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37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一、名词解释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n immunity):动物机体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有害产物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
先天性免疫:即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持久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获得性免疫:即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受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物质刺激后主动产生或采纳免疫效应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免疫。
二、简答题1.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哪些?在抗感染中各有什么作用?(1)屏障结构①体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作用:机械阻止和排除作用、局部分泌液的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②血脑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胶质膜所构成作用: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③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作用: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④其他屏障:血睾屏障、血胸腺屏障等(2)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①补体:其旁路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抗体未形成时具有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②溶菌酶:溶解G+菌、激活补体和促吞噬作用③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激活NK细胞和CTL、调节MHC分子表达④乙型溶素:溶解G+菌细胞膜⑤防御素: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细胞膜,具有十分广泛的抗菌谱(3)NK细胞①在抗病毒、寄生虫、胞内菌感染中均发挥重要作用②在感染早期(早于CTL),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第1页/共4页③可通过ADCC作用来杀伤感染靶细胞(4)吞噬细胞①分类: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②吞噬过程:趋化作用、识别和调理作用、吞入与脱颗粒、杀菌与消化作用③吞噬后果:不彻低吞噬、彻低吞噬、织损伤、功能障碍2.构成获得性免疫的因素有哪些,在抗感染中各有什么作用?(1)体液免疫——抗体作用:中和作用免疫调理作用ADCC作用黏膜免疫作用免疫溶解作用抑制病原体生长(2)细胞免疫——效应性T细胞作用:CTL可直接杀伤微生物感染的靶细胞T DTH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3)局部黏膜免疫——粘膜免疫系统—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作用:阻止病原粘附到粘膜表面,使之不能在粘膜上立足繁殖,从而防止感染3.比较说明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各有什么特点?(1)先天性免疫:①与生俱来,具有遗传性②作用广泛,只能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对异物无特异性区别作用③构成机体防御异物的第一道防线(2)获得性免疫:①后天获得,具有郑重的特异性和针对性②具有免疫记忆③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④在消除病原体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4.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的联系?二者定义+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浮上快,作用范围广,具有遗传性,构成机体防御异物的第一道防线。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第三节抗病毒感染免疫一、病毒感染的方式和免疫应答(一)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在细胞中的复制完成增殖过程。
病毒在组织细胞中扩散感染的方式有细胞外扩散、细胞内扩散和核内扩散三种。
1.细胞外扩散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后,有的病毒能使寄主细胞溶解而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如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此类病毒感染并不改变寄主细胞膜的成分,而是直接以病毒抗原的形式作用于机体。
但是,有的病毒是以出芽的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它们在出芽时,虽然不破坏宿主细胞,但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从而使机体细胞具有抗原性。
2.细胞内扩散病毒通过细胞间的融合、接触或细胞间桥来进行细胞间的扩散,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此类病毒常常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
3.核内扩散病毒的核酸潜伏在寄主细胞核内或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在寄主细胞分裂时,病毒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表现为垂直传播,如肿瘤病毒。
在感染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除病毒抗原外,还可出现新的肿瘤相关抗原。
病毒的三种扩散途径并不能截然分开,胞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亦可经胞外扩散,核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也通过细胞内途径扩散。
(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扩散和感染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过程。
一般来说,细胞外扩散的病毒通常引发体液免疫,而细胞内或核内病毒感染时则以细胞免疫为主。
同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还与传染的类型有关。
有些病毒引起局部感染,如鼻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产生分泌型抗体。
这种免疫持续时间短,免疫力较弱。
多数病毒,如猪瘟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新城疫病毒等,主要引起全身感染,它们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轻度病毒血症,然后侵害与病毒亲和力最强的易感组织器官,引起局部病变。
有的还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可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坚强而持久。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道道防线抗感染当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时,首先起防御作用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这道防线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和补体立即发挥作用,同时T、B淋巴细胞也对病原微生物做出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共同协作清除病原微生物。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一系列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
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人人都有,无个体差异,故又称为固有性免疫;对病原生物广泛抵抗,无特异性。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一)屏障结构1.皮肤粘膜屏障完整健康的皮肤黏膜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入,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也能排除病原体,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酸性的阴道分泌液均具有杀菌作用。
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拮抗作用,能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
2.血-脑脊液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胶质膜组成。
能阻止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小儿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
能阻止病原生物及代谢物从母体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在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此阶段孕妇如感染某种病原生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等。
(二)吞噬细胞病原生物突破皮肤黏膜屏障进入组织后,机体的吞噬细胞可发挥吞噬作用,杀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
1.吞噬细胞的种类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2.吞噬过程(1)吞噬细胞与病原体接触:可以是偶然相遇,也可以是趋化作用吸引。
(2)吞入病原体:可通过两种方式吞入,对于较大的病原体颗粒如细菌,吞噬细胞能伸出伪足将其捕捉后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此称吞噬;对于小的病原体颗粒如病毒,吞噬细胞与其接触后细胞膜内陷,将其吞入,此称吞饮。
免疫力与抗感染能力的关联引言免疫力是人体对抗外界侵袭的能力,它是人体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而抗感染能力则是指人体在面对感染性疾病时的应对能力。
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影响且相互依存。
本文将探讨免疫力与抗感染能力的关联,以及如何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
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的概念与机制免疫力的概念免疫力即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天然免疫是指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无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它包括机体的屏障防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人体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通过免疫细胞的记忆功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抗感染能力的概念抗感染能力是指机体抵御感染性疾病的能力。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疾病,抗感染能力是机体对抗这些病原体的能力。
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的关联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是相互关联的。
免疫力强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侵袭。
而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则容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扰。
免疫力与抗感染能力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免疫细胞是机体抵御感染的主要力量,免疫力强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多、更活跃的免疫细胞,能够更好地杀死入侵的病原体,提高抗感染能力。
2.抗体的产生和作用: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抗体的产生产生的,抗体能够结合病原体,中和或清除它们。
免疫力强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快地产生抗体,并且抗体的亲和力更高,能够降低感染的风险。
3.免疫记忆的形成:获得性免疫还具有记忆功能,即一旦机体接触到相同抗原,就能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力强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好的免疫记忆,能够更快地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提高抗感染能力。
如何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对于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