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李华;马清涌;孟勇【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4(14)21【摘要】@@ 1病例回顾rn患者女,13岁,以"右上腹胀痛20天"之主诉来院.发病期间,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及呕吐,食纳差,大小便正常.在当地医院行腹部彩超示"肝右前叶海绵状血管瘤".于2003年5月5日入我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上腹正中轻度深压痛.肝脏肋缘下二指,边缘圆钝,质软,无明显压痛,脾脏肋下未及.既往无肝炎,肝硬化病史.入院后查肝功,ALP:198U/L,其余正常.AFP<20μg/L.B超示:肝右叶可探及78 mm×39 mm稍高回声区,边界欠清,形态欠规整,内回声欠均匀,提示海绵状血管瘤,肝癌不排除.【总页数】2页(P159-160)【作者】李华;马清涌;孟勇【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相关文献】1.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CT动态增强影像学特征(附35例报告) [J], 王楠2.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结果分析(附10例报告) [J], 贺宇平;王晋;田民3.改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临床诊断和治疗——附病理确诊74例临床资料分层分析 [J], 徐剑; 李仲洋; 孙亚辉; 黎东明; 张启逸; 王北; 黄业宁4.改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临床诊断和治疗——附病理确诊74例临床资料分层分析 [J], 徐剑; 李仲洋; 孙亚辉; 黎东明; 张启逸; 王北; 黄业宁5.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 [J], 张红卫;区庆嘉;曾韵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28例的超声诊断要素探索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是一种良性病变,常见于女性。
FNH表现为局限性肝脏结节样增生,绝大多数时无症状。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肝脏FNH的确诊需要多种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其中超声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重复性好和安全的特点,并可提供诸如病变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血流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为FNH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本文旨在探讨肝脏FNH的超声诊断要素,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一、病变大小
FNH的大小常见于1~5 cm或更大,因此,超声检查时应注意扫描肝脏全面,尤其是肝右叶后段。
此外,还要计算病变的最大径和横纵比,以便与其他肝脏病变相区分。
二、形态
FNH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病变形态、轮廓是否规则,有无分叶、毛刺等。
三、内部结构
FNH的内部结构常见为均匀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能有不均匀回声或高回声。
此外,FNH 内有1%~33%的病变可见包涵体,这些包涵体呈“毛玻璃状”、散在分布。
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病变内回声的分布情况、回声强度和是否存在包涵体。
四、边缘
FNH与假包膜紧密相连,边缘清晰锐利。
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病变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清晰度和有无假包膜。
五、血流
FNH血流主要来源于动脉,常见于肝脏的周边部位。
因此,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脉冲多普勒血流谱图等方法检测病变的血流情况。
正常情况下,FNH 的血流呈强度不等的、周边性的、分叶状血流灌注模式,较为显著。
FNH一般无门静脉显影。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与鉴别分析肝脏在临床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肝脏疾病的主要发生部位。
其中局灶性结节增生是指在肝组织中出现一定大小的局限性病变,它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
因为肝脏数据丰富,影像学学科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影像学检查对局灶性结节进行诊断、分期、预后评估和随访是常规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针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与鉴别分析进行探讨。
CT检查原理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是一种强影像对比剂的无创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线通过人体不同部位,收集一系列层面上的影像信息,再进行数字处理,便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图像。
CT检查可以投射出多开切片重建成三维图像,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相比,CT检查具备灵敏度高、解剖学清晰等优点,能够有效显示肝部结构的大小、形态、密度和血供等指标,从而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进行诊断和鉴别。
CT检查评估指标在CT检查中,常用的评估指标有以下几个:1.形态:对肝内局灶性病灶的大小、形态、数目等进行评估。
2.密度:通过计算病变的CT值,对病变的密度进行评估。
3.强化模式:对病变的强化模式进行观察。
4.血供情况:观察病变周围的血管情况,判断病变的血供方式。
5.伴随病变:观察肝脏周围其他结构是否出现病变。
CT诊断与鉴别分析良性肝局灶性结节()肝脏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病变边缘清晰,形状规则对称,大小不同,但一般不超过5cm。
常见的良性病变有:肝囊肿、肝血管瘤、肝星状细胞肉瘤、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通过CT检查,肝囊肿表现为墨水样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内部不强化;肝血管瘤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清晰,肝动脉相位呈均匀显影;肝星状细胞肉瘤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区,边缘清晰或不规则,病变可伴随钙化;肝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均匀高密度区,病变较小,76%病灶直径<1 cm,无坏死、囊变。
恶性肝局灶性结节肝脏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有肝癌、肝转移瘤等。
这下你了解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了吗?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是正常的肝细胞以不正常结构排列的肝脏良性实质性肿瘤。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是仅次于⾎管瘤的第⼆常见的良性肝脏肿瘤。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被认为是与先天性⾎管畸形发育增⽣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激素有关,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性多于男性,特别是在育龄期⼥性。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同⾎管瘤⼀样,通常是在⽆症状的病⼈偶然间发现的肝脏肿物。
图1:⼀名⽆症状⼥性患者肝脏,肝脏⽮状⾯显⽰肝脏内⼀个轻微外⽣性、⾮常圆的等回声结节,后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典型的表现是边界清楚,中央有瘢痕。
⼤多数病变的直径⼩于5厘⽶。
通常为单发,多位于肝包膜下,少数可位于肝深部,但也有多个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同时出现的报道。
在显微镜下,病变是由正常的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胆管组成,病灶中⼼以星状或长条状纤维瘢痕组织为核⼼,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纤维隔膜。
但未发现正常的门静脉结构。
良好的⾎供使出⾎、坏死、钙化罕见。
图2:彩⾊多普勒超声显⽰病灶内部呈星状动脉⾎流模式,后证实了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
图3:彩⾊多普勒显⽰星状外观的富⾎供结节,这是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的典型表现。
在超声上,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通常是⼀个微⼩的肝脏病灶,其回声难以与邻近肝实质鉴别。
考虑到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与正常肝脏的组织学相似性,导致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在所有影像学上被描述为⼀种“隐形病变”,可能⾮常微妙或完全隐藏。
图4:图中隐藏着⼀枚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声像图⼏乎正常。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多位于肝右叶,呈类圆球状,较⼤时多伴有肝⼤,边界较清,包膜不明显。
图5:⼀枚位于肝右叶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肝脏的外形饱满。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FNH)实质多为低或等回声;低回声者多分布不均;⾼回声者多较均匀;病变亦可由数个⼩结节融合⽽成。
肝局灶结节样增生(FNH)的螺旋CT诊断肝局灶结节样增生(FNH)是一种肝脏局灶性良性肿瘤样病变,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好发于20~50岁女性[1],常因其他原因作腹部检查时偶然发现,它可能由肝脏对局灶性血管畸形的增生性反应所造成[2],在影像上常需要与其他富血管的肝脏良性及恶性肿瘤如肝腺瘤、肝血管瘤、肝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进行鉴别。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FNH的多期螺旋CT 表现,现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1例FNH,男5例,女16例;年龄16~51岁,平均33岁;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病理证实15例;偶然发现病灶17例,有4例有腹部症状或体征:疼痛3例,肝功异常1例。
2方法采用GE High Speed Advantage 螺旋CT机进行平扫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
扫描条件:120 kV,300 mA,层厚:10 mm,Pitch:1。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为显350 mg/ml)100 ml,用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注射,速率2.5~3 ml/s,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0 s、60~70 s、3~5 min。
3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24个FNH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1例同时并发3个病灶,病灶1.5~9 cm,平均4.2 cm。
平扫呈略低密度8个病灶,呈等密度16个病灶,病灶中心附近可见星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纤维疤痕,部分向周边呈放射状分布8个病灶。
18个病灶边界欠清,所有病灶边界光滑无分叶。
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24个病灶,均匀强化16个,中心低密度无强化8个。
动脉期病灶中心低密度纤维疤痕中见强化的迂曲扩张供血动脉5个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略低密度3个,等密度20个,略高密度1个。
中心低密度疤痕及纤维分隔延迟期强化6个,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围见线样血管强化影、似不完全包膜强化8个,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周边见迂曲扩张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强化6个。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本文依据本院接诊的病例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FN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但相关研究认为可能与激素类药物刺激、口服避孕药等有关。
该疾病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80%的病例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经皮肝穿刺活检是目前确诊该病的主要手段。
就治疗而言,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疗FNH的最优选择,既可以去除病灶,又能明确诊断,不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另外,没有必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者,需定期随访。
标签: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肿瘤;经皮肝穿刺活检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曾被称为局灶性硬化、肝错构瘤、良性肝细胞瘤和肝混合腺瘤等,直到1958年才由Edmondson 首先命名[1]。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肝脏研究协会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采纳并使用该名。
目前诊断FNH主要依靠CT 和MRI,另外,如果通过影像检查,发现疑为FNH但是暂时拒绝手术探查的患者,可采取定位穿刺活组织检查。
但通过穿刺未能成功定性,以及不能确定排除恶性肿瘤的患者,应该给予手术治疗。
本院2012年3月20日诊断并治疗FNH患者1例,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查体时发现肝占位性病变,4 d后入院。
患者无明显不适,体格检查没有发现阳性。
患者8岁时曾患甲型肝炎,且有长期口服避孕药史。
实验室检查发现其肝功能正常,肝炎标记物(-),血清肿瘤标记物(-)。
CT强化扫描显示肝脏尾状叶良性病变,肝右后叶血管瘤可能性大,肝左内叶异常强化病灶,血管发育异常可能性大。
患者入院后第6天在全麻下行肝尾状叶切除,肝Ⅳ、Ⅷ段部分切除术。
术中见尾状叶6 cm×6 cm×7 cm,Ⅳ、Ⅷ段各有直径1.5 cm 的无明显包膜的质韧肿块,Ⅷ段有3 cm×3 cm的血肿,分别予以切除,下腔静脉的裂孔通过5-0 的无创伤血管缝线缝合。
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良性肝疾病,通常由健康的肝细胞形成,大小从数毫米到 10 厘米不等。
FNH 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然而,FNH 的影像学表现类似于恶性肿瘤,尤其是胆管细胞癌(CCC)。
由于 FNH 和 CCC 的影像学特征相似,很多患者被误诊为 CCC,并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这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本文将系统介绍误诊为 CCC 的 FNH 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FNH 是一种无症状性肝疾病,在肝脏检查中通常是偶然发现的。
FNH 可能会导致肝区的轻度不适或疼痛,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FNH 的生长速度很慢,通常需要几年或更长时间才会改变其大小。
影像学表现FNH 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区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结节,边界清晰,增强后强度逐渐升高。
影像学表现与肝脏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相似,因此 FNH 与CCC 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诊断FNH 的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
对于 FNH 来说,组织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由于手术风险和患者的担忧,通常只有在检查无法确定肿瘤性质时才采用组织学检查。
影像与病史资料可以提供有助于 FNH 诊断的多种特征。
治疗与 CCC 不同,FNH 不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 FNH 病人没有症状,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治疗,只需要定期检查。
如果病人有症状,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摘除肝脏的病变部分。
尽管 FNH 是一种良性良性肝瘤,但它和 CCC 的影像学表现非常相似,所以很多患者会被误诊为 CCC。
如果 FNH 病人被误诊为 CCC,并采用了 CCC 的治疗方法,那么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结论FNH 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但其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 CCC 相似,因此容易被误诊为 CCC。
误诊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不必要的治疗和经济负担。
因此,诊断医生需要准确诊断肝脏疾病,避免误诊。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常见的良性肝脏疾病,通常在成年女性中发生。
FNH
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状增生,其内部有充满富含动脉血管的纤维囊腔,而没有胆管,这是其与肝细胞肝癌的区别之一。
在CT图像上,FNH表现为高密度、均一分布和强化,通常在肝脏的静脉期和动脉期均保持高密度。
在CT检查中,FNH的外观为单个或多个由充满了血管的纤维囊腔组成的球形结节。
通常,FNH的大小在1至5 cm之间,大多数为1至2 cm。
FNH通常位于肝脏的右叶,但也可能位于左叶或胆管区域。
通常,FNH的边缘清晰,内部均一,没有坏死或囊变等异常结
构。
在CT检查的不同期间,FNH的表现不同,在静脉期和动脉期均需要注意。
在静脉期,FNH通常呈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对比度较高;在动脉期,它通常呈高密度,并出现
明显的强化。
动态增强扫描还可以显示病变的动态血供,FNH的血管丰富性有助于与其他
病变区分,如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
FNH通常无需治疗,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在CT检查中,也应注意FNH特征性的外观,以避免误诊为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
如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脏转
移瘤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可以呈现类似的表现。
因此,除了CT检查外,通常还需要
结合病史、症状、临床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估,以确诊和治疗。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指在肝脏内部出现多个小的结节状增生,这种病变常常需要通过CT检查进行诊断。
CT检查是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来获取身体内部组织和器官影像的影像学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对于肝脏的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一、扫描方式CT检查肝脏结节性增生时,常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即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通过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进行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有着重要的帮助。
二、影像表现1.结节性病变:肝脏结节性增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多个结节状病变分布于肝脏内,这些结节的大小、形态不一,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这些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边缘特征,帮助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和诊断。
2.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在动态增强扫描中,肝脏结节性增生的病变通常在动脉期显示为明显的血管灌注,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则呈现出相对较低的密度,这有助于区分良性和恶性结节性病变。
3.边缘特征:良性结节性增生的边缘常常较为光滑,而恶性病变的边缘则常常呈现出模糊不清或毛糙的表现,这可以通过CT检查清晰地显示出来。
4.周围组织受侵犯:肝脏结节性增生的病变若侵犯了周围的血管、胆管等结构,也可以通过CT检查来观察到,这对于评估病变的侵袭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5.伴有脂肪变化:有些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化,这种情况可以通过CT检查来准确地判断出来,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诊断价值CT检查是诊断肝脏结节性增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发现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进而进行病灶的定性和鉴别诊断。
CT检查还可以对病变的血供情况、周围器官的受累情况等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CT检查在肝脏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28例的超声诊断要素探索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其病理学特征为以肝细胞增生为主,周围有纤维或弹力纤维包绕形成假包膜,通常单发、大小多在5cm以内,多无自发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FNH无恶性潜能,因此对于其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FNH诊断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就超声诊断肝脏FNH的要素进行探索,以期对临床更精准的判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形态特征FNH的形态特征较为典型,多呈一个近于圆形的结节状影像,直径一般在5cm以内,常位于肝脏右叶的后上部或前下部,亦可见于左叶。
超声图像中,FNH通常为高回声,呈欠均匀的假包膜下低回声,边缘光整,常有血管穿行,且血管呈'半圆'或'鱼钩'状。
FNH有时伴有毛刺状锐角或血管抽象,这些特征对于进一步确认病变的良恶性十分有帮助。
2. 血液灌注FNH的特征性血液供应是进行诊断的重要指标。
多数情况下,FNH的血供表现为异位性动脉供血,即病变内的血管与周围肝组织无直接分支关系。
超声检查可通过彩色多普勒测量病变内血管的血流速度、流量、充盈时间等指标,发现局限性的、特征性的、大量的血流供应,而周围健康肝组织血流情况无循环淤滞的迹象。
此外,对于血管囊性扩张病人,在超声引导下可进行局部静脉注射造影剂以更明确地显示病变的血流特征。
3.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FNH的诊断中,其能够定量地测量病变组织的硬度和弹性,有助于准确分析病变的组织学和功能学信息。
常见的弹性成像技术包括声速弹性成像、切向弹性成像等。
声速弹性成像可将组织的声波传播速度与硬度联系起来,通过对声波传播过程中声波反射和折射的分析,计算出病变与周围健康组织的声速比值,发现FNH的声速比值通常高于0.9,其硬度与正常肝组织接近;而恶性肝瘤的声速比值通常在0.5-0.9之间,且硬度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
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实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包括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
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中,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病变,但也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良性肝脏结节,如脂肪肝、瘤样肺性肝炎、囊性肝病和木防己酮肝炎。
由于良性肝脏结节是相对常见的,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排除恶性肝肿瘤的可能性。
胆管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肝肿瘤,通常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
病变通常向周围正常肝组织侵袭,并具有高度致死性。
因此,早期诊断对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个临床实例,该病例首先被误诊为胆管细胞癌,但后来得出的诊断是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病例描述这是一位46岁的女性,在体检中发现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内右叶存在边界清晰、大小为2.7cm×2.5cm的低密度灶,肝实质周边狭窄无光滑,中心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胆管细胞癌。
根据磁共振成像和活检结果,患者接受了右肝切除术。
术后病理学检查表明,肝脏结节是良性的局灶性结节增生。
讨论这位患者的病例是临床上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表明误诊为恶性肝肿瘤的情况经常会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病理学检查显示瘤组织是良性的,仍然需要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肝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是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首选方法,它具有高分辨率和大量的解剖信息。
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病变的良恶性,可以进行肝活检。
肝活检是具有高精度的诊断肝脏局部结节病变的方法。
活检期间对于病灶类型的判断有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排除恶性肿瘤的诊断,同时也能够提供良性病变类型的诊断。
根据医生的实践经验,肝脏良性结节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而是采用观察和保守治疗方法。
观察时间长短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大小。
对于比较大的肝脏良性结节或者向周边肝组织扩散的病变,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
但是,对于很小的肝脏良性结节,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定期的随访和检查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结论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中,误诊为恶性肿瘤的情况经常会出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FNH的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外科治疗及随访资料。
结果:18例FNH,影像学检查诊断率较低,其中彩超确诊率44.4%(8/18),CT66.7%(12/18),MRI 88.8%(16/18),手术切除病灶效果好,随访1年未发现复发病例。
结论:目前CT和MRI是FNH诊断的重要手段,对影像检查疑为FNH又暂不同意手术探查病人可考虑定位穿刺活组织检查,但对穿刺未能定性成功及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应手术治疗。
【关键词】肝肿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穿刺活组织检查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样占位性病变,来源于肝细胞,按照WHO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是指肝实质增生并被星型纤维瘢痕间隔成结节状实性占位很少出现瘤内出血也无肯定恶变现认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近年来国内的发病率有增高倾向,鉴于FNH无特异性症状,无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相似等情况,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FNH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丰富诊疗手段。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8年1月~2008年6月,我院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FNH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3~67岁,中位年龄35岁。
12例(66.7%)在健康体检时彩超或CT发现,无任何临床症状;12例因腹部隐痛或腹胀就诊;4例可扪及右上腹部包块;2例因发热、乏力、纳差就诊。
女性患者无口服避孕药史。
实验室检查:患者中转氨酶轻度升高6例,明显升高4例;2例胆红素升高;2例甲胎蛋白轻度升高(>42ng/ml),但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HBsAg阳性3例,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例。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3例疑为肝癌,3例诊断为肝内占位性质未明,1例疑为肝血管瘤,11例诊断为FNH。
18例做CT增强加延迟扫描,考虑为肝癌3例,3例诊断为肝内占位性质未明,12例诊断为FNH。
16例做了MRI检查,考虑为肝癌2例,2例诊断为肝内占位性质未明,12例诊断为FNH,基保平扫12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更长T1、更长T2中央瘢痕。
动态增强MRI显示10例病灶有中央瘢痕(平扫瘢痕动态增强均见显示)。
动脉期中央瘢痕均未见强化,呈星芒状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出现强化呈相对高信号。
病理组织学检查:大体标本见结节境界清楚,切面呈浅棕色或黄褐色,质地与正常肝组织相似或较韧,7个病灶见星状中央瘢痕组织,但无出血坏死,周围肝组织无结节性肝硬化。
镜下见肝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缺乏肝小叶结构,由纤维分隔呈结节状,瘢痕组织内见增生的胆管和粗大变异的血管,有的血管内膜增生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1.2 方法:本组患者中12例行手术切除(其中1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共切除8个病灶。
彩超定位下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6例,CT定位下穿刺确诊2例。
手术主要采用不规则局部肝切除术或肿块剔除术,后者主要用于肝门部靠近大血管和胆管的肿块。
2.结果12例手术患者中2例HBsAg阳性,1例丙型肝炎肝脏中度硬化,其余9例肉眼无肝硬化。
8例单发病灶,2例2个病灶,2例1个病灶。
病灶直径1.5~6.8cm。
术后无出血、黄疽、腹水、胆屡、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有症状组病灶直径(3.63±1.52)cm,无症状组病灶直径(3.35±1.41)cm。
手术切除后患者定期回我院复查肝脏彩超和肝功能,必要时做CT检查,随访时间1年,未发现肿瘤复发。
4例患者未手术治疗,其中2例采用微波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CT检查见病灶区域低密度无血供,较前缩小。
3.讨论FNH是一种少见的肝内良性富血供占位,无潜在恶变,约占原发性肝脏肿瘤的8%,是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的第二常见的肝细胞来源的肝脏良性肿瘤[1]。
FNH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或外科手术时被偶然发现,约20%的患者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肝肿大及右上腹肿块等非特异症状,且症状与病灶大小关系不大。
本病多无肝炎和肝硬化病史,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发现,此特点可为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提供线索。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虽能提供一些与原发性肝癌鉴别的依据,但对FNH的诊断帮助不大。
因此,FNH的术前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彩超、CT和MRI等都有助于占位性病变的发现和定性,联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确诊率一般为50%,有的甚至超过80%[2]。
对肝腺瘤、炎性假瘤、错构瘤及肝细胞癌特别是纤维板层型肝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MRI是目前认为诊断FNH较好的手段,利用双期或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肝内病灶的血供特点和强化特征,很好的反映病灶的内部质地。
由于肝内占位只有FNH病灶有正常肝组织中含有的Kupffer细胞,利用新型网状内皮系统造影剂USPIO和SPIO可被Kupffer细胞吞噬,造成FNH病灶信号随肝组织信号一同降低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Becker等[2]报道MRI诊断FNH的敏感性达70%,特异性可达98%;本组资料未做这方面的检查,也是本研究不足之处。
Mattison等[3]认为典型FNH应有3个表现:1)T1W1及T2W2肿瘤均表现为等信号;2)瘢痕在毛加权像上为高信号;3)除瘢痕外,病灶其余部分信号均匀一致。
但在临床所见中3个表现都符合的FNH比例不高,因此,仅供诊断参考。
穿刺活组织检查存在出血危险、瘤播散及穿刺组织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或错误,尤其是当穿刺结果为良性病变及未穿出阳性组织但有不能完全排除病灶恶性可能的局限。
本研究认为对深在病灶,影像学疑为良性占位同时不考虑手术的患者可行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定性。
Fabre等[4]报道的30例B超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仅1例有轻度肝包膜下血肿,本组患者8例行穿刺检查,无穿刺后继发出血情况,可见此项检查是比较安全的。
FNH是一种肝良性肿瘤,无癌变,很少破裂出血,目前世界范围内医学文献仅有4例FNH破裂出血的报道[2-6]。
本组切除的12个病灶中未见有病灶切面出血坏死的现象。
对诊断明确的无症状FNH,无须治疗,但应定期随访,行肝脏超声检查,若发现肿块生长较快,患者出现症状,可考虑积极手术治疗。
本研究认为目前术前诊断FNH仍主要依靠各种影像学检查,缺乏病理学这一“金标准”,合理的选择手术探查至关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不明、无法鉴别良恶性者,应积极手术切除;2)诊断明确的FNH,如果体积较大者,也应手术切除;3)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的较小的FNH 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如发现逐渐增大者应积极手术;4)对年轻的FNH患者手术处理应积极,而老年患者尤其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则应相对慎重。
手术方式包括不规则局部肝切除术或肿块剔除术,术中可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手术相对安全且并发症少。
本组12例手术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这可能与FNH患者多无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多在Child A级等因素有关。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肿瘤已经成为腹腔镜肝切除的主要适应证,据欧洲18个中心87例手术资料分析,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5%,术中输血率为6%,中转开腹手术9例(占10%),其中45%的患者因出血而再手术探查[7]。
蔡秀军等[8]在不阻断肝脏血流的情况下,应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进行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14例,14例腹腔镜肝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死亡和术后并发症发生。
本组1例患者尝试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FNH切除术,手术顺利,无术后并发症,患者住院9d。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腹腔镜切除FNH是安全可靠的,但仅适用于肝左叶和右前部有肿瘤[9]。
严密随访对FNH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定期复查肝脏彩超和肝功能,必要时行CT检查,了解有无复发,对没有手术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可以观察肿块大小的变化。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肿瘤复发。
参考文献[1] Di Carlo I,Urrico GS,Ursino V,et al.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adenoma,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and hemangioma of the liver:are they derived from a common origi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8(4):227-230.[2] Becker YT,Raiford DS,Webb L,et al.Rupture and hemorrhage of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J].Am Surg,1995,61(3):210-214.[3] Mattison Gr,Glazer GM,Quint LE,et al.MR imaging of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inction from primary m alignant hepaticrumors[J].AJR,1987,148(4):711-715.[4] Fabre A,Auder P,Vilgrain V,et al.Histologic scoring of liver biopsy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with atypical presentation[J].Hepatoloty,2002,35(2):414-420.[5] Hardwigsen J,Pons J,Veit V,et al.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J].J Hepatol,2001,34(2):310-312.[6] Sadowski DC,Lee SS,Wanless IR,et al.Progressie type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tumors and recurrence[J].Hepatology,1995,21(4):970-975.[7] Desottes B,Glineur D,Lachachi F,et 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of benign liver tumors[J].Surg Endosc,2003,17(1):23-30.[8] 蔡秀军,黄海,虞洪,等.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良隆肿瘤[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698-1700.[9] 蔡秀军.腹腔镜在腹部外科应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