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的语言靓丽起来——锤炼动词
- 格式:ppt
- 大小:579.50 KB
- 文档页数:15
《怎样让作文语言亮丽起来》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怎样让作文语言亮丽起来》教案.《怎样让作文语言亮丽起来》教案山东省沂水县马站镇初级中学蒋清杰张德凤课题:怎样使作文语言亮丽起来目标:1、体会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的妙处2、体会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词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4、体会各种句式的妙处5、学会活用化用一、精选用词,为语言增添文采美写文章首先要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那个词语。
使用应精当, 鲜明生动,且富于变化,以增添文章的文采。
1、锤炼动词A 、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心理。
如: 抓——掷——踏鲁迅《风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 我” 愤怒专横、残暴的特点。
扫——支——撒——系——牵——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准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 我” 捕鸟技巧的娴熟。
B 、准确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点。
如: “ 长吟” 、“ 伏” 、“ 蹿” 等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写出黄蜂的慵懒, 叫天子的敏捷。
写静物用上动词,可化静为动,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如:“ 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踊跃” 一词赋予山以动态美。
C 、拟人化了的动词,这类动词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行为,显得美好可爱,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1、善用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这类词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人或物的特点, 所以用好形容词, 可以让作文语言亮丽起来。
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它使疾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2、妙用叠词叠词可突出某个词的意义,在朗读上富于韵律美。
如:那些麦子萌发出来的“ 小脑袋” 怯生生地立在褐色的土壤上面,尖尖的, 嫩嫩的。
3、巧用拟声词拟声词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人物的心情, 动作的状态, 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如: 哗啦哗啦吧嗒吧嗒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咩咩哞哞等。
锤炼动词开启精彩浙江省交通厅干部学校郑静素读《背影》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父亲“蹒跚”“攀”“缩”这几个动作。
读《风筝》我们看到的是我“抓断”“掷”“踏扁”呈现的粗暴行为。
动词犹如一位出色的演员,它再现生活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试想删去“蹒跚”一词我们怎能感受身负多重压力的年迈父亲为儿子爬月台买橘子的拳拳爱心,把“踏扁”换成“踩扁”我们又怎能体会“我”当时的怒不可遏以致粗暴蛮横。
因此学写记叙文我们可以试着锤炼动词,打开文本之精彩,书写人间之真情。
那么怎样的动词是我们锤炼的目标呢?好的动词有三大准则。
首先,准确。
汉语词汇丰富、精密,世间事物也千差万别,写作中以准确、恰当的语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丰富内涵、抒发真挚感情,首先取决于作者对所反映对象的独特感受和对所使用词语的精深理解,唯有对事物、情感有独特感受,细心揣摩语言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予以表现。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有一句描写格言“应该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决不应该蒙混。
”贾岛曾为“僧敲月下门”中的“推”“敲”举棋不定,韩愈的一番解释让他茅塞顿开:“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月光皎洁,万籁俱寂,敲门声惊动了宿鸟,响中寓静。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一个“探”才能表现出我的小心翼翼、害怕,与我的胆小性格相衬。
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排”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孔乙己虚荣、仅有几个钱就摆阔绰的穷酸相。
其次,简练。
鲁迅先生谈修改文章时就说道:写完后看几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毫不可惜。
宋代陈骙在其《文则》中指出:“且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
”宋代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诗法》中也特别强调:“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笠翁)也特别指出:“意则期多,字惟求少。
妙用动词,让文章语言更亮丽妙用动词,让文章语言更亮丽——谈谈动词的锤炼(安徽)宋店中学薛飞“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只有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才能感人至深。
写作中,若动词运用得准确恰当,精妙生动,定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动词在文章写作中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准确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
《故乡》这篇小说的第18自然段写道:“下了雪,我扫出一片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本段中,鲁迅恰当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后,给人留下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请看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一段精彩描写:“脸上瘦削不堪……仿佛木刻似的,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一段描写和后文所写祥林嫂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人物刻画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特别是动词“轮”字运用得非常贴切恰当,生动形象。
显然,祥林嫂受尽旧社会的残酷折磨,已失去了“人”的形象。
读后,已近人生末路的祥林嫂形象,会立刻活跃在读者眼前。
三、真切抒发内心感受。
张洁的《挖荠菜》中,有一段描写春回大地时,去田野挖荠菜的动人情景:“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
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这段文字中的六个动词使用得很准确,真切地抒发了作者挖荠菜时内心那种坦然愉悦的心情,读者很容易就会被这种情绪深深感染。
四、深化文章中心。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也是一曲献给普天之下深沉父爱的赞歌。
文中有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初中语文习作指导-如何让作文的语言变得鲜活靓起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美”,从而得到好的分数。
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叫“有文采”?作文怎样做到“有文采”?当然,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况下,“文采”指内含的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它以自然流露为上。
语言是文学的衣裳。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
满足于“语言通顺”,则毫无文采;词汇贫乏,则句式单调;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连篇,则毫无趣味。
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就要想方设法使语言变得鲜活起来,以鲜活靓丽的语言取胜。
一句平常的话,能不能换个引人入胜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个新颖生动一些的表达方式?一组既定的句子,能不能调动一下顺序?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一用铺陈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可不可以借用口语俗语来陈说?可不可以考虑用一个有力的反问?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使语言变得鲜活起来。
怎样做到有“文采”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化抽象为形象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1.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开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
(颜文静《寻人启事》)两句话虽然都表达“女孩想家了”,但前一句只是一般性的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后一句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的,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之类的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
再如,一位同学在写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时,说“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
这句话没有写出小提琴的演奏内容和旋律之美,也没有写出听众的沉醉之态,体现不出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显得枯燥无味,缺乏应有的艺术美感。
让写作语言靓丽起来学习目标:锤炼学生写作语言,学习使语言亮丽起来的方法,使其语言具体生动。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大家的作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两段文字,一时分不出优劣,请大家看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快乐。
可有几个同学以为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
这些话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发奋学习的信心。
成绩公布了。
哈,92分,万岁!我想唱想叫,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理解或不理解的人分享我的喜悦。
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迎接他们的祝贺。
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值得炫耀!”“嘻嘻·······”“哈哈哈······”轰!我头皮一炸,眼前暖烘烘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
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一定要变成凤凰!很显然,第一段文字空洞,第二段文字生动靓丽。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我们的语言靓丽起来。
二、思考探究,掌握方法1、词语生动(1)下面几组句子,比较一下,那一句更贴切更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个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在这叶子和花上。
青雾升起在荷塘里。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稀落的灯光。
每个夜晚,山下亮起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灯光。
秋天刚到,一些黄叶落了下来。
秋天刚到,一些性急的黄叶就落了下来。
(2)比较后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使语言富于表现力?精心选用词语,注意使用一些富有张力的鲜活的雅词、动词,使用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语言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3)调动体验,快乐写作:描写起晚快要迟到的情景。
(4)展示评价,欣赏鼓励:各小组推荐优秀文段展示例子:天哪,要迟到了。
“让你的作文语言靓丽起来”教学设计——议论文语言升格训练一(周恒)教学目标:体味优美语言的魅力,掌握塑造语言美的方法。
教学设想: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直白为含蓄,化无形为有形。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点拨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步骤:一、导入:曾经在语文杂志看到一段话:现在高中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可以说,不管你的作文构思多么巧妙,不管你的立意多么深刻,离开生动、优美的语言作依托,是难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
二、解读考纲:高考《考试说明》关于“有文采”是这样描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要做到使文章“有文采”,就要摒弃枯燥乏味干瘪的信息语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一)技法指导:精心锤炼词语(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例如:低垂的天幕压着我的胸口,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
如:爷爷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送着孙子远去。
技巧点拨:将叙述转化成描写。
学生练笔:请你将下面平淡的陈述句转换成有文采的描写句。
陈述句:陈明想了一会,终于有了答案。
文采句:陈明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觉不妥。
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跳起来:“有了!”(二)技法指导:善于运用修辞例如:她很忧愁……她是一棵孤单的树,忧愁宛如层层水雾将她笼罩。
(借用比喻)她的忧愁“剪不断,理还乱”,恰如春水绵绵不绝。
(借用古诗词)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再从修辞的角度打造作文语言。
【例1】责任,是一块蘸满高尚情愫的海绵,倘若你愿挤,总有光辉闪烁的思想渗入你生命的夹层之中;责任,是一块久已蒙尘的水晶,倘若你愿擦,它会照得你的心灵亮堂起来;责任,是一支先人遗失的生花妙笔,倘若你愿拿,它会把你短暂的一生描绘得流光溢彩……1、学生大声读一遍,初步感知语言文采的魅力。
2、提问:你认为这一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1)比喻?将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好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形象美。
(2 ) 排比?有什么好处?——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气势,读起来很有感染力,具有气势美。
探讨锤炼动词提高写作水平如何运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呢?首先要在词语运用上下功夫,尤其在动词的运用上下功夫。
因为汉语中的动词是含义丰富、变化多样、最能反映一个人驾驭语言运用能力和水平的词类。
例如:穿衣,戴帽,搽胭脂,抹粉,描眉,涂口红,在英文里这些动作差不多都可以用“wear”一个词表示,相比之下,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中学生而言,生活阅历有限,更多的经验、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来自于阅读,教师要做好作品中动词锤炼艺术的讲解、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动词运用之妙,学生的动词运用水平自然会提高。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资源,需要我们去发掘。
1 诗词歌赋中动词的锤炼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注重炼字,其中炼得最多、最成功的几乎都是动词,留下了许多诗坛佳话。
比如注重锤炼动词,在“推”、“敲”的斟酌中,韩愈、贾岛成了好友;又如注重锤炼动词,王安石笔下的春风一下子“绿”了江南岸,让人感受到春天的郁郁勃勃之气真是势不可挡!动词时时刻刻反映着生活的最真实状态,要想真正把握住生活的微波,就必须学会精心锤炼动词!做好这些动词的分析,学生一方面会深入诗歌的思想、作者的感情,另一方面会被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折服,在写作中会自觉不自觉的对词句进行雕琢。
2 文学作品中动词的妙用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我们要特别指导学生领会动作对人物的描述为什么高于外貌描写,怎样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即从“神”的层面来刻画人物。
我们的教学要抓住动词绝妙的描述作用这一神来之笔。
《孔乙己》中这样描写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一个“摸”字,节省了笔墨,写出临近末路的尴尬,活画出穷困和窘态,也暗示悲惨的结局。
朱自清的《背影》,运用平平常常的动词,生动贴切地刻画了父亲臃肿蹒跚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正是攀、缩、微倾等极富表现力的动词,道出了非常境遇里,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
让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导读:本文让作文语言亮丽起来,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让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咸高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恐惧的心理,许多学生谈“写”色变,学生习作最大的通病往往是只有故事没有人物,只有情节没有细节。
事实上,学生写作难,不是难在写作素材的匮乏,而是难在如何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写出情趣。
可我们的习作指导课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诱发写作欲望、引导立意选材上,而到学生开始动笔,要将体验转化为生动的文字时,教师却“功成身退”了,且美其名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这种后续指导的不力,养成了学生虚浮的作文态度,习作语言更是呈现出诸多问题。
语言是作文的基础。
先贤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再深刻的立意、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缺少了亮丽的语言包装也会黯然失色。
作文是语言的再现,要解决作文难这一现状,就必须在语言的运用上下工夫,让语言亮丽起来。
一、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化妆、美容之术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
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人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就显得面目可憎。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的化妆、美容之术。
1.以课文语言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汉语博大精深,语言形式丰富多变,表达意境深远绵长。
没有学生主动对语言的认同,语文教学就成了简单的灌输,只有让学生品尝到语言本身固有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为语言化妆、美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语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和把握,适时引导学生品味和运用。
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引导学生从“踏、撒”中体会诗的语言的精练;从“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感悟“饱满、烂漫”的神韵;从“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理解整句的丰满。
初三作文如何锤炼作文动词的语言与十种开头初三作文如何锤炼作文动词的语言妙用动词,文采飞扬动词在写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
”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特魅力。
我们作文中使用动词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拟题点睛,通篇生辉动词给人的印象是生动、形象,能增强语言的立体感。
标题中恰当使用动词,能使文字凝练活泼,能使形象栩栩如生,能使场景活灵活现,以至出神入化,这是使标题新颖生动的重要手段。
如《苏州名菜,飘香沈阳》,“飘”本是平常的动词,经过巧妙的搭配之后,把沈阳人民喜爱南国名菜的情景点拨得活灵活现,起到了平中见奇、常中见新的效果,增强了题目的感染力,具有点睛之妙。
二、动静互化,壮景生情动词最突出的修辞功能是富于动态感与表现力。
动态感使所描绘的事物富有活力,表现力则能深深地感染读者。
写景状物之中,准确、巧妙地使用动词,采用动静互化的办法能够壮景生情,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如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
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洒纸上……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
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片段,是对一幅画面的描绘,却极富动态之美,这是因为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画面本是静止的,但“垂”“曳”“洒”“伸”“掐”“开”“流”等动词的使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让静态的画面呈现出鲜活的生机。
动词的渲染反衬之功在此可见一斑。
三、摹写人物,情态毕现动词在摹写人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巧用动词让高考作文有文采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传神”的效果,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就需选择、锤炼动词。
如:(1)“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药》)表述手的动作一共用了13个动词,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
一个“摊”字把刽子手索款的架势活现了出来;而“抢”“扯”“裹”“塞”,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手所触到的四个不同对象,又贴切地反映出动作的急迫利索。
对于洋钱,只一个“抓”,就可看出讹诈式的攫取。
为了使所用动词准确贴切传神,在选用同义词时,需要根据表达对象的要求,严格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又如:(2)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伺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窜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位置》)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窜下跳”“内揣外度”四个表示方向的`词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维”四个表示态度的词,使语言错落有致,避免了重复,给人以美感。
再如:(3)他们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只是平静地将浓于血的情感缝进儿子冬日的棉袄,女儿夏日的裙衫。
儿行千里母担忧,如果你是一只远离了母亲的风筝,那么你身后的蓝天写满了母亲的叮咛。
(《背景》)其中的“缝”“写”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