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2-1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1空气学做思一【导学】学生通过自学,结合生活常识,补充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并归纳出物理性质。
空气是色、气味、态。
学做思二:空气成分的探究【导学】1.阅读教材P26,并观察图2-2,归纳总结拉瓦锡实验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导做】2.完成实验2-1(1)阅读实验:了解实验的步骤、认识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红磷与氧气的燃烧实验)(2)观察实验: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描述现象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
【导思】现象分析:红磷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白烟是什么物质?红磷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化学变化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红磷+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
水为什么能够进入集气瓶中?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进集气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气体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①在空气中能够燃烧;②所选的反应物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反应后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3)归纳总结实验2-1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复习提问】空气由哪些物质组成?阅读教材总结空气的成分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1、空气不是。
它是由。
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对比完成下列表格。
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空气是由多种单质和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始终不变的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C.生锈的铁钉、海水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组成,它属于()A.纯净物B.混合物C.氧化物D.化合物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完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学校方屯中学设计教师武翠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空气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氧气、氮气、稀有气体性质及其用途,为后面学习其它物质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阅读与思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一系列阅读讨论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性质及用途,了解人类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对用途的了解,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理性质的概念,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观察图示,分析讨论,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认识氧气,氮气、稀有气体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难点: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
出重点,用多组视频来拓展知识以突破难点。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周身被空气包围着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打开化学这门课的“钥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其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三、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已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通过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对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并不陌生;生活中,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环境忧患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量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器等种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3、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综合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那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知识层面:首先,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中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或者初中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
其次,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人们对空气的组成成分的发现来引入关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最后,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为后续对氧气的学习做铺垫。
从能力层面:从看课本中的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课本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最后引出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逻辑方式。
从感情培养层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目前对于化学的认识仅局限于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知道实验室的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认识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知道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但是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验结果的总结还处于初步认识与接触的阶段;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的成分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但是具体并不了解空气的中各个气体的含量。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果的总结。
对空气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认识,并且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初步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和方法1.通过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实验,认识到空气并不是单一物质,而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相关概念。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描述实验现象,能更深刻的理解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相关内容。
教学设计复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做完练习后老师叫学生展示并点评教师提问教师小结教师布置作业4、反应原理(用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表示)5、打开止水夹后,看到了现象,原因是。
6、根据这个实验得出空气组成的结论是。
7、剩余气体主要是。
由实验可知这种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8、红磷过量的目的是。
若红磷量不足,实验结果会。
(填“偏大”或“偏小”)(三)、[课堂训练](5分钟目的:巩固知识、查漏补缺)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它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它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小浩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试猜想一下:(1)他将观察到哪些现象?(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外。
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四)、学习疑点:(要求:学生向老师提出学习中的疑点)[反思] (要求:收获 + 不足 + 努力方向)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换练习,确定正确答案后,学生进行批阅及时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学生质疑,教师或同学解答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足和努力方向教师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上的作业)注:由于课堂情况的不确定性,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1 空气一、空气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2.1空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变化的实验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的实验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集气瓶–燃烧装置–镁条等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出问题:你知道空气是什么吗?怎么得出的结论?请大家分享你们的观点。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的简单分子模型,并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和性质。
并带领学生理解空气中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具体步骤如下:1.取一个干净的集气瓶,将其倒置于水槽中,旁边放置一个用于搜集气体的试管。
2.将一根镁条点燃,并迅速放入试管中密封。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将实验现象和结果归纳总结。
4. 实验讨论(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实验的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关联,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空气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用学生自己的话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结;2.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报告。
六、板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2.1空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变化的实验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空气的实验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燃烧装置、镁条等;2. 学生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本节课主题;2. 知识讲解:介绍空气的成分和性质;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成分实验;4. 实验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结果与空气成分的关系;5. 小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大坝中学王国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和方法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教师着重讲解、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3.通过观看多媒体等辅助学习资料,能更深刻的理解有关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
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教学突破
在讲解实验前,老师应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所用的材料、仪器、原理等;在讲解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操作步骤的顺序和每一步操作的要领;最后,教师要结合试验提出探究性的疑问,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来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空气的组成和实验的原理及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结合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际生活,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研究空气组成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题1的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红磷
本课时教学反思: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作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分析实验现象、原理。
这样的教学方式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的是学生不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
板书设计: 一、 空气的组成
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 现象: 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
上升约1/5的地方。
②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③小结:
2、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氧气)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且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反应,各自性质稳定(空气)
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