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11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 /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 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
图 1步态周期示意图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和研究人体行走姿态的科学方法。
在这个领域,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步态特征,可以获得有关一个人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损伤等信息。
步态分析可以应用于医学、运动科学、安全监控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
步态分析主要研究人体行走时的各种参数和特征,例如步幅、步频、步态节奏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参数,可以得出一个人的步态特征和步态模式。
步态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图像分析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等。
在传感器技术方面,步态分析使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人体运动的数据。
例如,加速度计可以测量人体的加速度和运动方向,陀螺仪可以测量人体的旋转和转动。
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获得人体行走时的加速度、角速度和其他运动参数,从而进行步态分析。
在图像分析技术方面,步态分析使用摄像机和图像处理算法来获取人体行走的图像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数据,可以得出一个人的步态特征。
例如,可以分析人体的关节角度、肢体运动轨迹等。
通过这些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得到人体行走时的姿势和动作,从而进行步态分析。
在模式识别技术方面,步态分析使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算法来识别和分类不同的步态模式。
通过训练一个模型,可以将不同的步态特征和步态模式区分开来,从而判断一个人的步态是否正常或异常。
这种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患者的步态问题,也可以帮助运动科学家研究和改进人体运动和训练方法。
步态分析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运动康复中,通过分析患者的步态特征,可以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和治疗效果。
在神经科学中,步态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体运动控制和运动障碍的机制。
在老年保健中,步态分析可以用来评估老年人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应用于运动训练、运动损伤预防和犯罪侦查等领域。
总之,步态分析是一种研究人体行走姿态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步态特征,可以获得有关一个人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损伤等信息。
步态分析可以应用于医学、运动科学、安全监控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
步态分析名词解释
步态分析是一种对动物肢体运动的系统研究,或者更准确点来说,一般是指对人类步行运动的研究。
研究分析利用到了观察者的眼睛和大脑,并使用仪器辅助测量身体的运动,身体的机械结构,以及肌肉的活跃度等。
步态分析的过程包含了测量,并对其中可测量的参数进行介绍、分析与解释,其中相关指标(健康状况,年龄,体形,重量,速度等)得出的结论。
该分析对在下列技术的测定:
时空测量法
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测量可以形成对步态的一个全面的分析。
因为步态是一种周期性的活动,所以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假设每一步都在本质上与下一步相同。
一个完整的周期步态称作"步态周期"(Gait Cycle)。
一个步态周期被分成了两个阶段,分别是"支撑阶段"(stance phase)和"摆动阶段"(swing phase)。
并且又进一步分为了七个小部分(此处不表),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特征及相关参数。
时空测量是对速度、节奏、步长、周期时间、时间百分比等多个参量进行的测量与分析。
Gait Analysis. Authors: David F. Levine
运动学
此类方法有很多,且较为复杂,一般是基于照相、录像等方式采集数据,再对图片序列进行分析。
通常我们选择臀部(hip)、膝盖(knee)和踝关节角度(ankle angle)来作为主要的三个角度参数来进行分析。
它们分别有在七个部分的角度曲线。
动力学
是关于运动的产生过程中,力、能量等方面的研究。
动态肌电图
是关于运动过程中肌肉的行为活动的研究。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步态分析名词解释步态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用于研究人体行为。
它被用来检测步态特征,从而可以提供有关人体动作和姿势的重要信息。
过去,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和记录来研究步态,但如今,人们可以使用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来量化步态特征,从而准确识别人体行为。
步态分析是基于人体动作的工具,可用于识别特定的步态特征,包括步态正常性、步态变化、步态速度和步态稳定性。
步态正常性是指行走的节奏。
它可以通过比较脚步的间隔和步态参数,来确定人体是否行走正常。
步态变化是指人体行走中步态的变化和改变,包括步态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以及腿部力量的改变等。
步态速度是指人体行走的整体速度,也就是单位时间移动的距离。
步态稳定性是指人体行走是否平稳,如果有节奏,可以确定行走稳定性。
步态分析是定量的,它可以用来研究人体的行为变化。
它能够发现人体的节奏性变化,从而推断出潜在的情况。
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识别疾病症状,如脊髓损伤、神经损伤等。
此外,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研究和优化运动技能,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
步态分析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定性步态分析和定量步态分析。
定性步态分析是根据步态特征来分析人体行为的一种方法,通常不需要使用计算机软件或传感器就可以完成步态特征的分析工作。
定量步态分析可以使用电子传感器来进行步态参数的量化分析,从而精确地反映人体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行为特征,从而推断出步态正常性、步态变化以及步态稳定性等信息,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状况。
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研究和优化运动技能,以提高运动表现。
综上所述,步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检测步态特征,识别人体行为,推断出潜在的情况,诊断疾病,研究和优化运动技能。
的灵活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不同的健康问题。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
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二)步态分期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
另一种是目前通用的、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医学中心提出RLA分期,此方法认为步行时有3个基本任务:承受体重、单腿站立和迈步向前,3个基本任务中又分为8个独立的时期。
步态分期中传统划分与RLA法对应比较见表1。
表1 步态分期:传统划分法与RLA法比较传统法RLA 法站立相足跟着地支撑腿足跟刚刚着地的一瞬间开始着地支撑足的任一部分开始着地,在正常步态中,足跟为最先着地部位,在异常步态中,可能是全足或足尖首先着地heel strike,HS initial contact全足着地在足跟着地之后,整个足着地的一瞬间预承重期由一侧下肢开始着地到对侧下肢离开地面,相当于双足支撑期foot flat, FFloading response站立中期身体重心刚好落在支撑面的正上方支撑中期由对侧下肢离地到身体正好在支撑面上mid-stance,MSTmid-stance足跟离地支撑腿足跟离开地面的一瞬间支撑末期随支撑中期之后到对侧下肢开始着地heel off,HO terminal stance足尖离地支撑腿仅剩足尖着地摆动前期从对侧下肢开始着地到支撑腿足趾即将离地的阶段toe off,TOPre-swing摆动相加速期从支撑腿足尖离开地面摆动到身体下方的一瞬间摆动初期由足尖离地以后到摆动腿膝关节屈曲到最大限度为止acceleration,ACCinitial swing摆动中期摆动腿刚好在身体的正下方摆动中期由膝关节屈曲到最大限度继续向前摆动到胫骨与地面垂直mid-swing,MSWmid-swing减速期摆动腿继续向前摆动,减速准备足跟着地的瞬间摆动末期由胫骨与地面垂直开始直到再次开始着地之前deceleration,DEC terminal swing(三)步态参数1、步长从一侧足跟着地处至另一足足跟着地处之间的线性距离,以cm为单位,正常人约为50~80cm。
2、跨步长同一腿足跟着地处至再次足跟着地处之间的线性距离,以cm为单位,正常人跨步长是步长的两倍,约为100~160cm。
3、步宽两足与行进线之间的宽度。
4、步角足跟中点至第二趾之间连线与行进线之间的夹角,一般小于15度。
5、步频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一般用平均每一分钟行走的步数表示,以步/min计,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
6、步速即步行速度,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用m/s或m/min计,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
在临床上,一般是让测试对象以平常的速度步行10m的距离,测量所需的时间,来计算其步行速度。
步态参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正常人,由于年龄、性别、身体肥瘦、高矮、行走习惯等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正常值比较难以确定,表2中的数据可供参考。
表2 正常人步态参数参考值参数参考值男女步长66.54±5.15cm 60.10±4.82cm跨步长140.83cm±2.16 cm 125.37cm±3.26 cm步宽8±3.5cm 8±3.5cm步角 6.75° 6.75°步频113±9步/min 117±9步/min步速91±12m/min 74±9m/min(四)步态周期中的关节角度变化见表3。
表3 正常步态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步态周期关节运动范围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开始着地5°旋前30°屈曲0°0°预承重期5°旋前30°屈曲0°~15°屈曲0°~15°跖屈站立中期中立位30°屈曲~0°15°~5°屈曲15°跖屈~10°背屈站立末期5°旋后0°~10°过伸5°屈曲10°背屈~0°摆动前期5°旋后10°过伸~0°5°~35°屈曲0°~20°跖屈摆动初期5°旋后0°~20°屈曲35°~60°屈曲20°~10°跖屈摆动中期中立位20°~30°屈曲60°~30°屈曲10°跖屈~0°摆动末期5°旋前30°屈曲30°屈曲~0°0°图2 步态参数示意图三、临床步态分析(一)目测步态分析法目测步态分析法是指不借用任何仪器,分析者通过直接注意某一关节或身体的某一节段来达到步态分析的目的的方法,多数是通过检查表或简要描述的方式完成,检查者需要记录步态周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识别步态是否异常及对异常原因进行分析,就必须先熟悉在一个步态周期内各个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髋、膝、踝、足关节的角度,参与的肌肉活动等情况,以下分别从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进行分析。
(1)矢状面分析维持正常步态的条件是:髋关节屈曲至少要有30度,后伸达10度,膝关节能充分伸展,并能屈曲达60度,踝关节跖屈约20度,背伸至少有15度,为了维持这些关节活动范围,在步态周期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肌肉参与活动,若肌肉无力,将会出现不同的异常步态及相应代偿情况。
踝足、膝和髋关节的矢状面分析结果分别见表4~6。
(2)额状面分析当单足支撑时,重心升高,双足支撑时,重心下降,为了减少重心的上下移动,步行时骨盆配合有一定的运动。
在正常步态中,当支撑腿达到MST位置时,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此时除去支撑腿稍有弯曲外,骨盆倾斜,即摆动腿一侧骨盆下降,可使身体重心下降,整个摆动相,重心上下移动约5CM。
由于骨盆倾斜,支撑腿髋关节处于内收位,臀中肌必须工作,以维持身体平衡。
(3)水平面分析在一步态周期中,摆动期摆动腿一侧的骨盆有旋前运动,对侧骨盆有旋后运动。
旋前、旋后角度大约分别为4度,合计总的旋转范围为8度。
骨盆旋前、旋后可使步长加大,并可减少重心下降程度。
表4 步态分期中踝足矢状面分析步态分期正常动作力矩正常肌肉动作无力结果可能代偿足跟着地至足底着地0~15度跖屈跖屈胫前肌群离心性收缩对抗跖屈力矩,因此通过控制跖屈防止足拖拽缺乏对抗跖屈能力,行走足拖拽为了避免足拖拽或消除跖屈力矩,足底着地或先足趾着地,避免足跟着地HS-FF足底着地至支撑中点跖屈15度~背伸10度趾屈~背伸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离心性收缩对抗背伸并控制胫骨前移过度背伸,胫骨前移运动失控为了避免过度背伸,踝关节保持在跖屈位FF-MST支撑中点至足跟离地背屈10~15度背伸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离心性收缩对抗背伸,控制胫骨前移过度背伸,胫骨前移失控踝保持在跖屈位,如果足不能平放,背伸动作消失,产生台阶步MST-HO足跟离地至足尖离地背伸15度~跖屈20度背伸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跖长屈肌收缩无滚动动作整个足提起离开地面HO-TO加速期到摆动中期背伸至中立位无背伸肌收缩使踝处于中立位,防止足趾在地上拖足下垂和/或足趾拖拽为了防止足趾拖拽增加髋膝屈曲,摆动腿呈勾状或划圈状ACC-MSW摆动中期至减速期中立位无背伸足下垂或足尖拖步为了防止拖拽,增加髋、膝屈曲,摆动腿可能划圈MSW-DEC表5 步态分期中膝关节矢状面分析步态分期正常动作力矩正常肌肉动作无力结果可能代偿HS-EF 屈0~15度屈曲开始股四头肌收缩保持膝伸展,然后离心性收缩对抗屈曲并控制屈曲程度由于股四头肌不能对抗屈曲,膝过度屈曲踝跖屈,以便全足着地代替足跟着地,跖屈抵消了膝屈,身体前倾抵消屈膝,因此可用于代偿股四头肌无力EF-MST 伸15~5度屈~伸开始股四头肌收缩,然后无活动开始过度屈曲支撑中期开始同上,稍后部分不需要代偿MST-HO 屈5~0度屈~伸无活动无不需要HO-TO 屈0~40度伸~屈需要股四头肌控制膝屈曲程度无无ACC-MSW 屈40~60度无股四头肌几乎不活动,股薄肌、缝匠肌离心性收缩膝屈不充分髋屈增加,划圈,勾状MSW-DEC 伸60~30度伸30~0度无无股四头肌离心性收缩稳定伸膝,准备足跟着地膝伸不充分无表6 步态分期中髋关节矢状面分析步态分期正常动作力矩正常肌肉活动无力原因可能代偿HS-FF 屈30度屈曲背肌、臀大肌、腘绳肌髋过度屈曲,由于不能对抗屈曲,髋前倾身体后倾防止过度髋屈,抵消髋屈FF-MST 屈30度~中立5度屈~伸开始臀大肌收缩对抗屈曲,当由屈到伸时此运动停止开始阶段,髋过度屈曲,由于无法对抗屈曲,骨盆前倾开始阶段,躯干后倾防止髋过度过度伸,一旦屈变成伸时,不再需要后倾MST-HO 无伸无活动无不需要HO-TO 过伸10度~中立伸髂腰肌、大收肌、长收肌不定不定ACC—MSW 屈20~30度无髋屈肌活动起动摆动,髂腰肌、股直肌、股薄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消除髋屈,不能起动,下肢踝向前运动及提足离开地面划圈或呈勾状使腿向前将足抬起足够高度离开地面MSW—DEC 屈30度~中立位无腘绳肌缺乏摆动腿的控制,不能将足放在足跟着地位置无2.注意事项(1)选择环境选择病人行走的地方,并测量准备让病人走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