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女红军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2
红军长征小故事大全1个:《一袋干粮》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充足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很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仅仅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2个:《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
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个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
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即使,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
红色小故事四则故事一:《半条棉被》在 1934 年 11 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寒风凛冽,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长征途中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
老人家里一贫如洗,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
女红军们在休整了几天后,决定离开继续赶路。
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
老人说什么也不肯要,女红军们就对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徐解秀老人接过这半条被子,含着泪,送了一程又一程。
“半条被子”的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对老百姓的深情厚谊,以及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
这半条被子,温暖的不只是徐解秀老人的心,更是温暖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
它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
故事二:《朱德的扁担》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励着战士们勇往直前,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故事三:《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 年 10 月 25 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关于红色文化的小故事话说在长征时期,有三位女红军战士经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
当时,村民们因为不了解红军,都躲了起来。
但是这三位女红军战士又累又饿,就只好自己找地方住下了。
这时候,有一位叫徐解秀的村民,她看到这几个女红军战士并没有什么恶意,还特别有礼貌,心里就不那么害怕了。
徐解秀家里很穷,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
晚上睡觉的时候,女红军战士们就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拿了出来,和徐解秀母子一起盖。
你想啊,一条被子盖四个人,哪够呢?这三位女红军战士特别善良,她们商量了一下,就拿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把其中半条留给了徐解秀母子。
徐解秀当时就特别感动,这半条被子可不仅仅是半条被子啊,那是红军战士的一片心啊!徐解秀拉着女红军战士的手说:“你们走了,我可怎么报答你们呢?”女红军战士就笑着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完整的被子来的。
”后来,红军战士们就继续踏上了长征的道路。
徐解秀一直盼着红军战士回来,这半条被子她也一直珍藏着。
这个故事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它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和老百姓之间那种深深的情谊,红军战士们就是这样,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红色文化就是这样,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雨来是个特别机灵的小男孩,住在芦花村。
那时候日本鬼子经常来村里扫荡,可把老百姓害苦了。
有一次,交通员李大叔为了躲避鬼子的追捕,跑到雨来家,雨来一下子就明白了情况,他把李大叔藏到了自家的水缸下面的地道里。
刚藏好,鬼子就闯进来了。
鬼子军官可狡猾了,他看着雨来,眼睛滴溜溜转,就问雨来:“小孩,有没有看见一个人进来?”雨来装作啥都不知道的样子,摇了摇头说:“没有。
”鬼子军官才不信呢,就开始吓唬雨来,还拿出糖块诱惑他,说只要说出人在哪,就给他糖吃。
雨来心里想:“哼,我才不上你的当呢,你们这些坏蛋。
”鬼子军官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开始打骂雨来,打得雨来鼻青脸肿的。
可是雨来就是咬着牙,坚决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
鬼子军官气急败坏,最后决定把雨来拉出去枪毙。
10个简短的爱国小故事幼儿园1、闪闪的红星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小英雄潘冬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红军除掉大汉奸胡汉三的事情,而他自己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正是因为革命时期有许多像潘冬子一样勇敢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富强。
因此小朋友们平时也要学会做一个勇敢的“小战士”,保护好小朋友、保护好自己。
2、小侦察员张嘎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嘎子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最敬爱的老钟叔也被敌人抓走了,为了给奶奶报仇,张嘎参加了八路军。
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多次参加战斗,还缴获了敌人的手枪,受伤被捕后,面对敌人拷问,他坚强不屈,并设法与部队里应外合,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钟亮。
此次战役全歼敌人,为奶奶报了仇,嘎子被表扬,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手枪。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张嘎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
3、海娃巧送鸡毛信抗日战争时期,有个叫海娃的放羊孩子,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
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粘着三根鸡毛的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途中遇到了日本兵,他灵机一动把信藏在了羊尾巴下。
日本兵盘问他时,他假装很害怕,说是放羊的。
鬼子看上海娃的羊群了,扣下了羊,还让海娃帮他们赶羊。
天还未亮,海娃就想办法逃离,最终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离着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之后他昏睡了过去。
等他醒来时,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
4、小波和他的山药蛋1935年初,“红小鬼”小波所在的红军部队,长征走到四川的大巴山地区。
当时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衫,备着极少的口粮,在大雪天行走。
小波又觉着饿了,可惜自己没食物吃了,只能惯性往前走,不脱离队伍。
班长发现他的状态后,知道他是饿得慌了,塞给了他一个山药蛋。
李桂英是位十分优秀的寻乌籍女红军。
曾任华东军工部政治处主任、青岛疗养院副院长等职。
她小时候家里很穷,七岁就从山区的长安老家卖到了寻乌城郊的东团村做童养媳,使她吃尽了人间的苦头。
1931年6月,她毅然当了红军。
部队开到会昌后编入补充团。
之后,男战士上前线,女战士留在后方。
李桂英做地方工作时不怕苦,不怕累,很快被提拔为粤赣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1934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
李桂英夫妇和刘晓夫妇被组织上调到中央工作。
到中央后,李桂英分到二支队。
二支队是后方工作团,团长是董必武。
那时,李桂英的主要任务是找挑夫和调查土豪。
部队一到宿营地必须进行调查工作。
调查当地土豪就比较容易,要请到挑夫就很难,因为之前国民党的军阀兵都是野蛮抓挑夫、虐待挑夫的,所以老百姓心里都有阴影,非常害怕去军队里做挑夫。
有时,李桂英没有请到那么多挑夫,就自己顶上去挑最重的担子。
行军途中,部队军需告急,粮食供给困难,李桂英身上只带了一碗冷饭,以备半路累了时吃。
中午休息时,她看见挑夫累了、饿了,就把自己手里的这碗冷饭全部分给了挑夫吃,其他红军战士看见了,也把自己的饭拿出来给挑夫吃。
挑夫心里倍感温暖,说:“红军真是好!”他们以前给国民党的军阀部队挑担时,总被兵痞打得半死,那里还会给他们饭吃。
李桂英告诉挑夫:红军和穷人是亲如一家的阶级兄弟。
挑夫以为李桂英自己还留有饭菜,就催促她也抓紧吃点饭。
李桂英那里还有饭吃,都全部分给挑夫吃了。
为了让挑夫安心,李桂英笑着回答道:“我们红军个个是钢铁身板,吃苦耐劳,肚子一点也不饿!”后来挑夫们知道李桂英把自己的饭让给他们吃,而她自己却忍饥挨饿,心里都非常感动,坚定了跟着红军的决心。
这真是冷饭暖了群众心,军民一家亲。
长征中过雪山的故事1、小董是个红军女战士,才 13 岁。
远远看到雪山,有人说这是棉花山,有人说是雪山,也有人说是白糖山。
小董她们这些小兵可高兴啦:当时正是阴历四、五月份穿单衣都热,看到山上全是雪。
她们想:到了山上去凉快凉快,那多舒服呀!登山前,每人除了粮食外,还发了几个小辣椒。
小董她们怕辣,不愿意带辣椒。
当地老乡告诉她们:“上到雪山后,不能到处乱看,后面的人只能看前面人的后脚跟儿;实在感到发冷,就嚼一口辣椒增加点儿热度……”第二天,部队向雪山出发了。
到了雪山底下,有一条小河。
因为河水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泡着很厚的树叶和杂草,所以水的颜色是黄的。
当地人说这是“仙人茶”,可是,喝下去却是又苦又臭。
上山了。
向导让每个人用毛巾把头包起来,只留下眼睛看路。
开始,天气还很热,大家的兴致很高,都想早一点爬到山顶,看看是什么样子。
走到半山腰,开始起风了,冷风瑟瑟,草枯枝干,像秋天一样。
再往上走,太阳就没了,雪花飘飘,满山银白,积雪不知有多厚,就像进了冬天一样。
山上高低不平,雪洞很多,一不小心,掉到雪洞里,就很难救出来。
一个男同志摔到雪洞里去,大家费很大力气,才把他拉出来,他的手脚和脸都被冰块扎得鲜血淋淋了。
快走到山顶的时候,云彩不知什么时候落到脚面去了。
雪下得更大,还夹杂着李子那样大的冰雹。
山上没有树,也没有草,雪光刺得睁不开眼睛……越往上走越难受,小董只觉得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身体发软,一阵阵恶心想吐。
她真想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向导的话响在耳畔:“多累也不能坐下去,坐下去就起不来了!”爬到山顶上,空气更稀薄了。
炊事员郭大叔,平时可喜欢小董了,他背着一口大铁锅,在山上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了,临死双手还死死地抓着锅沿儿……小董哭了。
可是,当时部队不许停下,大家把老郭抬到一边,放在稍背风的地方,就继续前进了。
山上的风,“嘶——嘶——”地狂叫着,把地上的雪卷起来和天上正下着的雪搅在一起,如同大海里的波浪,一个旋涡一个旋涡地卷动着。
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经典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经典故事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英雄王座的创举,是超越万·里河山的雄壮个人事迹。
长征中的几个“之最”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
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
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
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
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
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
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
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
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
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故事:红军鞋我们来到大雪山下。
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
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
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短篇长征小故事 人物事迹类 1. 《倔强的小红军》:陈赓看见一个十分瘦小的红军,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
2. 《七根火柴》: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
3. 《战地女杰贺子珍》: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突然敌机来袭,贺子珍为了抢救红军伤员,被炮弹炸伤,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4. 《贺龙嚼了3天的牛皮》: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天的牛皮”。
5. 《班长》:红军进入了草地,炊事班长照顾三个肠胃病的小同志。青稞面吃光后,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还钓鱼给他们吃,自己却吃他们剩下的食物,最后饿晕过去牺牲了。 6. 《背弟弟长征的邓秀英》:邓秀英13岁,弟弟6岁,妈妈带着他们跟着部队家属队长征。邓秀英背着弟弟追赶部队,经历了诸多困难,还曾遭遇土匪被卖掉。
7. 《朱德的扁担》:1928年秋天,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藏起他的扁担,他又用竹子削了一根,并刻上“朱德记”三个字。
8. 《张思德“尝百草”》:部队进入草地后,朱总司令发出“尝百草”的号召。张思德在尝一种疑似野萝卜的野草时中毒,却还让小战士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舍己为人类 1. 《一袋干粮》: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过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
2. 《半碗青稞面》:红军过草地时,粮食紧缺,小战士吴开生饿了两天,周恩来副主席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分给他两碗。后来青稞面吃完了,周副主席又命令警卫员把他仅存的半碗青稞面拿出来给大家泡汤喝,自己却忍饥挨饿。
关于长征的两个小故事在中国革命历史中,长征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也见证了许多英勇的战士和领导人的牺牲和努力。
在长征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示了英雄气概和团结精神。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红军女战士的坚持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端艰难的环境。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红军女战士的坚持,她的名字叫做王赐山。
王赐山是一个年轻的女战士,她参加了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由于疲劳和艰难的条件,她感到非常虚弱和疲惫。
她的脚因长时间行军而受伤,不能继续前行。
然而,她坚持着,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她用自己的手织了一双草鞋,继续跟随红军。
在长征的征程中,王赐山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念。
她无论多么疲倦和痛苦,都会坚持向前。
她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而是一个英勇的女战士,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的无尽热爱。
故事二:毛泽东的决策长征的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毛泽东的决策。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敌军的追击和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
在面临这些困难时,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该决策对红军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军面临敌军的严密追击,许多红军战士受伤、疲惫和饥饿。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决定带领红军穿越川康巴地区,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苦但较少被敌军注意的路线。
这个决策对红军来说是具有风险的,但毛泽东相信这是他们生存的最好机会。
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红军终于穿越了川康巴地区,成功摆脱了敌军的追击。
这个决策成为了长征的一个转折点,使得红军有机会继续奋斗和发展。
结语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这个艰难的征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毅力。
这些故事提醒着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信念和团结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了解这些小故事,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长征的艰难和伟大意义,也能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英勇和牺牲。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
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
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
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
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
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
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
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
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
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
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
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
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
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
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
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
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
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
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
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
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