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散射吸收知识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学地理散射吸收知识复习
一、基础知识回忆
1. 散射的选择性:
2. 吸收的选择性:
3. 近地面大气中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
4. 月球昼夜温差大是的原因:
5. 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
6.
二、选择题/填空题: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B.大气的物理过程不伴随能量转换
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2.若只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角度考虑,下图中温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雾霾(mái)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目前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下图甲是我国某地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雾霾天气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会使图乙中的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③ C.④ D.⑤
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 )
A.增强①过程、增强④过程 B.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
C.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 D.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
6.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
A.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 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
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 D.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
7.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分析,我国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 )
A.白天④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弱 B.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强
C.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弱 D.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④作用弱
8.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晴天会使①②都增加
B.森林的大量砍伐,可能会使②减少,④减弱
C.阴天会导致①减少,④增强
D.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③增加
冬季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左图为“大棚农业景观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9.大棚农业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正确的是
A.①减弱 B.②不变 C.③增强 D.④减弱
10.当大棚的门打开时,大棚内外空气流动状况最可能是
A.B.C.D.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图中
A.①组成中能量最强的部分是红外线
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只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大气长波辐射
12.金星大气层比地球更为厚重与浓密,主要为二氧化碳所构成。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地球比较
A.到达地面的①较少 B.被大气吸收的②较少
C.射向地面的③更多 D.返回向宇宙的④较少
13.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的传递过程。图中( )
A.能量传递的顺序为①→②→③→④
B.一天中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③最强
C.晴朗的秋夜多霜是因为④⑤均减弱
D.⑥是促使大气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北极上空的尘埃颗粒。图甲示意北极地区海鸟,图乙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月份鸟粪对北极地区影响最明显的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5.鸟粪对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A.①增强 B.②不变 C.③增强 D.④减弱
三、主观题:
16.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辐射。
(2)图中④表示_______作用。
(3)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_______(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一原因与图中①、②、③中的_______(填代号)过程有关。
(4)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