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故事:背着大锅长征的女红军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今天我就来分享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希望读者喜欢。
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
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
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
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
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
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
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
"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
红军长征故事:红军长征中的巾帼英雄六十一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
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
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凝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
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
共计有30名女同志。
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 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
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
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
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
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
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
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
不能扔下伤员。
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
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
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
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
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
由于缺医少药,一些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我们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
一些伤轻的,拄着拐棍自己还能走一段,有的重伤员,根本就离不开担架。
如钟赤兵同志,原是一位很优秀的团长,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条腿,他非常顽强,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截的肢。
红军长征小故事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中国保尔”钟赤兵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独腿将军,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毛泽东曾亲自为他颁发红星奖章。
他就是凭着顽强毅力以残缺之躯走完长征路的钟赤兵。
他顽强的精神可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相媲美,所以许多人亲切地把他称作“中国保尔”。
英勇无畏女红军的传奇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无畏的女红军,她们以坚定的意志和忠诚的信仰,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而战斗。
她们的传奇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一、公牛会舞的王德娘王德娘,云南昭通人,清末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
在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微,但这并没有阻止王德娘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梦想。
她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在红军中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王德娘勇敢地与敌人作战,她乘坐马匹冲锋陷阵,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她的勇敢战斗精神鼓舞了旁人,号召更多的女性加入红军,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背井离乡的彭雪枫彭雪枫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她的父母早逝,年幼时只身前往上海打工。
上海的城市生活并没有让彭雪枫满足,她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
当红军招募新兵时,彭雪枫毅然加入了队伍。
在红军中,彭雪枫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技能。
她勇敢地参加战斗,在与敌人的激烈厮杀中,她始终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
她以身作则,激励更多的女性投身革命,为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三、舍身取义的陈毅红军陈毅红军是红军中一位非常特殊的女性,她原本是一名资产阶级的女大学生,但她放弃了富裕的生活,毅然投身到红军的行列中。
陈毅红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她敢于冲锋陷敌,甚至以身犯险护送伤员。
她的勇敢行为赢得了战友和敌人的尊敬,也赢得了红军指挥部的赞扬。
不仅如此,陈毅红军还以其高超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红军中的一名优秀指挥官。
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女性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英勇献身的杨华杨华是红军中的又一位英勇无畏的女战士。
她出生在湖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年少时就表现出出众的军事天赋。
她带领红军与敌人作战,并且屡战屡胜。
在一次战斗中,杨华不幸阵亡,年仅24岁。
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她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总结这些英勇无畏的女红军,他们的传奇故事展示了中国女性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角色。
适合幼儿讲的红色故事01闪闪的红星从小到大大家应该听过不少红色小故事,《闪闪的红星》就是一则简短的幼儿红色故事,它还被拍摄成了电影。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小英雄潘冬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红军除掉大汉奸胡汉三的事情,而他自己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正是因为革命时期有许多像潘冬子一样勇敢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富强。
因此小朋友们平时也要学会做一个勇敢的“小战士”,保护好小朋友、保护好自己。
02小侦察员张嘎小侦察员张嘎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它不仅是红色经典小故事,也是适合幼儿讲的红色故事。
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嘎子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最敬爱的老钟叔也被敌人抓走了,为了给奶奶报仇,张嘎参加了八路军。
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多次参加战斗,还缴获了敌人的手枪,受伤被捕后,面对敌人拷问,他坚强不屈,并设法与部队里应外合,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钟亮。
此次战役全歼敌人,为奶奶报了仇,嘎子被表扬,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手枪。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张嘎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
03海娃巧送鸡毛信鸡毛信是适合4-6岁儿童红色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叫海娃的放羊孩子,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
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粘着三根鸡毛的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途中遇到了日本兵,他灵机一动把信藏在了羊尾巴下。
日本兵盘问他时,他假装很害怕,说是放羊的。
鬼子看上海娃的羊群了,扣下了羊,还让海娃帮他们赶羊。
天还未亮,海娃就想办法逃离,最终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离着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之后他昏睡了过去。
等他醒来时,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
04小波和他的山药蛋说起适合幼儿讲的红色故事,我想起了小波和他的山药蛋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中感人的故事。
篇一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有一位女战士,她的名字叫李坚真。
1935年2月,她加入了红军,并被分配到干部休养连担任指导员。
在长征途中,她以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坚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加入红军后,她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在长征途中,她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然而,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走在革命的前列。
在抢占沪定桥时,红军面临着敌人的顽强抵抗和险峻的地形。
李坚真毫不畏惧,带头冲锋陷阵。
她不仅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还要忍受着疲惫和沉重的工作负担。
尽管如此,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鼓励战士们坚定信心,为胜利而奋斗。
在翻越夹金山时,空气稀薄,道路崎岖,许多马夫、运输员都晕倒了。
李坚真和战友们不顾自身安危,跪着爬行,用尽全力将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
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为红军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凭着这股蛮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李坚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到达了陕北。
她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表现,赢得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尊敬和爱戴。
李坚真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激情、勇气和奉献精神的传奇。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毅力和不屈精神。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李坚真这种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像李坚真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学习李坚真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表现,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篇二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人,这个村子承载了我童年的回忆,也充满了红色文化的气息。
红军长征故事经典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前进。
那你知道红军长征故事经典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故事经典,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故事经典:背着大锅长征的女红军贾德福是高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里年龄最大的一位。
说是最大,其实当时也不过二十七八岁,她是妇女工兵营炊事班班长。
由于她对年纪小的战士们特别爱护,日子久了,大家不知不觉中就把她的辈分抬上去了,都喊她“贾老婆”。
大家这样叫着,她也就真的把自己当婆婆辈啦。
做长征前的准备时,“贾老婆”简直想把伙房都搬走。
粮食、菜、油、盐统统装满后,还在自己的干粮袋子上缝了许多小口袋,里面装着姜、蒜、辣椒、胡椒等调味品。
她一边使劲往里填一边还惋惜地唠叨说:“装不完,咋个办哟。
”有人取笑她,这是行军打仗,不是搬伙房。
她说:“妹子们哟,行军打仗也要吃饭嘛。
”“贾老婆”是背上几十斤的食物和一口大铁锅,踏上漫漫长征路的。
渡过嘉陵江,走在剑阁古道,从石崖上凿出来的小路,上是望不到顶的峭壁,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又逢阴雨连绵,脚下路滑,稍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加之头顶上敌机不断地轰炸、扫射,这时贾德福背着大锅真有点不堪重负了,一路上她总掉在队伍的最后。
为此,大家要抢她的锅背,她却打趣地说:“背这个锅好处可多着咧!像背了乌龟壳,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鸡(飞机)蛋!”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这一笑将紧张的气氛驱走了不少。
就这样,“贾老婆”的锅成了长征途中妇女工兵营的一面旗帜。
大家看到她的锅时,感到的是安全和希望。
过草地时一些战友因饥饿病倒了,贾德福暗下决心,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病号吃上一碗“病号饭”。
可当营长林月琴病倒时,她捧上一碗放了一点盐的“病号饭”,林月琴却说什么也不吃。
贾德福哀求着,她的泪流出时,顺着因操劳过度而刻下的深深的鱼尾纹滑下,林月琴再也不忍心推让了。
春天的党岭山,时而大雪纷纷,时而飞沙走石。
爬山前,贾德福把火烧得旺旺的,在沸腾的锅里将珍藏的辣椒和生姜倒进去。
引导语:两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不缺少英雄,当然也有很多的巾帼英雄,下面是一篇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的长征,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百折不挠的精神。
长征故事: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
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
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
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
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
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
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
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46农家书屋 China Village Report史迹钩沉“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在八十多年前的长征路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两千多名红军女兵。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个刻度,一个瞬间。
但对那些慷慨奔赴万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来讲,却是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
漫漫长征路上,女兵们巾帼不让须眉,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在历史画布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与留的艰难抉择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正面临着一道进和退的难题,中国革命也处于危急关头。
与此同时,红军中的女战士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是随主力红军一起走,还是留下来开展游击战?1934年9月中旬,中央妇女部部长李坚真接到中央组织局主任李维汉的命令:草拟一份随红军主力一起行动的女红军名单。
李维汉告诉她:“组织上决定要挑选一批身体好、会做群众工作的妇女干部随部队转移,到湘西去开展工作。
你们妇女部先出个名单给我,总数不要超过30人。
”当时苏区的形势已经非常紧迫了,能够跟随大部队行动对每一位妇女来讲都是一种荣耀,有的还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安全的保证。
但并不是每一位女战士都能紧随大部队,有许多人不得不留下来,面对更残酷的局面。
就算是名单上的女人们,也并不是想走就走,想留就留的。
她们首先要通过体检关。
被通知体检的女红军们,很多人从生下来就没有进过医院,更没有见过那个神秘笨重的X 光机。
但检查身体是政治纪律,必须严肃对待。
她们走进苏区红色医院的大门,平生头一次量身高、测体重、验血、验尿、照X 光,她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就此被改写了。
1934年10月16日傍晚起,王泉媛、邓六金、邓颖超、甘棠、危秀英、危拱之、刘英、刘彩香、刘群先、杨厚珍、李坚真、李伯钊、李建华、李桂英、吴仲廉、吴富莲、邱一涵、陈慧清、金维映、周越华、钟月林、贺子珍、钱希均、萧月华、康克清、曾玉、谢飞、谢小梅、蔡畅、廖似光等30名女红军和8万多中央红军一起迈开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开始了长途跋涉。
关于红军长征故事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壮举。
那你知道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故事:长征中的巾帼英雄六十一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
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
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凝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
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
共计有30名女同志。
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
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
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
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
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
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
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
不能扔下伤员。
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
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
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
”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
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