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在历年来的教招考试当中,都少不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诗歌鉴赏当中,所占分值并不多,但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却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一般是不会失分的。
大家对修辞手法比较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是在笔试中往往不会单出特别简单的,而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区别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
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向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
但二者有很大不同:(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想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比拟和比喻主要用来加强语言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区别有侧重点不同、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句式结构的不同,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侧重点不同
(1)比拟重在“拟”,将A事物比作B事物,两者是互相融合的。
(2)比喻重在“喻”,将A事物比喻成B事物时,两者是分开的。
2.性质与作用的不同
(1)比拟:将另一事物具有的特性用于本事物。
(2)比喻:找出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然后,将本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3.句式结构的不同
(1)比拟:主要依靠个人的想象,然后,将本体比拟成其他事物的某一特性。
(2)比喻:由本体、喻体与喻词这三部分组合而成。
拓展阅读
1.利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句子。
(1)蒲公英随着风婆婆高低起舞。
(2)红石榴非常高兴地裂开了嘴。
(3)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利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句子。
(1)她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
(2)弯弯的月亮就像一艘小船。
(3)她的眼睛就像星星一样漂亮。
(4)秋天的雨就像是一个空调,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5)大雪就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鹅毛,轻轻飘落。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26比喻就是打比方。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就是被比的事物,喻体就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其形式是“甲像乙”;暗喻,其形式是“甲是乙”;借喻,其形式是“乙代甲”,即本体和比喻词都不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
比喻有以下作用:一是用熟知的事物去说明还不熟悉的事物,使人们容易理解;二是用具体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产生联想。
这种修辞方法在各类文体中都十分常见,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它与与比拟、借代、象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区别还是十分显著的。
1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
被比拟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叫拟体。
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使读者对该事物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同比喻一样,比拟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因为比喻和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所以部分同学常常分辨不清。
其实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1.1 从表达重点看比喻重在“喻”,即比方,它十分注意并着重突出事物的相似点,用容易明白的事物来说明不易明白的事物;比拟重在“拟”,即模拟,它干脆把甲当作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
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例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例1是比喻,在“美”这点上,春天和小姑娘是完全相似的,作者借小姑娘的形象,目的是突出春天的无穷魅力。
例2是比拟,作者把房屋直接当作人来描写,只是为了显示其雨中的状态,至于它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不是作者关注和表现的重点。
1.2 从表达形式看喻体往往是以名词性词语的身份出现的,表示一种实体事物;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成分一般是描述性的,往往是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的。
修辞手法辨析一、比喻,比拟和借代(一)比喻1,比喻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
2,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的”“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可“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它的厚重。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3,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二)比拟1,比拟的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1)拟人例如: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2)拟物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三)借代1,借代的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情的修辞手法。
他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1)具体带抽象;例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特征代本体;例如:墙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
(3)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
(4)产地代本体。
例如:来二斤绍兴。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作者:曾义芳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11期
比喻、比拟和借代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语文的基本常识。
但是笔者在最近研发的校本课程《妙语趣事话修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极容易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也难以准确区别借喻和借代。
为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作一番探讨。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就是借用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甲事物叫本体,乙事物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暂且称作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而拟物就是把人或物都当成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笔者姑且将前者称为本体,将后者称作拟体,被模拟的情感、动作等称之为特征。
1.混淆的原因
首先,比喻和比拟的结构基本相同,容易混淆。
具体来说,比喻句是由喻体和特征构成,比拟则一定是由本体和特征构成。
如“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和“唯有南风旧相识,偷门开户来翻书”两句,其结构非常相似,前者是由对象“拉链”和特征“拉开两山翠绿”构成,后者是由对象“南风”和特征“偷门开户来翻书”构成,如果不细分析“拉链”和“南风”究竟哪一个对象是喻体,哪一个对象是本体,则这两个句子很难分清比喻还是比拟。
其次,比喻和比拟都有模拟对象特征的特点,即都会使用一些描绘性的词语。
如现代流行歌曲《江南》中“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间”,“缠”字既突出“雨”连绵不断的特点,又模拟“线”的缠绵不绝的特点。
前一个分句由本体“雨”和喻体“线”构成一个完整的比喻,可是后一个分句“缠着我们流连人间”,又确实是将雨模拟成丝线,具有缠绕的特征,又分明是个拟物句子。
这两句歌词究竟是比喻还是比拟?
2. 区别的关键
区别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关键是两看:
一看模拟特征的对象是本体还是喻(拟)体,如果是本体,则为比拟;如果是喻体,则为比喻。
如上两例:第一个例子中,“拉开两山翠绿”的对象是“拉链”,而现实中“拉链”是拉开衣服的工具,不能拉开两座山,能拉开两座山的只能是江河湖流一类的水域,所以“拉链”是喻体,此句为比喻;另一个例子中,“偷门开户来翻书”的对象是“南风”,自然界的风确实能吹开
门户和书籍,但“偷”“翻”动作都带上人的情感,这两个词是只有“人”才能做出来,这句话分明将“南风”模拟成人来写,只是“人”这个潜在的拟体未出现,“南风”这个发出动作的对象是本体,而不是拟体,此句便是比拟(拟人)修辞了。
二看是否点破喻体或拟体,一旦点破则为比喻,否则是比拟。
再以《江南》歌词为例,“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间”句中,“线”这个拟体或者说是喻体已经出现,这个句子无疑是个比喻句。
再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一句“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将“八岁的侄儿宏儿”比拟成能飞翔的物体,写出小孩子见到家里来客人后的欢喜兴奋的神情和跑得轻快的动作,这个句子只模拟“鸟”而未点破“鸟”这个拟体,所以这是比拟(拟物)。
二、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相对于明喻和暗喻来说,它仅由喻体构成,而无本体,也无比喻词。
由于它没有本体,仅靠在语境中揣测出本体,所以它在句中很隐秘,很难辨别,最容易与借代修辞相混淆。
而借代是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关系密切的相关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格,“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代替”本体的姑且称之为借体。
1. 混淆的原因
借喻和借代修辞中,事物的本体均未出现,只出现修辞中的一方,即喻体或代体,很难分辨它们与本体的关系。
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用“袁世凯”来代替的本体是什么?如果不结合上下文语境,很难揣摩出本体是金钱钞票一类的东西,所以很难区别是借喻还是借代。
再如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有这样一句“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这句话中不仅本体很难揣摩,甚至连代替的对象也要结合语境才能知道是“嫩苗”,这就更难了。
所以本体不明导致借喻和借代修辞手法很难辨别。
而要想辨明两种修辞手法,前提必须结合语境,揣摩出本体,然后方能辨别本体与代替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2.区别的关键
首先,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再如上文中的例子:用“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这是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体,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而用“嫩苗”代替本体“天才和常人”,这二者之间本无关系,只有相似性,是借喻。
其次,脱离具体的语境,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仍有直接的关联,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就没有任何关联。
再如“我不排斥应合丝弦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更愿选择手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派词人柳永词《雨霖铃》中的句子,“大江东去”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分别借代风格柔婉和刚健豪放的作品,可以说在任何语境中,这种本体和借体都存在着“具体代抽象”的关系。
而陈涉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在陈涉所说话的具体语境中,“燕雀”和“鸿鹄”分别借喻志向渺小和志向远大的人,而脱离这种语境,“燕雀”就是燕雀,“鸿鹄”就是鸿鹄,它们与人没有任何关联。
最后,笔者补充一下借代修辞格中借体和本体的几种常见的关系以供参考:以特征(包括标志、服饰)代本体,以部分代整体,以具体代抽象,以专称代泛称,以作者代本体,以材料、工具代本体,以牌号代本体,以结果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