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空气教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人教版化学空气教案主题: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及其作用。
3. 了解空气中其他气体和杂质的含量及其影响。
4. 掌握简单的检验空气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氧气和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和作用。
教学难点:1. 空气中其他气体和杂质的含量及其影响。
2. 检验空气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试管、燃烧装置等。
2. 实验材料:火柴、磁石等。
教学过程:一、空气的组成和性质1. 引入:让学生观察气球被吹起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内装的气体是什么。
2. 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3. 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空气中其他气体和杂质的含量及其影响。
二、氧气和氮气的含量及作用1. 氧气的含量: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2. 氮气的作用:讨论氮气的作用及其在空气中的比例。
三、检验空气的方法1. 灭火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支持燃烧的作用。
2. 磁石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中的杂质,让学生学会检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和杂质。
四、总结:让学生总结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氧气和氮气的作用。
教学反馈:1.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推理和实验技能。
课后作业:1. 完成空气相关的习题。
2. 思考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作用,并能简洁表达。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检验。
课题1空气学做思一【导学】学生通过自学,结合生活常识,补充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并归纳出物理性质。
空气是色、气味、态。
学做思二:空气成分的探究【导学】1.阅读教材P26,并观察图2-2,归纳总结拉瓦锡实验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导做】2.完成实验2-1(1)阅读实验:了解实验的步骤、认识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红磷与氧气的燃烧实验)(2)观察实验: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描述现象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
【导思】现象分析:红磷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白烟是什么物质?红磷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化学变化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红磷+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
水为什么能够进入集气瓶中?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进集气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气体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①在空气中能够燃烧;②所选的反应物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反应后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3)归纳总结实验2-1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复习提问】空气由哪些物质组成?阅读教材总结空气的成分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1、空气不是。
它是由。
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对比完成下列表格。
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空气是由多种单质和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始终不变的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C.生锈的铁钉、海水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组成,它属于()A.纯净物B.混合物C.氧化物D.化合物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完成。
2.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篇第一篇: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A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B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二、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活动 :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三、新课教学: 讲述:空气的组成[引导]阅读课本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演示]实验2-11、如图2-3连接好装置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学生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教师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提问]如果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为什么? [归纳]1、装置不严密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空气没有冷却[讲解]空气的成分板书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教师根据空气引出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多种物质纯净物:一种物质举例说明空气、可乐、泥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判断物质的分类四、知识巩固:五、课堂小结:1、空气的组成2、物质的分类六、布置作业:3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1 粤教版空气的成分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的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投影: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演示实验:做【实验2-1】并介绍所需仪器。
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最后教师总结如下: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我们已经用红磷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约占1/5,那么用其他物质代替红磷能否得到这样的结论呢?实验:用蜡烛做实验2-1。
提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提问:1、红磷燃烧与蜡烛燃烧弹的现象是否一样?2、实验现象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讲解其原因。
引导: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了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哪些气体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进行归纳。
讲述并归纳:实验表明,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的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讨论得出:(1)红磷能够消耗空气中某种气体。
红磷熄灭说明空气中的这种气体已经被红磷消耗完了。
(2)水面上升说明空气被消耗了一部分;而水面上升了1/5,说明被消耗的气体占空气体积的1/5。
聆听思考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聆听思考学生观察、纪录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化学空气教案人教版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空气教案人教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空气教案人教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
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主要成分的特性和用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比例;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3. 实验操作流程和观察分析。
难点内容:1. 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相关实验等内容;2. 实验器材:集气瓶、导管、烧杯、酒精灯等;3. 安全防护用品:实验服、护目镜等;4. 相关知识资料: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资料。
通过安全培训。
该培训将详细介绍这些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重要性。
在培训中,将详细解释实验服的设计原理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穿戴和保养。
同时,也会讲解护目镜的防护原理和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镜片。
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资料,将进行全面的阐述。
将会指出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如呼吸道疾病、生态破坏等。
同时,也会详细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如工业排放控制、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这些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动。
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参与者将更加了解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空气。
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呼吸的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随后通过PPT展示空气的图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节课的主题,同时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