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空间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21
第二节气候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区,并能指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理解我国气候特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1 降水: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成因:距离海洋远近及季风影响。
注意: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和秦岭——淮河一线,它与1月份0°C等温线走向大体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2000毫米年等降水量水经过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缸底斯山一线。
2、降水的时间分布:(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
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
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成因;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我国的干湿地区: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中国干湿区划分知识拓展:东北三省东部为湿润地区的原因: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不同干湿地区产生的影响植被:湿润区——森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是、沙漠。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降水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①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
冬季受高纬度来的偏北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
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的偏南气流影响,气候湿热、多雨。
过渡季节即为这两种控制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热、晴、雨多变。
②雨季起讫规律性明显。
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
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
③由于受季风影响,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季风雨的多少及来临迟早均对农业生产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会引起大范围的水旱灾害。
④中国北部冬干冷、夏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因为赤道地区: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对流雨;
2、两极地区降水少。
因为两极地区:为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温上升,难以降水;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因为回归线附近: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
东岸----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
4、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因为中纬度:沿海地区----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多;内陆地区----海洋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
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1、从时间分布看:
全年多雨区:赤道两侧
全年少雨区:两极地区、沙漠地区、内陆地区
全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2、从空间分布看:
与纬度位置的关系:由赤道向两极降水逐渐减少
与海陆位置的关系: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与地形的关系: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的过程,并以雨、雪、雾、露、
霜等形式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指降水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1.地理位置:地球的地理位置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地区,
由于接近太阳直射区,大气热量充足,蒸发量大,降水量也相对较大。
而在极地附近的地区,由于气温低,水蒸气含量少,降水量较少。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降水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山脉一般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导致气流上升并形成云雨,因此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多。
而平原地区没有明显起伏,气流较为平稳,导致降水量较少。
3.气候带:地球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也
有所不同。
热带地区因受到太阳直射,水汽循环活跃,降水量较大;温带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寒带地区由于气温低,水汽含量少,降水量也较少。
4.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会影响降水的空间分布。
例如,在赤道附近有
着赤道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这两个高压带都是降水较少的区域。
而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和副热带低压带则相对降水量较多。
综上所述,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带和大气环流
系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和研究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预测天气,对于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中国的降水一、学习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类型和分布2.能够说出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3.知道干湿地区划分、分布4. 能结合区域,解释降水的成因二、教学课时:2课时三、学习过程【知识清单】1.降水的定义——一般把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上升冷却促使水汽凝结、足够的凝结核(尘埃杂质)。
(一)学习新知识考点1 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探究1:在中国年降水量图中用彩色笔描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观察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1)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探究2:读上图观察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①读上图东部季风区,四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4 至 9月,武汉为5至8月,北京为 7 、 8 月,哈尔滨为 7-8 月。
②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夏季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明显的差异是北方季节变化大,南方季节变化小。
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变化: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②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
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考点2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原因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 、_阴__山、_贺兰_山、_巴颜喀拉_山、_冈底斯_山为界。
②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以及高原和山脉的阻挡。
③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原因一:导致中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是夏季风影响的强弱。
探究4:探究5读左图可知①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②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影响:江淮地区的梅雨(6月)和伏旱(7、8月)。
③雨带向北移动速度过快,形成北涝南旱;雨带向北移动速度过慢慢,形成北旱南涝。
亚欧大陆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回复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之一,跨越东、南、北欧、西亚和北非地区。
该地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多样,从高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河流到湖泊众多。
这种多样性使得亚欧大陆的降水分布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亚欧大陆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一步:地形和海洋地形和海洋是影响亚欧大陆降水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亚欧大陆的地形非常复杂,包括高山脉、河流和湖泊。
这些地形特征会影响气候系统中的大气环流,从而影响降水分布。
例如,高山脉会阻挡水汽的流动,使得山脉背风面的地区降水较少,而山脉风ward面的地区降水较多。
另外,河流和湖泊可以增加降水的水平分布,因为它们可以蓄积和释放大量的水分。
其次,亚欧大陆周围环绕着大海和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具有很高的湿度。
海洋的蒸发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水汽,这些水汽会随着大气运动进入到大陆内部并形成降水。
因此,亚欧大陆的沿海地区通常会有更多的降水,而内陆地区则相对较少。
第二步:季风和气候带季风是亚欧大陆上的一种重要气候现象,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亚欧大陆的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受到季风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这些地区则相对干燥。
这是因为夏季,亚洲季风从南方洋面吹来,携带着大量的水汽。
当这些潮湿的气流到达大陆时,被高山脉阻挡,产生降水。
而冬季,风向相反,来自大陆内部的干冷气流则吹向海洋,从而减少了降水。
另外,亚欧大陆还经过多个气候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每个气候带的特点不同,降水分布也不同。
例如,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降水通常较多,而远离赤道的寒带地区则较少降水。
第三步:地理位置和地表覆盖亚欧大陆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对降水分布产生了影响。
例如,西欧地区受到大西洋的影响,降水较多。
而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沙特阿拉伯等地则相对干燥,因为它们位于干旱的撒哈拉沙漠附近。
此外,地表覆盖也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森林和湿地地区通常会有更多的降水,因为它们可以保持水分并增加蒸发。
亚欧大陆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回复亚欧大陆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一直以来都是气候和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横跨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多个气候带,具有多样性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此降水分布也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亚欧大陆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的问题。
首先,亚欧大陆的降水分布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亚洲的地理形势非常特殊,在东西方向上纵深较大,从印度洋到北冰洋呈近200度经线展开,因而其宽度很宽,从南部的赤道地区直至北部的寒冷地区。
这种广阔的纬度范围导致亚洲的垂直气候带分布明显,从而影响了降水分布。
在北纬30度以南的热带地区,由于受到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而北纬30度到60度之间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由于受到西风带和副高气旋的影响,降水相对较少;在北纬60度以北的寒带地区,由于气温较低,降水也较少。
其次,大陆因素对亚欧大陆降水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亚欧大陆地势高低起伏,山脉和高原等地貌特征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等高山和高原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降水形成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导致这些地区的降水量较多;而中亚地区由于地势高大部分位于内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
第三,海陆分布对亚欧大陆的降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亚欧大陆西南和东南部分别临近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些海洋会不断蒸发水汽,并且形成了季风气候。
季风带经常带来大量的降水,并在亚欧大陆上产生明显的湿润气候。
而亚欧大陆的内陆地区则由于远离海洋的影响,降水相对较少,形成了干旱气候。
另外,全球环流对亚欧大陆降水的空间分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环流系统中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对亚欧大陆降水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少,而东亚地区则由于位于副高的辐合区附近,降水较为丰富。
最后,气候变化对亚欧大陆降水分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亚欧大陆降水分布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世界地表降水的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4类:
1. 山脉根部高度雨量:在山脉根部,雨量通常大于周围,即山脉根部
降水有高峰。
2. 洋面传递带:由于季风活动和气压梯度的作用,海洋表面通常会形
成降雨传递带,使得带边的地区雨量明显比中间地区大。
3. 湿季和干季:由于太阳照射和季节性现象,一些地区会出现明显的
湿季和干季。
4. 低纬地域雨量较低:低纬度地域(尤其是在亚洲大陆中部以及南部、中部和南美洲附近的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一般比高纬度地域要少。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的气候主要分为南北气候地带,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南部地区大部分地方都有降水。
降水分布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东西方面看,从东海海岸到西藏刚好是从东南到西北变化,逐渐从东南风向变化到西北风向,因此从东到西,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形成条状分布,南部多雨,北部少雨,东西则有差异但不明显。
二是从南北方面看,南部地区降雨以热带季风和夏季雨水为主,并且降雨量多,东北地区降雨以冷空气降雨为主,北部地区降雨则相对较少,中部偏西部地区也是雨量相对较多的地方。
三是季节上的变化规律,春季是全国降雨最多的季节,夏季降雨也比较多,上半年降雨量较多,下半年减少,且10月到次年的3月为雨季,此外,一些山区还会出现冬季小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