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传
- 格式:ppt
- 大小:515.50 KB
- 文档页数:14
《马钧传》原文及译文(一)
《马钧传》原文及翻译(一)
裴松之
【原文】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译文】马钧先生,字德衡,是天下闻名的技术高超的人。
他年轻时过着游乐的生活,自己不知道有技术。
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
【原文】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译文】他当了博士,生活贫困,就想改进织绫机,不用说什么人们就知道他技术巧妙了。
旧式的织绫机,五十综(综:织绫机上经线的分组)的用五十个蹑(蹑:织绫机上的踏具),六十综的用六十个蹑,马先生认为这样的设计费力费时,于是他改进机械,全都改用十二个蹑。
改进以后,可以随心所欲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织成后看上去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又像阴阳二气反复变化无穷。
这正像制造轮子的工人(轮扁:古代制造轮子的工人)回答别人的询问:那巧妙的地方是没法用言语说明的,又怎么能用言语去检验它呢?。
马钧传一、文言翻译的原则1、译文做到“信.”“达.”“雅.”●信,即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即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
●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二、翻译的方法:1、“字字落实”之“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物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2、“字字落实”之“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等衬词、虚词删去。
3、“字字落实”之“换.”主要是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同形异义词换成今义,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
4、“字字落实”之“对.”逐字对译,字字落实5、“文从句顺”之“调.”把文言句中的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6、“文从句顺”之“补.”指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省略的成分常见的有主语、宾语、介词宾语、介词等)及跳跃的内容,句子之间的省略,应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通顺。
7、“文从句顺”之“变.”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注意:我们是在“直译”--“留删换调补”不能解决问题时,才用“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8、“文从句顺”之“分.”有时可以把一句分成两句翻译9、“文从句顺”之“合.”有时可以把两句合成一句翻译,如互文。
10、“文从句顺”之“扩.”文言语言简练,翻译时有的意思要加以扩充,使句子连贯,语句通顺。
总结:二标准十方法●字字落实,留删换...对.●文从句顺,调补.....变.分合扩三、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翻译准确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马钧传原文及翻译《马钧传》原文与译文【原文】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译文】马钧先生,字德衡,是天下闻名的技术高超的人。
他年轻时过着游乐的生活,自己不知道有技术。
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译文】他当了博士,生活贫困,就想改进织绫机,不用说什么人们就知道他技术巧妙了。
旧式的织绫机,五十综(综:织绫机上经线的分组)的用五十个蹑(蹑:织绫机上的踏具),六十综的用六十个蹑,马先生认为这样的设计费力费时,于是他改进机械,全都改用十二个蹑。
改进以后,可以随心所欲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织成后看上去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又像阴阳二气反复变化无穷。
这正像制造轮子的工人(轮扁:古代制造轮子的工人)回答别人的询问:那巧妙的地方是没法用言语说明的,又怎么能用言语去检验它呢【原文】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译文】先生任给事中官职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
他两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
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
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
‘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定东西轻重的,你现在这个‘衡’定不出轻重,还想做得出模具来吗!”。
先生说:“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一试可以见效。
”于是两人把这事报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
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又是没法用言语说清楚的。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15、马钧传一、作者简介。
傅玄(217—278),字休奕,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三国魏末到晋初时的思想家。
少年时家境贫困,后来做官至散骑常侍,受封为子爵。
他学问渊博,精通音乐,文章也写得很好。
他曾撰写一部《傅子》,是讨论当时学术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着作。
《傅子》现已失传。
其内容在古书中常被引用,因而保留了一些片断。
二、课文介绍。
《马钧传》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九《杜夔传》末裴松之注,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原文开头还有这样几句话:“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
傅玄序之曰”,然后才是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这篇传记记载了一位古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作者对善于创造发明的科技人物的同情,对那些只说空话、不重视科学实践的豪门贵族作了批判。
关于马钧的生平,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专传,只是裴松之在《三国志杜夔传》的注文中引用了这篇文章,成为马钧生平的珍贵资料。
三、课文分析。
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段。
第一段:从“马先生钧”到“焉可以言知乎”。
这一段的意思是:简介马钧的出身,指出他是“天下之名巧”。
第二段:从“为博士”到“飞之数百步矣”。
这一段的意思是:介绍马钧在科学技术革新上的贡献。
这一段内容较多,可按自然段再分为几层。
第l层:马钧改革织绫机,提高生产效率。
第2层:马钧制成指南车,“天下服其巧矣”。
第3层:,马钧创造翻车(龙骨水车),“其功百倍于常”。
第4层:马钧改造“水转百戏”,丰富文化生活。
第5层:马钧改进连弩、发石车等兵器,在军事技术上作出贡献。
【补充注释】①[轮扁之对]《庄子天道篇》记述:一个制造轮子的工人轮扁对齐桓公说,古人的书只是一些糟粕,真正巧妙的地方,是语言所难于表达的。
②[不可以言言]不能用语言表达。
前一个“言”字,是名词,指“语言”;后一个“言”字,是动词,指“表达”。
③[钧者器之模]“钧”是陶器的模型。
④[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衡”是用来确定物体轻重的。
《马钧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马钧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一、解释加点字词1、天下之名巧()也2、焉可以()言知乎?3、居()贫4、先生患()其丧功费日5、不可以言()言()者6、又焉()可以言校也7、记言之虚()也 8、二子晒()之9、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 10、居()京师11、其功百倍于()常 12、更()入更出13、其巧可益()否? 14、潜()以水发焉()15、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16、石不能连属()而至17、飞()击敌城 18、飞()之数百步矣19、难()彼所长 20、良可恨也()21、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22、天下之微()事也23、心乖()于内 24、然则()试冉、季以政25、游、夏犹然() 26、此所以()多废也27、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 28、于是安乡侯悟()29、武安侯忽()之 30、犹()忽而不察31、不如试之易效()也 32、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33、取人不以一揆()也 34、以子所()长(),击彼所短()二.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1 故君子不以人害人()2乃皆易以十二蹑()3有以言取之者()4患无水以溉()为:1不自知其为巧也()2为博士()3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4为常则以断悬石()而:1少而游豫()2而指南车成()3能设而不能动也()4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其:1其相击刺()2不自知其为巧也()3其功百倍于常()4其鉴之哉()5其不皆是()者:1钧者器之模()2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3又不可以言者也()4有以事取之者()5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之:1未之思耳()2夫何远之有?()3言之不已()4天下之名巧也()5记言之虚也()6不如试之易效也()7令童儿转之()。
傅玄《马钧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马钧传》阅读答案傅玄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当此之时,言不及巧。
焉可以言知乎?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贺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日:“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团,患无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
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日:“可动。
”帝日:“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
”受诏作之。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
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
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傅子谓襞子日:“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
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
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装子同。
傅子日:“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
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
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
此犹以已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
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
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
夫同情者相护,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
故君子不以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堑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裴松之《马钧传》原文及译文(五)
裴松之《马钧传》原文及翻译(五)
裴松之
【原文】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
又马氏之巧名已定,此既易试之事,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
【译文】安乡侯听了,就明白了,他就把这享告诉了武安侯。
武安侯并不重视,也不去考验马先生的制作。
马先生的特异才能已经为大众公认。
这种很容易考验效果的事情,还忽略而不去考查,何况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不出名的玉璞呢?后世的君子,要以此作为教训啊!
【原文】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
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益于世。
平子虽为侍中,吗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译文】马先生技术的巧妙,就是古代的公输般、墨翟、王尔,近代汉朝的张衡,都不能超过他。
公输般、墨翟都在当时受过重用,所以他们的技术对国家有用处。
张衡虽做侍中,马先生虽做给事中,但他们的官职都不是工程一类的,技术的巧妙不能贡献给国家。
用人不用他的专门才能,知道有才能又不让他去实践,这实在是可惜之至了。
《马钧传马钧二异事》原文及翻译(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马钧传马钧二异事》的第二部分。
教材通过讲述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展现了他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勇于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马钧的品质。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名词,如“翻车”、“指南车”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有关马钧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马钧是一个怎样的人?2. 自主学习(10分钟)(1)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2)马钧为什么要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3)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4. 讲解与练习(10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古代科技名词的含义,如“翻车”、“指南车”等。
随后,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马钧传翻车改进指南车制作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勇于实践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课文讲述的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
2. 请列举一个你熟悉的古代科技名词,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3.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马钧品质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勇于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