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1“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word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年的光辉岁月,而共和国的航天事业也是蒸蒸日上,(投影)从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神五”,到首次太空行走的“神七”,到视频中今年国庆节“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已经步入了航天强国的行列。
今天师生重温共和国航天史上最华丽的一笔,将历史的镜头定格在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这一庄严时刻。
解读新闻标题。
(1)、一读标题。
本文是“”上的一篇即时新闻,读新闻首先看新闻标题,标题就像是新闻的眼睛,它能够准确、凝练的概括新闻事实,这个事实是?明确:航天员将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出征太空。
(2)、二读标题。
请大家再看看这个标题,标题中有两个字特别引人思考,是什么?明确:出征。
(3)、“出征”本义是“出外打仗”,能否换成“出发”呢?明确:将载人航天探险试验比作“出征”,形象贴切,为全文创设出庄严的、热情有气势的氛围,突出“神五”飞船发射的重要意义。
三、速读课文,了解航天知识。
既然这是关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的新闻,新闻的价值首先体现为资讯和知识,那么我们首先来关注下课文中呈现的航天知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组抢答题,速读课文后抢答。
明确:3、俄罗斯(前苏联)、美国加加林2019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阿姆斯特朗、左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中国人在探索航天未知领域是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的,看图。
从远古到当下,上下五千年,有中华文明就有飞天梦想,一个做了千年的梦今天即将圆梦。
四、研读课文,走进“英雄”人物。
(1)、过渡。
齐读课文1、2两小节,文章的这两小节点明了这是一次怎样的“出征”呢?明确:英雄;伟大。
(2)、这是一次英雄出征,那英雄是谁?明确:杨利伟。
(3)、那么就请大家走进英雄杨利伟,快速的浏览课文,注意圈点勾画,根据课文的语句谈谈,“英雄精神”该有着怎样的内涵呢?明确:从容淡定、热爱祖国和人民、有着坚定的意志,非凡的勇气、有着过人的身体、心理以及航天飞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人。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世界航天
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
2003公寓“问
几个主要场面构成?除了这几个场面外,
——“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
出征,请指示”申请出征的报告,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刚劲有力。
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它截取的是事件进行中的横断面。
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渲染
①首先交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后面场景描写作铺垫,也给
③要分清主次,理清头绪。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2 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观看影视资料片段:"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
●二、学生概述测控回收过程。
●三、学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从结构上分析本文内容如何展
开
参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点明本通讯所要着重报道的主要内容,领起下文。
回收过程:
第一阶段:飞船变轨
第二阶段:轨道维持
第三阶段:返回控制
第四阶段:飞船返回
●四、出示投影资料:
大标题:决战太空
小标题:
1. 10日21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飞船变轨
2. 12日20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轨道维持
3. 16日18时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船返回控制
4. 16日19时内蒙古中部地区飞船返回
思考:这样组织材料有什么妙处?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
时空巧妙结合。
总体以时间为序,按照飞船返回的操作过程报道事件,又突出写几个关键的阶段,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写得完整清楚,也突出了"决战"的几个主要方面。
作者在按时间顺序、事件过程组织材料的同时,又极为自然地变换着空间,使时间、空间和谐自然的结合,这是本通讯在结构安排上最显着的特点。
五、分析下列例句加点词语的作用:
不久,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表明,飞船以按照指令成功进行了轨道调整。
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将飞临"远望三号"上空。
参考:。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3.学习航天员的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场面描写是重点,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是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人: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国首位航天员即将出征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了解当时人们为英雄送行的场面,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背景介绍:“神州”五号:把中国人自信力写满世界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随着那一声冲天而起的火光和共鸣,它顺利地进入了预定轨道。
按照预定计划,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6时31分,温家宝总理与刚刚安全着陆的航天员杨利伟通话,祝贺他顺利返航。
欢呼声和雷动声响彻每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它升起的不仅是载人飞船,还有中国人的骄傲、自信力等无数的感慨。
二、预习检测:zhǔtīyǎn xiàn yùn suí瞩目梯队演练极限蕴含绥dǐng qióng duózhìshì问鼎苍穹定夺致意注视三、深入课文: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3分钟,并准备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归纳文章的内容。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主要人物是谁?)本文作者抓住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件大事,以杨利伟出征的场面为内容,对这件事情进行报道。
①找出选文中的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分析其作用。
③文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2、时间顺序,把文章分成4部分,分别说出4部分的大意。
文章分为4个部分:A、(1~2段)简评这次出征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次英雄出征”,简短有力,表明对宇航员杨利伟的赞颂与敬意。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2)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2.过程与方法(1)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认识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激发学生为中国民族的崛起的而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2. 难点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①放映“神舟”五号飞船相关的图片或录像杨利伟简介和图片(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出示自学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师巡回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联系前后文解决字音字义,并会写。
(多媒体展示生字词)瞩目zhǔ绥宁suǐ横空出世héng 问鼎dǐng 苍穹cāng qióng浩瀚hào hàn 蕴含yùn 瞬间shù2.将文中理解有难度的句子标出来,同桌研讨解决。
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篇点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写送行的人。
第三部分(第6-17自然段),写为英雄杨利伟出征送行的场面。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杨利伟出发,开始中国人的飞天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
1、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话简要评价了这次出征的伟大意义。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概述《“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是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中的一篇新闻速写,需要一课时。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速写的常识掌握新闻速写的方法,特别是场面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2.过程与方法朗读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豪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仅仅简单了解过新闻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学生对于我国航天史的发展很感兴趣。
3.本班学生在年级里属于成绩较好的班,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4.在日常的学习中,本班学生经常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难点: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豪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五、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古人用“嫦娥奔月”来表达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时至今日,中国航天员用一个个飞天壮举不断为国人圆梦,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问鼎苍穹,浩瀚太空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多媒体播放“神州五号飞船”升空视频。
1)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多种方式竞相报道。
如果你作为现场的记者来报道这则新闻,你会告诉大家什么内容呢?(出示幻灯片2)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3)新闻写作温馨提示一:基本要求六个W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内容。
但写出这些内容只是写好一篇新闻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写出一篇精彩的新闻还有更高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出示幻灯片4)看看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写的这则新闻有何独特之处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5)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这则新闻有何独特之处(出示幻灯片6)学生朗读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追问:什么是场面描写呢?学生回答四、学习场面描写(出示幻灯片7)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篇事件通讯。
文章报道了神五飞天这一重大新闻事件。
和上一节《为梦想,相会在北京》在文体上具有一定得可比性。
它与《录音新闻》在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角度上又是不同的。
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很有特色,要通过阅读实践,在读中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也是大纲的要求。
同时,教学时,尽量化繁为简,不求面面俱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奥运盛况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英雄出舱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课前收集资料,加深对航天知识的了解,以及浓厚的学习性趣。
1.多媒体课件;2.学生收集航天资料。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请你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师生互动师:2003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杨利伟,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的第一位中国"太空人"。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的激情时刻。
二、资料链接(一)简介作者廖文根,江西樟树人,199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1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社。
现为教科文部编辑(记者)并担任中央常备记者,主要负责科技新闻和中央重要时政新闻报道工作。
人民日报记者。
(二)文体简介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具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的特点,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三、整体感知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浩瀚( hàn)暑(shǔ)气蒸腾载( zǎi )人航天圆( yuán )满成功夜幕(mù)罩( zhào)得翟(zhái)志刚聂( niè)海胜绥(suí)宁县2.选出下列句中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无为刘渡中心学校肖吕好教材简析《“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见苏教课标版七下语文第二十一课。
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进行报道,角度独特。
它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虽然只有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使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
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情绪。
二是文章的语言特别洗练干净,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在记录重大事件时只描写出征场景的独特新颖的选材方法;2、理解英雄杨利伟的优秀素质;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一个场面写大事件,于细微处写人物。
课前准备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教师指导2—3位学生作好模拟播音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二、亲临现场教师指导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
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场,聆听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给我们发来的报道。
1、请朗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大全《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教材简说《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见人教课标版七下汉语第七课。
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的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进行报道,角度独特。
它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虽然只有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使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这篇课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
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情绪。
二是文章的语言特别洗练干净,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精彩教学设计吧《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导学案苏教版《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说课稿《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说课设计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说课稿苏教版初一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初一语文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杨利伟出征太空在我国航天史上的伟大意义2.能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及其作用3.能分析议论性语句的作用二、学习重点1.杨利伟的优秀素质2.场面描写三、学习难点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四、教学设计通过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记录片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唤起民族自豪感。
学习文本看不同人物的民族自豪感介绍外国航天成果,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安排一教时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记录片观看要求:观后谈谈体会,这是怎样的一次飞行第二板块文本阅读思考题1.本文只写了杨利伟出征前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共写了几个场景?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杨利伟是一位综合素质优秀的航天员?3.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说一说其作用。
学生依据思考题阅读文本。
集体讨论交流:1.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场面,一是等待与送行的场面;二是杨利伟出征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庄重而热烈。
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衬托场面的热烈,送行人员的装束打扮体现场面的庄重,人们的表现反映心情的激动。
第二个场面庄严而豪迈。
具体体现在杨利伟的报告,李继耐的命令,杨利伟的敬礼、拥抱与挥手上。
2.杨利伟的优秀主要表现在:步伐的从容而稳健;神态是微笑和深情;敬礼的标准;心情的激动以及插叙中的概括介绍。
3.议论性语句示例: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出征。
(突出了这次航天飞行对个人和民族都具有伟大的意义)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突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随着杨利伟标准的敬礼,……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突出这次飞行的里程碑意义)课后学习1.词语积累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体会。
资料:美国航天史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发展概况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公开课教案庐江五中侯义祥教材简析《“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见苏教课标版七下语文第二十一课。
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进行报道,角度独特。
它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虽然只有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使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
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情绪。
二是文章的语言特别洗练干净,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在记录重大事件时只描写出征场景的独特新颖的选材方法;2、理解英雄杨利伟的优秀素质;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一个场面写大事件,于细微处写人物。
课前准备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教师指导2—3位学生作好模拟播音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20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二、亲临现场教师指导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
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场,聆听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给我们发来的报道。
1、请朗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课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
出征记
课型新
课
时
2 整合时间
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2.过程和方法:朗读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重点1.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从而感受民族自豪感,体会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的豪情。
难点 1.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教学设计详案集体交流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世界航天史: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了解多少世界航天知识?
2、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半年后,美国
的人造卫星上天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
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
间站。
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
射成功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
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
一次对接,开始了总计9次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为建造国际空间
站拉开序幕。
二、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2、读课文,了解内容。
概括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
3、并能根据导语,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找出主要人物。
明确:1、字词略
2、标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语: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
天阁”。
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
“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3、一句话概括新闻: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
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受命出征。
主要人物:杨利伟。
三、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由几个主要场面构成?除了这几个场面外,还插入了三段什么
内容?
2、主要场面:
场面一:等待(3-5)、
场面二:送行(6-17)、
场面三:出征(18) 。
3、插叙内容:
交代了首飞航天员梯队的组成和首飞航天员的选择(8)。
交代了杨利伟的简历和他作为航天员的优秀素质(9)
概括了人类航天史所走过的主要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0-11
场景一:等待
1、环境描写及作用?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的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热烈气氛的反衬。
将天气的寒冷和人们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崇敬。
2、交代送行之人时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教练、专家、少先队员、军乐队员、总指挥)
——排比。
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高度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3、“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这句有何含义。
? ——因为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明代有人用火箭绑在身上想上天,古代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又有“飞天”的壁画,所以我们早就想圆飞天之梦。
场景二:送行
1、此句中“夺人风采”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杨利伟“夺人风采”的词句,并进行分析。
——“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
——“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申请出征的报告,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刚劲有力。
——“激动地”“握手拥抱”和“不停地”“挥手致意”中,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绝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场景三:出征
1、“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个动作,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内心。
——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对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四、知识小站
1、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它截取的是事件进行中的横断面。
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发展故事,表达中心思想。
如何描写一个场面呢?
①首先交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后面场景描写作铺垫,也给文章作背景介绍。
②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③要分清主次,理清头绪。
④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⑤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一般可以用先总后分、由概括到具体的办法来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来写。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