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女性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长征典型人物事迹简短
标题:红军女战士的坚韧勇气
段落1:红军女战士杨洁篪,出生于贫苦农家,自幼就立志要为人民做出贡献。
在长征途中,她面对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勇气。
段落2:杨洁篪是一位出色的狙击手,她在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枪法和勇敢的精神。
她经常冲到最前线,为红军部队提供掩护,并成功消灭了许多敌人。
段落3:尽管长征途中食物短缺、伤病缠身,但杨洁篪始终坚持不懈。
她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战友们,鼓舞着大家的士气。
段落4:长征中的一次战斗中,杨洁篪受了重伤,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段落5:长征结束后,杨洁篪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
她以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成为了红军中的传奇人物。
段落6:杨洁篪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人们,她的勇气和顽强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结尾:杨洁篪是长征中的一位典型人物,她的事迹展示了红军战士的坚韧勇气。
她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时刻保持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她的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军长征中的女战士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壮丽的历史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红军浴血奋战、艰苦跋涉的伟大壮举。
而在这场伟大的长征中,有一群坚毅勇敢的女战士,她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而英勇奋斗。
下面将从红军长征的起点出发,分享一些红军长征中的女战士的故事。
长征的开始是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向陕北山区进军。
其中一位重要的女战士是杨得志。
杨得志,江西南昌人,1929年参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调至红军部队,成为一名值得依靠的团长。
在长征途中,杨得志表现出色,她在战斗中勇敢无畏,且具备军事才能。
她在红军部队中威望很高,士兵和指挥官都对她充满了敬意。
杨得志的坚韧和勇气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女战士,她成为了红军长征中的一面旗帜。
除了杨得志,还有一位女战士叫做万春秋。
她来自湘潭,是贫苦农民的女儿。
革命烈士刘胡兰就是她的邻居,她由此对共产主义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万春秋参加了红军队伍,成为红军的核心成员之一。
她不仅勇敢善战,而且对军队工作积极投入。
在长征过程中,她受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坚定地跟随着红军。
她的忠诚和决心为她赢得了红军战士和指挥官的尊重,在红军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红军长征中还有很多其他女战士,她们同样勇敢无畏地投身到战斗中。
她们的名字也不为人所熟知,但她们同样为红军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们在炮火中没有退缩,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
她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战斗,展现出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是众所周知的,但女战士们却主动选择了这条道路。
她们抛弃了原有的家庭生活和舒适条件,选择了火热的战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她们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时刻,包括长时间的行军、缺乏食物和医疗资源以及敌人的追击。
但她们依然坚定地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斗争和长征,才能够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红军长征中的女战士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红色娘子军女性的坚强与无私奉献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妇女武装力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们展现了惊人的坚强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典范。
本文将通过对红色娘子军女性的故事和经历的探讨,来展现她们的坚强与无私奉献。
一、追求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红色娘子军的成立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在旧社会里,女性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缺乏基本的人权和尊严。
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妇女解放运动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浪潮。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便是这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农民、工人等。
她们为了自由和解放,毅然放弃了她们本来的生活,并跟随党的号召加入了革命队伍。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二、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意志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们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意志,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战斗。
在红军长征中,女战士们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
饥饿、寒冷、艰险成为了她们每天的常态,然而她们从未退缩。
她们像钢铁一般坚韧,永不言弃。
三、无私奉献与社会责任感红色娘子军女性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令人敬佩。
在解放战争期间,她们不仅肩负着保卫家园的重任,还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
在医疗领域,女战士们成立了移动的医疗队,为前线战士提供急救和医疗服务。
她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把自己的热血和爱心倾注在工作中。
在教育领域,女战士们成立了移动的学校,为解放区的儿童提供教育。
她们耐心教导,用知识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
在经济建设中,女战士们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帮助农民提高产量。
她们放下了武器,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
四、红色娘子军的精神传承红色娘子军的坚强与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虽然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女性敢于追求平等,敢于奉献的精神。
红军长征故事:红军长征中的巾帼英雄六十一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
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
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凝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
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
共计有30名女同志。
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 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
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
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
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
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
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
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
不能扔下伤员。
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
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
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
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
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
由于缺医少药,一些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我们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
一些伤轻的,拄着拐棍自己还能走一段,有的重伤员,根本就离不开担架。
如钟赤兵同志,原是一位很优秀的团长,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条腿,他非常顽强,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截的肢。
长征路上的特殊群体:女红军作者:李涛郭林雄郑文浩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20期提到长征,人们就习惯性地想起那一个个红军战士的铮铮铁骨。
殊不知在他们中间,还站着一群飒爽英姿的巾帼英雄。
她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克服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双重挑战,把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转化为无坚不摧的力量,书写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红军。
她们当中既有中央苏区党政军领导的妻子,也有普通的女干部、女士兵。
女红军人数最多的要数红四方面军,包括了一支成建制的妇女部队——妇女独立师。
人数最少的是红25军,只有周东屏、戴觉敏、曾继兰等7名随军医院的女护士,人称“七仙女”。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女红军一样要面临频繁的战斗、高强度的行军,一样要经受疾病、饥饿,以及雪山草地等严酷环境的考验。
此外,女性生理期痛苦和怀孕、分娩的折磨,又使她们承受了比男红军更多的艰辛。
出发的女战士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中央红军当时规定了三个首要条件:第一,是共产党员,政治可靠;第二,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会做群众工作;第三,要身强体壮,能适应艰苦的环境。
符合上述条件的女同志,才能接到体检通知。
共有100多人接受了体检,经过检查选拔出20人。
另外还有10人,因为是中央苏区党政军领导的家属,直接列入名单。
最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女同志有32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于1935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参加红军长征的妇女以红四方面军为最多,曾编成妇女独立师,有2000多名红军女战士,其中还有一位受过缠足之苦的王泽南同志,她以“三寸金莲”的一双小脚走完了长征,参加了三大主力会师,成为人类社会史的一个奇迹。
祁连丰碑,巾帼壮歌——英勇的红西路军女战士发布时间:2022-01-11T07:18:43.3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0期作者:邓宏斌[导读] 参加长征的女战士共有两千多人,一方面军有三十多人、二方面军有十六人、红二十五军有七人、四方面军最多,有人说有一千八百多人邓宏斌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张掖行政学院) 734000 参加长征的女战士共有两千多人,一方面军有三十多人、二方面军有十六人、红二十五军有七人、四方面军最多,有人说有一千八百多人。
这其中除了赫赫有名的妇女团,还有红军总医院、红军被服厂、红军兵工厂也有不少女战士,不要以为红军女战士都来自于农村的锅台,像一方面军的蔡畅、刘英、李伯钊还有四方面军的张琴秋都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大学生。
为了寻找中国的未来,她们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连他们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坎坷征程。
上千名女战士成武装建制的跋涉万里长征,在妇女史上是空前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场斗争能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样为被压迫的女性提供了如此广阔的解放舞台。
一、妇女抗日先锋团的历史渊源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的前身,是1933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县组建的妇女独立营。
是当时为加强后方防卫,便于主力集中,粉碎川军田颂尧之三路围攻而成立的。
全营辖三个连,共有400余人。
陶万荣(现名苏凤)任营长,曾广澜任教导员,秦基伟任军事教官。
该营主要任务是警戒运输、通讯联络、看押俘虏、剿匪参战。
1935年2月,州陕苏区的大批女工作人员,撤到广元旺苍地区。
她们中大多数被集中起来,继妇女独立第一团之后,组建了妇女独立第二团,直属红四方面军总部领导。
第一团为总部机动团,战斗力较强。
该团曾随中路纵队红三十军及九军一部配合作战,在守剑阁、阻敌增援的战斗中立下战功。
,妇女独立团随军南下,几经转战,伤亡甚大,人员锐减。
二、妇女抗日先锋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
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在中国革命历史中,长征是一段史诗般的征程,而其中的红军女战士更是这段历史的精彩注解。
她们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展现了女性的顽强和坚韧。
本文将从红军女战士的努力、牺牲和成就三个方面,展示长征中她们的英勇形象。
一、红军女战士的努力红军女战士在长征中展现出非凡的努力,为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她们在炮火纷飞、山河险阻的环境中,毫不退缩地参与战斗,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她们不仅完成了红军士兵的常规任务,还承担起了很多其他的工作,如医疗卫生、传递军令等。
红军女战士的精神力量和执行力,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使得红军能够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下去。
二、红军女战士的牺牲长征是一次艰难的征程,红军女战士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她们不仅忍受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还要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
在战斗中,她们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但她们毫不退缩,勇敢地与敌人作战。
有些红军女战士甚至为了救援同志,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她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取了革命的胜利,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长征史册上。
三、红军女战士的成就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而红军女战士也在这场征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她们以过人的毅力和出色的战斗能力,为红军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了红军的顺利撤退。
她们还参与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女战士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证明了女性在革命中的价值和力量。
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群体,她们以坚定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们的努力、牺牲和成就定格在历史的篇章中,成为了革命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她们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传承革命的火种,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红色娘子军女性英雄革命岁月的红色传奇红色娘子军,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支妇女部队。
她们以女性独特的力量和毅力,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浪潮中,成为女性英雄的象征。
在红军长征的艰辛岁月里,她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困难,书写下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红色传奇。
一、娘子军的缔造者——肖华在红色革命岁月中,肖华是创造红色娘子军的伟大女性领袖。
她于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迅速崭露头角。
她提倡男女平等,积极倡导女性争取平等权益。
肖华带领着一支妇女部队,成为红军部队中的一支强大力量。
二、战火中的坚守——红色娘子军的初期红色娘子军在创立初期,面临着艰难的局面。
她们必须同时面对敌人的炮火和社会对女性参军的质疑。
然而,她们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动摇。
她们努力学习武术技能和政治理论,以保护自己、支持红军事业。
她们勇敢地行军、执行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长征中的奇迹——红色娘子军的壮举1934年,红军面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艰难的长征。
红色娘子军随同红军一同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她们与其他红军战士一样,面对着恶劣的天气和恶劣的战斗环境。
然而,在长征中,她们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她们与红军一起攀登雪山、趟过河流、穿过草地,始终保持着坚韧的斗志,为红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四、红军中的女性英雄——红色娘子军的贡献红色娘子军不仅仅是一支由女性组成的部队,她们也是红军中的英勇战士和杰出指挥官。
她们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为红军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们参与了多次战斗,表现出了与男性战士相当甚至更好的战斗素养。
她们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无畏精神,成为红军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五、红色娘子军的传承与影响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和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的勇气和毅力成为了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力量。
在当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性别平等的追求,深受红色娘子军的影响。
她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新一代女性,为实现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红色娘子军中国历史上的女性英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独特的女子红军组织。
它的成立和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勇敢和聪慧,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女性英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在红色娘子军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英雄,展示她们的英勇事迹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贡献。
一、朱德夫人:著名的女性革命家朱德夫人杨开慧,是中国著名的女性革命家,也是红军时期的红色娘子军。
她在1930年代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朱德夫人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她勇敢且英勇,为红军在长征中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红军中,朱德夫人不仅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还负责照顾病伤的战士,起到了重要的后勤作用。
她的榜样也激发了广大中国妇女对革命的热情,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二、贺子珍:“红色娘子军”的领军人物贺子珍是红军时期红色娘子军的主要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英雄。
她参加了江西根据地的斗争,并在红色娘子军中担任领导职务。
她是一名军事天才,善于组织和指挥战斗,能够勇敢地带领娘子军打败敌人。
贺子珍在战斗中多次得到过毛泽东的赞赏,被誉为“娘子军之花”。
她的英勇事迹和领导才能极大地激励了广大中国妇女,鼓舞了她们积极参与到中国革命的浪潮中。
三、王亚丽:女红军的典范与希望王亚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又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英雄。
她毅然投身红军,成为红色娘子军的一员。
王亚丽在部队中表现出色,她勇于战斗,敢于冒险,充分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勇气和毅力。
她参加了湘鄂川黔边区的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亚丽是中国妇女进步的象征,她的事迹激励了更多的女性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林则徐:护国女豪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豪杰,她以其对国家的忠诚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崭露头角。
林则徐出任江苏水师统领时,她积极修整军备,提高水军战力,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
长征中的女性来源:《同舟共进》作者:吴东峰摘要1936年朱德却告诉过海伦·斯诺,在长征初期,确有强奸的问题。
后来由于严明了纪律,这种现象得以控制。
强奸犯经军法审判后当场处决。
部队到达延安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中有30名妇女干部,女护士和女勤务兵寥寥无几,30名女干部无一人在长征中牺牲。
但并非其它各军都是如此。
红四方面军就有两千名妇女,还组成妇女独立团,在长征中经历了一些殊死战斗。
著名女作家丁玲认为,长征中当女人很难。
她说,参加长征的妇女当然是“贤惠的女性,但她们又是一批能吃苦耐劳的女性,不然就不可能长征二万五千里,从江西一直走到陕北”。
她们有马,但她们常常不骑。
不少人有丈夫,但她们常开玩笑说:“骡子比丈夫好。
可以没有丈夫,但不可以没有骡子。
”怀孕是最苦的,有些妇女说,在长征途中怀孕堪称最大的灾难。
挺着不断胀大的肚子日夜行军可不是闹着玩的,骑在马背上也一样不好受,孩子生下后又得扔掉……她们无论如何要坚持工作下去。
毛泽东夫人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没有与丈夫一道行军。
当时红军规定极严,夫妇不能在一起。
贺子珍由于怀孕,便与大多数妇女一起被分配在休养连,只有周末或在驻军休整的几天里才可与丈夫见面,而这种休整在长征初期是极少的。
从井冈山时期开始,“星期六晚上见面”的规定一直执行。
若遇丈夫有病,妻子需要照顾丈夫,则可以例外。
除此之外,这一规定在长征中从来没有改变过。
刚过赤水河之后的一天晚上,在赤水河渡口附近,贺子珍在傅连暲医生的看护下生下一个女孩,这是她生的第四个孩子。
当时国民党正在追赶红军,毛和红军总部凌晨4时就要撤离,因此无法作出照料婴儿的适当安排,也不可能把孩子带着一起长征。
孩子生下来几小时后就从贺子珍那里抱走,也没来得及起个名字,只用一块黑布把孩子裹着,连同一二十块银元托付给一对农民夫妇抚养。
以后再也没有打听到女孩的下落。
贺子珍生完孩子后,又回到休养连。
当她所在的队伍抵达云贵边界上的盘县羊场时,遇到了敌人的空袭。
长征中的女性来源:《同舟共进》作者:吴东峰摘要1936年朱德却告诉过海伦·斯诺,在长征初期,确有强奸的问题。
后来由于严明了纪律,这种现象得以控制。
强奸犯经军法审判后当场处决。
部队到达延安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中有30名妇女干部,女护士和女勤务兵寥寥无几,30名女干部无一人在长征中牺牲。
但并非其它各军都是如此。
红四方面军就有两千名妇女,还组成妇女独立团,在长征中经历了一些殊死战斗。
著名女作家丁玲认为,长征中当女人很难。
她说,参加长征的妇女当然是“贤惠的女性,但她们又是一批能吃苦耐劳的女性,不然就不可能长征二万五千里,从江西一直走到陕北”。
她们有马,但她们常常不骑。
不少人有丈夫,但她们常开玩笑说:“骡子比丈夫好。
可以没有丈夫,但不可以没有骡子。
”怀孕是最苦的,有些妇女说,在长征途中怀孕堪称最大的灾难。
挺着不断胀大的肚子日夜行军可不是闹着玩的,骑在马背上也一样不好受,孩子生下后又得扔掉……她们无论如何要坚持工作下去。
毛泽东夫人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没有与丈夫一道行军。
当时红军规定极严,夫妇不能在一起。
贺子珍由于怀孕,便与大多数妇女一起被分配在休养连,只有周末或在驻军休整的几天里才可与丈夫见面,而这种休整在长征初期是极少的。
从井冈山时期开始,“星期六晚上见面”的规定一直执行。
若遇丈夫有病,妻子需要照顾丈夫,则可以例外。
除此之外,这一规定在长征中从来没有改变过。
刚过赤水河之后的一天晚上,在赤水河渡口附近,贺子珍在傅连暲医生的看护下生下一个女孩,这是她生的第四个孩子。
当时国民党正在追赶红军,毛和红军总部凌晨4时就要撤离,因此无法作出照料婴儿的适当安排,也不可能把孩子带着一起长征。
孩子生下来几小时后就从贺子珍那里抱走,也没来得及起个名字,只用一块黑布把孩子裹着,连同一二十块银元托付给一对农民夫妇抚养。
以后再也没有打听到女孩的下落。
贺子珍生完孩子后,又回到休养连。
当她所在的队伍抵达云贵边界上的盘县羊场时,遇到了敌人的空袭。
“快!”贺子珍喊道,“快把伤员隐蔽起来。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行动,一架飞机就俯冲下来,投下了一串小炸弹,并用机枪向人群扫射。
好几个担架员被打死了。
贺子珍看见一名受伤的干部正努力从担架上往外爬,他是团政委钟赤兵。
当飞机返回再次攻击时,贺子珍扑倒在他身上,一枚炸弹的弹片使她17处负伤,包括头部的一处重伤,她倒在血泊中。
贺子珍一连昏迷了好几天,醒来后,她告诉护士不要让毛知道她负了伤:“他很忙,我不想让他操心。
”贺子珍要求医生把她留在一个农民的茅棚里养伤。
医生不同意,用担架抬着她上路,有时走到难行之处,就背着她走。
军中女杰有关妇女的规定有一个例外,即朱德及其23岁的妻子康克清。
长征中,他们几乎一天没分开过。
因为康克清是战士、优秀的射击手,身带两支手枪和一支毛瑟枪。
有时她还肩扛三四支步枪,以帮助劳累的战士。
像大多数妇女一样,她分到了一匹马,但她很少骑,背着额外的枪支徒步行军。
杨定华著《雪山草地行军记》详细介绍了康克清在长征中的情景。
任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委员的康克清,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
不仅背着手枪、皮包、军用地图、粮食等物,并且背自己的包袱毯子。
她身体雄伟,能吃苦,堪称军中女杰。
在后河岸边,杨定华曾见她将自己背着的皮包按于膝上,亲自拟写直属队渡河的命令。
长征结束后,康克清曾对海伦·斯诺说,长征并不十分艰难,“就像每天出去散散步一样”。
红军一路上不时停下来,收割农民遗弃在田野上的青稞。
收割时朱德总是打头阵,随军工作的妇女也参加割麦劳动。
康克清肩上背着枪和背包,手不停地挥动镰刀,丝毫不比丈夫逊色。
邓颖超与蔡畅在出草地的第三天过后河时,邓颖超正在患病。
河阔十丈,深达三尺,部队都停滞于河边,邓坐的担架自然也停于密集队伍之中。
有不少中下级军官都去看她,她喘息着向围着她的军官们问道:“河水深到什么程度?”军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要紧,没有关系。
”她仍很关心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大家手牵着手过才好呀,不要沾湿了衣服呀,这是过草地最后的困难了。
”战士们听到她的话莫不动容,提高了渡河的勇气。
长征中,蔡畅身着红军制服,脚蹬草鞋,腰带上挂着手枪,风姿绰约。
红军战士看到她齐声喊:“大姐,给我们唱支歌吧!”蔡畅笑着问:“唱什么呢?”“唱《马赛曲》。
”蔡畅回答:“好吧!别喊了,我给你们唱。
”杨定华回忆说,当时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大家都受到了感染和鼓舞。
蔡畅对于长征没有任何怨言。
正如李伯钊所说,她意志坚强,给她备了一匹马,但她很少骑,而是让给伤病员骑。
那时她24岁,身材纤瘦,但她不仅翻越了南方的五岭,并且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崎岖道路上进行宣传鼓动,提高长征战士们的士气。
康克清把蔡畅讲的故事和笑话称为“精神食粮”。
草地婴儿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的漂亮妻子蹇先佛怀孕并将临产了。
当时六军团正在前往同第四方面军会合的途中。
7月初,正过草地的红军官兵专门为她围出3米见方的一块小天地,四面的“墙”约有一米五高。
她在那里生了一个男孩。
萧克回忆道:“当时生得还相当顺利。
一两天后她又骑马行军了。
”孩子成了有名的“草地婴儿”,她和孩子平安到达延安。
1936年底,孩子被送到湖南常德附近的祖母家里,后来死于日本人发动的细菌战中,据说当地老乡死了一万余人。
张琴秋负责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妇女团,她的丈夫陈昌浩是四方面军政委,他们生过一个孩子,留下来给了别人。
青年团领导人何克全(凯丰)的妻子廖似光也是如此,他们把孩子留在一户农民家里。
红九军军长罗炳辉的妻子张明秀随他一起参加了长征,她自幼缠足,用一双小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比男人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她也怀了孕,在长征途中生了个孩子。
1933年与李德结婚的肖月华,长得并不漂亮,但贤惠壮实,在长征中成了李德的“随征夫人”。
在红军控制苏区期间,他们一直住在一起。
长征开始后,她像大多数妇女一样,被送往休养连。
肖月华和李德都不识时务,他们不仅自己吵架,肖月华还与周围的女同志吵架。
邓颖超和康克清等人费神费力,平息风波,但都无济于事。
肖月华随李德到延安后生了个儿子,长得挺黑,毛泽东开玩笑说:“这可无法证实日耳曼民族优越的理论了。
”战地婚姻女红军危秀英回忆说,长征途中,她与一位年轻战士趟水过河时,竟引起战士的惊慌。
那位战士喊道:“你受伤了吗?”危秀英马上意识到,他看到了她的月经排血,但不知道妇女还来月经。
据傅连暲大夫估计,红军中约54%的战士都在24岁以下,90%的人未曾有过性生活经历。
红军开始长征前夕,刘英只有26岁,不到一米五高,娇小瘦弱,双眼奇大,如“洋娃娃”。
海伦·斯诺曾言:“无法想象刘英在长征途中是怎么没被大风刮走的。
”后来刘英与洛甫结婚时,亦如是说。
长征途中,男女红军有志同道合和患难与共的精神。
刘英(当时尚未与洛甫结婚)说,男男女女在一起工作,根本没有两性那种感情。
“我们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在一起生活,有时在同一张床上睡觉。
我们都不脱衣服。
敌人离得那么近,我们又是那么累。
我们找不到睡觉的门板,精疲力竭地一头倒在草堆上便睡着了。
”1935年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于懋功会师,刘伯承与汪荣华在会师中相识。
1936年9月,两人在甘南休整期间结婚,地点在成县境内清源河畔的曲子镇,婚礼极为简朴。
刘与汪婚后不到一周,在行军途中遇敌机空袭,两人刚卧倒,一炸弹于身边爆炸,刘臀部负伤,汪小腿亦负伤。
当时汪见刘伤重,心中焦急,刘安慰她说:“负伤没啥,革命哪有不流血的!”李坚真在长征中任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指导员,此外尚有许多女医生及无线电台的女话务员,都与一般战士同甘共苦,行起军来疾走如飞。
但在后河岸边,却有个别女红军不得不求援于男人,牵着手才敢渡河。
据她们说,这是破题儿第一次。
她们从来不甘落于人后,都随着队伍渡过后河。
[page]“贾老婆”与“小脚女人”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工兵营(相当于运输队)伙夫班长叫贾德福,外号“贾老婆”,参加红军前是寡妇,没有小孩。
长征出发后,自告奋勇背大铁锅、锅铲。
敌飞机来临,她不是用锅来掩护自己,而是将锅卸下,铺开身子趴在锅上,用身体去保护锅。
某日,四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郑义斋见了,哭笑不得,感慨地说:“贾老婆啊贾老婆,你真行!人家是顾头不顾腚,你可是顾锅不顾命!”她的回答是:“全营几百号人,没有锅,咋个做饭?”长征途中,她就这样一直背着大锅。
贾德福在自己的干粮袋上缝了许多小口袋,分别装上盐、姜、蒜和辣椒。
她还经常组织伙夫,采摘花椒树叶、杏叶、灰炭菜来煮煮,像放味精似的放一点盐,给大家当菜吃。
周起义是“小脚女人”,靠着“三寸金莲”走过万水千山。
她回忆说,我身材瘦小,又是小脚,别人大步走,我就得一路小跑,大泡套小泡,泡连着泡,一着地像踩上针尖似的。
周起义在长征中被调往红四方面军工农兵医院工作。
她回忆说医院的设备很简单,不过几把剪刀和铁镊子,四五个药包;至于药品,只有“红降丹”“白降丹”“膏药”等三四种,全靠自己采,自己熬。
这样却也好学,时间不长就能应付下来。
为了更好地掌握医疗本领,她们边行军,边学习。
前面的人背块小黑板,写着“盐水”“红降丹”“消毒”等常用词进行教读,后面的人边走边看。
这种方法看起来好笑,可对于不识字的周起义却很起作用。
周起义说,长征途中睡觉,如果找到稻草就很幸福了。
长征中某日,她宿营的一家场院里有个大笸箩,同志们半开玩笑地说:“小周,这儿有个‘柳丝床’,就是小点儿,你睡正合适。
”她见了真的很高兴。
当天晚上,她躺在里面把身子弯成个“小船儿”,腿和脑袋搭在笸箩沿上,美美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同志们叫醒她时,她还直埋怨:“你们真坏,把我的美梦搅没了。
”问:“梦见什么了?”她说:“梦见到了根据地,上级决定放假,睡三天大觉。
我睡得正香呢,被你们吵醒了。
”两性问题第二次过雪山时,文工团的同志在行军路上为红军士兵鼓动唱歌,上级指挥科有个同志喊:“迫击炮,再来一个!”引起了许多人咯咯大笑,也引起了文工团同志的反感,特别是女同志觉得是侮辱她们。
老红军任荣回忆说,当晚,此事反映到刘伯承校长那里。
第二天早晨出发前,全校集合,刘校长讲话:昨天,有同志对文工团的女同志喊侮辱性的口号,什么“迫击炮,再来一个!”这是错误的,是轻视和侮辱女同志的言论,是粗鲁野蛮的表现。
当然说错话的人不一定是有意反对女同志,但起码是大男子主义,不尊重女同志。
红军大学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对女同志不尊重的事。
罗荣桓夫人林月琴告诉笔者,长征快到甘孜的某日夜,张国焘贴身交通队少数人,伙同几个彩号(伤兵),闯进工兵营(运输营)住所,图谋不轨。
林月琴当时任工兵营营长,她果断向女兵们下令:“把他们轰出去!”红军女战士们奋起自卫,一时间,运送的物资、彩号的拐杖都成了武器,结果,那些家伙被打跑了。
张国焘闻此事不悦说:“这还了得。
”但他还是借此事,下令撤消了林月琴营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