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54 KB
- 文档页数:2
升华和凝华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现象,提升观察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解释现象,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策略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生活中并不难见到,但不易被学生注意。
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回答问题精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酒精灯、碘锤、烧杯等。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映的升华、凝华的实验,了解物质的国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凝华的概念,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
能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难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樟脑丸、小树枝、火柴、酒精灯、烧杯、带孔的硬纸片、铁架台等。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复习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及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提问: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二、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分组实验:人工造“雪”对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做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带盖的烧杯,在烧杯中放人樟脑丸,并插人小树枝。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烧杯中加少许樟脑丸,给烧杯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小树枝放在烧杯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
加热一会儿后,看到烧杯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烧杯.熄灭酒精灯,待樟脑丸降温后小心取出树枝。
3.4升华和凝华二次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碘、、挂图、烧杯、热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研究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二、进入新课(1)观察实验老师演示课本64页想想做做实验,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然后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并回答学案(一)班内交流.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物态变化中的升华和凝华。
(二)自学交流自学课本64页内容解释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完成学案(二)(三)想想议议我们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请同学们阅读65页“想想议议”,完成学案(三)班内展示。
二次备课内容(四)知识拓展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吗?请自学65页科学、技术、社会,完成学案(四)(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三、布置作业P6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板书设计】1升华和凝华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教学反思】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认识升华和凝华。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和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和应用。
【难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升华和凝华的探究,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填空1、樟脑球放在衣柜内,平时我们能闻到气味,过一段时间体积会变小,这一过程是由于樟脑球由固态直接变为,这种现象称为。
2、严寒的冬天,我们会看到窗口玻璃上形成美丽的冰花,这一过程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冰凉的玻璃由气态直接变为,这种现象称为。
合作交流,动手体验1.人工造“雪”【做一做】在锥形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结晶的碘外形像什么?2、完成填空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颗粒,碘由态直接变为态,这一过程属于现象,这一过程需要(吸热或放热)才能完成。
棉线上碘的结晶体是有态直接变为态,这一过程属于现象,这一过程放出了热量。
二、联系生活知识拓展1、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过一段时间也会干。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2、刚从冰箱内那出的冻肉上结一层冰粉。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3、白炽灯用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4、冬天,松花江两岸的树上形成美丽的雾凇。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您也来几个事例5、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6、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7、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8、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三、走向社会知识提高1、读人工降雨的过程,完成必要的填充或回答必要的问题。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表一:课前教材分析卡
表二:课堂教学设计卡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1、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说明:用碘做实验,但碘蒸气有毒,装有碘的试管盖子要拧紧,以免影响健康。
演示:
先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了什么?
再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或如下图所示实验
2、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现象:试管放入热水中,立即可见碘不见了,
产生紫色蒸气;将试管放入冷水中,紫色蒸
气立即消失。
试管壁上出现黑色固体。
得到升华、凝华定义: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
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
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
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15′
表三:课后教学反思卡。
第4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难点: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
液化过程______热量。
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B、降低了人的体温;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入新课一、升华和凝华探究:物质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你的猜想:……依据:……[演示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
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分析]【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过程中物质需要吸热。
【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二、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1、干冰简介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5oC 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能够利用物质的升华和凝华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2.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2.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能够利用物质的升华和凝华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实验器材和材料。
3.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解的固体的熔化和凝固,并提问:我们知道固体可以通过加热熔化变为液体,通过冷却凝固变为固体,那么固体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改变物态吗?Step 2:概念解释(15分钟)1.引入升华的概念:升华是指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跳过液体状态。
2.引导学生思考:能够通过升华变为气体的物质有哪些?3.引入凝华的概念:凝华是指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跳过液体状态。
4.引导学生思考:能够通过凝华变为固体的物质有哪些?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1.实验一:升华的实验1.实验过程:•准备一块固体物质(如碳酸氢钠)放在玻璃片上。
•用加热器或火镇加热物质,观察物质的变化。
2.观察现象:•物质直接从固体状态变为气体状态。
3.思考问题:•物质经过加热后为什么直接变为气体,而不经过液体状态?•除了碳酸氢钠,还有哪些物质可以通过升华变为气体?2.实验二:凝华的实验1.实验过程:•在一个干燥的容器中放入适量的冰块。
•观察冰块表面的变化。
2.观察现象:•冰块表面结出了白色的粉末。
3.思考问题:•冰块结出的白色粉末是什么?•除了冰块,还有哪些物质可以通过凝华变为固体?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归纳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以及特点,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4节升华和凝华★开篇简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人教版)本节教学将重点介绍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碘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碘的物态变化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细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探究点二升华和凝华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试管、试管夹、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课题第4节升华和凝华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4页至第65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升华和凝华活动: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目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实验器材】密封少量碘粒的玻璃管、烧杯两只、热水、凉水等。
【实验步骤】(1)一只烧杯中装入热水,另一只烧杯中装入凉水。
(2)把密封碘粒的玻璃管插入热水中,做充分停留,观察发生的现象。
(3)把该玻璃管从热水中取出并立即插入凉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碘粒在热水中由固态的碘粒直接变成紫色碘蒸气;(2)碘蒸气在凉水中直接变成固态的碘粒。
【现象分析】碘颗粒受热直接变成气态——升华;碘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凝华。
【结论】(1)碘颗粒受热升华,碘蒸气遇冷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反思小结】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在这两种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这一环节,即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物质存在的状态只有固态和气态。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4.4升华和凝华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二、教具教师:多媒体课件、设备。
学生:碘管酒精灯火柴三、学生分析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学法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总结归纳法五、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课内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课内探究→尝试分析→归纳总结→达标测评六、教学过程具体步骤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先观看幻灯片2中自然界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探究的欲望。
然后提问: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播放幻灯片3,回顾前面学习的物质固、液之间的变化以及液、气之间的变化,提出问题:物质固、气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变化呢?从而引入新课。
《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
在前面学习四种物态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中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更好地解释各种现象中包含的物态变化。
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通过“水的循环”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2.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PPT展示提出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学生活动1学生思考1,并回答: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
学生思考2,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见熔化却变小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直接转换。
引起学生猜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华和凝华探究实验。
引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易拉罐、冰块、盐、筷子、碘、试管、烧杯、热水、凉水
出示固态碘,问:若对固态的
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
直接变成固态。
脑球变小、结冰的
应
:升华吸热,凝华
(2)、人工降雨
热来降温
干冰升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认识升华和凝华。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和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和应用。
【难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升华和凝华的探究,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填空
1、樟脑球放在衣柜内,平时我们能闻到气味,过一段时间体积会变小,这一过程是由于樟脑球由固态直接变为,这种现象称为。
2、严寒的冬天,我们会看到窗口玻璃上形成美丽的冰花,这一过程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冰凉的玻璃由气态直接变为,这种现象称为。
合作交流,动手体验
1.人工造“雪”
【做一做】在锥形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
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棉线上结晶的碘外形像什么?
2、完成填空
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颗粒,碘由态直接变为态,这一过程属于现象,这一过程需要(吸热或放热)才能完成。
棉线上碘的结晶体是有态直接变为态,这一过程属于现象,这一过程放出了热量。
二、联系生活知识拓展
1、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过一段时间也会干。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
2、刚从冰箱内那出的冻肉上结一层冰粉。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
3、白炽灯用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
4、冬天,松花江两岸的树上形成美丽的雾凇。
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您也来几个事例
5、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
6、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
7、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
8、属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或放热)
三、走向社会知识提高
1、读人工降雨的过程,完成必要的填充或回答必要的问题。
二氧化碳气体,
升华
升华
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液化
冰晶小水珠
高空中的云层常因水蒸气不能凝成冰晶或冰晶太小而不能降雨,这时人们用飞机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很快升华,大量的热量,使其周围的空气层温度急剧下降,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成冰晶或使原有小冰晶变大,变大的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水滴,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人工降雨。
合作与交流
(1)在人工降雨过程中,干冰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水蒸气要凝华成冰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2、舞台上缕缕轻烟或淡淡薄雾等特殊效果也是干冰的功劳,请告诉你小组的同学这一神奇效果怎样来实现好吗?
3、在火箭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而产生高温,为防止火箭舱内温度过高,在外层涂有一层特殊材料,这层特殊材料厂的作用是()
A.材料良好的隔热层使招数传不进舱内B.材料升华放热吏热量散失C.材料是良好的导热体使热量很快分散D.材料升华吸热使外壳温度不易升高
4、读“新疆消息”探究提出问题
(1)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度,天空没有阳光,而科考队员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请探讨这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2)你们探讨得出的物态变化本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科考队员却瞠目,你也感到“怪怪怪”
主要是这种变化来得太快、太突然了。
请各学习小组探究这种物态变化发生如此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