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最新教案-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能够运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提高效率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难点:(1)机械效率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2)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处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意义。
2. 实验一: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实验目的: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步骤:① 组装滑轮组,测量重物的重力。
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用刻度尺测量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③ 计算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3)实验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实验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1)实验目的:了解斜面的机械效率,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步骤:① 搭建斜面,测量重物的重力。
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用刻度尺测量斜面上的移动距离。
③ 计算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3)实验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析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实验总结:(1)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处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强调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2. 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举例说明。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和功率教案一、引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关于机械效率和功率的概念。
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而功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机械效率和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二、知识点概述1.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将输入的功转变为输出的功的效率。
通常用η表示,其计算公式为:η = 机械输出功 / 机械输入功 * 100%2. 功率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用P表示。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 = 做功 / 时间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功和能量,并和机械效率以及功率进行引导。
2.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比较机械设备输入和输出的功,引导学生认识机械效率是如何定量表示的,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实验-测量机械效率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木块、滑轮等实验器材进行机械效率的实验测量,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数据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4. 讲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功率是如何表示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5. 实例分析-计算功率提供一系列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条件下的功率,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6. 实验-测量功率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测量器具和小型发电机等实验器材进行功率的实验测量,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数据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7. 总结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引导,对机械效率和功率的概念进行再强调,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关联,加深学生对于机械效率和功率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和功率的概念。
2. 能够计算机械效率和功率。
3. 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加深对机械效率和功率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和评估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滑轮、测量器具、小型发电机等。
2. 课堂练习,包括理论计算和实验操作的评估。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5章,主要涉及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3. 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4. 举例说明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节能环保,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难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关于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升旗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1)解释机械效率的定义,即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2)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3)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如机械自身的重力、摩擦力等;(4)举例说明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如减小摩擦、提高机械结构的设计等。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提升重物的例题,如:“一个提升重物的机械,做的有用功为1000J,总功为1500J,求该机械的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并解释答案的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农民用锄头耕地,锄头做的有用功为600J,总共做了1000J的功,求锄头的机械效率。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六、板书设计机械效率 = W有用 / W总影响因素:机械自身重力、摩擦力等提高方法:减小摩擦、优化设计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计算生活中一个例子(如:升旗、提水等)的机械效率,并解释结果;2.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生活中的机械效率,提出至少两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笔记本、教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台简易机械设备(如手摇发电机或手摇绞肉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Step 2: 导入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计算演示。
例:电动机每秒输出功率为80瓦,吸收的电能为100瓦,求机械效率。
Step 3: 拓展思维提出问题: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呈现各组讨论结果。
Step 4: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使用简易手摇发电机测量不同转速下输出功率的变化,并计算机械效率。
实验操作:1.调整发电机的负载,使输出功率分别为50瓦、60瓦、70瓦、80瓦。
2.测量输出功率和吸收电能。
3.计算机械效率。
实验内容:比较不同负载下的机械效率,分析机械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Step 5: 知识巩固通过给出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况下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案例:电梯使用电磁吸盘制动有噪音问题,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并降低噪音?思考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Step 6: 课堂小结总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堂延伸1.综合小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自主解答,并进行班级讨论。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到实验室观察、实践相关设备,体验机械效率的提高方式。
六、板书设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机械效率=有效功÷输入功×100%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减小摩擦损失2.减小其他能量损失3.调整负载大小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并掌握了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机械效率的计算。
2. 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实例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机械,如电梯、汽车等,它们的工作效率如何?2. 学生分享对机械效率的初步理解。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2. 解释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3. 公式讲解: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 100%。
4.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机械效率。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实例,让学生计算机械效率。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实例中的问题。
3. 各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机械效率。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机械效率。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2. 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3. 学生提出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建议。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机械的效率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比赛,设计提高机械效率的装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机械效率,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能够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1推荐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
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
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
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
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
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掌握实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模板5篇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重视理论传授时,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篇1】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3、通过探究活动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用假想液柱模型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2、通过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教学过程【合作学习】:一、探究一:液体是否存在压强1、观察实验:图1、22、结论:液体对容器的和都有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受到 ;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具有 ;二、探究二: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v 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v 猜想与假设:v 设计实验:v 进行实验:v 分析总结:1、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__________。
原理: 当探头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会形成________,越大则压强越。
2、设计方案:A、验证是否与方向有关,应选择:,结论:。
B、验证是否与深度有关,应选择:,结论:。
C、验证是否与密度有关,应选择:,结论:。
D、验证是否与质量有关,应选择:,结论:。
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对容器和都有压强;②液体内部向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③液体的压强随增加而增大;④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 。
思考:1.大坝的横截面为什么均为上窄下宽,呈梯形状2.为什么深海鱼类被捕捞上岸后会死亡3.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深海潜水服比浅海潜水服要厚重一些【自主学习】:液体压强的大小计算通过假想液体柱的办法,仿照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写出来。
本文将介绍一篇关于物理《机械效率》教案范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习如何计算机械效率,并了解机械效率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了解机械效率的应用;3.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机械效率问题。
二、教学内容1.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定义为机械输出功率和机械输入功率的比值:η = Pout / Pin其中,Pout表示机械输出功率,单位是瓦特(W),Pin表示机械输入功率,单位是瓦特(W)。
2.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用机械输出功率除以机械输入功率,得到机械效率的数值;(2)用机械输出功率除以机械输入功率的百分数,得到机械效率的百分数。
3.机械效率的应用机械效率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和维护中。
例如,汽车引擎、水泵、电动机等机械设备的效率都需要考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会考虑机械效率的大小来决定设备的优化和维护方案。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授课、案例分析、讨论等。
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授课我们将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分析机械效率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2.案例分析我们将提供一些实际的机械效率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讨论我们将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与机械效率相关的问题,并总结出讨论结果,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为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应用,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估:1.测试我们将组织一次机械效率测试,测试包含多道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测试内容和难度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
2.课后作业我们将布置机械效率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计算、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来深化学习,同时加强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案为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案:1.引入在引入部分,我们将通过生动的例子来向学生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且阐述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5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1.5节《机械效率》。
本节主要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滑轮组的效率是多少?2. 概念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
3. 公式讲解:给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影响因素分析:讲解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因素如何影响机械效率。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机械效率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几道有关机械效率的练习题。
7.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8. 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
2.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2. 题目二:分析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答案: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一、基本概念1.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机械转换时输入能量的还原比例。
它是机械转换效率的一种表现方式。
2. 机械转换效率:机械转换效率是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之比,也就是说,机械转换时回收能量的比例。
3. 机械功:机械功是由机械设备向外做的功。
4. 机械工作:机械工作是机械设备在执行任务期间所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输出功。
5. 机械损耗:机械损耗是指机械设备在转换能量过程中因摩擦、传递等因素导致的能量损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效率及其计算公式,理解机械效率与机械转换效率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如何衡量机械功、机械工作和机械损耗,并深刻了解机械设备在执行任务期间所需要的能量。
3. 理解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和应用,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通过仿真模拟、故事、实验等多种形式介绍机械效率与机械转换效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 知识讲解(1)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机械效率 = 输出功÷ 输入功(2)机械转换效率的计算公式:机械转换效率 = 输出功÷ 输入功(3)机械功的计算公式:机械功 = 力× 距离(4)机械工作的计算公式:机械工作 = 机械功× 时间(5)机械损耗的计算公式:机械损耗 = 输出功 - 机械工作3. 应用实践(1)通过案例分析与模拟实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机械效率的重要性与应用,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力、加速度等物理量,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4.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讨论、比对实验数据等方法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对机械效率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掌握。
2. 学生对机械功、机械工作、机械损耗的思维转化与操作实践能力。
参考资料:1.《初中物理教科书》2.《实用物理教程》3. 《机械设计手册》。
机械效率知识拓展
机械效益
使用机械的最终目的之一是省力.就一般而言,不同的机械省力的情况不同.为了比较各种不同机械的省力程度,物理上还引入了一个机械效益的概念.机械效益定义为机械产生的对外作用力(P )跟外界施于机械的力(F )之比,若以A 表示机械效益.则:
A =
F
P 对于杠杆,A 就是动力和阻力之比;对于轮轴,在不考虑摩擦情况下,A 等于轮半径和轴半径之比;对于斜面,在忽略摩擦的情况下,A 等于斜面的长和高之比.根据定义,机械效益是由实际测得的机械对外作用力(有用阻力)和外界施于机械的力(动力)的大小所决定的.同样克服一个有用阻力,有时因为机械润滑得好,无用阻力就小,需要的动力也就小.因此,机械效益就大,反之,机械效益就小.新机械的机械效益往往比旧机械的机械效益 大些.
机械效益又称“机械利益”,有时亦称“力比”.概括地说,机械效益是一个描述机械省力程度的物理量.
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的联系和区别:
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是两个比较类同的概念,使用时稍不留心就要混淆.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
(1)机械效率是描写机械做功本领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研究机械做功情况时引出;机械效益是描述机械省力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研究机械省力情况时引出.
(2)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都是一个无单位的纯数,机械效率η总是小于1,而机械效益A 可以小于1,也可以等于1或大于1.
【问题点拨】
1.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
W 有用=Gh =3600 N ×4 m=14400 J
总功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W 总=W 有用+W 额外=14400 J+9600 J=24000 J
其机械效率为 η=总有用
W W =24000
14400=60% 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