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15.29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背影》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摘要:《背影》以极高的白描技巧,把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白描父爱感恩父子情深朱自清的《背影》自问世以来,历经近九十个春秋,一直被视为现代经典散文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背影》以其质朴醇厚的父子深情、典雅文质的语言、准确纯熟的白描手法,拨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弦,净化了几代人的灵魂。
作者以一千三百多字的一个生活片断,在忠实朴素的叙述中,让内心深处情感的潮水尽情地流淌,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从技巧极高的白描中感悟到那诚挚无言的父爱。
作者那发自肺腑的对老父亲的真情告白,使我们不能不惊叹人间的真情在《背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每每读来,无不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
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朱自清写的则是那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浮雕式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无愧为一位白描高手,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就把中国式父亲对儿子的那无可复加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酣畅淋漓,让我们叹为观止。
1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达诚挚的父爱《背影》中,朱自清没有写父爱的一件件琐事,只是通过父亲的背影,用白描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诚挚的父爱。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描写的,不只在于传形,而更主要的在于传神。
父亲年纪大身体发胖,行动困难,必须“努力”爬月台,而那“攀”、“缩”、“倾”的动作,不仅显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为了子女而无怨无悔的心,一份让子女永远也回报不了的爱、报答不清的情。
人物白描手法举例
人物白描手法是一种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的手法。
以下是一个使用人物白描手法的例子:
小明,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身材瘦削但结实。
他的皮肤因为长时间在户外运动而显得黝黑,但眼神却明亮有神。
他的头发乌黑浓密,总是整齐地梳成了马尾辫。
他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仿佛阳光一般温暖人心。
小明的性格十分机灵活泼,他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新事物。
他的思维敏捷,常常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他善于与人沟通,总是能够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的气氛。
在学习上,小明非常努力。
他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总是在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体育方面,小明也表现出色。
他热爱运动,尤其是篮球。
他总是能够在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球队赢得胜利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小明是一个全面发展、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用白描的方法写作文那是个乞丐。
她大概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
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
又一阵风吹起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
那大概就是她的儿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依偎在他母亲的怀里。
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给孩子一半,却忘却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剌骨的地上,自己还在颤抖……这时,又一阵北风带着落叶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简至草佛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异常凄厉猛烈。
她打了个寒颤。
但是,指着她把孩子用被子又纤妍了些,然后,没半点迟疑地脱掉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砌在孩子的身上。
她的身子例如晚秋之叶,捏得难受,但眼间却是能够驱赶炎热的温暖,她凝视着孩子睡著的脸,脸上显露出来暖暖的微笑,眼底就是无穷的羡慕,无穷温暖流……她揽住孩子,从地上东站起至,步步走远了……只是那怀里的孩子还在睡觉,仿佛全然不知他遭遇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能炎热,因为无论存有多小的风,他母亲也能够替他遮盖,还给他的,只有温暖。
参考鲁迅的《药》: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缴了半天,拿起一包洋钱⑵,交予老栓,老栓直奔了,樱木的放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2.“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⑷,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文学中的白描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
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诀》)鲁迅不愧为白描圣手,他的作品,也不愧是白描的杰作。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巧用“白描”展现人物特征很多同学写作文,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时,喜欢对人物采用精雕细刻的、全方位多方面的描写,认为这样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对人物描写越细,人物形象却越模糊;对人物刻画越多,人物性格却越不鲜明。
其实写人不必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最突出的一点,采用“白描”的手法,就能把人物写“活”,把人物活灵活性地呈现出来。
白描,就是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
“白描”一词,源于绘画,是指在人物画中,用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不加渲染的画法。
后人将这一技法借用到文章里,成为一种重要的描写方法。
这种方法很少用繁复的形容词和修饰语,笔墨淡雅,甚至不着色,但形象鲜明,构图真切,让人一看就能抓住特征。
很多有名的大作家都是使用白描手法的高手。
比如鲁迅先生,他在《孔乙己》一文中,这样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在这段文字中,没有比喻的修辞,几乎也无过分形容、修饰的词语,只有如实写来,寥寥几笔将一个风烛残年的落魄文人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原因就在于这个人物的特征非常突出,非常鲜明,像穿长衫,却又脏又破,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花白胡子,都是乱蓬蓬的,这些都是穷困潦倒又不失体面的读书人的特征。
作者抓住这些特征,简单勾勒,就呈现出这个人物的形象,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再如他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就这么简单的几笔介绍,一个学者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也极擅长使用白描手法来写人。
比如他的散文名篇《背影》即是如此。
巧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形象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讲怎样用白描的手法写人。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片段吧: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他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他问.“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鲁迅先生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勾勒就入木三分地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在叙述添改讲义一事时,鲁迅先生以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那么,什么是白描,我们怎样用白描的手法来写人呢?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
而白描的写作手法是指在写作中借用白描的画法,通过简洁的语言、洗练的笔法,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现出人物的形象。
用白描的手法写人切忌浓墨重彩、过分渲染以及用铺张的辞藻来描写。
它没有琐碎的外貌描写,没有精心的心理刻画,没有太浓的褒贬色彩,也没有故意作文章的痕迹,一切都显示在人物的行动和朴素的语言中。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同学的佳作以加深理解吧。
小淘气米米下午,我去舅妈家玩,正巧舅妈要外出,让我帮她照看4岁的米米,我满口答应了。
舅妈走后,我看到米米正在床上玩堆积木,便打开电脑,玩起QQ飞车来。
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技法简析】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录下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收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堪称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
文中无论对父亲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还是对事情的交代,都不乏白描手法的恰当运用。
一、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白描这方面,以“我”望父买橘一段最为典型。
作者不施浓墨,不着重彩,而是用写实的笔触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更着力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过铁路的情形:“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以上文字乍一看平淡无奇,在儿子眼中,父亲的体态不雅,但细细品味,平淡的文字下却蕴藏着一股深情。
没有过多的形容、修饰类的语言,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表现出来,让情感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这是一种大朴。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平淡才更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二、对父亲简短语言的白描文中写父亲的话语不多,且极为朴实。
仅有的几句也都很简短,但话短情长,并且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如送“我”时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怕儿子在车上口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心儿子旅途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
”――唯恐行李丢失;“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甘愿独自一人承受生活重担的坚强自信的父亲。
这些话再朴实不过了,但却包含着千情万绪。
尽管只是白描,却把一位老父亲对已经成年的儿子的那份怜爱、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通讯写作要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白描是通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重要的表达方法之一。
即要求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鲁迅的小说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作品。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诀》)白描手法具有两种明显的特点:其一是质朴实在,它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更不用曲笔和陪衬,而是以最平实的语言进行单一描写。
这样可使通讯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其二是简练生动,往往不需要很多笔墨,寥寥数语即可干净利落地、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形象来,让描写对象跃然纸上。
运用白描手法来写人,通过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物主要是对具体对象抓住特征进行直接的、简短的描绘,而较少地借助其他表现手法,即着墨不多,却又能使形象逼真。
因此,在新闻、通讯、现场短新闻等体裁的写作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通讯的写作中,白描手法可以用最经济的文字表现出丰富的内涵。
在通讯写作中,白描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应用形式:一、勾勒人物肖像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除了要叙述故事情节之外,还要着重写人,把人写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对话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反映出来。
如本报2010年6月18日一版刊登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篇通讯中开篇这样写到:个子不高,微胖,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动作舒缓而稳重,这是大桥院经营开发部部长李文明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的同事说:“我们都叫他李大哥,跟他年纪相仿的同事都叫他老李。
”开头寥寥数语就将一个和蔼可亲,稳重大方的主人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既无拔高,又没有直接的议论,让人觉得主人公就如同邻家大哥一样亲切,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通讯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文豪鲁迅笔下白描的豆腐西施有多酷?导语:茅盾先生《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
” 《故乡》是鲁迅先生在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茅盾先生《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
”《故乡》是鲁迅先生在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性的扭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故乡》运用白描手法,再现了“我”回故乡,同亲友邻居各类人物相处的生活场面,揭示了生活变故和人事变故。
《故乡》一文是如何描写“豆腐西施”的呢?【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哦,我记得了。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生活常识分享。
巧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形象
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讲怎样用白描的手法写人。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片段吧:
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他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
……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他问。
“可以抄一点。
”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鲁迅先生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勾勒就入木三分地将一
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在叙述添改讲义一事时,鲁迅先生以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那么,什么是白描,我们怎样用白描的手法来写人呢?
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
而白描的写作手法是指在写作中借用白描的画法,通过简洁的语言、洗练的笔法,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现出人物的形象。
用白描的手法写人切忌浓墨重彩、过分渲染以及用铺张的辞藻来描写。
它没有琐碎的外貌描写,没有精心的心理刻画,没有太浓的褒贬色彩,也没有故意作文章的痕迹,一切都显示在人物的行动和朴素的语言中。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同学的佳作以加深理解吧。
小淘气米米
下午,我去舅妈家玩,正巧舅妈要外出,让我帮她照看4岁的米米,我满口答应了。
舅妈走后,我看到米米正在床上玩堆积木,便打开电脑,玩起QQ飞车来。
忽然,隐约听到身后有奇怪的滴水声,我扭头一看――啊,米米竟大咧咧地蹲在床边撒起尿来!她没脱裤子,把裤子都尿湿了,还在那里嘿嘿直笑。
我又气又好笑,冲她大声嚷嚷:“笑什么笑?把裤子都尿湿了,还笑!”
我原以为她会收敛一点,谁料她越发得意了,哈哈地大笑起来。
我只好帮米米把尿湿的裤子脱掉,取来干净的裤子准备给她换上。
可她扭捏着,偏不让我给她换,硬要光着屁股,还用手将屁股拍得啪啪响,接着又跳起了“迪斯科”。
没办法,我只好换上一副笑脸,说:“好米米,亲米米,快穿裤子吧!”可她根本不吃我这一套,继续乱蹦乱跳。
一计不成,我又心生一计。
我板起面孔,吼道:“米米,你快穿!再不穿我打你的小屁屁了!”她这才慌忙用手遮住屁股,慢腾腾地走过来,伸出两条小腿让我给她穿上裤子。
这篇习作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在我们面前再现出一个小淘气的形象。
文中虽然没有用浓墨重彩来描写人物的外貌,只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与神态等进行了白描,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同学们,你们现在掌握了用白描的手法写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