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马说》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31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马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唐代将领安禄山叛变内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谬。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代将领,他在758年开始叛乱,成立了大藩镇,自称为大燕皇帝。
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内乱。
在叛乱的过程中,民众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削弱。
2.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高宗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采用了许多宽政措施,追求和平安定。
但由于他不善政治,导致唐朝最终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
3. 唐朝后期:唐朝后期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力逐渐衰落,这也使得唐朝最终被推翻。
二、文学知识1. 描述手法: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旨。
2.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不仅讲述了马和张义真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
双线结构结织通过交错和对比,使小说更加有层次。
三、生态知识1. 马的保护: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藏马的保护,这也提醒着我们,同样要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 人类与自然:小说中亦涉及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呼吁我们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及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以上便是《马说》知识点的梳理,小说从人类的历史、文学、生态等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感悟:一、身为人类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不要破坏大自然,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要珍惜历史,讲述好历史。
三、人类与自然,需要谦虚及敬畏之心看待。
比如让动物生态趋于平衡。
【导语】有了伯乐,能让⼈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遂⾃荐,努⼒展⽰⾃⼰,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马说》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新课导⼊ 请学⽣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在⽺肠⼩道上,它⽤⼒挣扎,汗⽔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马,泪流满⾯,并脱下⾃⼰的⾐服盖在千⾥马⾝上。
千⾥马低下头吐⽓,⼜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马的关系有进⼀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议论⽂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整体感知 1、听课⽂录⾳;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齐读课⽂。
三、翻译理解 1、学⽣⾃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对。
⑵⼀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称也:⽤。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 A、⾷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不饱:吃。
其: A、其真⽆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也:能够。
B、虽有千⾥之能:才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马说》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并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掌握作者韩愈的观点及论证方法。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15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 学习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马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作者观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马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马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a. 学生欣赏图片,谈谈对马的印象。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c.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味。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a.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c. 逐段分析课文,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d. 分析作者观点,理解作者意图。
4. 例题讲解,巩固知识a. 出示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c. 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c. 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马说》2. 板书主要内容:a. 作者观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文言文词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
b.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理解。
2. 答案:a.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a. 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马说》原文及译文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古代散文,作者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和看法。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人才的价值与尊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2.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4.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5.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6.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篇1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快乐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
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假如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
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
(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如今的杂文相似。
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1、老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⑴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
(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防止的。
(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
⑶ 老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
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缺乏”,才能才被埋没。
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