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学案(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858.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章相互作用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要点导学】1.基本知识: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
介绍了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
其中重点是力的图示,难点是确定重心的位置。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3.力是、的原因.4. 力的图示是用一带箭头有标度的线段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表示出来的一种处理力的科学方法,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5.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6.掌握重心的概念,会确定质量均匀分布且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7.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概念,了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变化. 【基础知识】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3、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称为力。
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5、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
6、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在几何中心。
7、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是、、、。
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弹力摩擦力是由引起的。
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
【范例精析】例1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在水平桌面上重50N的书的重力.(2)空气对气球的20N浮力.(3)小孩以东偏北30°的方向拉小车的200N的拉力。
解析(1)在水平桌面上重50N的书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书。
力的图示如图3-1-1示。
第三章相互作用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主学习】问题一:对力的基本认识1.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2.力的测量工具?力的描述方法?问题二:对重力的认识1.重力的产生原因?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重力的方向?问题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3.简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考点突破】考点一:力的基本认识例题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子弹从枪口射出,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的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不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作用力,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拳击手一拳击出,没有击中对方,这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D.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相互接触解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产生必定同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利用力的相互性和物质性可以判断一个力是否存在。
子弹从枪口射出,能打得很远,是由于子弹有惯性,并没有受到向前的推力,因为找不到这个力的施力物体,而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所以A选项错。
由力的相互性可知,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B选项是错的。
拳击手未击中对方,说明拳击手与对方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因为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也不存在拳击手是施力物体的问题,C选项是错的。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直接接触,如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反馈训练1.关于力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B.力是产生形变的原因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D.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考点二:重力例题2. 关于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向下的B.把空气中的物体浸入水中,物体所受重力变小C.挂在绳上静止的物体,它受到的重力就是绳对它的拉力D.同一物体在地球各处重力大小是不一定相同的解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除了两极和赤道之外的其他地方都不是垂直地面的,所以A错;物体浸入水中,会受到浮力作用,但是重力不会改变,B错;挂在绳上静止的物体,它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而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不是同一个力,C错;地球各处的g值不同,越靠近两极越大,所以由G=mg知道D正确。
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学会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测量方法;(4)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5)了解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概念;(6)理解悬挂法测重心位置的原理;二、问题与题例问题:1、对于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2、关于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3、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及对公式的理解?4、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那些因素有关?题例:例题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C.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作用,弹簧压缩后再反过来对手作用。
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
例题2、试说出右图所示的力F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预习自测题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3.1重力相互作用学案●同步导学理解领悟力的概念是整个力学的基础,重力是一种最基本的力。
本节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重点是力和力的图示、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1.什么是力?教材指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那么,什么是“相互作用”呢?教材通过运动员踢球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事实开始,列举多个实例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有原因的,这是其它物体作用的结果。
学习时,要通过具体的图景,理解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
例如:用手“推”桌子,手对桌子有了“作用”;用脚“跺”地面,脚对地面有了“作用”;用手握乒乓球,手对乒乓球有了“作用”;纤夫用绳子拉船,绳子对船有了“作用”等等。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可以将“作用”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由现象入手理解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与力有关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对初学者而言,往往会产生如下的一些误解:认为只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能产生力的作用,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产生里的作用;认为运动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则不会有力的作用,等等。
对于这些错误认识,可通过实例分析加以纠正。
2.如何理解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力。
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有受力物体,也一定有施力物体;不存在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不存在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的力。
这就是所谓力的“物质性”。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实例来说明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如:用手“推”桌子,“推”是施加给桌子一个力,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桌子。
这个力不能脱离手和桌子而独立存在。
初学者往往对“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不易理解,有人总认为:推出去的铅球脱离人手之后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而向前运动。
为此,必须弄明白,对于每一个力都要能说出其施力物体,如果找不出施力物体,这个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凭空虚构力必然会导致结论错误。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会画力的示意图.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主梳理】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作用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1)使物体的发生变化;(2)使物体发生.2.力的概念:(1)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2)单位:,简称,符号: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4)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量.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用来表示力: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②表示力的方向;③表示力的作用点;④线段所在的直线叫.(2)力的示意图:只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和.二、重力1.定义: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3.方向:.4.作用点——重心(1)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2)物体的重心位置: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与和有关.(3)确定重心的方法:对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状物体,可以采用法来确定重心的位置.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万有引力:相互吸引的作用存在于物体之间,直到宇宙的深处,只是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填“增强”或“减弱”).2.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间的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使紧密地保持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只有约m.4.弱相互作用:在现象中起作用的另一种基本相互作用.作用范围约为m.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倍.【课堂探究】一、力的特性和力的作用效果1.如图所示是足球撞击球网的瞬间.(1)足球撞击球网时,足球对网有无作用力?若有,该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2)网对足球有没有作用力?若有,该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总结力的特性: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挥拳击打乙,却被乙躲开,这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B.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地方,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C.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的D.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3.知道重力的产生及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4.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重点、难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重心的概念。
预习案【自主学习】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称为力。
力的三要是。
3、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4、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在几何中心。
【学始于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探究案【合作探究一】力的作用和表示方法问题1:什么物理量变化属于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怎么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问题2:什么是力?力能否脱离物体单独存在?力有哪些要素?问题3:什么是力的图示?用力的图示表示力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与力的示意图有哪些不同?归纳总结【合作探究二】重力及其特点问题1:重力是怎么产生的?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点?问题2:力都有作用点,那么重力的作用点呢?问题3: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什么地方?怎么才能找出薄板物体的重心?归纳总结:【合作探究三】问题1:你知道那些力?通过阅读课本,总结怎样对力进行分类?问题2:质子带正电,彼此互相排斥,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
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归纳总结:【课堂小结/本节知识网络】【思考】怎样确定某处的竖直方向?【当堂检测】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的方向一定垂直物体所在处的地面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C.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D.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一个力必定与两个物体相联系D.力可以用天平测量3.下述不正确的是A.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C.力可以由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4.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物体的几何中心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课后巩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什么是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课教学1、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如何形象地来表示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只能产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B、有受力物体,就必定有施力物体C、施力物体施力在先,受力物体受力在后D、力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并不需要其他物体的存在[针对练习2]()画出下列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g取10 N/kg)(1)自高空下落的质量是60 kg的跳伞运动员;(2)重1 N的飞行着的子弹;(3)体重700 N,正沿坡度为15的山坡下滑的滑雪运动员;(4)质量为2 t的竖直向上飞行的火箭。
2、力是标量还是矢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力是如何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练习3] ()下列哪个值可能是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A、60 NB、120 NC、600 ND、6 000 N4、重力是三要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什么是物体的重心?物体重心的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动探究]确定薄板的重心[针对练习4] ()下列关于物体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重心位置随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C、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几何中心6、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什么?它们存在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质疑]记下你存在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总结]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受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2、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的吸引力,方向也不一定指向地心,只能说方向竖直向下;3、在地球表面附近运动的物体,其重力大小可以认为不变。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须的预备知识。
在初中已经讲过相关的力学知识,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是高中力学学习的起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物体产生形变,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方法,以回忆力的三要素为基点更全面理解了力,本节教材的例子源于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了解,学生对于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力的例子已经有了广泛的感悟,但还不够全面,不科学,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出发,有益于学生的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过程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物理有用、有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力的概念难点:认识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准备:课件器材:细线小球磁体小铁块小车橡皮球橡皮筋矿泉水瓶钢尺教学过程一、引题演示实验:用绳子吊着一个小球,让小球随着绳子在空中做圆周运动提出问题:小球为什么能跟着绳子转圈呢?(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力的概念活动探究一:从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学生演示实验1:拍气球,接气球,顶气球(让两名学生上讲台完成)观察发现:球,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均称为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分析归纳:人对橡皮球作用的结果,学生分组实验2:拉弹簧,手变钢尺,捏气球观察发现: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或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形变)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产生形变呢?分析归纳:人对弹簧,钢尺,气球作用的结果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使物体发生形变(形状或体积的改变)3.力的表示符号及单位(板书)4.力的性质(1)力的物质性(2)感受力的相互性学生动手“做用手压桌面”观察发现:手压桌面的同时,感觉到桌面对手也有作用力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巩固深化力的相互性提出问题:手拿磁体吸引铁块,把铁块吸引过来,所以铁块受吸引力,而磁体不受铁块的吸引?演示实验:把磁铁放在小车上,铁块靠近小车观察现象:小车运动了小结:力的性质练一练1、(双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力的作用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有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D、发生相互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5.力的三要素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什么因素有关呢?(1)手轻捏和重捏矿泉水瓶,效果一样吗?(2)回家时,看到一位老伯推着一车稻谷上斜坡时,你怎么做呢? (3)我们平时关门、开门时,是把手放在哪个位置呢? 分析归纳: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是矢量(联系x 、v 、a 都是矢量)6.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 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形象、完整的把力的三要素给表示出来呢? ﹤1﹥请同学阅读课文51页第六自然段﹤2﹥提问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线段起点(或终点)→作用点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线段长度→大小箭头方向→方向﹤3﹥练一练 2 :受水平向右拉力200N (请画出它的图示和示意图)N ②沿力的方向且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出一条线段 ③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表示方向 ﹤4﹥将该题力用示意图表示﹤5﹥提出问题: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有什么区别呢? 练一练3:(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用细线拴住一个物体,并用400N的力竖直向上提物体(请做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分析归纳总结: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小结:1.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 4.力的表示板书设计1.概念:力是物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使体运动状态改变,使物体产生形变表示符号:F 单位:N力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布置作业:课本53页1题。
高中物理必修1《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案一、力和力的图示1、如果说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意味着什么?从这个角度说物体运动状态的标志是什么? 2、怎样理解物体发生形变?3、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什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1、力的性质:(1)相互性(2)物质性例如:用手拉弹簧时,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你在拉弹簧的同时,弹簧对手是不是也有“拉力”?此时的受力物体谁?两种力的方向如何?思考:用手搬运箱子,纤夫用绳子拉船中的受力物体?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情况一样吗?(3)矢量性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示例:一个箱子受到30N向右的水平推力,画出物体所受推力的图示。
步骤:1)选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3)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巩固训练:物体A对B的压力是20N,如图所示,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二、重力问题:生活中物体下落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因为物体受重力作用。
那么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思考: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那么重力大小是不是就等于吸引力大小呢?问题: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2.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思考: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___;在两极最____。
重力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用弹簧秤悬挂起重物,静止时,弹簧秤读数就是物体重力大小。
思考:此方法的原理是什么?2)方向: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问题: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3)作用点——重心练习: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心位置思考:物体的重心是不是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呢?思考:如何确定薄板状物体的重心位置?教材p52“做一做”。
第三章相互作用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
物体运动状态或者形状的改变,都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力有关。
力学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力学知识。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确定重心的位置。
☆预习检测1.只要一个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产生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称为力。
3.力的大小可以用测量,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4.可以用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表示力的大小,线段上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5.重力是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物体的质量m的关系是,方向 .【针对练习1】关于重力的说法,下述正确的是()A.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B.重力等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C.重力可以用弹簧秤测量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针对练习2】关于重力,正确的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B.物体只有落到地面才受重力C.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D.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由于受浮力作用,重力将减小【针对练习3】用弹簧秤竖直悬挂静止的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秤对小球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B.弹簧秤对小球的拉力等于小球的重力C.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D.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6.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从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其位置与物体的和有关,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学案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
1.运动状态的变化: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2.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
3.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矢(填“矢”或“标”)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4.力的图示: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示意图:只需要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线段.
二、重力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5.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如图1),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如图2);
图1图2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延伸思考]
是否只有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案不是.例如: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等.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 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3.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4.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并非物体的各部分重力都作用于重心.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一、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D.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的力是存在的
解析甲推乙的同时,乙也在推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例如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支撑书,B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都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是受力物体,同时也对其他物体施力,即又是施力物体,C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两个物体,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D错.
答案 C
二、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例2在图3甲中木箱P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的150 N的力拉木箱;在图乙中木块的Q点,用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左上的20 N的力把木块抵在墙壁上,试作出甲、乙两图中所给力的图示,并作出图丙中电灯所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
图3
答案如图所示
三、重力和重心的特点
例3关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力会减小
B.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物体的重心位置总是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D.物体的重心位置可能随物体形状的变化而改变
解析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所处状态无关,A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不同,B错;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分布有关,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才在其几何中心,C错,D对.
答案 D
1.(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
答案 B
解析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者缺一不可.一个物体在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他物体力的作用,即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故A、D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只要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产生力,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误.
2.(重力的特点)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地面上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小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的
答案 D
解析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大小为G=mg.可见对同一物体(m一定),在同一地点(g一定),重力大小是相同的,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因此选项A、B、C均错误,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
3.(对重心的理解)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
B.用一条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
C.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内,不可能在物体外
D.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答案 D
解析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A错误,D正确;用一条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时,物体的重力与绳子的拉力平衡,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B错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C错误.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如图4所示,叠放的物体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 N,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图4
答案见解析
解析(1)画力的图示:
①选定标度:此题用2 mm长的线段表示2 N的力.
②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出,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也可以如图乙所示,从O点(用O点代替B物体)竖直向下画一段五倍于标度(即10 mm)的线段;
③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画力的示意图:从作用点或从B的中心处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并加上箭头,表示方向,然后标明F N=10 N即可,如图丙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