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 格式:pptx
- 大小:11.23 MB
- 文档页数:21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涉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两个核心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由于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长时间形成的,其特征突出表现在城乡景观上,城乡景观也更容易观察。
因此,本条要求实质是从城乡景观上感悟地域文化的影响。
城市景观可从城市建筑的高度、代表建筑、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环境风格等方面观察。
乡村景观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影响,形成渔村、牧区、农村等差异显著的特色景观。
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案例,也可搜集学生身边生活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城乡景观案例。
行为动词是“说明”,处于知识理解水平,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条内容后,能够解释城乡景观差异,结合具体案例证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具体表现。
三、教材分析1.宏观结构分析在《地理1》(人教版)中,该内容位于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本章第一节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
本节旨在落实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本节是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以及“城镇化”学习基础上的提升,对必修1教材第二章内容的整合与提升,也为后面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基础。
2.图文结构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包括“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个教学因子,可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个教学因子由3段正文、7幅图、1个活动组成,重点是理解人文景观是感受地域文化的主要切入点。
第二个教学因子由2段正文、5幅图、1个案例组成,教学重点应放在乡村景观所体现出的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也就是文化内涵。
第三个教学因子由4段正文、3幅图片1个案例及1个活动组成,教学重点是城镇景观所蕴含的、更为突出的人文底蕴。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选择题营造特色城市,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3.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五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
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A.苏黎世、香港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C.威尼斯、戛纳D.威尼斯、日内瓦【答案】1.C 2.A 3.C【解析】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第2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
第3题,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5.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4.B 5.C【解析】第4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1. 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2. 掌握城乡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3. 培养观察和分析城乡景观的能力;4. 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1. 实地观察任务:学生需选择本地区的一个典型城乡景观(如城市广场、乡村古镇等),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景观的特点和地域文化元素,并拍照留存。
2. 文献查阅任务:学生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该景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分析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所选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总结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建议。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任务需认真执行,确保真实记录;2. 文献查阅需全面、准确,符合学术规范;3. 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共同协作,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提交需按时完成,并按照要求提交相关资料(包括照片、文献资料、小组讨论报告等)。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深度、文献查阅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成果质量;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2. 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理解程度,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1. 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关系;2. 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4.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理解;2.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乡景观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