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9.35 KB
- 文档页数:17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 认识周围的物体和材料2. 探究物体的形状和空间第二章:植物的世界1.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2. 探究植物的生存环境第三章:人体的奥秘1. 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2. 探究人体生理功能第四章:地球与天气1. 认识地球的基本面貌2. 探究天气的变化规律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1.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思考、提问、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实验操作。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探究报告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我们生活中的科学1.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学习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七章:简单的机械1. 认识简单的机械装置2. 探究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第八章:声音与音乐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探索音乐与科学的联系第九章:能源与环保1. 认识常见的能源类型2. 探究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第十章:科学实验技能1. 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2. 实践实验操作,培养实验素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能源类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完美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地球的形状学习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圆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1.2 地球的运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产生季节变化。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第二章:水2.1 水的性质学习水的性质,理解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水的性质。
2.2 水的循环学习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从地面蒸发,形成云,降落到地面。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到水的循环过程。
第三章:天气和季节3.1 天气的变化学习天气的变化,理解天气是无常的,可以突然变化。
通过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天气的变化。
3.2 季节的变化学习季节的变化,理解季节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
通过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季节的变化。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4.1 植物的生长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逐渐长大。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4.2 植物的变化学习植物的变化,理解植物会开花、结果,凋落。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变化过程。
第五章:动物和环境5.1 动物的生活环境学习动物的生活环境,理解动物根据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地点。
通过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生活环境。
5.2 动物的特征学习动物的特征,理解动物有四肢、身体覆盖有毛发,需要食物和休息。
通过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特征。
第六章:声音和音乐6.1 声音的产生学习声音的产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6.2 音乐的基本元素学习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节奏和旋律。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基本元素。
第七章:光和颜色7.1 光的传播学习光的传播,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7.2 颜色的形成学习颜色的形成,理解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
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如动植物的特点、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2)运用图片、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动物园里的动物2.植物园里的植物3.天气的变化4.光与影5.水的奥秘6.空气的力量7.声音的传播8.电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让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2.教学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动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天气变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探究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3.课堂讲解(1)讲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讲解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4.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2)开展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5.总结评价(1)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新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教案概述在本教案中,我将介绍新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涵盖了全册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物体;2. 探索和思考科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3. 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和记录。
教学重点1. 掌握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核心知识点;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2.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能力和合作能力等;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提高。
他们在探索和实验中积极参与,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
然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的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引导的力度。
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还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训练机会。
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以上就是新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的概述。
感谢您的阅读!。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课程目标此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下册学生研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包含以下几个科学知识单元:1. 天气变化与季节2. 生长与变化的规律3. 鸟类、昆虫和鱼类4. 植物的生长与需求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根据天气变化了解不同季节的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生长与变化的规律,了解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3. 学生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昆虫和鱼类,并且了解它们的生活性和特征。
4. 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培养对自然界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 手把手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和探索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 活动导向教学法:开展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教育软件、幻灯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记忆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天气变化与季节1. 导入:与学生分享近期的天气变化,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天气的特征。
2. 探究: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和变化,与学生一起分析季节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3. 实验:进行简单的天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不同季节的天气模拟效果。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季节与天气变化的规律。
第二课:生长与变化的规律1. 导入: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与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变化。
2. 研究:介绍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了解生长与变化的规律。
3. 观察:分发若干幼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4. 分享:学生展示观察结果,互相交流和研究。
第三课:鸟类、昆虫和鱼类1. 导入:展示一些鸟类、昆虫和鱼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辨认:让学生辨认不同鸟类、昆虫和鱼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活性和特征。
3. 探索:进行简单的昆虫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捕捉并观察昆虫的特点。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 了解和认识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和现象;- 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全册共包括以下单元:1. 科学实验2. 动物和植物3. 自然界的变化4. 运动和风筝5. 声音和光线6. 饮食和健康7. 四季和天气8. 磁铁和电池9. 人的生长和变化三、教学安排本课程按照每周一课时的安排,共分为九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课程安排如下:单元一:科学实验- 第一课:科学实验的意义和基本步骤- 第二课:身边的物体实验- 第三课: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课:小动物观察实验单元二:动物和植物- 第一课:认识不同的动物- 第二课:认识不同的植物- 第三课: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第四课:观察小动物和小植物单元三:自然界的变化- 第一课:季节的变化- 第二课:天气的变化- 第三课:水的变化- 第四课: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变化单元四:运动和风筝- 第一课:各种运动的特点- 第二课:风筝的制作与飞行- 第三课:通过各种运动了解物体的特性- 第四课:观察运动物体的轨迹单元五:声音和光线- 第一课:声音的产生和特点-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和响度- 第三课:光的产生和特点- 第四课:光的传播和遮挡单元六:饮食和健康- 第一课:健康与饮食的关系- 第二课:健康饮食的选择- 第三课:饮食滋味的感觉- 第四课:观察食物的变化单元七:四季和天气- 第一课:认识四季的变化- 第二课:认识不同天气的特点- 第三课:观察四季变化的风景- 第四课:观察不同天气的现象单元八:磁铁和电池- 第一课:磁铁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课: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第三课:电池的产生和用途- 第四课:观察磁铁和电池的效果单元九:人的生长和变化- 第一课:人的生长过程- 第二课:人的外貌变化- 第三课: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功用- 第四课:观察人的变化和成长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环境中的物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 讨论法:倡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完美版第一章:春天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季节特点和变化。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春天的季节特点:春天的天气、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2. 春天的变化:春天的景物变化、季节交替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如花朵开放、树木发芽等。
2. 让学生记录和描述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春天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情况。
2. 评估学生对春天特点和变化的描述和表达。
第二章:水的神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等。
2. 水的特点:水的蒸发、溶解、浮力等。
1. 引导学生进行水的实验操作,如观察水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溶解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水的性质和特点的描述和表达。
第三章:土壤的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土壤的颗粒、有机物、水分等。
2. 土壤的特点:土壤的颜色、质地、肥力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了解其颜色和质地。
2. 让学生进行土壤实验,观察土壤中的颗粒和有机物。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土壤的观察和发现。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对土壤的组成和特点的描述和表达。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的发芽、根的生长、叶片的形成等。
2. 植物的需要:水分、养分、光照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的发芽和根的生长。
一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地球学习目标: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活动:1.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2. 制作地球仪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3. 通过图片和视频,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进行户外观察,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理解地球的自转。
1.2 天空学习目标:认识天空中的基本元素,如太阳、云、雨、风等。
学习天空的变化和天气现象。
教学内容:天空中的基本元素。
天空的变化和天气现象。
教学活动:1. 观察天空,认识太阳、云、雨、风等基本元素。
2. 学习天空的变化,如日出日落、云的形状变化等。
3. 学习天气现象,如雨、雪、风等。
4. 进行户外观察,观察天气变化,加深对天气现象的理解。
第二章:水和液体2.1 水学习目标:理解水的基本特性,如透明、无色、流动等。
学习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内容:水的基本特性。
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活动:1. 观察水的特性,如透明、无色、流动等。
2. 学习水的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流入河流等。
3. 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4. 进行户外观察,观察降水和流入河流的现象。
2.2 液体学习目标:认识不同种类的液体,如水、牛奶、果汁等。
学习液体的特性,如流动性、不可压缩性等。
教学内容:不同种类的液体。
液体的特性。
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种类的液体,如水、牛奶、果汁等。
2. 学习液体的特性,如流动性、不可压缩性等。
3. 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
4. 进行户外观察,观察液体流动的现象。
第三章:植物和动物3.1 植物学习目标: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树木、花草、蔬菜等。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教学内容:不同种类的植物。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树木、花草、蔬菜等。
2.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叶子生长等。
3.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空气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1 找空气教学过程一、猜谜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二、找空气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生汇报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舌头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
你有什么感觉?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观察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个别回答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
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
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
回答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
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3 纸风车教学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可以转动的风车。
2、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它可以推动物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教学难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教学材料准备:剪刀、折纸、大头针、铅笔(带橡皮擦)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出谜面2、谈话: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3、提出问题: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二、风的形成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气球里有什么?学生回答2、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
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是形成的?学生交流实验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感受并讨论风形成的。
三、做风车1、出示一个风车: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学生个别上来发散学生思维小结: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会不会做?学生学会做风车,并演示方法。
老师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用剪刀、大头针的安全;剪的位置;学生说做风车的方法。
3、发大头针,做风车,巡视,个别指导。
4、组织学生玩风车四、各种各样的风车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在玩中调试风,体会风有力量。
2、提出问题: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3 、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学生讨论交流五、巩固与拓展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主回让学生学会提问。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学生思考,回答第二单元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 常见的动物教学目的: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教学新课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活动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
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5 动物的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
(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6 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
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
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
大家答得完全正确。
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
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
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
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
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
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
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
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
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
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学生:消化系统。
这个系统将会……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