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鼾眠的辨证论治
- 格式:pdf
- 大小:267.90 KB
- 文档页数:3
打呼噜,打鼾的中医辩证治疗,分八型打鼾的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认识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血瘀,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瘀血阻窍,脏腑失调,与肺、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
实证包括风温袭表、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虚证包括脾气不足和脾肾阳虚两型。
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缩、小颌畸形、巨舌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畅而出现鼾声,呼吸不利而出现暂停。
此型具有一定的家族史。
后天因素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
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与转输水谷精微,聚湿生痰,《脾胃论》曰:“能食而肥……油腻,厚味,滋生痰涎”痰湿聚集于体表,以致体态臃肿,痰湿上阻于气道,壅滞不畅,痰气交阻,肺气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现鼾声如雷、呼吸暂停等症状;或因嗜烟成性,烟气熏蒸清道,灼津成痰,上阻咽喉,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痰气搏击气道而作鼾,甚至呼吸暂停;或因外感六淫,“风气壅塞、卫气不利”,感受风温热邪伤阴耗气,灼津成痰,咽喉肿胀壅塞,气血痹阻,或感受风寒湿之邪,引动痰湿,诱发或加重病情。
痰浊之邪日久,阻碍三焦之升降出入,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道路壅塞必致血运不畅,阻于脉中,而成瘀血,终致痰瘀互结,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难愈。
虚证的主要病机是肺脾气虚或脾肾阳虚。
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或劳倦内伤,损伤脏腑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通于鼻。
《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肺气虚弱,失于宣降,肾亏摄纳无权,呼吸失却均匀调和,则夜间打鼾、呼吸表浅甚至呼吸暂停。
或肺脾肾虚,脾不能转输水湿,肺不能发散津液,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阴津水液凝聚成痰,壅遏肺气而作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症状。
鼾证首先要辨虚证和实证,虚证鼾声多低沉,夜间憋醒次数较多,可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夜尿频多,夜间盗汗,记忆力下降,腰膝酸软等症状;实证多表现为鼾声较重,或伴夜间憋醒,晨起头痛、口干,胸闷纳少等症状。
关于鼾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小结(管振勇)打鼾,也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声的产生原因:1、由于打鼾者的气道通常比正常人狭窄,白天清醒时咽喉部肌肉代偿性收缩使气道保持开放,不发生堵塞。
但夜间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咽部组织堵塞,使上气道塌陷,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涡流并引起振动,从而出现鼾声。
2、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也较容易出现打鼾的现象,3、心理学上来说,打鼾是人类在睡梦中与现实世界的交谈。
中医认为本病的成因主要在于素体痰湿,加之饮食不当,多食少动,或久病失治、误治,以致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郁,气机不利,阻塞脉络,痰浊与瘀血交结,进而导致水湿不化,复感外邪,内外之邪相互为病。
轻度患者以痰证为主。
中度患者痰淤互结为主,中度患者血淤为主。
治疗处方:1.痰浊壅滞型:选用藿菖平胆汤:藿香10g,白芷10g,石菖蒲10g,竹茹10g,法半夏10g,枳壳10g,厚朴10g,茯苓10g,苍术10g,杏仁10g,白豆蔻5g。
通草5g,薏苡仁30g,丹参30g,或温胆汤加菖蒲、远志、郁金、杏仁、桔梗。
或止鼾汤:苍耳子6克,辛夷花10克(包煎),石菖蒲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炒杜仲15克,焦神曲30克,竹茹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丹参20克,黄芩10克,合欢皮15克。
2、痰瘀交阻型:桔梗愈鼾汤:桔梗30甘草10炮山甲10(研末吞服)海浮石30杏仁10皂刺5生地黄30黄芪10枳壳30升麻9柴胡9桃仁13日一剂分3服。
脾虚加党参10、白术10、茯苓10,痰浊加礞石30、天竺黄15,血淤加当归30、地龙10红花10属中医辨证痰瘀交阻型。
3.气滞血瘀型:选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或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
多数医家认为鼾症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所以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具体辨证时,虚又有肺虚、脾虚、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补肺可用补肺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健脾可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肾阳虚可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
儿童鼾眠(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中医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助组制定的《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病史:多有喉核、腺样体肥大或鼻窒、鼻渊、鼻孰等病史。
(2)临床症状:主要症状:睡眠打鼾,张口呼吸,躁动不安,甚则一夜睡眠中出现多次短暂的呼吸暂停。
次要症状:白天可出现头昏、口干、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3)检查:①鼻腔、鼻咽、口咽、喉咽等部位可发现一处或多出组织器官肥大, 如鼻甲肥大、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
②鼻咽侧位片有利于判断气道阻塞部位及程度。
③有条件者应用多道睡眠监测(PSG)有助于确定打鼾的性质和程度。
(4)鼾声录音或录像。
具有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次要症状,结合鼾声录音录像、或多道睡眠监测可确诊。
2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有关“儿童OSAHS的诊治指南(草案)"(2006-08乌鲁木齐)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鼻咽侧位X线摄片、纤维鼻咽镜、鼾声录音、应用录像、脉氧仪、多导睡眠监测(PSG)。
目前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睡眠呼吸疾病的标准方法,任何年龄的患儿均可实施。
没有条件行PSG检查的患儿,可参考录音、录像、脉氧仪等手段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L邪毒外袭证: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甚或呼吸暂停,可伴有口干、咽痛、咳嗽、鼻塞、流涕,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2 .痰瘀互结证: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甚或呼吸暂停;形体偏胖,痰多胸闷,恶心纳呆,头重身困;唇黯,舌淡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腻,脉弦滑或涩。
3 .肺脾气虚证:睡眠打鼾,甚则呼吸暂停,神疲乏力,食少便灌,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儿童可见发育不良;舌淡、苔白,脉细弱。
打呼噜、打鼾有的治吗?看看古人的看法和中医验方我有几个亲戚睡觉都打鼾,很严重,可以说,只要睡着了就是鼾声如雷。
最近又遇到好几个打鼾很严重的患者,问我,羊医生睡觉打呼噜、打鼻鼾中医能治吗?我第一反应,应该能治,中医都是辩证治疗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看具体是个神马子情况,或多或少都能治的。
他们有的睡觉中途会憋醒过来,严重的要带呼吸机睡觉才行,这个呼吸机的就是相当于人体外的一个肺,睡觉的时候带一个面罩,把气鼓进肺里。
这样就不怕中途突然呼吸停止了。
那中医对这个病症有没好的方法呢?二羊我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但是可以学吗,马上查找资料。
那我顺便将学习整理到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打呼噜是怎样体验?鼾/打鼾,又称鼾眠。
俗称打呼或打呼噜,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
严重的有鼾声如雷之称。
翻看古代医书,看看古人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的: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将鼾释义为“卧息也”。
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第六条》中,“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明代张景岳在他的《景岳全书》中论阳虚喉闭时:“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禀空虚亦伤胃气者,……以至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
”打呼噜原因导致打鼾的原因是什么呢?《诸病源候论》是一本专门研究一些病是怎么得来的,从这本古籍中二羊查到有这样的记载:“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
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
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
另外,中医界的“九阴真经”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三百七十二、打呼噜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打呼噜
【辩证治则】
1、(1)外伤后引起的鼾声:当归须散并用项部刺络冶疗的自身体验;
(2)体格魁梧而肥胖者的粗大鼾声:天柱穴刺络及贴敷牛黄丸;
(3)肥厚性鼻炎引起的小儿鼾声用葛根汤;
(4)小儿的大鼾声和痱子用葛根汤。
2、半夏三钱、天南星三钱:去痰,因病人打鼾。
【经典回顾】
1、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
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打呼:花椒5~10粒,每晚睡前用开水泡一杯水,待水凉透后服下(花椒不服下),连服5天,以后再也不打呼。
中医对打鼾的辨证就是如果打呼噜比较轻,就是比如说只有睡眠打呼噜,张口呼吸,他呼吸暂停不明显,像这种我们还是建议先服中药保守治疗,就是像这种一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大多数是能好的,特别是儿童,儿童就是通过保守治疗大多数都能好。
我们中医认为这个打呼噜它主要是由于肺脾气虚痰瘀互阻所引起来的,我们知道脾为生痰之源,我们脾主运化,如果脾虚,各种原因导致脾虚,比如说疲劳过度,思虑过度,饮食不节都可以损伤脾胃,如果损伤脾胃可以脾虚、脾湿健运可以导致水湿内停,容易内生痰饮,痰饮组织机体的气机不畅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时间长可以导致淤血内阻。
痰淤互阻可以导致咽喉不利,可以引起打呼噜,像这种我们临床上一个最常见的症型就是痰淤互阻,病人表现就是打鼾、张口呼吸,有的甚至严重的话可以有呼吸暂停。
还有肥胖,像这种的人表现为偏胖一些,还有他就是容易嗓子有痰有异物感、胸闷,再一个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滑,还有有时候病人看舌质暗有瘀点,这种考虑是痰瘀互阻所导致的,所以我们治疗一般选用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我们常用的方剂就是导痰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导痰汤,它主要是一个化痰,行气化痰、散结的药,里边有二陈汤加上枳实,还有胆南星,这些化痰通络的。
还有桃红四物,四物汤就是养血活血的,桃仁、红花是活血通络的,通过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散结,可以改善打鼾的情况,通过大多数治疗,还是能够有所缓解的,这是一个症型。
临床上还有一个症型就是肺脾气虚,也可以引起打鼾。
我们中医讲肺主气,肺主一身之气,我们打鼾是由于气道狭窄所造成的,如果肺气虚也可以使它可以引起气道的阻塞。
再一个脾的问题,我们知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疲劳过度、饮食不节、思虑过多,都可以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再一个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如果脾虚气血不足,肌肉失于滋养,可以导致肌肉痿,就是它比较柔软,萎缩了,可以导致他活动无力,可以造成咽部狭窄,也可以引起打呼噜。
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小儿鼾眠病140例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4-05-26T13:38:27.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秦琼[导读] 随着环境的污染、饮食的变异,小儿鼾眠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秦琼(云南省中医医院 650021)【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小儿鼾眠病的疗效。
方法对140例门诊病人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有效率达98.6%。
结论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小儿鼾眠病确实有效,无毒副作用,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自拟固表汤自拟通涕汤小儿鼾眠病【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258-02 鼾眠是以睡眠中鼾声过响,甚或出现呼吸暂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儿童打鼾是由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所致的一种病理现象。
其中绝大部分原因来源于鼻咽部的腺样体肥大及口咽部的腭扁桃体肥大。
二者均为咽部的淋巴组织。
如果患儿多次感染、这些淋巴组织过度肥大则易阻塞呼吸通道,引起周围组织炎症,目前治疗方法国际上公认首选手术治疗,经鼻內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或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术后很多患儿迅速改善打鼾症状,从而减少了临床并发证。
但是,由于该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风险,部分患儿家长难以接受,故求诊于中医治疗。
郭兆刚教授为云南省耳鼻咽喉科名中医,笔者在云南省中医院名医馆跟随郭兆刚教授看门诊后发现郭教授采用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小儿鼾眠症,获得明显疗效,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0例病例全部来自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馆郭兆刚教授2012年5月~2013年5月门诊病例。
其中男性患儿91例(占62.1%),女性患儿49例(37.9%),年龄1.4岁~13岁,平均年龄5.48岁,病程一月~三年不等。
全部患儿家长主诉患儿均有夜间打鼾症状,伴张口呼吸60例,伴时有呼吸暂停3例,伴听力下降2例,伴鼻塞90例,伴鼻痒,喷嚏40例。
名医经验阮岩治疗小儿鼾眠病经验文献来源(内容选摘):刘铮,(指导:阮岩).阮岩治疗小儿鼾眠病经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6):902-905.小儿鼾眠病是指0 ~ 14岁婴幼儿及儿童由于禀赋异常或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阻塞上气道,致使睡眠时气息出入受阻而打鼾,甚则出现呼吸暂停的疾病,是婴幼儿及儿童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
西医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阮岩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及科研工作30 余年,对小儿鼾眠病的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阮岩教授认为,对扁桃体/腺样体轻中度肥大和/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医治疗在减少鼾眠病急性发作,减轻合并症状,改善患儿体质,预防复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现将阮岩教授治疗小儿鼾眠病的临证思路总结如下。
01 肺脾气机不利,痰湿蕴结,阻塞清窍为主要病机小儿鼾眠病为中医病症名,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现代医学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由于睡眠时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反复呼吸暂停及因此所致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表现为夜间打鼾、呼吸不畅、张口呼吸、低血氧、尿床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导致小儿认知障碍、注意力下降、多动、学习成绩差和情绪不稳定、生长和发育滞后及颌面发育畸形等[1-4]。
本病是影响婴幼儿及儿童智力与体格发育的较为常见的呼吸阻塞性疾病,严重时可成为潜在的致死性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5,6]。
中医认为鼾眠病是以睡眠中鼾声过响,甚或出现呼吸暂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关于睡眠打鼾的表现早在《黄帝内经》已有记载。
鼾眠病的症候描述见于《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
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咽喉,而作声也。
”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引起气流不利,冲击作声均可致鼾症。
肺病科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病床上。
患者小王揉着惺忪的睡眼,感叹自己昨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作为一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他深知这种疾病的痛苦。
今天,我将结合我10年的方案写作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肺病科鼾证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1.肺气虚弱:肺主呼吸,肺气虚弱则呼吸不畅,导致鼾声如雷。
2.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痰湿内蕴,阻塞气道。
3.气血瘀阻: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影响呼吸功能。
二、诊断要点1.症状:夜间睡眠时,鼾声如雷,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精神不振。
2.体征: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3.辅助检查:多导睡眠监测(PSG)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三、治疗方案1.辨证施治(1)肺气虚弱型治法:补益肺气,宣肺平喘。
方药:补肺汤加减。
(2)脾肾阳虚型治法:温补脾肾,化痰止咳。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3)气血瘀阻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中成药治疗(1)肺气虚弱型:选用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
(2)脾肾阳虚型: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3)气血瘀阻型:选用血府逐瘀丸、丹七片等。
3.针灸治疗取穴:百会、人中、风池、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
操作: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推拿按摩按摩部位:颈部、胸部、腰部。
手法:揉、捏、推、擦等。
5.药膳食疗(1)肺气虚弱型:选用虫草炖鸡、核桃仁炖瘦肉等。
(2)脾肾阳虚型:选用羊肉炖汤、韭菜炒鸡蛋等。
(3)气血瘀阻型:选用丹参炖瘦肉、桃仁粥等。
四、护理措施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2.睡前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3.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1.鼾证患者需长期治疗,病情稳定后仍需继续巩固治疗。
2.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
4.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有声的梦魇“小儿鼾眠”,中西医结合是妙招发布时间:2021-10-29T06:49:08.5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5期作者:赵滟[导读] 鼾眠作为一个新名词,也是耳鼻咽喉科的多发疾病,其包括了单纯性鼾症赵滟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四川绵阳 622651鼾眠作为一个新名词,也是耳鼻咽喉科的多发疾病,其包括了单纯性鼾症、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症,是一种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障碍的疾病。
一、中西医对鼾眠的定义鼾眠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在中医角度上,相关古籍记载,人们对于打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情况,但是结合打鼾的因素、伴随的症状差异,将自汗、身重、多眠能纳入了病理现象,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所记载。
需要注意的是,鼾眠和打鼾是有本质性差异的,打鼾所指的睡眠过程当中,呼吸气流对腭、咽部进行冲击,从而发出节律性振动的声音,这是正常的生理情况,若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下,睡眠中鼾声过大,甚至发生呼吸暂停,则被称之为鼾眠。
二、中医对鼾眠的治疗中医角度,对鼾眠亦有分型,将其分为外邪侵袭,卫气不利;饮食不节,凝湿生痰;肾气亏损,摄纳无权;脾胃虚弱,痰湿困结;禀赋缺损,痰瘀互结;对于以上的分型,中医施以辨证论治,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外邪侵袭,卫气不利基于当下中医的广泛认知,鼾眠的主要发生因素是外感风温热邪瘀阻导致的,因此使用葳蕤汤进行治疗,若存在鼻塞流涕,加以苍耳子、辛夷进行治疗,灼热者选择知母干葛汤进行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清火散寒、开喉利咽,消除湿热。
(二)饮食不节,聚湿生痰此类型常见于青年群体,此证型的主要发生因素是痰浊,因此治疗关键在于围绕着理气化痰、醒神开窍施以论治。
临床中多选择二陈汤。
若痰热胶结,可以在基础上联合平胃散进行治疗,在相关研究当中,有学者应当顺气止鼾汤、醒神汤等进行治疗,发挥了理气祛痰、开窍醒神的效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睡眠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且症状缓解。
(三)肾气亏损,摄纳无权此类型以高龄患者最为常见,治疗关键在于补肾温阳,填精强神,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脚气分为肾阳亏虚、阴虚偏重等,前者应用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后者使用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
中医打鼾辨证导读:打鼾绝不仅仅是口腔呼吸器官的炎症,而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的疾病,其真正的“病根”就是“神疲”。
由于气行不畅,又使血流受阻、氧气匮乏(中医把这种病态现象叫做“气血不调”、“气不盈室”、“气滞血瘀”)。
打呼噜需及时查清病因,对症治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打呼噜还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所以对于打呼噜切不可听之任之。
“普通打鼾,对健康影响不大”一些人可能是因为呼吸通道某些部位存在生理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气道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呼吸受阻,这时往往会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并伴有打呼噜。
当然打鼾不一定会伴有呼吸暂停的出现,有些只是呼吸时气流不顺畅,出现粘膜震动产生鼾声,但阻塞程度还没有达到可以导致呼吸暂停的程度。
这些人被称之为单纯性鼾症,单纯性鼾症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
“这样打鼾真的是病,得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是一种影响身体健康的睡眠呼吸疾病,在人群中大概有2%~4%的人患有此症状,可谓是一种高发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是睡眠时上气道狭窄或闭塞,甚至会伴有呼吸中枢神经调节因素障碍。
引起上气道狭窄和闭塞常见解剖因素有鼻中隔弯曲、扁桃体肥大、软腭低垂、舌根肥厚、下颌后缩畸形、舌骨后移等。
神经肌肉因素也可以使睡眠时口咽扩大肌松弛导致气道塌陷狭窄。
此外,肥胖、上气道组织黏液性水肿,以及口咽或下咽部肿瘤等也均可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而在儿童患者中,扁桃体肥大和腺样体肥大是最常见的病因。
这种睡眠呼吸疾病会出现夜间睡眠打鼾、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等症状。
由于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还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甚至出现夜间猝死。
如果驾驶员嗜睡,还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所以,得治!“人为什么会打呼噜呢?”中医认为,肺司呼吸,开窍于鼻。
它是人体跟天气、外界沟通的孔窍。
所以肺有病,首先就会体现在鼻子上。
而鼻子如果吸入了六淫邪气,最先伤的器官就是肺。
小孩打呼噜的原因及治疗有什么小孩打呼噜的原因:1、睡眠姿势不佳比如宝宝青莲睡觉,舌头根部因重力关系向后好像,体温地下通道受部分堵塞,气流出入鼻腔、口咽和喉咙时,附近黏膜或肌肉产生振动收到鼾声。
先使孩子睡姿宽敞,对于磨牙的宝宝可以尝试着将头两端着睡觉,或打鼾即为一边脸贴床面,但勿啰口鼻的姿势,这样舌头不至过度后雕抵挡体温地下通道。
2、遗传父母如果颌骨异常,呼吸道窄小,通常子女也如此,这样在呼吸过程中体温可以受制约。
这就是由遗传因素同意的,通常无法化解。
但家长不必害怕,这种情况下孩子睡磨牙不能对身体健康导致影响。
3、肥胖体胖的宝宝咽部的软肉结构较细长,睡觉时口咽部呼吸道极易堵塞,发生鼾声,轻微时甚至可以存有体温暂停的现象。
营养不良的宝宝必须想要办法把体重减至下来,使口咽部的软肉发福些,体温管径畅通,这样体温就可以较以前变小的通畅了。
4、呼吸道炎症上呼吸道发炎、慢性鼻窦炎可以并使孩子螨虫发炎水肿以及扁桃体细胞分裂体异常下垂,鼻咽部通气中断,呼吸时无法经鼻体温,因此发生随其体温收到的鼾声。
这种情况属病理性原因,家长应当及时拎孩子看医生。
等待病症治好后,小孩睡磨牙的次数可以慢慢增加以至消失。
5、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就是坐落于鼻孔最后端的,有些宝宝的腺样体会随着年纪慢慢病变,下垂的腺体挡住了鼻咽部,就可以发生打呼噜的现象。
小孩步入青春期后,绝大部分腺样体都会消失,这时睡磨牙的现象就自然可以消失了。
6、鼻道狭窄宝宝的咽腔较短,鼻道窄小,稍存有分泌物或黏膜红肿就极易堵塞。
半岁之内的小宝宝时常存有鼻音、鼻塞或喉咙存有痰音,就是这个原因引致的。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了,鼻腔发育可以逐渐健全,鼻道窄小的情况可以慢慢消失,孩子睡觉时就不能再磨牙了。
小孩打呼噜的治疗:1.外科化疗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所致儿童osas的首选治疗方法。
有研究表明约25%~50%的患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通气恢复正常,其余仍存在部分的低通气及鼾声。
儿童打呼噜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儿童打呼噜的原因一:由于儿童的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堵塞了一部分鼻咽呼吸道,使呼吸道长期处于狭窄状态,只有张着嘴呼吸才感到顺畅,由于张口呼吸时震动咽腔的悬雍垂,随着呼吸就出现了打呼噜现象。
二:儿童肥胖,营养过剩,导致儿童肥胖引发舌体肥大,舌根部肿瘤、舌后缀,颌面部发育畸形容易导致儿童打呼噜的发生。
三:由于年幼儿童本身的呼吸通道就比较狭窄,感冒时由于局部炎症肿胀、分泌物增多就很容易阻塞。
如果这时候睡眠姿势不好,譬如面部朝上而使舌头根部向后倒,半阻塞了咽喉处的呼吸通道,气流进出鼻腔、口咽和喉咙时,附近粘膜或肌肉产生振动就会发出鼾声。
由于年幼儿童本身的呼吸通道就比较狭窄,感冒时由于局部炎症肿胀、分泌物增多就很容易阻塞。
如果这时候睡眠姿势不好,譬如面部朝上而使舌头根部向后倒,半阻塞了咽喉处的呼吸通道,气流进出鼻腔、口咽和喉咙时,附近粘膜或肌肉产生振动就会发出鼾声。
儿童打呼噜危害极大,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带着孩子到正规专业的耳鼻喉科医院诊断治疗。
儿童打呼噜的治疗方法1、阴陵泉穴此养生穴位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
脾主运化,利水渗湿,湿生痰,所以阴陵泉也具有很好的强身、祛痰作用。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2、丰隆穴此养生穴位更是一个祛痰、止咳的著名穴位,说它是穴位里的祛痰、止咳明星并不为过。
为什么呢?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
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易聚集而成痰,丰隆调胃和脾两大脏腑,除湿祛痰效果尤为明显。
中医常用它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玻丰隆很好找,它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
3、中脘穴此养生穴位是腑的会穴,凡是脾胃失调、运化失常导致的各类脏腑相关疾病都可以用中脘治疗。
肺脏病变的咳嗽、哮喘等以及脾虚引起的痰多等问题,用中脘都有极好的效果。
中脘既能宣肺,又能祛痰,是治疗打鼾的理想穴位。
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上4寸。
4、天枢穴此养生穴位在腹中部,离肚脐眼正中2寸。
鼾症的辨证论治临床经验分型打鼾,又称鼾眠,俗称打呼噜,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
《黄帝内经.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记载:“帝曰: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
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诸病源候论》也有这样的记载:“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
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
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
”说明了络脉不能随经脉上下运行而留滞不行走的原因即气血不调。
特别指出肥胖人气血不调的原因是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
痰湿中阻脉络淤滞主证:睡则鼾声如雷,时断时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及憋醒;白天头晕昏沉,胸闷纳少,睡意浓浓,不分昼夜,时时欲睡,但睡不解乏,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或黄腻,脉多濡缓。
多见于青壮年。
治以祛湿化痰,活血理气。
药用: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瓜蒌子。
瘀血阻窍血运不畅主证:睡时鼾声低沉,时有呼吸暂停及憋醒;白天可见面色暗红,口唇青紫,胸部紧闷,时有闷痛;舌质暗,苔薄,脉弦。
中老年患者多见。
化痰散结活血散瘀药用: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枳实、牛膝、陈皮、清半夏、土茯苓、竹茹丹参、玄参、甘草。
脾肺亏虚中气不足主证:入睡即鼾,呼吸短促甚至停止,白天神情淡漠,困倦乏力,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健脾化痰散结,利咽开音。
药用:黄芪、升麻、连翘、浙贝母、射干、蝉蜕、胖大海、川芎、儿茶、桔梗、诃子肉、竹茹、焦三仙、甘草。
脾肾不足肾阳虚弱主证:症见鼾声轻微,呼吸浅促,甚至呼吸暂停;神疲少食,畏寒肢冷,白天昏昏欲睡、不分昼夜,呼之能醒,旋即复寐,健忘,反应迟钝,伴夜尿频或遗尿,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耳鸣头昏,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以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干地黄、山药、酒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制附子、牛膝、盐车前子、辛夷仁、炒苍耳子、香白芷、菟丝子、山茱萸、桑螵蛸、黄芪、白术、大山楂、炙甘草。
中医辨证打鼾治疗方剂
打鼾,又称鼾症,是睡眠时呼吸不畅的一种表现,常见于成人和儿童。
中医认为打鼾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
原则,治疗打鼾的方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肺热型:患者表现为鼾声响亮,伴有口干、咽痛、咳嗽等症状。
治
疗宜清肺泻火,可选用“清肺饮”加减,方中常含黄芩、知母、桔梗
等药物。
2. 痰湿型:患者鼾声低沉,伴有胸闷、痰多、身体沉重等症状。
治疗
宜健脾化痰,可选用“二陈汤”加减,方中常含半夏、陈皮、茯苓等
药物。
3. 脾虚型:患者鼾声无力,伴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
治疗宜健脾益气,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常含党参、白术、炙甘草等药物。
4. 肾虚型:患者鼾声细弱,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头晕耳鸣等症状。
治疗宜补肾益精,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常含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药物。
5. 肝郁型:患者鼾声时断时续,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等症状。
治
疗宜疏肝解郁,可选用“逍遥散”加减,方中常含柴胡、白芍、薄荷
等药物。
6. 气血两虚型:患者鼾声微弱,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等症状。
治疗宜补气养血,可选用“八珍汤”加减,方中常含当归、川芎、白芍等药物。
7. 瘀血型:患者鼾声时重时轻,伴有舌质紫暗、脉涩等症状。
治疗宜活血化瘀,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常含桃仁、红花、丹参等药物。
治疗打鼾时,除了服用中药方剂外,还应结合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善、适当运动等综合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