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06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记事诵读欣赏《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记事诵读欣赏《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线索,明确线索的作用,懂得写文章只有做到线索清楚,才能文脉贯通2、通过学习,领悟线索的作用,培养学生确定线索,使文章一线贯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线索,明确并领悟线索的作用2、从材料中发现能贯穿全文的线索教学难点:写作中合理地找准线索,围绕线索选材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也是线索。
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文章中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就是靠线索把它组织起来的,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二、自学课本81页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自学提纲:1.什么是线索?线索又有什么作用呢?(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线索?)明确: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2)一篇文章中有了明确的线索,有什么好处呢?作用是什么?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整体。
(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3)请大家结合所学课文,说说我们常见的设置线索的方法有哪几种? A.以“人”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B.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
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
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C.以“物”为线索,如;《柳叶儿》《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D.以“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往往以作者的意念流动,情感转变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非常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章。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学会通过线索把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细节描绘,使记事写人文章更具吸引力。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种类及作用2. 人物描写的方法3. 事件叙述的技巧4.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重点1. 掌握线索的种类及作用2. 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3. 运用事件叙述的技巧四、教学难点1. 如何巧妙地运用线索把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2. 如何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内涵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优秀的记事写人文章引起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认识。
2. 讲解线索的种类及作用: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线索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线索组织文章。
3. 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4. 讲解事件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叙述方法。
5. 实例分析与练习:分析优秀文章,引导学生发现线索、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的技巧。
让学生动手练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选取一篇七年级学生的作文,文章内容要求包含清晰的事件线索和人物描写。
2.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文中的线索,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对事件叙述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写作技巧,并尝试提出改进意见。
七、写作技巧训练1. 技巧讲解:详细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绘来增强记事写人的表现力,如使用对比、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
2. 技巧练习:学生进行短文写作练习,运用讲解的写作技巧,特别强调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
3. 同伴评审: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品,进行评审,提出改进建议。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案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1.1 作文的重要性: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训练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使作文线索清晰,内容丰富。
1.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践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要点。
二、知识点讲解2.1 记事写人的基本要求: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2 线索的分类: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线索等。
2.3 如何做到线索清晰:通过设置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内容3.1 选取典型事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写作,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2 设置线索:根据事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
3.3 描绘人物: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更具感染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能够运用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作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难点:如何运用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人物描绘生动。
5.2 重点:选取典型事件,设置线索,描绘人物。
以下是剩余五个章节的教案,请参考:六、教学过程6.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作文,引发学生对记事写人作文的兴趣。
6.2 讲解:讲解记事写人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6.3 实践: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进行指导。
七、课堂练习7.1 练习题目:以“一件难忘的事”为主题,写一篇记事作文。
7.2 要求: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清晰,运用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
7.3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课后作业8.1 作业要求:修改课堂练习的作文,使线索更加清晰,人物描绘更加生动。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对人物的敏感度。
3. 训练学生运用线索来组织材料,使作文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概念与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2. 线索的类型: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情感线索、时间线索等。
3. 如何运用线索进行记事写人:选择合适的线索,围绕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内容有序。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2. 让学生尝试用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记事写人的练习。
3.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交流,互相借鉴、学习。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线索的概念、类型及运用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中线索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索的作用。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线索进行记事写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线索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的作文结构清晰、内容连贯,能够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3. 学生能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进行记事写人的练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线索在记事写人作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如何选择和运用线索来组织文章内容。
培养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性格和特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地设置和切换线索。
如何将线索与作文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在记事写人中如何处理线索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准备相关优秀作文样本,用于分析和讨论。
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和人物描写案例,供学生参考。
准备反馈评价表,用于课后对学生作文的评估。
八、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线索概念的理解。
2. 讲解线索在记事写人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强调线索与主题的关联。
3. 分析优秀作文样本,指出其中的线索设置和运用技巧。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线索运用的理解和尝试。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教案训练目标:了解线索的作用和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做到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训练重点:确定文章的线索训练题目: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熟悉的人和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训练时数:二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导入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
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
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二、知识链接先请大家阅读课本81页的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生自由阅读。
2、学生自由谈收获。
师归纳:①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②线索的作用:它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1)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2)以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线索必须与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三、例文赏析微微的笑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把我的衣服淋透了,啊,真冷!如果能有一把伞为我遮会儿雨该多好,哪怕一分钟,可这是不可能的。
我望着从我身旁匆匆走过的人们。
车也和我作对起来,等了快十分钟了,还不来,透过串串珠帘,我焦急地向远方望去,雨雾中,白茫茫的一片,车还没有来……忽然,我觉得雨停了,抬头一看原来在头上支着一把漂亮的花阳伞,洁白的底子上,有一朵朵红色的小花,伞的中心还向两旁扩散着一个个美妙的圈圈,别提有多好看了。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学会抓住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使人物形象鲜明,事件具体生动。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概念及作用:线索是连接文章各个部分的纽带,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2. 线索的类型:人物线索、事件线索、物品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3. 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以事件为主线,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使事件具体生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索?线索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讲解线索的类型及作用,举例分析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我的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线索展现老师形象的。
4. 练习写作:让学生动手写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作文,要求抓住线索,使人物形象鲜明。
四、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加强线索的运用。
2.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选取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写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作文。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线索的概念及作用,学会在作文中运用线索。
教师在课后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写作,培养写作兴趣。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进一步掌握线索在记事写人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事件描述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并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七、教学内容:1. 细节描写:通过衣着、动作、语言、表情等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
2. 线索与细节描写相结合: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线索,结合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能够通过具体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 培养学生清晰、连贯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有趣的人物和事件。
2. 教授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3.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时间、地点、人物等线索,使记事写人更加清晰、生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有趣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使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条理分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掌握记事写人的技巧。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和事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了解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记事写人的看法,以及如何在作文中表现人物特点。
(4)写作指导:教授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实践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写作,锻炼写作能力。
(3)作文讲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并根据其外貌、动作、表情等特征,简要描述这个人物。
2. 案例分析:选取几篇优秀作文,让学生分析其记事写人的技巧,特别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学会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线索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
3. 掌握线索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的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如何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
2. 如何在文章中运用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记事写人中把握人物特点。
2. 如何巧妙地运用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
五、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了解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如何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
3. 练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线索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4. 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记事写人的能力。
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发现身边的人物特点。
2. 讲解:介绍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如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如何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人物特点。
2. 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线索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线索组织文章结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
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
2. 练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线索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3. 写作实践:让学生进行现场写作,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记事写人。
第四课时:1. 作文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文通中学七年级(下)作文教案(强)NO. 17-20课题:写好记事的记叙文2主备人:周春雷审核人:梁晓红教学目标1.了解记事文章的特点。
2.学习如何写好记事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写好记事的记叙文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教学进程17——18教时一、导入:从同窗们写记事文章的困惑导入。
二、揭题明标:板书:写好记事的记叙文三、知识链接:(一)了解记事文章的特点记事,确实是有目的地记叙情形,即记叙情形发生、进展、终止的整个进程。
记事的记叙文,要以表达情形为主,表现情形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情形的某种态度和观点。
(二)写好记事的作文应该注意的方面第一,选材要精,要选择典型事件,选自己熟悉的事来写。
典型事件确实是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它能以少胜多,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生活中,要处处留意,擅长观看,勤于试探,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尽可能选择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感受深刻的事来写。
如此,写起来才会驾轻就熟,并能反映出真情实感。
第二,叙事要清楚具体。
任何事都有起因、进展和结果。
写记事文章,确实是按事件的进展规律,把事件交待清楚。
一样要对情形发生的时刻、地址、人物、起因、通过和结果六要故旧待清楚,其中起因、通过、结果尤其重要。
写事件,还要抓住必然的线索。
因为线索是将一种事物贯穿全篇中而成为情节进展的脉络。
抓住了线索,才能确信材料的取舍,突出中心。
第三,要安排好记叙顺序。
在现实生活中,一件情形的发生、进展老是有头有尾,有必然顺序的。
记叙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所记叙的情形也应当有必然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固然,在具体写作时,不必然要采纳顺叙的方式。
也可采纳倒叙,设置悬念,按顺序解悬揭题;还可在行文中进行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四,中心突出,取材合理,详略适当。
任何一篇记事文都有写作目的——要告知读者什么,这确实是文章的中心。
因此,中心必需明确。
把自己所搜集的素材,进行严格、认真的挑选,选出最成心义、最有价值,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确实是选材。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1《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写人的特点和写人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4. 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主体思维作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记事文写人的意义及特点。
2. 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如特点、形象、行为、语言等。
3. 学习通过写人来体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2. 归纳法3. 实践法五、教学过程:1. 讲解记叙文写人的意义及特点。
2. 教师讲解描写人物的方法,如特点、形象、行为和语言。
3.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理解写人的方法和技巧。
4. 阅读相关记叙文,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并进行归纳总结。
5. 自主练习写人,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描写,结合实际情况多方位描写人物形象。
六、教学效果的评估:1. 通过学生写作评比,可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每个阶段的进步及情况给予包括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和提升。
七、课堂亮点:1. 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进行练习;2. 可以开展有趣的讨论,促进交流和思维碰撞;3. 鼓励学生创新,通过写作展现自己的想象和思维。
八、结语:《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是一门很重要的语文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最终目的,是在用人物描写形象的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项目了如何教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这门语文课程。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法、归纳法和实践法的结合运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自主选择进行练习和讨论,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线索的概念、作用和设置方法。
3.学会按照一定的线索组织材料、写作文章。
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根据文章重点,选择合适线索组织材料。
课时安排:3课时(1课时指导、1课时写作、1课时评改)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什么是线索以及线索的作用。
提起“线索”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公安干警抓捕犯罪分子的场景。
面对着一幕幕血淋淋,混乱不堪的作案现场。
公安人员耐心细致地勘察。
寻找犯罪分子遗留的“蛛丝马迹”。
那一片破碎的纸片,一只模糊不清的鞋印,甚至一小滩未干的水迹,都可能成为公安干警寻找破案途径的“线索”。
随着这些细微的“线索”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可见线索是多么重要。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故事里,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
“取经”就是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它将形形色色的人、神乃至妖和错综复杂的事件衔接起来,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果说文章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内容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线索就是串项链的彩线。
没有线,珍珠就东一颗西一颗,四处飘零;而没有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归纳总结:运用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感情等等。
其作用就是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
(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二、学习知识短文(见课本P81)。
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线索的材料是多样的:①以与主题或主要情节有关的事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学会通过线索把事件和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清晰地叙述事件、描绘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概念及作用:线索是连接事件、人物和情节的纽带,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2. 线索的类型:时间、地点、人物、情感、物品等。
3. 如何运用线索:选择合适的线索,使文章内容连贯,人物形象鲜明。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线索的概念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进行记事写人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线索。
2. 如何通过线索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优秀的记事写人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线索,初步体会线索在记事写人中的作用。
2. 讲解线索的概念及作用:讲解线索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线索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3. 分析线索的类型:时间、地点、人物、情感、物品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线索如何运用。
4.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文章中的线索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线索。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短篇故事,要求线索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教案编写完毕,仅供参考。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线索,培养观察力和敏锐度。
2. 邀请作家或资深编辑进行专题讲座,分享记事写人的心得和经验。
3. 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从中获取灵感,丰富写作素材。
七、实战演练:1.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线索寻找”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有趣的线索,并编写故事。
2. 组织“我是小记者”活动,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人物,记录下他们的故事,锻炼记事写人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导写写人记事线索清楚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导写写人记事线索清楚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导写写人记事线索清楚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作文导写:写人记事线索清楚课题:写人记事线索清楚课型:作文指导课教学目标:学习围绕线索写记叙文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线索的作用和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合理的找准线索,围绕线索选材教学方法:导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
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
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
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二、知识链接先请大家阅读课本81页的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思考: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2、线索的作用:它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①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以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写的作文,有很多是脉络不够清晰,行文旁逸斜出,杂乱,重点不够突出。
其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
写人记事这类记叙性的文章,要设置一条线索,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线索的设置,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场面的转换、情节的推进、事物发展都有不同的轨迹,因此更应该学会线索设置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训练目标1.了解线索的作用,学会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2.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做到写人记事线索清楚。
三、训练重点、难点训练重点: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
训练难点:抓住线索,层次清晰的写人记事。
四、训练流程(一)故事导入,激兴趣。
从前,有聪明伶俐的四姐妹,很有诗才。
一天,去南山打酸枣,突然下雨。
去山脚避雨。
看见财主打着雨伞,催着长工冒雨干活,觉得长工可怜,做起诗来——大姐:“南山罩乌云,”二姐:“大雨落纷纷,”三姐:“打湿长工脊梁骨,”四妹:“染黑财主心。
”财主听了很恼火,告官。
四姐妹被传到公堂,申辩道:“不是辱骂他,是做诗。
”县官当即以“大堂”为题,命她们做诗就,四姐妹依旧一人一句:“南山一棵树”,“锯成四个柱”,“盖成大堂老爷坐”,“能给民做主”。
县官连声说好,以诬告罪重打财主四十大板。
衙役们也很喜欢四姐妹的文才,也请四姐妹当场做诗留个纪念。
四姐妹依旧一人一句:“竹子做大板”“上边长着眼”“看见黑心烂肺人”“打他苦连天”。
四姐妹走出衙门,看见财主捂着屁股,笑着又吟起诗来:“财主胡子炸”,“挨了四十下”,“有心还想去上告”,“屁股害了怕”。
这四姐妹的打油诗,以惩恶扬善的情感为线索,在惩恶的同时,让老百姓乐开怀。
其实,同学们写作文也该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我们也学着四姐妹写首打油诗:文章有线索,选材有着落,一线通全文,思路摸得着。
(二)典型引路,揭线索。
(1)选取材料.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选取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写.选取的这些材料,应当是自己熟悉的、动情的材料.上面两道题,取材范围都较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均可以写.(2)设置线索.分析所选取的写作材料,无论是写一件事,还是写几件事,都可以从中提炼出与所写事情紧密关联的一件物品、一个人物、一种情感或一句话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3)以线串珠.这里的“线”即已确定的行文线索,这里的“珠”则是指所要写的几件事或一件事的几个不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所确定的线索将几件事或一件事的几个不同阶段组织串联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4)注意照应.在记事写人的过程中,要注意线索的前后照应.一般来说,在文章开头,应该点出行文线索;在文章中间,要结合叙述内容适当地反复提一提行文线索;在文章结尾,要重申行文线索,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4.方法指津(1)什么是线索?在记事写人时运用线索来组织和串联文章材料有什么好处?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记事写人文章的始终、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脉络;是推动事件发展的某个“中心点”所形成的轨迹,这个“中心点”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一中心事件.每一篇记叙文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只有一条,其他线索围绕主要线索展开.“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线索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2)设置线索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在安排线索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设置记叙文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某种思想情感为线索.文章是用来表达作者情感的.不少文章在叙事时,就以人物的某种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以“我”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为线索,将在“百草园”中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等自由欢乐的趣事,与在“三味书屋”里行礼拜师、提问遭怒等单调枯燥的往事,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使我们从中认识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及封建教育束缚儿童天性的弊端.②以生活的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的记叙文要求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这样人们才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进而理解文章蕴涵的意义,同时,叙事过程中涉及的人、景、物,也都应紧扣中心事件展开适当的描写.如《月迹》,全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为线索,将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层次分明地组织在一起.③以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为线索.物件在文中有时起象征或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与情节的展开、情感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些文章就以“物件”为线索.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叙述对童年往事的回忆.④以某个人物为线索.文章以人物的个性化的性格或典型性的行动来串联材料,构成有机整体.在叙事中,构成线索的人物可以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事件的见证人,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冠以小标题来写,条理清楚、眉目分明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男子汉”形象.在安排线索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线索的安排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5.写作要求上面两道作文题都为记叙文,不少于500字,45分钟.同学们可任选一题来写作.要求线索清晰,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四、例文评说例文一妈妈的手小时候,妈妈的手是温暖的太阳,我在怀里,你在窗前.出生不到两个月的我,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阳光灿烂时,妈妈便抱起小小的我在窗前晒太阳.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朝妈妈眨巴眨巴.她看见我那傻样儿,不住地对我微笑,用温暖的细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蛋.我那时感到,妈妈的手就是太阳,温暖着我的心田.沐浴着母爱的阳光,我幸福无比.幼儿时,妈妈的手是诱人的食物,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刚学会走路,我还站不太稳,妈妈就把我放在这头,自己在两米之外,等着我走过去.看着前面不远处的妈妈,还有她手上红扑扑的苹果,胆怯的我也迈开了双脚,“步履蹒跚”地向妈妈走去.3分米,2分米,我快速地扑进妈妈的怀里,感到无比轻松,等待我的,是胜利的果实.那时候,妈妈为了锻炼我走路,总是变幻着手中的食物,我跟着妈妈的手,走过了五米、十米,走过了小学……后来呀,妈妈的手是长长的木棍,我在床上,你在床头.妈妈的手也并不都是那么美好.那次去外婆家看望,我与弟弟玩时打破了花瓶.妈妈把我俩叫来问话,我不承认错误,硬是说弟弟打破的.弟弟还小,也就当了替罪羊.后来在妈妈的一再逼问下,我现出了原形,小脸胀得通红.妈妈拿起木棍,无情地打在我的身上.我在哭,我看见妈妈的眼圈也红了.当我被打得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时,妈妈却坐在床头,双手轻揉着我红肿的肌肤.从妈妈的手,我懂得了诚实的可贵.长长的木棍,却融入了深深的母爱.而现在,妈妈的手是崎岖的公路,我在城市,你在乡下.为了挣钱供我读书,妈妈种地喂猪.终日的劳累,妈妈的手上已经布满皱纹,像一段崎岖的公路.每次进城看我,我都会挽着妈妈的手,走在陌生的大街上.妈妈的手已经不再是往日的纤细、白皙,为了我,她奉献了自己的双手.妈妈的手,包含着她对我的爱,寄托着她对我的希望.这双手,我永远难忘.将来呀,妈妈的手就是甜蜜的梦,我在天边,你在梦里.(作者:王娅婕)(本文为学生习作,有改动)例文二一朵栀子花从没留意过那个女孩,是因为她太过平常了,甚至有些丑陋——皮肤黝黑,脸庞宽大,一双小眼睛老像睁不开似的.成绩也平常得很,字迹写得东扭西歪,像被狂风吹过的小草.所有老师极少关注到她,她自己也寡言少语.以至于有一次,班里搞集体活动,老师数来数去,还差一个人,问同学们缺谁了,大家你瞪我我瞪你,就是想不起来缺了她.这时,她正一个人伏在课桌上睡觉.她的位置,也是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桌,靠近角落.她守着那个位置,仿佛守住一小片天,孤独而萧索.某一日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自习,而我,则在课桌间不断来回走动,以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当我走到最后一排时,稍一低头,突然闻到一阵花香,浓稠的、蜜甜的.窗外风正轻拂,是初夏的一段和煦时光.教室门前,一排广玉兰,花都开好了,一朵一朵硕大的花,栖在枝上,白鸽似的.我以为,是那种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我身边的,一阵一阵,固执地绕鼻不息.我的眼睛搜寻了去,就发现了,一朵凝脂样的小白花,白蝶似的,正落在她的发里面.是栀子花呀,我最喜欢的一种花.忍不住向她低了头去,笑道,好香的花!她当时正在纸上信笔涂鸦,一道试题,被她支解得七零八落.闻听我的话,显然一愣,抬头怔怔看我.当看到我眼中一汪笑意,她的脸色,迅速潮红,不好意思地嘴一抿.那一刻,她笑得美极了.余下的时间里,我发现她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做着试题.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懂的问题,我稍一点拨,她便懂了.我在心里叹,原来,她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呀.隔天,我发现我的教科书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朵栀子花.花含苞,但香气却裹也裹不住地漫溢出来.我猜是她送的.往她座位看去,便承接住了她含笑的眼.我对她笑着一颔首,是感谢了.她脸一红,再笑,竟有着羞涩的妩媚.其他学生不知情,也跟着笑.而我不说,只对她眨眨眼,就像守着一段秘密,她知道,我知道.在这样的秘密守候下,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泼多了,爱唱爱跳,同学们都喜欢上了她.她的成绩也大幅度提高,让所有教她的老师,再不能忽视.老师们都惊讶地说,呀,看不出这孩子,挺有潜力的呢!几年后,她出人意料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在一次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她写上这样一段话:老师,我有个愿望,想种一棵栀子树,让它开许多可爱的栀子花.然后,一朵一朵,送给喜欢它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变得无比芳香.是的是的,有时,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就足以美丽其一生.(作者:丁立梅)五、课堂练习(一)(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三四张跟自己有关的照片,可以是不同时期的,可以是不同场合的,也可以是不同背景、不同人物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准备的照片,自主确定一个线索,围绕这个线索,简要地说一说照片的故事.200字左右.(二)同学们身边往往会有一些自己保存或使用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扔掉的东西,你为什么如此珍爱它呢?请你以你所珍爱的这件物品为线索,说说你珍爱的原因.200左右.。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写作目标
写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能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
二、学习知识短文
学习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交流
回顾这学期学过的课文,说说哪些文章的线索是最清楚的?分别是什么?
(如《柳叶儿》、《社戏》等,进行分析讨论,加深领会。
)
四、练习题目提示
课文所给定的前两个题目学生任选一题。
第一题:本题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中选择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
取材的范围很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写。
要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就要确定好线索。
线索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
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这些都必须在动笔之前深思熟虑。
第二题:要求学生运用几件事来表达一个中心。
几件事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根贯串线索。
这根线索就是自己和小伙伴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两人的友谊在逐渐加强,要以这根线索将全文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这篇作文所写的内容是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应充满真情实感。
五、学生按要求写作
要求:1.先明确自己的文章线索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写在作文前,然后再写文章。
2.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
3.自拟题目,文章生动,中心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