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2
课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理解《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演讲文体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演讲的欣赏和认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难点:分析演讲文体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演讲文体的重要性,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提问,创造学生对演讲文体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预读(10分钟)•学生阅读《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难句和生词,以便后续深入学习。
3.配对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详细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演讲文体的特点。
5.小组演练(20分钟)•学生按小组分工,模拟梁任公演讲的场景。
•学生可以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落或者自己编写一段演讲稿进行演练。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反馈。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演讲文体的特点和语言运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展示对优秀演讲的欣赏和认同。
四、教学评价1.书面评价: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读后感,评价这篇演讲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2.口头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演练中互相评价,评价同学的表现和改进建议。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优秀演讲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对演讲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优秀演讲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演讲实践,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梁任公先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成就。
2.通过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演讲技巧。
3.引导学生学会从演讲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梁任公先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成就。
2.梁任公先生演讲的内容及主旨。
3.演讲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梁任公先生演讲中的文言文表达。
2.演讲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任公先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成就。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梁任公先生吗?他有哪些成就?第二环节:演讲内容解析1.教师播放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讲的结构和主旨。
第三环节: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挑选演讲中的关键段落,让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
3.教师针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进行解析。
第四环节:演讲技巧学习1.教师讲解演讲技巧,如发音、语速、情感表达等。
2.学生模拟演讲,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学生再次模拟演讲,力求掌握演讲技巧。
第五环节: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第六环节:课后作业2.学生练习演讲,将所学技巧运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合作意识。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理解程度和演讲技巧的运用。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参考并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梁任公先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成就,还学会了演讲技巧,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演讲内容解析1.教师播放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内容。
3.学生甲回答:“梁先生主要谈论了教育的意义和国家的发展。
《记粱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必修教案0708 08:38::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掌握细节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认识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和人格魅力;学习作旁注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掌握细节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完成下列练习1.梁实秋,中国家、家、家。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大家学过历史,对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有什么了解?3.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迥乎()精悍()步履()谦逊()激亢()屏息()试泪()蓟北()涕泗()箜篌()饮:(饮恨)屏:(屏住)(饮牛)(屏障)履:()履行屐:()木屐屡:()屡次屦:()草屦拭:()拂拭弑:()弑君试:()试验轼:()苏轼箜:()箜篌倥:()倥偬炯:()目光炯炯迥:()迥然不同(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背景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演讲的过程和效果第三部分(10)对梁启超的评价(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总结写法1.文章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
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做些旁注;这些描写反映了梁任公先生什么特点?①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②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明确:肖像、神态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神采。
“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夸饰,表达对梁任公由衷的赞美之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5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篇一课文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选3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⑴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⑴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__。
__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__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__。
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__,重在赏析__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__,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及预案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问题设计: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
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__是平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__,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味梁实秋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段及字里行间的普世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体味梁实秋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段及字里行间的普世情怀。
三、教学过程引导阶段:首先请学生朗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印象。
再请学生挑选出文章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20分钟。
课文研习:本课主要从语言和情感两方面入手。
先请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加以赏析,然后讨论问题:这些细节描写刻画出了梁启超哪些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味文章中的普世情怀。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30分钟。
拓展与延伸:本课作业布置为仿写训练,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物,写一篇描写人物的短文。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朗读、讨论、仿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请学生在课堂上即兴仿写一段人物描写,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作业:完成一篇描写人物的短文,要求在文中体现出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教参等基本资料。
相关视频资料,如人物访谈、人物纪录片等。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1.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
2.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3.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
2.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
【课前准备】独立阅读课文,和任公对话,做旁批,品评任公先生的独特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师:20xx年旺苍学子张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羡慕吧?〔羡慕〕师:不用太羡慕,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脚踏实地,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知道清华大学的训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那你知道这个训是谁最先提到的吗?〔梁启超〕师:对,正是梁启超,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梁实秋所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在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乾卦》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和《易经坤卦》中的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等话语来鼓励清华学子。
此后,清华人便把这8个字写进了清华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训。
我们也应该以此共勉。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梁启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90年了,但是像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也不能忘记的。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品文、品人,走近任公,感受他作为学者的独特的魅力。
二、抓描写〔一〕前面大家预习了课文,和任公对话,做旁批,品评了任公的独特魅力,现在,请大家说说,梁任公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生思考并作答。
这是同学们初读的感受,那任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跟着梁实秋先生的文字穿越时空,回到100年前,1921年的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清华大学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在千人翘首以盼中,任公出场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品出场〔1)生齐读第3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分析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旁批阅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察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用点评法进行阅读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梁启超的生平简介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展示1、学习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用点评法进行阅读分析。
3、体察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感受人物。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自学导航:①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
②初步感受梁启超的人物形象(结合知识链接1,阅读课文)。
(2)自学检测:(1)词语注音叱咤(chìzhà)风云蓟(jì)北莅校(lì)激亢(kàng)(2)解释词语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
②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点评法:“点”就是对阅读材料的有关字词句精彩语段做的各种符号(圈圈点点)。
“评”就是对阅读材料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概括,感悟和评价。
示例:老都管喝道:【金评:从空忽然插入老都管一喝,借题写出千载说大话人,句句出神入妙】“杨提辖,【金评:增出一杨字,其辞甚厉。
】且住!你听我说,【金评:老奴托大,声色俱有。
】……”(《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2)合作探究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刻画。
请找出这些相关的精彩语句,进行点评,看看这些精彩生动的词句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与修养?又是怎样完美表现的?(3)展示交流五、三读课文,难点探析。
(1)学生自读课文,探究难点自学导航:结合知识链接2.3.4内容,重点阅读第五段和第八段。
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三维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具准备]录音机及教学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1.梁实秋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
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戊戌wùxū 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四、具体研习课文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梁任公的演讲特点,掌握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师风范,学习梁任公身上的宝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批注式阅读法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
体会梁任公充满激情演讲背后的真诚。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维新派的领袖、是影响徐志摩一生的恩师,他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的长子迎娶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梁启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1、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
2、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常用“类型”。
明确:(1)感受式批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种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
(2)点评式批注: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语言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3)联想式批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3、运用学习的批注式阅读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要求至少运用两种常用的批注类型。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1、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记录对自己启发的亮点,将口头的交流落实到书面之上。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与教学设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似浅实深。
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平常说到爱国主义,学生总是觉得很空,觉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讲爱国主义似乎离自己很远。
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的,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抓住文本,又要注意文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的爱国精神上。
【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
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安排】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
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
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
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设计时段】一课时。
【课前准备】资料链接,事先制成PPT文件。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等。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板书:热心肠生:“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
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的。
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
)二、阅读文本,初步理解“热心肠”师:“同学们带着问题又读了,谁能说说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生1:“我觉得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
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师:“说得有道理,能从文中寻找依据形成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
”(板书:真性情)“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生2:“我认为梁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
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师板书:富有感情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
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演讲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师板书:炽热的爱国心师:“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
同学们是从先生在演讲时的表现得出的,且先生这样的表现和他演讲的内容有关。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他演讲了些什么内容,让他如此动情。
三、细节赏析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师:“先来看同学们说到的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能说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生:“喜。
”师:“诗中可是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那是喜极而泣。
”师:“是这样。
(投影出示全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诗)师:“请同学说说,杜甫为何而‘快’?”生:“河南河北原被叛军占领的土地现被收复,叛军被打败,所以杜甫很快乐。
”师:“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师:“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
那么,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任公与杜甫之心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
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
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
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师:“同学们刚才还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的动情。
有谁看过这部作品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学生一时茫然。
有学生举手,老师请这位同学来说。
)生:“我听说过,但没看过,不知道具体的内容。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
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
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
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
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
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
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
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