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医遇到西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医案心得体会xxx 第1篇中医医案心得:治愈慢性疲劳综合症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自幼对中医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致力于学习与实践中医知识,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我亲自治愈的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中医医案。
患者是一位年轻的妇女,年龄在35岁左右,症状表现为持续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经过西医检查,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但患者症状却日益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诊断。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我了解到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气血不足,导致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滋养。
此外,患者的情绪状态不佳,常常感到焦虑与抑郁。
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以补益气血、安神养血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我为患者开了中药方剂,其中包括当归、熟地、白术、黄芪等补益气血的草药,以及酸枣仁、xxx等安神养血的草药。
同时,我还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促进气血流通。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疲劳感减轻,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她开了第二个疗程的中药方,进一步调理身体。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这个医案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中医的理念,注重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调节,以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这个医案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热爱和信仰。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运用所学知识,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幸福。
医案心得体会xxx 第2篇中医医案心得:治愈慢性疲劳综合症我曾经深受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困扰,经过多年的中医治疗,终于成功地控制了病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以长期疲劳、全身不适、心理障碍、神经心理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XXX医院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会诊转诊及协作制度1.引言XXX医院致力于提供优质、综合的医疗服务,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会诊转诊及协作制度得以建立。
该制度的目的是促进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提高综合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科学、个体化的医疗方案。
2.会诊转诊流程(1)科室评估与讨论:当门诊医生遇到需要会诊或转诊的患者时,应先进行初步评估并记录患者病历,并将病历提交给所在科室负责人。
(2)科室协调:所在科室负责人将患者病历发送给相关的中医或西医科室,并协调专家时间,确定会诊安排。
(3)会诊讨论:会诊时间到达后,相关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并制定诊疗方案。
(4)诊疗执行:根据会诊结果,所在科室医生执行相应的诊疗方案。
(5)病情汇报:完成诊疗后,所在科室医生将患者病情及诊疗结果进行汇报,以便进一步的治疗或康复规划。
3.协作机制(1)定期会议:定期召开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会议,以促进信息共享,增加相互了解,加强合作关系。
会议内容包括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等。
(2)协作培训:为加强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协作能力,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包括跨科室沟通、会诊技巧、协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3)制定协作协议: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共同制定协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益,规范会诊转诊流程和协作的具体细节。
4.工作内容(1)患者信息交流: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之间应及时、准确地交流患者信息,包括病历、检查结果、诊断、治疗计划等。
(2)病例讨论和制定治疗方案: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通过会诊讨论,共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3)诊疗执行和随访:经过会诊讨论后,所在科室医生执行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进行病情跟踪与随访。
(4)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促进彼此的专业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
5.目标与效果评估(1)提高诊断准确性: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会诊转诊和协作制度能够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和辩证施治,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
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
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
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
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
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
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
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
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
中医痹症西医叫什么病发布时间:2021-08-20T08:51:22.80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周围[导读] 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614000在中医范畴中,“痹症”,就是由于人的机体缺乏正气,导致邪气趁虚而入,其经络感受到了风、寒气、湿、热等多种邪气,从而引起了气血运行不通,进一步导致了关节的疼痛、麻木等其情况,严重时还会使得关节变形、肿大等,此病症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在古代,痹症涵盖的概念非常广泛,从其发作位置的不同,还分为内脏痹、肢体痹等。
当患病后,患者会感到关节、肌肉上的疼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又将其称作是“痹症”,而西医上,将其称作为“风湿性疾病”:其涵盖病症多,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共同点就是当患者遇到阴冷、潮湿的天气时,其病情开始变得更严重,关节处痛,而处于干燥、温暖的天气下,病症发作开始缓和。
由于两者在诊断、治疗上都存有许多不同,据此,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首先,从疾病的概念简要分析。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痹,即为痹阻不通。
当机体感受到了风、寒、湿等多种邪气,会出现了关节、肌肉等疼痛,甚至导致关节变形、肿大、灼热等,在古代,痹症的概念就非常宽泛,在传统的中医文化理论中,《黄帝内经》里就有专门的文章对痹症进行论述,分别是《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其中明确指出其患病原理:“风寒湿邪,三气杂至而成痹”,而随之发展,现代人开始将其理解为“风湿”,也是有其缘由的。
从西医的方面分析,发生了风湿性疾病,也就是对患者的骨、关节等功能造成影响。
导致此类病症的原因较多,比如免疫性、代谢性等多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类别,又包括了以下几种:首先,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次,是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等,最后是晶体性关节炎。
其次,从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等,分别进行探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范围哎呀,说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这可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先想想,外科手术就像给身体“整容”,一刀下去,不光要看准位置,还得考虑术后的恢复。
这时候,中西医结合就显得特别有用,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用现代医学的尖端技术,也能借助传统中医的独特智慧。
想想啊,如果在手术台上,不仅有西医的那一套,还有中医的调理,这样患者的恢复速度肯定能加快不少,简直是事半功倍!你看,现在很多医院都开始重视中西医结合。
走进医院,看到那些穿白大褂的西医,旁边还坐着穿中式服装的中医,哎,真是新鲜。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认为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西医更像是那种“开刀见血”的风格,专注于某个病灶。
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其实有时候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比如说,术后如果用中药调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让人快点恢复,谁不想早日回归生活呢?再说了,很多人对中医有种天然的信任感。
就像老一辈人总是喜欢用草药泡水,喝了能解毒,能消肿,心里特踏实。
中西医结合的外科,正是借助了这一点,帮助患者走出病痛的阴影。
听说,有些医院在做手术前,医生会给患者开点中药,增强体质,手术后再用中医的针灸、推拿来缓解疼痛。
想想,手术完了躺在病床上,身边还飘着阵阵药香,那可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再聊聊这些年中西医结合的外科实践。
说实话,很多医生都很聪明,他们不是把西医和中医简单地拼在一起,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方案。
就拿手术后的恢复来说,西医可以给你开止痛药,可是中医可以用艾灸、拔罐来疏通经络,效果杠杠的!中医还可以通过食疗来帮助恢复。
吃点什么,喝点什么,调理得当,身体就能快速恢复,简直就像给身体加油!有个朋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她前阵子做了个小手术,医生就建议她试试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手术后,她每天都在医院里喝中药,护士姐姐还教她怎么做呼吸操,慢慢地,她的恢复速度让人刮目相看,真是快得像飞一样。
她还跟我说,那个时候都没觉得痛,反而觉得整个过程很神奇,像是一场治疗之旅,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滋养。
中西医结合全科主治医师考试科目示例文章篇一:《中西医结合全科主治医师考试科目:我的探索之旅》嗨,大家好!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中西医结合全科主治医师考试科目这个事儿。
你们知道吗?这可关系到好多想要在中西医结合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医生叔叔阿姨们呢!我有个邻居叔叔就是搞中西医结合的。
有一次我生病,他来给我看病。
他可厉害了,一会儿摸摸我的脉,就像老中医那样,感觉他能从我的脉象里知道好多秘密似的。
然后呢,他又拿出一个小仪器,给我量体温、测血压,特别的专业。
我就好奇地问他:“叔叔,你怎么又会中医又会西医呀?”叔叔就笑着说:“小宝贝,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呀,要学好多好多知识呢。
”那这个中西医结合全科主治医师考试到底要考哪些科目呢?我就像个小侦探一样去探寻啦。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肯定是要考的。
这就像是建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里有阴阳五行学说。
这阴阳啊,就像白天和黑夜,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比如说,人的身体有时候会热,有时候会冷,这就跟阴阳的平衡有关。
五行呢,就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叔叔说人体的五脏就和五行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要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就像五行里的关系乱了套一样。
这中医基础理论可不能小看,好多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思路都是从这里来的。
再说说中医诊断学吧。
这门学科就像是给病人身体的一个大探秘。
望、闻、问、切,这四个字可大有学问。
望就是看,看病人的脸色、舌头的颜色和形状。
我就想啊,这舌头就像身体内部的一个小镜子,能反映出好多问题呢。
闻呢,就是闻气味,比如说病人身上有没有特殊的气味。
问就更重要啦,叔叔说他得像个小话痨一样,问病人好多问题,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的呀,吃了什么东西呀等等。
切就是摸脉,那脉象各种各样,什么滑脉、弦脉,感觉就像在摸一个神秘的密码锁,不同的脉象代表着不同的身体状况。
西医的基础科目也不少呢。
像生理学,这就是在研究我们人体正常的机能。
比如说心脏是怎么跳动的,血液是怎么在身体里循环的,就像研究一个超级精密的机器是怎么运作的一样。
混迹网络多年,见过很多份书单,但从未见过一份专门给医学生的书单。
作为一枚不学无术闲时乱翻书的医学生,零零散散读过一些书,周围也有不少同学让我推荐书,所以,我希望能做这样一个尝试。
在做这个书单时,我尽可能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并且选择浅显易懂,可读性、趣味性强的书。
当然,书单难免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例如,我最近一年多痴迷进化生物学,书单中好几本书都或多或少与进化生物学有关系。
1、协和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介:作者讴歌女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
本书介绍了协和建校和发展的历史,展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协和精神——专注、内省和慈悲。
她屡次使我泪水迷蒙,那些人物,一辈子奉献在医学岗位上,这种坚定的信念是生命难得的珍宝。
书中一句话说得好: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
2、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简介:写医患关系的书很多,这本书之所以备受推崇,就在于她的客观与细致,探讨了和医疗有关的方方面面。
同时,本书还涉及对张悟本现象的解读,对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的探讨,对如何选择中西医的建议。
本书不论是对医学业内人士,还是对普通大众,都很不错。
3、九月里的三十年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简介:这是讴歌所著的长篇小说,带有不少自述成分,以一位女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从新生入学军训到朋友患乳腺癌去世的人间百态。
文笔隽深情隽永,关于摇滚的文字不时跃然纸上,仅仅欣赏文字之美就能让人陶醉。
故事算不上跌宕起伏,但其中人物的命运总能时时牵动我心。
本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生命、医学、时间的思考。
4、心术作者:六六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简介:当红作家六六潜伏于多家医院,以一位医生的视角,写出了这本书。
无论怎样,作为局外人,她很难真正表达出医生的内心世界。
本书可读性很强,人物个性鲜明,情节也波澜起伏。
当然,小说就是把很多故事集中在几个人身上,真实的医院里不会接连发生这么多故事。
5、鼠疫作者:(法)加缪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简介:《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医学辩证法作业一、中西医范式的差异中西医学在基本观念、自然观、方法论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医学范式表现为周期性变化、连续、合一、求同、无形等时间型特征;西医学范式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间断、分立、求异、有形等空间型特。
中西医学范式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的揭示,对于中西医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中西医结合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具体的差异有如下:(一)基本观念的差异中医的周期性变化和西医的非周期性变化。
任何一门成熟学科都离不开一些基本假定和基本观念。
这些假定和观念对该学科共同体成员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
从两种医学范式其定性若作《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可以看出中西医学基本观念分歧的端倪。
(二)自然观的差异中医的连续与西医的间断是中西医范式主要的差异。
元气论和原子论分别代表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
尽管两者都试图用唯物一元论来解释自然及人体现象,但这种一致性背后则存在重大差异。
东方自然观是一种连续性的,而西方则是间断性的自然观。
这种差异则是东西方医学沿着各自道路演进的内在“基因”。
(三)天人关系的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首先遇到而且必须解决的间题。
东西方医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同题上有泾渭分明的不同走向。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质,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胜合。
这一观念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翻下了深刻的印记。
《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乡,与日月相应”。
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无时不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西方先哲们则走上了天人关系的另一条相反的道路。
特别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后,出现了“人类中心论”。
不把人类单纯地看作是有机自然的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彼此独立的,天人关系是分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人在自然中不是顺从、适应,而应控制、征服、驾驭自然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西医学无疑也受到这一观念的洗礼。
(四)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医的求同与西医的求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崇尚一统的价值观念折射到中医学,使之表现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中医的知识。
作为一名西医学生,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通过学习中医,我意识到中西医学在治疗方法、理论基础和实践中存在的差异,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认识到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与西医注重局部治疗的方法相比,中医更加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综合性的,旨在调整和恢复整体的平衡。
其次,中医强调的是预防为主。
相对于西医侧重疾病治疗的方法,中医更注重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愈能力,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身体的平衡,可以促进健康与长寿。
这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中医注重对病人的细致观察和根据个体化的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对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舌诊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也意识到中医在药物治疗方面的独特性。
与西医注重化学药物的应用不同,中医常常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中草药具有天然的特点,可以辅助治疗、调理身体。
虽然中草药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也更接近自然,让人更加安心。
此外,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还深刻领悟到中医强调的治疗原因和病因。
中医强调疾病的来源和发生,通过分析病因来进行治疗。
这让我认识到,仅仅看症状控制疾病的局部治疗并不能根治病症,只有找到病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通过与中医知识的接触和学习,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储备,更加开阔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学习中医并不仅仅是为了将来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在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更是对我个人人生的一种修行和提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让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当中医遇到西医作者:林巍来源:《英语学习》2019年第06期[1] 中医萌芽于周朝,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为标志,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治病救人、除疾养生,承担国医使命,但是近代以后受到了西医的冲击。
[2] 西方的科学医学,自19世纪后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化学与微生物领域,确立了独立的科学体系。
清朝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迎来了“赛先生”,当然也包括其宠儿——西医。
[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riginating in the Zhou Dynasty and symbolized by the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476 BC), has been saving lives and curing diseases as well as preserving people’s health as the“national medicine” for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or so. However, it was challenged by Western Medicine (WM)when it entered modern times.[2] Scientific medicine in the West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19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and microbiology as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2),with the trend of “Western culture emerging in the East,” China received Mr. Sai (the initial syllable of “science” in translated Chinese) and its favorite son—WM.[1]中的“萌芽于周朝,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为标志”在译文中可用动名词originating和过去分词短语symbolized by处理成定语,以求简洁,便于表達。
[2]中“确立了独立的科学体系”,原文是动宾结构,译文里为表述方便,不妨译为介词短语as individual disciplines;关于“西学东渐”,有多种译法,如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s、western learn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等,这里作了些变通。
[3] 中西医结交的典型事例,是对于天花的防治。
天花,作为古老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
在中国,古人发现若一个人得过天花,此生便不会再得,于是根据“以毒攻毒”的原理,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即通过接种人痘来预防“痘疮”。
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这一做法风险很大。
[4] 中国的“接种人痘”西传到欧洲,英国的皇家学会对此作了改进,由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新方法,然后又传回了中国。
所以,牛痘接种术的传入,真正显示了西方医疗技术在中国的实力,由此奠定了西医进入中国的基础。
[5] 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面对蓬勃而来的西医,应当说中医还是蛮有自信的。
如著名中医王清任在1830年出版了《医林改错》,比照西医的解剖图式,纠正了中医里的许多错误。
[6] 英国传教医生本杰明·霍布森来华,于1851年出版了《全体新论》等详细论述医学的著作,有计划地把西医临床医学带入了中国知识界,从而使中医感受到了挑战。
[3] A typical case in merging TCM and WM wa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mallpox, a virulent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up to 90%.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found that if a person had had smallpox,he or she wouldn’t get it again. Based on the idea of “curing a poison ed patient with poison,” a method of “human variolation” was invented to prevent the disease by vaccination. However, it was very risky due to the immature techniques.[4] When the Chinese way of preventive variolation was introduced to the West, the Royal Society improved the method and the new vaccination invented by Dr. Jenner was re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is way, vaccination proved an advantage of WM,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it to expand in China.[5] Befor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face of vigorous WM,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CM was quite confident. A well-known Chinese doctor, Wang Qingren, for example,published a book entitled Corrections to TCM in 1830, rectifying many traditional mistakes according to the anatomical schema of WM.[6] The British missionary doctor Benjamin Hobson came to China and published his book Treatise on Physiology in 1851, among many others in later years, systematically planting the seed of western clinical medicine into the soil of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and posing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CM.[3]中,“中西医结交”不是“中西医结合”,不宜译成 the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而是两种医学第一次在中国相遇、共同治愈一种疾病,故可用in merg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句式。
[4]中的“中国的‘接种人痘’”,因上文已作了明确阐释,在译文里可简化为preventive variolation;“实力”,一般译成strength、power等,此处就其具体疗效可译为an advantage。
[ 5 ]中“蓬勃而来”,似可用prosperously/flourishingly/exuberantly developed等,此处作了相应的变通。
[6]“使中医感受到了挑战”是被动语句,译文转换为主动句posing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CM。
[7] 起初,中医试图“汇通”西医。
如,唐宗海主张撷取西医中有用的部分,掺入中医便可;朱沛文在对比研究中医的经络系统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之后得出结论:医学中属于“形”的范围,应以西医为准(“从洋”),而属于“理”的范围,应以中医为准(“从华”),显然受到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
之后,又有恽铁樵、张锡纯等人的具体医学实践。
[8] 中医面临真正的危机,是在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
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力言过去那种“增新不变旧”的洋务运动改革不能成功;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批评传统学术,赞扬西方科技;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这些社会压力终于促使清政府在1905年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象征着传统经学的全面崩溃,也使中医失去了固有国学支撑的优势。
[7] Initially, TCM tried to incorporate WM. For example, Tang Zonghai advocated infusing the useful part of WM into TCM; Zhu Peiwen, after comparing the meridian system of TCM and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WM,concluded that in treating external diseases one should rely on WM’s techniques, while in dealing with internal illnesses,TCM’s philosophy ought to prevail, which was clearly influenced by the idea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A pplying Western technologies guided by Chinese philosophy.” Consequently, Yun Tieqiao, Zhang Xichun and others practiced medicine in that way.[8] The first real crisis TCM encountered was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when Yan Fu published his book entitled An Urgent Transformation of Our Time, pointing out that the failure of the reform simply “added something new to the old” under the name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Zheng Guanying published his Warnings in a Prosperous Time,criticiz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nd praising Western technologies. Liang Qichao also published his On Reform. Under various social pressures, the Qing government finally abolish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1905, symbolizing the collaps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studies,which were the backbone of TCM.[7]中的“汇通”是文言文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合”“融汇”等,可用combine、integrate、blend等,此处用了incorporate,其本义为make into a whole or make part of a whole,笔者以为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