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4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二首之《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分析人生选择。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沉感慨,理解每个选择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选择的勇气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面临的重要选择,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色彩。
3. 细读理解:- 分析诗歌中的“未选择的路”象征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 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对未选择的路感到遗憾,理解人生选择的不可逆性。
4. 深度探讨:- 小组讨论:如果诗人选择了另一条路,他的生活会怎样?这与我们的人生选择有何相似之处?- 分析诗人在选择路途时的态度,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
5. 拓展延伸:- 分享其他关于人生选择的诗歌或故事,比较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 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感悟,或者创作一首相关主题的小诗。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反思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 背诵《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尝试理解并记住其中的深刻道理。
-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人生选择的新认识或启示。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将诗歌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新教材运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思考”,语文要素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文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写的一首现代诗,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
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圈点勾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课型及课时微课,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1.诵读体会法。
2.圈点勾画法。
七、教学准备微课、学案。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周末时,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生活中常见的一次选择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1.范读诗歌师配乐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朗读诗歌,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圈画意象再读诗歌,思考这两条路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圈点批注。
教师指导圈画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两条路的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为理解主题做准备。
3.理解主题⑴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本文的“路”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自然界的道路吗?⑵出示作者亲身经历,理解本诗主题。
谈谈本诗给我们的启示。
⑶了解本诗象征的写法。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主题,了解本诗写法。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路的象征意义。
2、抓关键词句,品读诗情,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事情,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张路的图片)大家看ppt上的两幅图片,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两幅图。
(2个同学)大家的描述都非常不错,如果现在这两条路摆在你们面前,你会选择哪一条呢?说说理由。
(2个同学)这是你们的选择,弗罗斯特的选择是什么呢?请大家把书本翻到114页,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2分钟)(二)整体感知,明其意(3分钟)诗歌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读诗的过程也是步步走进作者内心的过程。
那么就让我们先大声齐读全诗,边读边想想诗人在诗中提到几条路。
预设:两条路。
这两条路,一条是已选择的路,一条是未选择的路,由此结果,作者必然经历过选择。
诗人做选择时的心情如何呢?(三)细读感知,品其情(20分钟)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全诗,圈划关键词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注意语调、速度、重音、停顿,重点关注关键词)等会我们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请以“我”从_______中体会到诗人的_________(心情)。
(讨论5分钟)老师先给大家举个例子:“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从“可惜”中体会到诗人的遗憾、惋惜。
那么朗读时,除了要注意诗歌节奏,“可惜”一词也需要读得慢一些才能体现出惋惜。
(示范读)我们一起试一试(齐读)。
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大家讨论、朗读。
老师看大家讨论的很激烈,朗读地也很投入,课堂上就是大家展示的舞台,那么接下来舞台就交给大家。
预设: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久久”、“伫立”(长时间站立),选择时的犹豫、慎重。
“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可见“我”站了很久,无法选择的犹豫、慎重。
【朗读时,久久应当拉长,伫立应当放缓;小组内先读,读完后大家一起朗读】“极目望去”、“直到”,作者张望很久,选择很是犹豫。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1912年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二读节奏: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读内容: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19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一)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二)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三)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
《未选择的路》导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要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朗诵为主,合作研究为辅,意会诗歌精华。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谨慎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坚韧不拔而且不随声附和。
二、重难点:朗诵诗歌时对诗歌感情的掌握和内容的理解。
三、作者简介:罗伯特 ?弗罗斯特,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被以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朗斯特一世共出了 10 本诗集,代表作有《波士顿以北》、《山间》和《新罕布什尔》等。
他的诗歌朴素无华,却又仔细委婉、回味无穷。
四、预习检查:1、字音及解说:涉及():.屹立():.荒草萋萋.():幽寂:延绵:2、感情解析(每一节解决一个问题,解析情感基调解朗诵语速)(一)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惋惜我不可以同时去涉及,我在那路口久久屹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逝在森林深处。
·诗人为什么在路口久久屹立?·感情·语速(二)但我却选了此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漂亮;固然在这条小道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踪迹。
·诗人选择了一条如何的道路,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感情·语速(三)那一天清早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迹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他日再会 !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终点,唯恐我难以再回返。
·路走错了能够回头再走,而弗罗斯特为什么说难以再回返?·感情·语速(四)或很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惋惜将往事回首: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此后决定了我一世的道路。
·全诗最后作者为什么将感触的要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感悟与延长:1、此诗让你意会了什么道理?2、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在从前学习的课文中,哪些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呢?找到并详细谈谈是如何使用象征的。
《未选择的路》【学习内容】课本:《未选择的路》【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持不懈追寻目标的决心。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持不懈追寻目标的决心【学习过程】一、从“人生三问”导入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提出的“人生三问”,被誉为永恒的哲学命题。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而出发,甚至迷失了自我,因此前行路上,我们应时刻找寻那个真正的自我。
二、在一片天空中寻找自我1.自由朗读诗歌《寻找自己的天空》,边读边画出“我们”闷而不乐的原因。
2.学生代表展读,说说我们为何闷而不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低沉,忧伤)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际遇”表示什么?可能会有何种际遇?(成功,失败,苦难,磨难)4.那你认为“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天空呢?请结合诗中的词语或句子谈谈。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法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三、在一条小路上寻找自我1.自由朗读《未选择的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代表有感情地读诗。
3.再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表现这两条路特点的句子。
(1)比较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有什么不同?答案示例:第一条路:笔直、平坦、开阔、一马平川第二条路:荒草萋萋、幽寂、诱人、美丽(2)为何这条荒草丛生、人迹罕至的路在诗人的眼中更诱人、更美丽呢?答案示例:好的一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神秘,充满未知,令人期待。
坏的一面:泥泞,坎坷,不平,甚至无路可走。
(3)面对一条平坦开阔的大路和一条充满未知的小路。
【导语】《假如⽣活欺骗了你》是⼀⾸哲理抒情诗,作者以劝告的⼝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真诚博⼤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
《未选择的路》也是⼀⾸哲理抒情诗,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具体形象,⽤⽐喻的⼿法引起⼈们丰富⽣动的联想,烘托出⼈⽣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诗⼈选择的是⼈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道路这⼀⽣活哲理。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9课《外国诗两⾸》课⽂原⽂ 假如⽣活欺骗了你 普希⾦ 假如⽣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急! 忧郁的⽇⼦⾥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
⼼⼉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切都是瞬息, ⼀切都将会过去; ⽽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的树林⾥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 我在那路⼝久久伫⽴, 我向着⼀条路极⽬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条路, 它荒草萋萋,⼗分幽寂, 显得更诱⼈,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路上, 很少留下旅⼈的⾜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条路等改⽇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树林⾥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迹更少的⼀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9课《外国诗两⾸》知识点 假如⽣活欺骗了你 ⼀、作者简介 普希⾦(1799~1837),俄国诗⼈,被称为“俄国⽂学之⽗”。
他⽤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由,被视为⾃由主义的代⾔⼈。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决⽃⽽死。
代表作有诗歌《⾃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说《上尉的⼥⼉》,诗体⼩说《叶甫盖尼•奥涅⾦》等。
19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梳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理解两诗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导语设计设计1:(情境导入)“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设计2:(激发兴趣)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设计3:(激情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重难点)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学习过程简介作者。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哲理诗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
(重点)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重点)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难点)学习过程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学过的〈比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