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系统与三条红线关系示意图
- 格式:ppt
- 大小:647.00 KB
- 文档页数:4
建立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主持人: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水利局副局长胡生国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践行科学发展,4月中旬至下旬,市水利局党委组织调研组赴各县市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思路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在解放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30年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基本没有提水资源管理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30年我市水资源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7年,为探索阶段。
开展水资源的一些基础工作,重点是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水资源管理内容还较少。
第二阶段1988-1997年,起步阶段。
1988年第一部《水法》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水资源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1993年国务院又出台了113号令《取水许可管理实施办法》,是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手段。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节约、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部门才真正开始把水当作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引入管理的范畴,对水资源管理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水资源管理工作才有了长足的发展,真正开启了水资源的全面、系统和规范管理。
这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出现,服务城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公众的功能更加突出。
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提出,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水资源的保护到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从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成绩:(一)取水许可制度全面实施。
水资源管理划定“三条红线”(政策解读·关注一号文件③)连线基层拿出一张白色小卡片,在智能射频卡控制器刷两下,借助尼龙管的导引,水从机井抽出直接流入麦田,途中没有半点浪费。
年没过完,山东省桓台县逯家村农民尤素丽就来给自家麦田浇水,“以前大田漫灌,明渠先喝饱了才轮得到麦田。
现在,清水‘指哪打哪’,不用白白浪费了,能节省水费30%。
”桓台县通过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全县农业年节水4500万立方米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8。
桓台县是山东省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开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先行先试的省份之一,山东明确提出,2011年将严把267亿立方米的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继续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为守住这“三条红线”,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并明确要求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水资源短缺要求最严格管理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突出制约。
我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比耕地占比还要低3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12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年平均缺水400亿立方米,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水质指标达标率仅为4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仍较严重,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遭到污染。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确定用水效率控制等"三条红线"
人民网北京2月16日电(记者杨翼蒋琪)在今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表示,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红线目标,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全面部署工作任务,落实有关责任,必将全面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1】201X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于解决我国复杂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
其主要内容概括来说,就是确定“三条红线”,实施“四项制度”。
一、确定的“三条红线”1.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2.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二、实施的“四项制度”1.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包括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2.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包括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包括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4.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严守三条红线四项制度【2】201X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水红线2011年1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针对用水状况进行限制,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水资源开发要建立“三条红线”,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这“三条红线”分别从三个不同方面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的一个底线,一旦突破这样的底线,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受损,生态环境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一条红线,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具体主要包括: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地区取用水总量进行限制(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第二条红线,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三条红线,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
第一条红线,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红线将明确,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
所谓红线,即是强化刚性手段,对于取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用水,对取水总量接近取水许可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用水。
此外,还要完善配套措施,通过严格的水资源论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来实现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第二条红线,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据了解,有关部门确定的红线是,到201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要比现状下降30%以上,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
此外,全国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要从0.5提高到0.53以上,该指标原来是预期性、引导性指标,也将成为约束性指标。
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工、农业用水效率。
从水量上讲,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
第三条红线,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功能限制纳污红线指标,确定为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
“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区要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湖限制排污总量;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作为各级政府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排污量已经超过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分析现阶段,建立并落实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是展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贯彻实施“三条红线”控制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是当前许多人都在迫切考虑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从具体技术要求方面还是从管理模式的方面都能看到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三条红线”下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依据。
本文就将以“三条红线”为基础对水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标签: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模式1、现在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是一套贯穿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措施是其主要手段方式。
在具体工作中,除了用水部门的综合外,综合还包括许多其他的内容。
如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上下游水的统筹兼顾、人类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平衡、供与需的协调以及水质和水量之间的平衡等等,其标准是协调好经济、利益和资源上的发展,在经济上我们要保证其高效利用,在利益上要讲究公平分配,而在资源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重点还是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推进方面,而其实质上的变化即促进低效率粗放型传统水资源管理方式向高效率集约型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但是想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变,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至少需要完成是个方面内容的创新:第一,关于水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第二,关于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三,关于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第四,关于水资源管理手段的创新。
2、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分析2.1 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内涵。
红线是国家为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个方面划定的管理红线,这和一定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还可以对这些地区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社会管理水平等进行充分展现,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水资源管理务必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建立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主持人: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水利局副局长胡生国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践行科学发展,4月中旬至下旬,市水利局党委组织调研组赴各县市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思路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在解放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30年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基本没有提水资源管理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30年我市水资源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7年,为探索阶段。
开展水资源的一些基础工作,重点是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水资源管理内容还较少。
第二阶段1988-1997年,起步阶段。
1988年第一部《水法》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水资源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1993年国务院又出台了113号令《取水许可管理实施办法》,是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手段。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节约、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部门才真正开始把水当作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引入管理的范畴,对水资源管理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水资源管理工作才有了长足的发展,真正开启了水资源的全面、系统和规范管理。
这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出现,服务城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公众的功能更加突出。
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提出,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水资源的保护到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从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成绩:(一)取水许可制度全面实施。
山东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三条红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三条红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而在山东省,这三条红线已经划定,并初步发挥了作用。
山东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处长高希星介绍,从今年1月1日起,《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将被禁止新增取水。
据介绍,新办法的重点是严格控制三个关口:一是把住用水总量关,每个市、县用水总量必须控制在可用水量的范围之内,对突破区域可用水量控制“红线”的地方行政首长进行问责;二是把住用水效率关,每个行业都要确定基本用水定额,超过用水定额的,不予办理用水许可审批;三是把住纳污容量关,引导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实现达标排放,避免因过度排放加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
在新办法正式实施之前,山东省在菏泽、淄博、临沂3个市进行了先行先试工作。
通过控制用水总量保持水资源永续利用,进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设计初衷已经有所显效。
国能单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是菏泽市的用水大户,一直将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水。
2006年底投产时,每年用水23万吨。
2010年,菏泽市根据山东省水利厅下达的用水总量指标,给这家企业下达了用水定额,面对压力,这家企业改造了设备,并积极推广和应用节水措施,目前每年用水量已下降至15万吨。
单县化工有限公司也是菏泽市的用水大户,单县试点用水总量控制以后,县水务局每月都对这家公司的取水用水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公司通过强化对内部各部门的用水考核、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废水回用率等措施,节水效果初步显现,2010年吨产品耗水11.1立方米,比2009年降低47.6%。
2010年用水比2009年减少28万立方米,用水量同比降低3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5%。
高希星说:“严控用水总量,严格按不同产业的用水定额标准审批用水许可,可使水资源真正成为引导各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布局结构,发展节水型经济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