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小讲座
- 格式:doc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13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专题讲座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例文练习殊死搏斗今天中午,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屋檐下蜘蛛结起了一张一尺见方的捕虫网。
这网结得真好看,蛛丝很有规律地一层层结在网上,整整齐齐。
网的正中有一个拇指大小的蜘蛛,它伏在网上,收紧八只脚,一动也不动。
从远处看,整张蜘蛛网像一座摆好的八卦(gua)阵。
我正在吃着午饭,一只红头苍蝇飞来飞去,嗡嗡叫着,真讨厌。
我一巴掌打去,苍蝇向上一飞,正好撞到了蜘蛛摆下的“八卦阵”上,一下子被网粘住了。
苍蝇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整个网子也随着颤动。
蜘蛛被惊动了,它伸出八只细长的脚,使劲一撑,身体就站了起来,然后钩住蛛丝,轻快而敏捷地来到了苍蝇附近。
在离苍蝇约一寸的地方,蜘蛛停了下来,左右来回走了几步,仿佛是在观察对方,制定擒敌方案。
半分钟后,蜘蛛发起了进攻。
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
苍蝇也毫不示弱,猛地向前一冲,挣脱出来,然后拼命振动翅膀挣扎,想飞起来。
无奈身上缠着蛛丝,飞不起来。
蜘蛛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
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
怎么回事呢?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
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我亲眼目睹(du)了这场殊死搏斗,想起了幼时的一首歌谣:“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殊死搏斗”指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搏斗。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划出一个拟人句。
3.细读并理解文中画线的歌谣,完成下面填空:诸葛亮指________;中军帐指________;八卦阵指________;飞来将指________。
4.蜘蛛是怎样捕食网上的苍蝇,享用到美餐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篇短文内容具体,语句生动,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抄写下来。
专题六记叙文阅读第七讲感悟与启迪【知识点拨】考点名称:感悟与启迪考点解析:感悟与启迪是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因主观性强,所以也是难点,容易丢分。
考查形式:简答相关知识:感悟、看法、启示、建议等。
【考点突破】例1: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只经过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
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答案:示例:快乐是对生活的态度热爱。
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微笑面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来阐述对快乐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浅谈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东兴区汉安小学魏百霞2014年5月浅谈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亲爱的各位老师,今天我在这里做小学六年级阅读方面的报告,心里很惶恐,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毕业班老师,我实在是班门弄斧,希望多包含多提批评意见。
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有很大提升的,我们的孩子们学了六年,毕业考试马上就要进行,距离考试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了,毕业班教学,承载着全校教师及家长、学生的重托,责任重大,压力也大,我想借此机会对在座的老师们说一声辛苦了!我今天的讲座从近几年的东兴区毕业班考试试卷谈起。
一、考察要点紧扣课标09年至13年的东兴区毕业考试试卷,有共通之处,阅读题的分值大概都是20分左右,包含两道阅读题,第一道阅读题相对短小,更注重基础知识,多为课内的阅读,第二道比第一道阅读题分值重一些,对阅读要求高一些,更注重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考察,相比较失分更为严重。
具体分析考题,对试题我做了简单的分类:基础类字音、查字典、近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标点符号用法等句子类修辞手法、中心句、根据上下文填写句子、将从文中挑出的句子放回原文、根据文中句子改写句子等,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文章内容考察积累的名言警句,考察积累与运用还有关联词等。
考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类加标题、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文章谈感受。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题,分别是:2009年《生日》谈谈你读了短文的感受。
2010年《如果麦子没有考验》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2011年《书》短文结尾含义深刻,请从中提炼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2012年《两个电话》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2013年《生命的价值》普通的石头为什么成了“稀世珍宝”?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些短文的类型都是通过故事阐明道理。
最后一题不约而同地让学生谈感受、说理解、讲启示。
这些阅读题符合课标要求,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课标进行对比。
提升六年级阅读教学效益的路径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给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提升六年级阅读教学效益的策略》首先我们看看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六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要通盘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兼顾几方面的目标实现:体现单元重点目标,落实语文要素;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目确定教学内容。
本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含蓄、深刻,教学时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避免阅读的“碎片化”。
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准确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避免拔高要求。
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各有用途,应避免定势思维,用好课文,指向不同阅读目标的达成。
要重视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分析数据,发现问题今年六年级毕业考试数据显示,全区阅读理解得分率只有79.12%,说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课中学习没有深度参与,课后阅读没有落实,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窄。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交流《提升六年级阅读教学效益的路径》。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预习是学习的基础环节,合理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那如何有效预习呢?(一)熟读课文。
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做上符号标记。
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扫清字音的障碍。
接着再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批注思考。
读通课文后,想一想有哪些不能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做好批注。
在上课时就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地听老师和同学不同的见解。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讲义语文阅读理解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讲义内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并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1. 预读策略:在正式阅读文章之前,先浏览文章的标题、小标题、图片和图表等,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样可以在阅读时更有针对性,提高阅读效率。
2. 寻找主旨大意:在阅读过程中,要努力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可以通过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段落的中心句来寻找主旨大意。
3. 理解细节信息:在理解主旨大意的基础上,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信息。
可以通过做笔记、画线或者标注的方式来记录关键信息,以便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到依据。
4. 推理判断: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
5. 总结归纳: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要能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6. 应用实践: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
学生应该多读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故事、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理解的练习中,学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耐心:阅读理解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急躁,要仔细阅读,理解文章的每一个细节。
- 勤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 勇于提问: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勇于提问,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 反复练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练习,学生应该抓住每一次阅读的机会,不断练习,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的策略和注意事项,相信六年级的学生们能够在阅读理解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小讲座复习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老师的考验。
今天让我来讲阅读的复习,我感到汗颜。
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同仁中高手林立。
再加上昨天下午放学时陈老师才给我说这事,准备上也不够充分,更是让我此刻站在这儿诚惶诚恐了。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见谅。
首先,我们得明白阅读复习要达到什么要求:(一)课程标准的要求(浏览)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归类解读【】从阅读方式和阅读文本的角度说,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字。
高年级学生要养成以较快的速度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做到快而准,能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组织意思明白的语言予以表达。
2、学习浏览。
3、阅读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性作品。
【】从阅读能力的角度说,1、根据需要搜集信息,2、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讲课内容六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在进行阅读理解讲课时,我们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阅读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材料,这些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前的准备:在正式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热身活动,比如讨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进行一些词汇的预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阅读技巧的指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快速浏览、寻找关键词、理解文章结构等,这些技巧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理解文本内容。
4. 理解与分析:在学生阅读完文本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这包括对文本主题的把握、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对文本中人物性格的分析等。
5. 讨论与交流: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讨论与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交流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6. 写作与表达:阅读理解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读后感、续写故事、改写文章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7. 评价与反馈:在学生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这不仅包括对阅读技巧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的评价,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六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讲课能够系统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讲座稿阅读理解是目前小学语文考试中占比很大、也很容易丢分的模块。
做好阅读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阅读答题有技巧。
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技巧中,还有哪些掌握得不够熟练吧!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
3.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有关内容,组织答案。
4.检查答案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重点题型技巧总结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第一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中间或结尾。
第二步:分析中心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步:用公式组织答案:本文通过……,赞扬(表现、说明)了……(精神、感情、道理)二、理解句子的含义第一步:找出句中让你产生疑问的词或短语。
第二步:分析语句之间的联系,得出句子含义。
三、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1. 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为下文做铺垫。
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2. 在文章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3. 在文章结尾:深化主题、点明主旨、照应开头/题目等。
四、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某物、某人)……的特点。
2. 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提高表达效果,使文章富有节奏感等。
3. 夸张: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引起读者的想象。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五、概括一件事运用“谁”+“干什么”法。
第一步:找出主要人物“谁”。
第二步: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主要人物“干什么”。
六、某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作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主题。
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小讲座复习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老师的考验。
今天让我来讲阅读的复习,我感到汗颜。
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同仁中高手林立。
再加上昨天下午放学时陈老师才给我说这事,准备上也不够充分,更是让我此刻站在这儿诚惶诚恐了。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见谅。
首先,我们得明白阅读复习要达到什么要求:(一)课程标准的要求(浏览)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归类解读【】从阅读方式和阅读文本的角度说,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字。
高年级学生要养成以较快的速度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做到快而准,能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组织意思明白的语言予以表达。
2、学习浏览。
3、阅读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性作品。
【】从阅读能力的角度说, 1、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5、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梗概。
6、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8、体会诗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9、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从知识和积累的角度说, 1、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背诵优秀诗文 60篇(段)。
【】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说, 1、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复习工作的开展:【一】主题式复习●习惯:静心读文细心审题精心答题加强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对于重点内容,一定要能静下心来细致阅读,然后准确地概括。
做题时,把题的要求读懂,最好问问自己这个题要我干什么,有几个要求(划去、划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作者认为、你认为等)答题时最好也能用番号分别解答。
(夏利老师专门上了一节这类阅读课)解题技巧1、要有自信心,相信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2、要注意多次阅读原文,不要一扫而过即动笔答题。
3、思路是:看标题――读文章――审试题--回读原文――作解答。
(一)看题目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完成整体把握文章的各项要点)(三)审题目,注意审清题目要求的重点词及范围、标点符号等。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此外,还要注意找准题目的重点词范围,以为确定答题重点及重读原文缩小范围作准备。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重点考查局部研读)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同样要注意整体把握)答题时如能运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回答的,则尽量用原文语句、词语。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此外,答题时不要孤立考虑问题,而要有整体意识。
●题型:★感悟内化型主要训练学生理解词句、文段及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复习提示: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阅读一篇文章,除理解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领悟是怎样表达的,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复习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在结构等方面去领会顺序及表达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
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
常见的表达顺序有:顺叙、倒叙《灯光》、插叙《凡卡》、补叙等。
2、了解几种开头与结尾。
好的文章,开头或者是开门见山,使读者立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是点明题目或中心,使读者印象深刻,了解中心;或者是写出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引起读者的兴趣。
写文章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这样的结构才完整,才能增强文章的感受力。
好的文章结尾,要么总结全文,要么呼应题目,要么点明中心,要么照应开头,要么写与中心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议论,吸引读者的兴趣。
3、分析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的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表示连接的方式。
文章常用过渡句、过渡段来过渡。
过渡好,文章各层次之间就衔接自然而紧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照应就是前面写的事,后面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前面有伏笔。
文章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构思更加严密。
★概括提炼型主要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既包含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提炼, 又包括语言的表达。
概括段意的方法有:①组合法。
即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自然段或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
②扩展法。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扩展,形成段意。
③摘句法。
直接从这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为段意,这句子往往是总起句、关键句、警句、结束句等,一般说,从段首摘总起句,从段中摘关键句、警句,从段末摘结束句。
④连串法。
划出这段中的重点词语自己加上几个词,把它连起来成为一句话。
在此基础上,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与概括段意的方法相同。
在复习归纳段意,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重要在于思维训练,真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掌握概括的要求和步骤。
无论用哪种方法概括,都要求“清楚,简洁,全面,抓住重点”,在这几点要求中,学生最难把握的是文章重点是什么的问题,为此,我们六年级老师群策群力,由我执教了一堂阅读研究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专题攻克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成效。
★整合输出型阅读和写作是“互惠互利”的, 阅读提供写的依据和灵感,写作是将阅读理解和感悟表达有机整合的一种训练方式, 最能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学法生成型时下的语文阅读复习训练, 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学法的生成和运用情况, 并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仿写就是一例,在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从结构上判别是否工整,其次从内容上判别搭配是否恰当,表述是否正确。
★综合拓展型此类题目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积极参与,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训练学生的整合迁移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诗句的赏析,从修辞、意境、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去表达。
谈启示。
联系生活;结合名言;为人处事;思想健康……说看法。
先表明观点,再提论据,有序表达。
【二】以文章各类体裁复习阅读记叙文的方法: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的是:1. 着重对人物和事物的分析。
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2. 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
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3. 把握记叙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
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
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
4. 分析多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
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总之,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事(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