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文化差异与品牌翻译的原则与方法——=::鱼又伯盖并与品许翻译的尿刈与法口黄泽萍(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佛山528225)摘要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国内经济活动急剧增长,商机无限,很多外公司亦想藉此机会打入国内外市场,推销商品;当翻译品牌时,如果忽略中西两地文化差异的话,该品牌翻译根本没办法打进市场,融入当地文化.因此,本文将从东方与西方两地文化上的差异出发,就品牌翻译的原则,方法和需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当中包含了中国品牌英译及英文品牌中译的例子,再以其文化特质说明.关键词品牌翻译翻译原则创新翻译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一,品牌翻译的原则国外对商标研究非常重视,有关商标各个方面的研究专着很多.然而在国内,对该领域研究却远远滞后.目前的研究尚不够细致,不够科学,很多有关品牌的研究大部分是总括性的,例释往往采用列举方法,缺乏科学的解释与说明.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项条件,一直都成为了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不过这三项准则却不太适用于商品名称的翻译,因为品牌的翻译与一般文体的翻译差异甚大.一般在翻译文体时,译者要注意的可能只是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保留原文的风格,达到准确,清晰,令读者明白就可以;但商品名称的翻译需要注意的地方可多了,译者除了要从广告学出发之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和目标顾客的文化心理,用一些比较创新的翻译方法,尽量令商品在外地畅销.因此,一个成功的品牌翻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首先,当然是要在收窄中西两地文化差异的同时,传达产品信息,其次就是要做到好记,好听和好读.能够做到这些条件,而又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国饮品"Coea—cola"f可口可乐),"Coca—cola"字面解释为"古柯"和"古拉",都是饮品的材料,有提神醒脑之用,在西方文化中,顾客接收到的信息只局限于这饮品的原料和功效,把它译为"可口可乐",不但能完全符合中国饮食文化上的特色,而且令中国顾客一看就知道这是食品,还有种"美味可口"和"令人快乐"的感觉,这个品牌的翻译实在与原来的丝丝入扣,译者既用了音译之外,又能够将商品本身带有的原料信息转化成当地的文化特质,令译名成功消除两地文化上的不同.除了上述条件之外,其实在中国内地翻译品牌时,有更多规范性的原则需要注意,其中不得不遵守的就是我国相关的法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后简称《商标法》),否则品牌就不会在国内得到通过.在《商标法》的第一章就列名商品名称不得"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意思".为人熟识的例子有"黑人牙膏",品牌的原名为"Darkie",意指黑人,目的是希望利用黑人的皮肤肤色与洁白的牙齿作一对比,可惜这字在英文中对黑人带有蔑视及贬意,引起黑人极度不满,所以在1985年便改名为"Darlie",即使译名"黑人牙膏"没有贬低黑人的意思,但同样带有种族歧视成分,最后亦不获内地继续注册,并停止入口.二,中西品牌命名上的差异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甚大,尤其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两地各自都存在着文化色彩.品牌名称亦是一种商业文化,因此品牌命名直接受着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探讨品牌翻译方法之前,要先分别看看中西品牌命名上的民族差异,从而再细分中国品牌英译及西方品牌汉译的做法.1.东方品牌命名的民族特色1.1品牌名称与大自然融合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都非常重视大自然,亦是他们眼中的"天","地"和"海".中国人对大自然抱着欣赏,敬畏和赞文章编号:1672—7894(2007)O6—173一O2叹之态度;相反,西方一向提倡征服大自然的信息,希望能够战胜大自然,与中国人的思想南辕北辙.中国人喜欢用"天","地"和"海"替其品牌命名,将商品与大自然融合,合符我国的传统特色.很多中国商品都能验证以上说法,其中例子有香港龟苓膏品牌"海天堂"(Hoitintong),"地道"(TaoTi)饮品及国内电器产品"海尔" (Haler)等,这些都是用了"天","地"和"海"作商品名称的一部分,以表示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重视.由于国语有汉语拼音的关系,所以很多产品都会以其汉语拼音,直接把其音译,不过这样就会失去名称原有的民族义意.使用这种汉语拼音的方法翻译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够令西方的消费者知道其品牌的中文发音,但对传达品牌的信息却丝毫没有帮助.再说,用这种方法翻译品牌时,译者必须确保其汉语拼音,能在西方的顾客口中达到"好读"这项原则.忽略了这项翻译原则的例子,有刚才提及的国内电器品牌"海尔"fHaler).海尔公司一直都希望能够在国外广受欢迎,惜进军外地市场多年,仍未达目标,这可归咎于其英文译名"Haler",因为其汉语拼音对于西方客户来说,实在一点也不好读,既不好读当然不会易记,试问怎会在海外畅销?1.2产品名称多象征吉祥凡传统中国人都崇尚吉祥,如意.这观念在众多中国品牌中都轻易看到,例子有新顺福集团其下的"寿桃牌拉面"(SauTao),健康食品集团"鸿福堂"(HungFookTong)等."寿桃"在中国社会中是用来祝寿,品牌的喻意是,在使用这些商品之后,就可以"寿比南山" 及"鸿福齐天",背后的意思完全迎合中国人的民族思想.不过在英译这些据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品牌时,很难把其中国思想放进外国文化,所以用汉语拼音就是最简单的翻译方法,不过较佳的做法是以意译将其文化特质表现出来,如下文将会及的炼奶品牌"寿星公" (Longevity).2.西方品牌命名的民族特色2.1多以产品原创人的姓氏为商品命名基于西方文化非常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常常提倡个人的努力与贡献,高度重视自我的尊重,认为个人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财产和思想.这个想法可谓与中国的"社会主义" (Socialism)背道而驰,东方人对"家"的重视,与西方人对自身的宣扬相映成趣,两者在民族文化上有着莫大的影响.其中可在西方的商品命名中明显地反映出来,以人名作品牌名称的例子在西方的确随处可见,尤其在时装界方面,例子有"Giordano"(佐丹奴)和"Vivi—enneWestwood"(薇薇安?卫斯伍德)等,在翻译此等以人名作为商品名称时,大多采用最简单直接的音译方法,不对品牌名称作任何信息的转换.在中国人眼中,使用西方商品除了有种令阶级提高的感觉之外,还有种质量保证的信心.因此,在译名中有音译以保留其西方的形象,令东方的顾客单靠名字就知产品属西方入口,大大增强其购买信心及意欲,如译名普及的话,更能有效地为产品缔造商机.2.2以有意思的词语组成新的合成词命名173这特质是以变化的方式,在原来词语的基础上,加减字母或改变字母,或者将两个或以上的词语拼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合成词.以合成词作商品名称能更易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想传递的信息.例子有"Vitasoy"(维他奶),品牌由"Vitamins"(维生素)与"Soya"(大豆)组合而成,传达出该产品是富含多种维生素的豆奶饮料的信息.这类的品牌多以音译加意译为主,另外如文章开首提及的电池品牌"Duracell"(金霸王),以"Durable"(耐用的)及"Cell"(电池)二字组合而成,在英文中这种电池予消费者一种耐用的感觉.译名用了意译的方法,但亦不比英文名称逊色,"金色"在中国文化上与"黄色"有着相近传统特色,在古代只有天子和皇帝能够穿着该颜色的衣服,代表着尊贵及王者的身分,"霸王"更清楚表达该商品"称霸"的形象,译名巧妙地运用了东方文化的特色,把产品信息转换得出神人化.2.3以英文缩写命名产品名称以英文字母的头一个字作为缩写,在翻译这类品牌名称时,比较好的方法是,用其缩写后的发音音译及意译.美国香烟"KENT"(健牌)就是一个好例子.众所周知"吸烟危害健康",国际卫生组织亦曾向人们发出警告,要求人们戒烟,而"KENT"就是以"KissEverNeverTeach"(接吻永不需要教)的缩写为品牌命名,原名给西方消费者一种罗曼蒂克的感觉,有与香烟接吻的暗示,厂商亦希望利用这浪漫的气氛盖过抽烟对身体有害的信息.以"健牌"作为其中文译名可谓别出心裁."健"字除音译了"KEN"之外,更在东方市场中给予消费者一种心理的暗示,认为这种香烟是"健康" 的,不会对身体有害.三,品牌翻译的方法纵使中西品牌在命名上,都各自存在着其独特的民族色彩,但不论是中译英或英译汉,在翻译品牌名称时,为了跨越两地文化上的差异,在品牌翻译中都会不时对产品信息进行增添,保留,转换, 裁减甚至创造的空间.以下将以中译英及英译汉的例子,根据其翻译的方法及在文化角度上进行分析和归类.1音译法音译中国品牌的方法分两种.较简单的,是直接用品牌的汉语拼音就可做到,例子有空调品牌"春兰"(Chunlan)及"长虹"彩电(Changhone~等,这种用汉语拼音的翻译,在西方消费者眼中根本全无意思,因为他们不会得到产品名称本应带出的信息.另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在音译的同时,把商品原有的信息转换,例子有"风华"电冰箱(Forward)."Forward"解"向前",既符合"风华"的国语发音,又能令西方消费者感觉到商品不断向前发展的意思.同样,音译外国品牌的方法亦分两种.首先是前文提及的,以荚文读音的音节,直接把音节翻译成中文,这多数适用于以人名和地方名命名的品牌.例子多不胜数,如快餐店"McDon~d's"(麦当劳),"Kentucky's"(肯德基)等.都是广为人知的音译品牌.其次的方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增添或转换品牌原有的信息.当中译得出色的是润喉糖"Strepsils"(使立消),除音译了品牌之外,又表达出商品的功能特色,"使立消"令中国人联想到"使你喉咙的痛立即消失"的意思,有效带出润喉糖的用处.2.直译法在中国品牌英译中,直译法就是把品牌原有的意思,在不增不减的情况下,把它直接翻译出来.如"飞白鸽自行车"(FlyingPi一n),"白猫洗衣粉"(WhiteCat)及"彩虹牌女装"(Rainbow)等.直译时必须注意的是,要减少中西民化上的差异,避免在文化角度上犯了的严重错误.而外国品牌汉译中的例子有美国大型杂志及服装品牌"Playboy"宅花公子).直译能有效地把译名与产品原来的商标图案连系起来,统一名称与商标.又如"Apple"(苹果)计算机,在东方与西方人跟中,都能与其以苹果为商标的图案结合,把商品本身的形象表现出来.3.意译法174意译法与直译法的最大分别是,意译会按照商品想传递之信息或其功能进行翻译,意思与品牌原来的名称相近却不相同.中国炼奶品牌"寿星公"(Longevity)就是用了意译的方法,"Longevity"英文解"长寿",用了意译的方法表达出"寿星公"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福星高照"的概念,这种做法比音译较佳,能够保留产品原本想带出的信息,让西方消费者亦对该商品有种用后能"长寿" 的心理因素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中国人重视"长命百岁"的观念. 4.音,意结合法顾名思义,音,意结合法是把品牌的发音保留的同时,又能表达其原意的翻译手法.例子有属于宏安集团的"佩夫人止咳露",如直译成"MadamePei",意思只是一个女人的姓氏,对西方消费者来说义意不大.不过厂商把它译为"MadmnePearl's"实在一绝. "Madame"意译了"夫人"之意,而"Pearl's"则根据了"佩"字的发音翻译的同时,转化了商品想传达的信息.5.创新的翻译方法近年常见的创新翻译方法是用多个英文字组合新的词组.这种译名构思新颖独特,寓意深刻,有效地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又能引人人胜.当然,用创新方法翻译的译者,基本上除了要对当地文化有深厚认识外,还必须想象力丰富.例子有食品"三得利…'Suntory", 用"Sun"字和"Story"结合,令西方消费者对该食品有"在阳光下生产"的良好印象.东方消费者对此产品的印象则是"顺利","有利" 等,与西方客户得到的信息相差很大.外国品牌中令人印象深刻的. 有玩具品牌"TOYS"只"US"的翻译.要留意的是该品牌的英文字母"只"的方向,在商标上是与一般的相反.翻译这品牌时,要在中文词汇里,找一个能够与这反方向的"只",有同样形式上的象征义意的字,实在不易.然而,其中文译名"玩具反斗城"却又非常成功地将其象征义意翻译.当中的"反"有"倒转","反转"的意思,与原来的"且"有着二曲同功之妙.这个"反"字不但能配合英文中的"只",又能与小孩子"反斗","顽皮"的特性挂钩,确实译得维妙维肖,令品牌不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有同样的象征义意和信息.四,总结翻译并非创作,因此翻译中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忠实于原文.鲁迅曾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鲁迅的说话完全道出了品牌翻译的精髓.品牌翻译与一般文体翻译大大不同,单靠一本字典,根本不足以做到一个成功的品牌翻译,其独特之处在于创造空间极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都市中,大家都纷纷向着国际化发展,务求打开海外市场,盼为业务创下更好的佳绩.基于商业角度来看,在翻译一个品牌时,除了要有扎实的语文根基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民族特色,如能克服文化差异,又忠实于品牌的发音和意义的话,就必定能让品牌在外地普及化,从而令产品在国外畅销.因为一个品牌的翻译的好坏,足以决定该商品今后在海外市场的命运.而一个成功的品牌翻译,能将中西两地的文化差异减至最少,令品牌的译名能够与外国文化融会贯通.使当地消费者有种亲切的感觉.为商品缔造无限商机.参考文献:【1]Belch.George&MichaelBelch.AdvertisingandPromotion--AnlntergrateA MarketingCommunicationsPerspective[M].Irwin/McGraw—Hil'1998:615.636. 【2]Blaeket1.Tom.Trademarks【M】.MeMillanPresstad.1998:7.39.【3]Franzosi.Mario.EuropeanCommunityrradeMark--Commentarytothe EuropeanCommunityRegular;0n《M】.KluwerLawlnternationa1.1997:209—222. 『41张晓芸.美以示美,各美其美——从目的论角度看化妆品品牌汉译啪.天津外国语学院2004(6).【5]赫胥黎着,严复译.天演论?译例言.上海:商务印刷馆,1916.【6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第八项.【7】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学,1973.。
[信达雅]信达雅的例子摘要:文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比较以证明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忠实性和译者的创造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文学翻译忠实流畅高雅著名翻译家严复于1896年在翻译《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
它对于今天的翻译工作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应当遵循此标准。
翻译时,“信”是指忠实原文;“达”是指语言通顺、流畅;“雅”指在遣词造句方面得体、高雅、优美。
在翻译实践中,“信”是根本的,失“信”,当然谈不上再创造。
那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守“信”呢根据矛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对文学翻译所作的比较全面的概念:“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染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文学翻译首先强调“忠实、准确”――这是文学翻译的要害,也是其难点所在。
翻译毕竟不是创作,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而不得随心所欲,自由发挥。
这是大部分译者认可也能够做到的一点翻译中的“信”。
但是另一方面,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出“思维内容”外,还着重强调“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文学作品的全部。
没有风格的文学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正如人缺少了他的个性一样。
因此就需要进行调整,在保持“神韵”的准则下语言上作些变通――这便是文学翻译译者的再创造。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点,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是找不到对等词的即使是同一语系,比如,法语中的‘RaemnlementduPeupleFrancai’(字面意思是‘法国人民大会党’),在英语中就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式,所以说如果要严格强调“忠实”,则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可译性。
探讨Discuss◎李雪琴翻译理论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摘要:不同的翻译文体需要不同的翻译理论作指导;广告,即广而告之。
广告根据其目的性分为经济广告与非经济广告,经济广告是以盈利为目的广告,又称商业广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广告在人们生活中越发重要,它搭建起了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商业广告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针对这种文体,我们又应该用什么翻译理论去指导呢?本文将通过对比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对实例的分析,具体谈谈商业广告翻译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信、达、雅”理论;对等翻译理论;商业广告翻译一、商业广告的特殊性质现代社会,广告已被喻为商业的化身;广告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一种常见经济现象。
广告一词首先源于拉丁文“Advertere”,其意为注意、诱导及传播。
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直到17世纪末,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扩大商品销路,开始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介物,公开而广泛地向社会介绍和宣传商品的特性、功能,以诱导消费者购买,从而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1]。
因此,商业广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大消费,增加收益。
那么,商业广告的翻译就不同于一般的翻译。
比如,Sprite(雪碧),可口可乐旗下的一个品牌,原为妖怪、精灵,那么,为什么会译为雪碧呢?雪,有寒意,符合汽水的清凉口感;碧,清澈碧绿,契合瓶身外包装颜色,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将其音译成“雪碧”既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又巩固了品牌形象。
使人在炎热的夏季里联想到一片纷飞的白雪,一潭清澈的碧水,顿时有一种清凉之感,产生“挡不住的诱惑”。
当然了,商业广告的翻译成功与失败的例子都有很多,那么,我们在翻译广告时,到底应该用什么翻译理论来指导呢?二、“信、达、雅”原则与功能对等原则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比较早在19世纪末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
信达雅的名词解释信用作名词时的意思:①表示准确性,可靠性,诚实性;②表示传达能力,说服力;③表示尊敬;④指不言自明的道理;⑤指神秘主义; ⑥文体。
对某人说话要有真实性,所以用到信。
信可以是来源于神或者身边亲近的人,也可以是专业的回答,还可以是他做出的承诺。
信一定要发自内心,才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语言表达必须讲究规范,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家。
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是汉语和英语的基本表达法不同,翻译并不是把英文的单词、短语、句子翻译成中文,而是把中文的语法结构、修辞手法和英语表达法融合起来。
“信”:信念、信仰、信任。
信息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信息时代也被称为互联网时代。
因此,掌握信息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翻译而言,从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完整、流畅地将原文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再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十分必要的。
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信息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达”:表示传达能力,说服力。
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能够把自己的意思清楚地传达给对方,让别人认识到你说话的道理。
“雅”:语言、文字简练优美。
优美的语言、文字都是用来欣赏的,只有在“雅”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准确的境界。
“信达雅”这三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如果没有了准确的“信”,所谓的“达”就没有意义;反之,缺少了“达”,即使有很强的“信”,也无法真正称得上“雅”。
只有做到了这三者,翻译的水平才能算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
由此可见,语言准确和优美是十分重要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的问题。
例如:单词的误用,句式的错误,用词不当等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思维方式陈旧、知识面狭窄、对翻译学科不了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翻译工作者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
就像书本上介绍的,提高翻译质量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翻译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翻译理论。
学会灵活运用翻译策略,适当借鉴原文,才能保证翻译质量。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
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
“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
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
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
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
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
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
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
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
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
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
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
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70515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作者:易嘉静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黄龙胜阐释学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期刊论文]-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2.李静滢论翻译中文本阐释与译者的取向作用[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6)3.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4)1.安杰也谈翻译的信达雅[期刊论文]-华章2009(11)2.常文彩从阐释学角度论理解及其对翻译的启示[学位论文]20083.王玲英翻译操控与“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与实践再思考[学位论文]20054.陆丽英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研究[学位论文]20065.范海祥实践阐释学视域下文本阐释的客观性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学位论文]20046.周荣《三字经》译本的阐释学对比研究[学位论文]20071.刘君婉功能加忠诚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引用本文格式:易嘉静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学位论文]硕士 2007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体制性造假是受到体制逼迫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面临体制的困境时不得不为的选择,而为了达到体制性造假的目的,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体制资源和力量来造假,“华南虎事件”讲述的也就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何“趋利避害”的故事。
- 23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英文翻译的“信达雅”郑州凯耀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李笋【摘要】“信达雅”是严复在1898年《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观点,即“译事三难:信达雅”,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验证,是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首先对“信达雅”的提出环境以及学术界的争论进行了研究,然后研究了“信达雅”的基本思想以及其在现代的运用,其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成为指导我国翻译的基本理论。
接着研究了“信达雅”的原意与现意,其产生受到一定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受到译者文学思想基础的影响,处于开放和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相结合来发展。
【关键词】英文翻译 “信达雅” 文化一、“信达雅”的提出“信达雅”的翻译理论是由严复在1898年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我国翻译理论界最普遍的标准,是运用最广泛的一个理论之一,也是我国学术界普遍遵从的标准。
“信达雅”可谓是一个顶峰,为了对科学的翻译标准进行研究,之后又出现了刘重德的“信、达、切”、郁达夫的“学、思、得”、许渊冲的“美、化、之”等,相比之下还是严复的“信达雅”比较精炼。
但是人们对这一翻译标准的评价却褒贬不一,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三个词的含义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上。
有些反对者认为严复的理论是不负责任的,对之后的翻译危害不浅,在新时代以其理论为基础建立新的翻译理论是不可能的。
二、“信达雅”的解读与运用信(fidelity)从狭义层面来理解即译本应该忠于原作,也就是利用另一类语言将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从广义层面上来说,就是要实现“全方位的信”,“信达雅”仅仅只留一个“信”就可以了,翻译需要忠实于内容,还要求模仿原文的语言形态结构。
对于原文的忠实也不是无条件的,需要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需求以及译者的主观理解。
达(expressiveness)是翻译中最难的一个环节,要精确表达原文作者的意思,让读者也能够深刻体会其中要表达的风格、精神等,只有这样的“达”才可以更好地诠释“信”。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兼顾信达雅在全球化的时代,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愈发重要。
它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
而“信达雅”作为翻译的重要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兼顾这三个方面,实现完美的翻译效果呢?“信”,即忠实于原文。
这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翻译的基石。
在翻译外语文学作品时,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深入的了解。
首先,词汇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往往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义。
例如,英语中的“run”这个单词,就有“跑、经营、运行”等多种意思。
在具体的句子“He runs a company”中,“run”就应该翻译为“经营”,而不是“跑”或“运行”。
其次,语法的正确转换也是实现“信”的关键。
有些语言的语法结构与我们的母语差异较大,译者需要理清原文的语法关系,按照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翻译。
比如,日语中的语序与汉语有很大不同,在翻译时就需要调整句子成分的顺序,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此外,句子结构的完整传递也不能忽视。
有些外语句子结构复杂,长句较多,译者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其合理地分解或重组,使译文清晰流畅。
“达”,指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即使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如果译文读起来晦涩难懂,也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
为了达到“达”的要求,译者要注重语言的自然性和逻辑性。
避免生硬的直译,而是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调整表达方式。
比如,英语中常使用被动语态,但在汉语中,主动语态更为常见。
在翻译时,就要适当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同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原文中,可能存在一些逻辑隐含的部分,译者需要将其明确化,使译文的逻辑更加清晰。
比如,通过添加合适的连接词,如“因为、所以、然而、但是”等,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信达雅”在古诗翻译中的体现摘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当今的翻译活动仍然适用。
古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两首古诗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体会“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如何在古诗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信;达;雅;古诗;翻译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古诗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表达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十大的发展,中国在不断强大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需要流传出去。
因此,出现了对古诗的翻译需求。
然而,古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表达方式都是中国特有的,如何在翻译“信达雅”的要求下,准确,通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古诗的内容及内涵,是我们需要学习解决的问题。
本文会通过对两首古诗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阐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李白送友人离开的情景,表达了友人之间不舍离别的深厚友情。
本诗寄情于景,情感表达深沉,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文学特点。
该诗的英文译本有许渊冲的翻译,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的合译。
两个译本都把握了原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但在某些处理上却不尽相同。
李白的原诗内容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许渊冲的译本为: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为:My old friend leaves yellow Crane Pavilion/ He is going to the east/ Sailing to Yangzhou in March/ 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 how far away the lone sail/ Fading into the clear blue sky/ Only the Yangtze river remains/ It is flowing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是第一位的,讲究翻译要准确,尊重原文。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一、“信达雅”三字的由来严复是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少年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早年赴国外的实地考察,为后来从事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这样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称,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信达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在自身的翻译经验中提出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信达雅”原则的分析“信达雅”原则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同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的,将这三字分开来分析,包含两点主要内容:1对原文的忠实。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家推崇的首要原则,严复的信表达的就是忠实的意思,“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倡导在翻译中达到sense of sense,严复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
2译文表达的流畅与可接受性。
严复用“达,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思想。
在其《天演论。
译立言》中写到:“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三、“信雅达”的历史局限性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严复的三字原则又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当时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这就导致了严复提出的“信”不够全面,他的信仅是意义不悖与原文,对原文语体等没加以考虑,他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变异和编译。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79作者简介:刘雯,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基于“信达雅”理论的英汉翻译方法研究基于“信达雅”理论的英汉翻译方法研究刘雯(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03)摘要:纵观中国的翻译史,翻译领域人才辈出,无数的翻译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练习与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总结出一些有关翻译的标准及规律,其中有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许渊冲的“三美”,等等。
这些标准以及理论,为今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最为经典且广为人知的当属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理论。
一百多年来,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的影响极为深远。
“信达雅”几乎可以说是传统翻译的代名词和金科玉律,该理论至今仍是翻译界公认的行业标准,对译者起着规范、指导作用。
关键词:严复 “信达雅” 翻译方法 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79-02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由此,英汉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良好的双语基础是进行准确翻译的必要条件。
在翻译不同类型文本时,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译入语的行文法则,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进一步实现翻译目的。
在该文中,作者主要进行了基于“信达雅”理论的英汉翻译方法研究,将翻译的准确性及艺术性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一、“信达雅”概述1.“信”是翻译的基本伦理“信”,即faithfulness。
严复先生的“信”指译作应当忠实于原作。
“信”当然不是字对字翻译,因为“顺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是“信”到底应该忠于原文的什么呢?怎么样翻译才能算“信”呢?《天演论》中关于“信”的理解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即原文的意义。
翻译之所以是翻译,根本上就是因为译作和原作之间的必然联系,离开原作就无所谓翻译了。
“信”在本质上讲是一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原理。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常常需要面对“信达雅”与“传神达意”两种翻译原则的选择。
这两种翻译原则在文学翻译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效果却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翻译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之处,本文将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展示它们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信达雅”与“传神达意”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通过总结异同点和展望翻译未来,可以为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定义和理解在文学翻译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概念,即“信达雅”和“传神达意”。
那么这两个概念究竟代表着什么呢?我们来看“信达雅”。
在翻译理论中,“信达雅”指的是要求翻译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一概念强调了翻译应该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不过度添加或删除内容,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而“传神达意”,则强调了翻译应该更注重传达原文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
这种翻译注重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原文的内在意义。
“信达雅”和“传神达意”虽然都是追求翻译准确传达原意的原则,但在具体应用上有着不同的重点和侧重点。
在文学翻译中的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目的,灵活运用这两种原则,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正文2.1 “信达雅”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信达雅”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涉及到译者在保持原作思想和意境的基础上,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既要尊重原著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力求做到信达与雅。
信是指忠实于原著内容的传达,可以通过准确、精准地翻译词语、句子等方式实现;雅是指用目标语言自然、优美的方式表达原著,使译文通畅、流畅、抒情。
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中国已日渐成为成熟的商业社会,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色中外品牌。
由于经济全球化,许多国外品牌有了中文名字,而中国品牌也纷纷挂上了洋气的英文名字。
如何翻译品牌?品牌的翻译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本文将尝试浅析这个问题。
本文讨论的品牌翻译是指品牌所有者在品牌本土化过程中首创性地译制品牌名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翻译问题。
翻译品牌的方法不外乎音译、意译、音意复合翻译和自由翻译。
以下各举一例,音译,Coca 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意译,中国彩电品牌“熊猫”译作Panda;复合翻译,Unilever译为“联合利华”,Uni 是常见的英文词根,意为联合,Lever是杠杆,“联合利华”采取了音意复合译法;自由翻译,Hewlett-Packard,英文姓氏构成的品牌名被翻成了“惠普”。
此外,还有不译,国外品牌IBM、3M等无中文品牌,而许多中国品牌的英文名就是其汉语拼音。
可以看出品牌翻译的方法具有随意性,那背后的指导原则又是什么呢?
品牌翻译与其它体裁的最大不同就是品牌翻译不是纯粹的翻译活动,它比一般的翻译活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品牌的作用十分丰富,如提高辨识度、宣传产品等,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
所以品牌翻译也应该以此为最终目标,这点区别于传统翻译的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策略又具体体现在翻译方法上。
品牌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别于其它翻译类型。
品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有着与其它体裁相同的共性,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因此用一般的翻译评价标准来评价品牌翻译,有其适用性,也有局限性。
翻译评价标准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严复在《天演论·译通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信者,忠实于原文也,达者,自然通顺也,雅者,文采之谓也。
严复之后的许多学者也提出许多新见解,如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梁实秋的“宁错务顺”和鲁迅的“宁信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
纵观这些翻译主张,其实都是对“信、达、雅”的不同演绎。
笔者认为品牌翻译可以用“信达雅”为准绳,但具体评价标准要有别于其它翻译体裁。
先从“信”字说起。
奢侈品品牌Hermès其实是古希腊商业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但该品牌显然没有沿用此译名,美国快餐品牌Subway为地铁之意,该品牌也显然没有使用地铁二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反映出达意并不是品牌翻译的必要标准。
但是“信”字在品牌翻译上却常体现为声音上的接近,但品牌翻译中不完全采用单纯的音译,更多的是在音译基础上附加一些信息。
这种方法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较常用,因为汉语是语素文字,每个字都有意思,所以译者喜欢在音译时附着一些其它信息,比如美国Yosemite公园就译为“优胜美地”。
国际饮料品牌Coca Cola并没有翻成“扣卡扣拉”,而是“可口可乐”,体现出其企业文化和形象。
所以综合而言,品牌翻译对“信”的要求并不高。
那么“达”呢?品牌一般都是简短的单词(字)或单词(字)组合,并不是成篇的文字,所以通顺便无从谈起。
但“达”字可以理解为符合译语语言偏好和习惯。
当代汉语中单字一般扮演语素的角色,很少单独使用,双音词占据绝对优势,而汉语中的惯用语和成语大多是三字、四字,尤以四字居多。
国外品牌翻成中文时,翻成一个单字会显得突兀,应尽量避免。
翻成两个字或四个字则比较符合国人的语言习惯,而且显得平稳大气。
翻成三个字容易突显舶来品的身份,许多中国企业喜欢取三个字名字如“安吉尔”、“荣事达”就是这个原因。
但无论如何,应该避免翻成单字和四个字以上。
在中文品牌英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符合英文品牌的一般特征。
英文品牌大概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首字母缩写,如IBM、HM、P&G 等;其二,简单的单词(包括生造词),如Facebook、Twitter、Microsoft;其三,人名,如Calvin Klein、Giorgio Amani。
可见,英文品牌命名的随意性较高,追求朗朗上口和便于识记。
那“雅”字呢?法国品牌Hermès翻成“爱马仕”,不仅在发音上接近原音,还体现出该品牌制作马具的历史。
Subway翻成了“赛百味”,谐音,还体现出了其经营性质。
Mercedes Bens翻译为“奔驰”,BMW翻译为“宝马”也是佳译。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雅”理解为一种升华,即为品牌译名赋予了原名都没有的旨趣和意境,使得品牌形象变得更加鲜明。
品牌翻译的过程中还涉及归化和异化的问题,这不仅是翻译技术层面的东西,与意识形态和翻译的政治目的关系密切,也体现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权力格局。
翻译品牌时用归化翻出平实,还是用异化助长“崇洋媚外”之风呢?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文学翻译,答案会比较复杂。
但是品牌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商业利益,所以应该尽量迎合市场的喜好和预期,在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一点异国风味。
而在中国品牌的英译上,在中国制造被世界广泛认可的今天,中国品牌不妨译制有中国特色的英文名。
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进入新市场必须有合适的本地化品牌。
许多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译名体现了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也巧妙地反映了其企业文化。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这个方面还比较稚嫩,希望本文能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