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干扰素诱生剂等刺激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 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 一种糖蛋白,是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 它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 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1.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
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ω、γ四种。每一型又可根据其氨基 酸顺序不同而分为若干亚型。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三、病毒的致肿瘤作用
肿瘤病毒按照其所含的核酸不同分为两大类:DNA肿瘤 病毒和RNA肿瘤病毒。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一)先天不感受性 (二)屏障作用 (三)非特异性细胞作用 (四)干扰素及其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由病毒或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持续性感染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甚至 持续终生者。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期间,机 体可表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成为危险 的传染源,也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
持续感染的4种类型
1.潜伏性病毒感染(latent viral infection) 2.慢性病毒感染(chronic viral infection)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al infection) 4. 急 性 病 毒 感 染 的 迟 发 并 发 症 (delayed
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
是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来源。
二、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机体 明显的临床症状。
(一)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也 称病原消灭型病毒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 病情重,恢复或死亡快。临床所见的绝大 多数病毒感染都为急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