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课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理解《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演讲文体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演讲的欣赏和认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难点:分析演讲文体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演讲文体的重要性,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提问,创造学生对演讲文体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预读(10分钟)•学生阅读《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难句和生词,以便后续深入学习。
3.配对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详细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演讲文体的特点。
5.小组演练(20分钟)•学生按小组分工,模拟梁任公演讲的场景。
•学生可以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落或者自己编写一段演讲稿进行演练。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反馈。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演讲文体的特点和语言运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展示对优秀演讲的欣赏和认同。
四、教学评价1.书面评价: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读后感,评价这篇演讲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2.口头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演练中互相评价,评价同学的表现和改进建议。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优秀演讲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对演讲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优秀演讲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演讲实践,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14篇九年级《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
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钟)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8分钟)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
(3分钟)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课堂环节(40分钟)目标明确:(1分钟)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高一语文上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梁任公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2. 理解并分析演讲文本的结构和要点。
3. 掌握演讲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 培养学生的演讲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演讲文本的结构和要点。
2. 掌握演讲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理解演讲文本中的深层思想和意义。
2. 学生的演讲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梁任公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相关资料。
2. 备课教材:高一语文上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3. 备课工具:电子设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介绍梁任公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梁任公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让学生预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思考以下问题:- 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梁任公先生想通过这次演讲传达什么思想和价值观?- 演讲文本中有哪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演讲文本的结构是怎样的?课堂教学:第一课时:1. 展示演讲文本:- 教师分享投影仪上的演讲文本,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的标题和作者。
- 学生读一读文本的标题和作者,尝试猜测演讲的主题和内容。
2. 阅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演讲文本。
- 分组讨论需重点理解和思考的部分。
3.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文本的结构和要点,并记录下来。
-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 教师对各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整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理解演讲文本。
第二课时:1. 复习演讲文本的结构和要点:-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介绍演讲文本的结构和要点。
- 教师提问学生,核对他们对演讲文本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师呈现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 学生进行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和应用练习。
3. 演讲活动:- 分组让学生练习演讲文本,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演讲。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浙江余杭人。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高一语文上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梁任公先生的生平和他的演讲内容;2.熟悉记叙文的写作方式和特点;3.掌握如何通过阅读记叙文来理解、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3.能够阅读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培养以下情感:1.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3.培养对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和特点;2.理解、分析和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2.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引入介绍梁任公先生的生平和演讲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2.阅读理解1.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2.辅导学生逐段分析、理解、感悟文中的内容,如学生自己的想法,人物言行等等;3.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3.集体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1.辅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发现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等;2.引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复原文中的内容。
5.评价1.通过教师评价、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教学材料1.课本:《高一语文上册》;2.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五、教学建议1.此教案适用于高一语文上册;2.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正确表达;3.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与课文相通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4.教师应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保持充满活力、互动性强的学习状态。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手法的鉴赏。
3.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
2.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梁任公先生,让学生对梁任公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梁任公先生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2.分析文章中间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内容及其对听众的影响。
3.分析文章结尾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怀念与敬仰。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梁任公先生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从上节课学到的知识。
二、分析文章写作手法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文章的叙述方式,如插叙、倒叙等。
3.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如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怀念等。
三、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自己对梁任公先生的了解,写一篇关于梁任公先生的文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口语表达训练1.学生分组,进行关于梁任公先生的口语表达训练。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特点,了解他的卓越才华和爱国情怀。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特点,理解他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于梁启超的了解,引入课文。
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分析: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思想进行探讨。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对文章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PPT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课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描写手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人。
作业: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梁启超的其他方面。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和管理。
工具书:提供相关的工具书和文献资料供学生参考。
七、结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思想,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 高一语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内容和风采,感受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坚持。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梁任公的演讲精神和主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例子进行批判思考,准确表达个人观点。
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梁任公先生的背景和重要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这篇文章进行学习?”2. 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
•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理解文章的关键内容和主旨。
3. 文本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点。
•提问学生:“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目的是什么?他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你认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鼓励学生通过提供理由和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4. 个人思考和讨论(15分钟)•学生个别思考并写下自己对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看法和观点。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辩论他们的观点。
5. 讲解和总结(15分钟)•学生发言,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收获。
•教师总结并解释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核心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以及提出进一步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参加一次演讲,你想传达什么信息?你会如何准备呢?”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梁任公先生演讲的评论,表达自己对他的观点和理解。
2.准备一次5分钟左右的演讲,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运用梁任公的演讲技巧和思路进行准备。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希望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责任,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内容和风采,学生将受到启发和鼓舞,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观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形象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敬仰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特点,理解其演讲的感染力所在。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感,以及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梁启超的视频介绍,引出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生僻字词。
(三)整体感知1、学生思考并回答:文章主要记叙了梁任公先生的哪一次演讲?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演讲的大致内容。
(四)深入研读1、学生分组讨论: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有哪些特点?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人物形象分析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梁任公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
(六)情感体会1、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梁任公先生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敬仰之情。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听过的印象深刻的演讲,说说其特点和给自己的感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4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一、竞猜题导入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多万字的作品;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__,给他写评语,做旁注。
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__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3、质疑用词写法: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4、探究明确: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
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__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作旁注: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6、表演开场白: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博苑08-22 0547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第一节一、导入:• 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以下壮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说出这些壮语的是谁?——梁启超。
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及梁任公简介:1、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任公: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
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
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3、相关故事: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
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
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
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
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
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
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
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
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
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1、给红体字注音:戊戌政变显宦叱咤风云莅校迥乎不同短小精悍步履谦逊激亢箜篌酣畅流涕蓟北涕泗2、解释下列词语:显宦叱咤风风云迥乎不同短小精悍谦逊起承合博闻强识酣畅屏息以待四、整体感知:1、标记文章段落。
2、听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1)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2)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
(3)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4)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5—9)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演讲,列举他的演讲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
(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第二节一、研习课文: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梁启超的演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⑤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感情丰沛)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3、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A、描写外貌,又略有夸饰,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二、释疑: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而不谈他的政治作为?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
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名声所掩盖,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
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思是说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
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本。
3、侧面烘托这种描写是指没有中心人物在场,而是通过别人的活动或另外的事物来衬托中心人物。
同样的描写手法文中还有一处,大家找得到吗?“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明显是贬义词。
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实秋所尊敬的梁任公呢?会不会影响梁启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真实地描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