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天王)在广西金平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天朝田亩制:1853年,天平天国攻陷南京,改称天京后颁布。
《资政新篇》:洪仁玕,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
天京事变说明农民革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农经济局限性。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天京变乱。
天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标志:西征胜利。
天平天国政治体制,最大特点是:政教合一。
1、《天朝田亩制度》:(一)核心:解决土地问题(二)主要内容:(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2)建立军政合一政权(3)平均各种分配制度(平均主义)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原因:(一)主观原因:天京变乱-军事达到鼎盛后,出现骄傲自满、军阀作风,内部分裂。
(二)客观原因:英法支持清政府,清政府趁天京变乱清军之机包围太平天国,攻陷天京。
1.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侵入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6.兴办近代企业1865 曾国藩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 李鸿章南京金陵机器局1866 左宗棠福建福州船政局(国内最大的船造厂)1867 崇厚汉阳湖北枪炮厂7.建立新式海陆军8.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862年,创立京师同文馆9.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0.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活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1.对洋务来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2.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发起的改良运动3.背景:民族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派思想传播民族危机4.代表人物:第一,向皇帝上书。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识记:(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答: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天京事变。
答: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2.领会:(1)《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主要内容:1.《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为九等,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
3.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答: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轩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3.简单运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阶级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的滋生。
1“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此句体现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农村政权基层组织对生产与分配的管理B.《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赋税制度C.《资政新篇》规定的农村政权基层组织对生产与分配的管理D.《资政新篇》规定的赋税制度[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天朝田亩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
2《资政新篇》中反映向西方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的内容是A.“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B.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C.“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D.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
对于外国人,《资政新篇》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3近代中国派出的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是在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4以下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维新运动时期举办的学会的是A.强学会B.南学会C.广学会D.保国会[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翻译、出版反映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的书刊。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都是19世纪下半页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这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地位、失败原因以及经验教训。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导言:三次探索总的时代背景(一)时代变化:1.19世纪下半页,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世界上,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代。
3.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二)怎么办?(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任务):要寻找和探索中国的出路。
一方面是:1.如何抵御外来侵略?如何救亡图存?另外一方面是: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这两个任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又要抵御西方侵略,又要向西方学习。
但实际上又是辩证统一的,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就必须使国家富强;怎么样实现富强呢?就要向西方学习,要寻找富强的道路;而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要实现民族的独立。
抵御外国的侵略,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中国各个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进行表演:(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农民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的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具体就这三次探索进行分析。
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代背景1.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的原因:是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与以往发生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相同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单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2)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3)太平天国发生前十年,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单选、简答]2.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1851年开始至1864年结束,历时10余年。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2)达到全盛时期。
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3)由胜转衰,再到失败。
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简答]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优缺点)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2)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满足自家外,余则归国库,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3)《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通过这个方案,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意义1)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更深刻一步);2)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简答、论述]4.《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评价:它具有两面性。
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5.简述天京事变的原因及其后果。
答:原因1)是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2)是太平天国制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各级官员之间,上下尊卑的等级界限十分严格。
后果: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挫伤了革命的士气,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清军重新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
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年轻的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但是,这已无法挽回败局。
1964年春夏,天京被湘军围困,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多选、简答]6.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地位、失败原因、教训: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太平军所到之处,毁掉孔庙,砸碎孔子牌位,洪秀全还设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3)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1.洋务运动的兴起简述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单选、多选](1)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自救”运动,称为洋务运动。
发展历程>1)从19世纪60年代,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首领是恭亲王奕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随之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领,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领,上海和天津成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
2)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继续办军事工业以外,还开始举办民用企业,洋务派还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3)洋务运动自身的缺陷都限制了它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多选、简答]2.洋务新政的兴办,一是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二是建立新式海军,三是创办3.简述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形式。
答:目的>洋务派是打着“求富”的招牌办民用企业的,即“稍分洋商子利”。
他们办民用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要,以及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形式>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资金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筹集,也吸收一部分商股,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有官办、官督、商办、商官合办几种形式。
[多选、简答]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或意义)1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多选、简答]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百般破坏,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1.什么是维新派,以及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
答:维新派>中日甲午战争的惨白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此时,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站在了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积极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他们被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上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政变”。
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均被废弃,一切旧制随之恢复,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2.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多选、简答](1)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活动(向皇帝上书,。
[多选、简答](2)维新派同守旧派论战主要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3)要不要费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意义>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4.简述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1)它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3)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宣传;4)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5.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如何宣传维新主张的?答: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1)向皇帝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的变法;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6.“百日维新”期间的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维新新政(意义)?答: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意义: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它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这些诏令中,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