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 格式:docx
- 大小:58.19 KB
- 文档页数:1
红军故事和革命事迹
红军故事和革命事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斗经历和革命事迹。
红军故事包括了红军的长征、井冈山斗争、四渡赤水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
其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进行了约一年的历史远征。
革命斗士们经历了艰苦的环境、恶劣的天气和激烈的战斗,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红军党员的英雄史诗。
革命事迹则包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和成就。
例如,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渡赤水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红军经过四次艰难的渡河作战,最终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故事和革命事迹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历史遗产,它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红军的成长史(最新版)目录1.红军的创建背景2.红军的发展历程3.红军的主要战役与贡献4.红军的历史意义正文1.红军的创建背景红军,全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红军的创建背景可以追溯到 1927 年,当时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共产党为了生存和反击,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爆发,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
2.红军的发展历程红军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创建时期(1927-1930):在这个阶段,红军主要在农村地区活动,通过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土地革命时期(1930-1934):在这个阶段,红军在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吸引了大量农民加入红军。
(3)长征时期(1934-1936):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战斗和考验,最终在 1936 年 10 月到达陕北。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在这个阶段,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投身抗日战争,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军。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在这个阶段,红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3.红军的主要战役与贡献红军在历史上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南昌起义:标志着红军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
(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为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四渡赤水: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展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4)平型关大捷:抗日战争期间,红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5)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红军的故事100字左右
红军,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正规革命军队。
自1927年创立以来,红军为我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红军的成立背景源于国共合作的失败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共产党决定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自此,红军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漫长的武装斗争历程。
在此期间,红军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展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长征途中,红军英勇奋战,取得了许多重要战役的胜利,如遵义战役、四渡赤水战役等。
这些战役不仅彰显了红军的战斗力,更体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红军的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定信仰,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艰苦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拼搏;严守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英勇顽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时至今日,红军的精神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红军的故事是我们党辉煌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军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红军的相关概念红军,又称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领导创建和指挥的一支由农民和工人组成的军队。
红军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战略和战术对于中国共产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红军的发展始于1927年,当时国共两联合北伐反对军阀统治。
在北伐战争期间,红军作为第四军的一支小部队,由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指挥官朱德和刘伯承等人领导。
这支小部队受到了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指导,随后发展成为中国共产领导的工农武装的主力。
红军在长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领导的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经过湖南、广西、贵州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撤退。
长征的目的是逃离湘赣边界的敌人围剿,以寻找更为安全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在长征中面临诸多困难,如终日饥饿、贫衣蔬食、遭受敌人追击等,但他们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奋勇前进。
经过一系列战役和蜿蜒曲折的行军路线,红军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成功开创了抗日根据地。
红军的战略和战术是其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采取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等非对称作战方式,以适应中国革命的具体环境。
红军重视群众工作和军民关系,与当地农民建立了密切联系。
红军实行合作政治和土地改革,为当地农民提供保护,使其成为自己的支持者和同盟。
红军还注重大规模游击战斗的实施,消耗敌人的资源和士气,使敌人承受巨大压力。
所有这些战略和战术的创新为红军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
红军的时机和先机使其能够在革命风潮中崛起。
红军由带领者和志愿军组成,他们共同为实现中国革命的目标而奋斗。
中国共产在红军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并组织了对红军的政治和军事教育。
红军的员被要求具备忠诚和奉献的精神,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掌握。
红军在战斗中不仅仅是兵员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具有革命觉悟的政治斗士。
红军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实现了解放。
红军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政治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红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红军”一词称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革命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