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与徐解秀的半条军被鱼水情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2019.10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1934年11月7日发生在湖南汝城县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
长征途中,谢飞、钟月林和刘彩香3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半条被子”故事经过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半条被子”的故事也让我与长征女红军谢飞和她的战友们心心相印,紧密相连。
接受《长征女红军谢飞》一书的采写任务后,我压力很大。
谢飞一生,充满红色传奇,时间跨越两个世纪,革命足迹踏遍大半中国。
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对《长征女红军谢飞》一稿要求严格。
本着对党史负责的原则,在6年多的时间里,我从采访谢飞本人入手,从采访谢飞的战友们入手,从采访谢飞所经历的那些个地方入手,找到分布在全国各地近百位谢飞的战友,接触了有关档案馆、党史办和史学团体,深入到当年的事发地,我一点一滴采集,一点一滴考证,一点一滴存实,6年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采写中。
由于这个原因,我原来所在单位断了我的基本工资。
采访路途遥遥,到处都要用钱,我变卖了父母给的房产。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及一些相识的同志知道我的困难后,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曾行至半途为无路费而苦不堪言;曾无钱住旅馆而露宿街头、火车站;曾在火车上钱物手机被偷窃一空;还曾因有些人不理解,在精神上备受折磨……重走长征路第一人《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罗开富是我国新闻界党史专家和经济学专家,1984年他开始重走长征路,一路跋涉一路采写,报道了一篇一篇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
11月7日,罗开富途经湖南文明乡沙洲村,徐解秀老人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
谢飞代表在京的15名健在女红军发表了肺腑之言:“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一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
半条棉被读后感“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徐解秀老人的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在我的心中炸响,让我对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完《半条棉被》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故事发生在 1934 年 11 月初,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
在长征途中,有三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
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
女红军们在休整期间,不仅与徐解秀一起劳作,还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她。
这半条棉被,不仅温暖了徐解秀的身体,更温暖了她的心。
这半条棉被,是一种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的体现。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物资极度匮乏,但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这种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这半条棉被,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象征。
女红军们在自身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被子分给了群众。
她们心中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种信仰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这半条棉被,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这三位女红军一样的共产党员,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十大感人红色故事一、半条被子的故事在长征途中,有三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
当时徐解秀家里很穷,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
女红军们就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给了她。
徐解秀问她们,“你们都把被子给了我,自己怎么过啊?”红军战士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新被子来的。
”这半条被子,那可是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中的一份深情厚谊啊,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暖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这故事就告诉咱,红军和老百姓那是鱼水情深,红军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的冷暖。
二、八女投江的故事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遇到了日军的追击。
当时啊,她们已经弹尽粮绝。
这八位女英雄啊,本可以选择投降苟且偷生,但她们宁死不屈。
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互相搀扶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冰冷的乌斯浑河。
她们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向河中心走去。
敌人的子弹在她们身边呼啸而过,可她们没有丝毫退缩。
她们壮烈牺牲,那英勇无畏的身姿永远留在了乌斯浑河的河水里,她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让咱知道了在民族大义面前,英雄是可以如此的决绝和勇敢。
三、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1941年,在河北易县的狼牙山。
五位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的棋盘陀。
他们凭借着险要的地形,顽强地抵抗着数千名日寇的进攻。
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
最后啊,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他们的壮举,那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咱们心中。
四、杨靖宇的故事杨靖宇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抗击日寇。
到了最后的时刻,他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好几天。
敌人把他包围了,劝他投降,可他坚决不从。
他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靠着吃草根、树皮和棉絮坚持战斗。
他壮烈牺牲。
当敌人剖开他的肚子时,发现里面全是草根和棉絮,那些日本鬼子都被震撼了。
报纸刊登的红色小故事《红色小故事之“半条被子”》篇一:红色小故事之“半条被子”嘿,你听说过“半条被子”的故事吗?这可是一个超级感人的红色小故事呢。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觉得它像一股暖流,直直地冲进我心里。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有三个女红军战士来到了一个小村庄,她们就像天使一样,给这个贫穷的地方带来了希望。
这三个女红军住在老乡徐解秀的家里。
那房子可能就跟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差不多,到处都是缝,风一吹,就“呼呼”地往里灌。
徐解秀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
可是这三个女红军呢,她们和徐解秀一家相处得特别好,就像一家人似的。
有一天,红军战士们要走了。
这时候,徐解秀心里可难受了,就像自己的亲人要离开一样。
那三个女红军呢,看到徐解秀一家的情况,也特别不忍心。
她们自己的被子也不多啊,但是其中一个女红军还是拿出了自己的被子,“哗”地一下就把被子剪成了两半。
我当时就想,这得多果断啊,那可是自己的被子啊。
也许在那个女红军心里,徐解秀一家比自己更需要温暖吧。
女红军把半条被子递给徐解秀的时候,说:“大姐,这半条被子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带一床新的被子来的。
”徐解秀拿着那半条被子,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我觉得啊,这半条被子可不只是半条被子,它是红军和老百姓之间深深的情谊啊。
现在呢,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的。
可是有时候我就想,我们是不是忘记了这种情谊呢?你看,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利益就争得面红耳赤的,要是他们能听听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会不会感到惭愧呢?这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为了一点小事就跟朋友闹别扭。
想到这个故事,我就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
这个故事虽然小,但是它的力量可大着呢。
它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知道,军民鱼水情是多么的珍贵。
我想,要是每个中国人都能把这种情谊放在心里,那我们这个国家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半条被子心得体会三篇半条被子心得体会一篇1934年11月上旬,在_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老百姓家中,临走的时候,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
半条被子的背后启示,是三位女红军战士宁可自已受苦也不让群众吃亏的为民情怀,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老百姓是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老百姓拥爱军队,红军赢得了人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传说,红色精神过去如此,今天依然。
谁真心实意对待老百姓,谁就赢得了人心,谁心中装有老百姓的位置,谁就有真理的源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再走革命老区,追随老百姓的脚步。
2019年8月12日,贵广动车队的部分党员,参观了半条被子的发生地。
聆听红色感人故事传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
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万象始更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这次学习活动,精神上接受了红色的洗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贯彻新的理念,履行新的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位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半条被子的初心,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树高千尺不忘根,老百姓是万水千山的源。
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
红色故事传说是长征精神,鼓舞着共产党员的理想,半条被子是巨大的信仰财富,感悟初心,传承崇高的责任,而不是仅仅嘴上说说,而要把这种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中,在思想上深刻重视,在行动中坚决落实。
理论上大学习,工作中大落实。
回到车队后,贵广的党员们理论联系实际,用红色的故事传说磨砺意志,找差距,抓落实。
用半条被子的精神,守初心,担使命。
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在实效上,对标找差距,发力抓落实,党员小组的设岗建区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改。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规和党章,提高党性素质和修养,提高自我的思想建设。
积极主动学习党史和学习系列讲话,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已,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新中国史红色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流传着一个超级暖心又感人的故事。
那时候红军长征经过这儿,村民们一开始都很害怕,不知道红军是啥样的队伍。
可是红军纪律特别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有三位女红军就借住在徐解秀老人家里。
徐解秀家里那叫一个穷啊,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
到了晚上,三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老人挤在一张床上,还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拿出来一起盖。
这一住啊,就住了好几天。
红军要继续赶路的时候,三位女红军决定把被子留给徐解秀老人。
可是老人哪能要呢?这被子可是女红军的宝贝,行军打仗全靠它保暖呢。
推来推去,最后女红军把被子剪成了两半,留下半条给老人。
女红军对老人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给您送条新被子来。
”你看,这半条被子,它可不只是半条被子那么简单。
它体现的是红军心里装着老百姓,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哪怕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想着要照顾好老百姓。
这故事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让我们知道,共产党和老百姓那是鱼水情深,分不开的呀。
有个小机灵鬼叫雨来,他就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芦花村。
雨来这孩子,水性那叫一个好,就像条小鱼似的。
他虽然年纪小,可是胆子大得很呢。
有一天,日本鬼子又进村扫荡啦。
他们到处抓壮丁,找八路军的线索。
雨来家里就闯进了几个鬼子,他们把雨来家翻了个底朝天,还问雨来有没有看见八路军。
雨来那小眼神坚定得很,摇摇头说:“不知道!”鬼子哪肯罢休啊,就哄骗雨来,说要是说出来就给他糖吃,雨来根本就不被这点小诱惑所动。
鬼子急了,开始凶神恶煞地吓唬雨来,可是雨来还是咬着牙不说。
鬼子气疯了,决定把雨来拉出去枪毙。
村民们都伤心极了,以为小英雄雨来就要没了。
结果呢?当枪响的时候,雨来像个小泥鳅一样,早就顺着河沟游走啦。
原来啊,他早就料到鬼子的坏心思,提前做好了准备。
雨来这个小英雄,虽然年纪小,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勇敢和机智,那可一点都不输给大人。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让人们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看到了希望,也激励着后来的孩子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保卫自己的祖国。
2分钟党史小故事三篇“半条被子”的故事第1篇:2分钟党史小故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
老人说,什么是?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把党当成自己人。
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
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
作为一名中国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
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
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背景故事链接: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
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肯接受。
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第2篇:2分钟党史小故事1944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
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
颇有戏剧性的是,傅玉和这一招竟有奇效。
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
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
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
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
”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
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块大洋。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故事
你知道“半条被子”的故事吗?那可老感人了。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位女红军战士,她们就像天使一样,来到了一个小村子。
这个村子里的老百姓啊,过得挺苦的。
这三位女红军呢,就住在老乡徐解秀的家里。
那时候大家都不容易,老乡家里也没多少东西,但是这几个女红军可没把自己当外人,她们和徐解秀一家人相处得特别好,就像一家人似的。
白天一起干活,晚上就睡在一个屋里。
可是后来啊,红军战士们要走了。
徐解秀心里可舍不得了,就像要和亲人分别一样难受。
这时候,女红军们看到徐解秀家里特别穷,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
她们一商量,就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拿了出来,“咔嚓”一下,剪成了两半。
徐解秀当时都懵了,这怎么行呢?女红军们就笑着说:“大姐啊,这半条被子你就留下,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给你送被子来呢。
”你看,这半条被子虽然看着就是一块布,但它包含的情谊那可重得很啊。
这半条被子的故事啊,就这么流传开了。
它就像一团小火苗,温暖了全中国。
让大家都知道,红军战士们是真心为老百姓好,哪怕自己只有那么一点东西,也要分给老百姓一半。
这故事越传越远,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个人的心坎里,让咱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记住红军的好,记住这种军民鱼水情。
徐解秀半条被子的故事读后感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读完徐解秀老人和红军战士之间“半条被子”的故事,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又暖又敬佩。
你想啊,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条被子可金贵了。
红军战士自己风餐露宿的,物资肯定也不富裕。
但他们看到徐解秀老人和孩子冷得瑟瑟发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就把被子拿出来分享。
这就好比你自己只有一块面包,正饿得肚子咕咕叫呢,还分给旁边更饿的人一半,这得是多善良、多无私的心呐!
徐解秀老人也是,她那是打心眼里感激红军战士。
这份军民鱼水情啊,就像寒冬里的小火炉,暖烘烘的。
这故事虽然简单,就这么一条被子的事儿,但却把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我们啊,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的。
可有时候还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和红军战士的奉献精神一比,真有点自惭形秽。
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也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它让我明白,不管什么时候,心里都得装着别人,能帮就帮一把。
要是人人都能有红军战士那样的精神,这世界得多美好啊!咱可不能忘了这些感人的故事背后的精神,得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温暖和力量。
半条棉被学生读后感《半条棉被》的故事讲述的是3名红军女战士与湖南汝城县村民徐解秀一家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战士从江西到湖南来,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
见到徐解秀家境贫寒,小儿卧病在床,却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盖的一件蓑衣,红军董秀云把自己仅有的一床婚被给他盖上。
临走时,董秀云要把被子留给徐解秀,徐解秀不肯收下,因为她深知被子的珍贵来历,董秀云就用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故事一开始,就是一位战士将一床棉被送到女卫生员董秀云所在的野战医院,这正是董秀云和丈夫结婚时的婚被,这一幕隐隐透示着她的丈夫可能已经牺牲了,作为妻子的董秀云不愿承认这个事实,毅然决定跟随大家去追随大部队,去寻找不知生死的丈夫,这是一位坚强的女人、坚强的妻子,生死与共,意志坚定。
故事的背景来看,另一名女战士廖小湘应该是才从女校出来的学生,单纯可爱,不谙世事,将珍贵的一小包西药给了她暗恋的排长,这也确定了后来排长在敌人的炮火中壮烈牺牲,因为她们在排长牺牲的地方找到了那包西药。
看着心爱之人一瞬间化为乌有,廖小湘痛哭流涕,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安危难料,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但廖小湘坚定地剪去一头秀发,毅然决然加入了红军队伍,这是信仰的力量。
故事发展到这儿,似乎都是小家小爱,血肉之躯,有情有义,这些人物真实,平凡普通、接近大众。
接下来就是她们在老百姓家中一边养伤,一边研究维修电台。
在电台修好的那一天,竟然收到了要求掩护大部队的任务。
在大爱与小情之间,在大家与小家之间,在攒钱娶媳妇与可能牺牲之间,这一群平凡的共产党人纷纷表示坚决执行任务,为了千千万万人的爱和家园,为了千千万万人没有土匪和流寇的安宁生活,他们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最终他们的牺牲也换取了大部队最后的胜利,他们走完长征路,但他们完成了肩负的使命。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女红军与徐解秀的半条军被鱼水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经过湖南汝城。
长征半个月以来,这是第一次休整。
中央红军卫生部进驻了沙洲村。
红军到达沙洲村时,村里的许多人弄不清是什么情况,都上山躲了起来。
村民徐解秀的儿子刚满1岁,一家人就没有走,只好留在了村子里。
一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徐解秀打开院门看了看,发现门外的土坪上有很多战士,其中有3名女战士穿着朴素,全身湿透了。
徐解秀就小声问她们从哪里来?
见徐解秀一副担惊受怕的样子,一位红军军官走过来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
"徐解秀问:"你们吃饭了没有?"红军说还没有吃饭。
徐解秀招呼说∶"你们进来,我给你们烧热水洗脚,做饭吃。
"饭后,红军军官请求徐解秀让3位女红军在她家中借宿。
徐解秀见这些战士待人很和气,就高兴地答应了。
徐解秀叫丈夫把木床的格子拆掉,在床边上再架上一块板子,请3位女红军同她和1岁的孩子一起横睡在上面。
身上盖的是3位女红军带来的唯一条行军被。
徐解秀的丈夫留在外屋给她们放哨。
3天后,3位女红军要随部队出发了。
临走时,为了表示感谢,她们要把这条军被留给徐解秀一家。
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要,推来推去,相持不下。
这时,一位女红军找来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说∶"好大嫂,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回来给你送一
条好被子来!”
这时候天快黑了,红军大部队已经开始翻山。
徐解秀和丈夫为3位女红军送行,到了山边后仍不放心,就让丈夫送她们追上大部队后再回来。
朱兰芳做过挑夫,对路熟悉,一路上指着方向,把红军战士送上了大路。
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严明的纪律,也看到了革命年代深深的军民情谊。
这真是∶革命军队爱人民,半条军被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