状为旋涡卷云纹,从左到右,上中下分别浮雕蟠螭纹金饰,每条金饰都有九个龙头,龙身錾刻联珠纹。
工艺考察中发现,金银铁饰件基体为铸造成型,金银装饰涉及锤揲、錾刻、错金、贴金银等工艺。
在脱落金片铁基体的表面及脱落金片背面的超景深显微镜观察中未发现细密的网格齿纹,整个金银装饰分为两部分,由金丝勾勒的旋涡卷云纹和卷云纹周围的金银片,金片银片间隔排列,金片由两个卷云纹围绕,银片由三个卷云纹围绕,卷云纹下面有明显的凹糟,金银片下没有凹槽,故金丝勾勒的旋涡卷云纹使用错金银工艺,金银片应该采用贴金银工艺,粘接剂的使用暂时未做研究;蟠螭纹采用铸造工艺,龙身纹饰由錾刀錾刻而成。
秦人邽戎墓地马家塬遗址
位置:甘肃省张家川县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
年代:新石器时代、战国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塬遗址,原为张家川回民自治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零星文物出土,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地面上到处可见到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但没有考古发掘。
2003年至2006年,马家塬突然间被一伙盗墓的人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在案件侦破后,收缴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后在2006年8月份至2007年10月份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考古发现墓葬62座,发掘35座,出土文物16000余件。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具有较为浓厚的北方、西亚少数民族风格和秦文化特色,有可能为秦人统治下的某一支戎人(邽戎)首领墓地。
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最高等级墓葬有九级台阶,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装饰精美的车马,这种墓葬形制尚属首次发现。
2006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然而时至今日,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十余年,虽贵为国七,遗址内
具有考古价值的墓葬仅仅是在其上修建了保护性大棚,设置专人看护,清理出的车马用厚厚的塑料布打包,再无其他防护措施。
部分墓葬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对文物造成了伤害。
保护性大棚漏雨严重,其内犹如建筑工地一般,杂物随意堆放。
看着让人心痛,是资金问题还是不作为问题值得深思。
根据陪葬的马车制作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