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通气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48
肺换气与肺通气的过程介绍在人类的呼吸系统中,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肺换气与肺通气是肺的两个重要过程,它们分别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换气和肺通气的过程。
肺换气的过程肺换气是指氧气从外部环境进入肺泡,并将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具体来说,肺换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外部呼吸外部呼吸是指氧气从外部环境进入肺泡,以及二氧化碳从肺泡排出体外的过程。
1.1 吸气吸气是指空气经过鼻腔或口腔进入呼吸道。
在吸气过程中,肺泡内的气压下降,使得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被吸入肺泡。
1.2 肺泡扩张随着吸气的进行,肺泡会扩张并充满了空气。
肺泡的扩张使得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1.3 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在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之间存在着非常薄的血气屏障。
这个血气屏障上富含有血红蛋白,它可以与氧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使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则相反。
2. 內部呼吸内部呼吸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同时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泡的过程。
2.1 氧气的运输当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后,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种氧合血红蛋白会被红细胞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供氧给细胞。
2.2 二氧化碳的运输二氧化碳则相反,它会从细胞中通过血液运送到肺泡。
在血液中,大部分二氧化碳是以碳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通过红细胞和血浆的转运,最终被运送到肺泡。
3. 呼气呼气是指气体从肺泡排出体外的过程。
在呼气过程中,肺泡内的气压升高,使得肺泡中的空气被推出。
4. 肺换气的调节肺换气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肌、化学感受器等。
这些因素会根据血液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来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从而保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的过程肺通气是指气体在呼吸过程中通过肺部的流动。
具体来说,肺通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外部通气外部通气是指气体在呼吸道中从外部环境流向肺泡的过程。
肺通气概念
肺通气是指肺部对外界气体的吸入和排出过程。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将空气中含有氧气的气体吸入肺部,然后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肺通气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肺容积:指在不同呼吸状态下,肺部容纳气体的体积。
肺容积包括肺总容积、呼吸性容积、残气量等。
2. 呼吸频率:表示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呼吸次数。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2-20次。
3. 呼吸深度: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排出的气体的量。
呼吸深度受到肺弹性、胸廓活动度等因素的影响。
4. 肺泡通气:指气体在肺泡内的交换过程。
气体通过肺泡壁(肺毛细血管壁)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5. 通气效率:指单位时间内肺部气体交流的效果。
通气效率好,意味着氧气能够充分进入肺部,同时二氧化碳能够有效排出。
6. 监测方法:肺通气情况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仪器来进行监测,如呼气流量计、肺活量计等,可以评估肺通气功能是否正常。
肺通气的正常与否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一些肺
通气问题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威胁生命。
因此,保持良好的肺通气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非常关键。
1.肺通⽓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
⽓体进出肺取决于两⽅⾯因素的相互作⽤:⼀是推动⽓体流动的动⼒;⼀是阻⽌其流动的阻⼒。
前者必须克服后者,⽅能实现肺通⽓。
呼吸运动是肺通⽓的原动⼒。
2.呼吸运动引起呼吸运动的肌⾁为呼吸肌。
使胸廓扩⼤产⽣吸⽓动作的肌⾁为吸⽓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使胸廓缩⼩产⽣呼⽓动作的肌⾁是呼⽓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壁肌。
此外,还有⼀些辅助呼吸肌,如斜⾓肌、胸锁乳突肌和胸背部的其他肌⾁等,这些肌⾁只在⽤⼒呼吸时才参与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吸⽓是主动的,呼⽓是被动的。
吸⽓运动:
呼吸运动:
⽤⼒呼吸:吸⽓是主动的,呼⽓也是主动的。
吸⽓运动:基本过程同前述。
除膈肌、肋间外肌收缩强度增⼤外,根据⽤⼒程度吸⽓辅助肌也参与收缩。
呼⽓运动:此时由于呼⽓肌⾁参与,故呼⽓也是主动的。
肺通气的名词解释肺通气是指血液在肺部循环,并在肺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的过程。
肺部通气不仅保证血液循环,而且也有助于维持人体内氧气的正常水平。
肺通气是肺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是血液供氧的量级。
肺通气的过程中包括吸气和呼气。
在吸气期,负压被产生在肺部内,使肺泡气体流入肺泡,使肺泡的氧气压力升高,使血液流经肺泡,以实现呼吸气体的交换。
在呼气期,因肺部气体压力的降低,使肺泡气体从肺部排出,血液由肺泡流出肺部,这也就实现了肺通气的功能。
肺通气的相关系统包括呼吸中枢、气道、肺部组织和气体交换系统。
呼吸中枢是一个神经系统,它负责维持呼吸的过程,也就是肺部通气。
它通过感受分子和神经反射建立一个呼吸控制系统,从而控制肺部通气的时间和强度。
呼吸道是指呼吸的通道,它负责肺通气的运输,但是肺部组织是肺通气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它有助于气体的交换,并提供血液给肺部系统,从而实现肺通气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吸气和呼气的次数不同,其次数取决于睡眠、运动和兴奋状态等。
但是如果肺通气的过程出现异常,可能会引起呼吸系统的损害和错位,从而使肺部氧气的供应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呼吸功能的障碍,这可能是由于气道的阻塞,肺泡的气体交换出现问题,或者吸气过程出现异常等原因。
肺通气的临床重要性不容小觑,凡是出现呼吸异常症状,都应该接受肺通气相关检查,如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肺部CT等,以及血氧分析,肺动脉高压检查等。
一旦发现肺通气的异常,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的恶化。
总之,肺通气是指血液在肺部循环,以及肺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的过程,它是肺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也是肺功能正常的关键因素。
此外,肺通气的临床性重要性不容小觑,凡是出现呼吸异常症状,都应该接受肺通气相关检查,并及时就医治疗。
简述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是指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
肺通气的原理涉及到呼吸道、肺泡和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维持人体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的重要过程。
肺通气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呼吸道气流与肺泡气流的对比、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气体输送。
首先,在呼吸过程中,通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气体依次进入肺部,然后通过分支的支气管进入肺泡。
在这个过程中,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并与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肺泡中。
肺泡是呼吸道的末端单位,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内壁覆盖着非常薄的毛细血管壁,这使得气体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变得更加容易。
其次,肺通气的第二个阶段是气体交换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通过肺泡表面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其中氧气从肺泡中向血液中扩散,而二氧化碳则相反地从血液中向肺泡中扩散。
这个过程主要受到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渗透压差的控制。
最后,肺通气的第三个阶段是气体输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通过动脉和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被输送到全身。
在气体交换完成后,血液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动脉进入全身,分布到身体的组织细胞中供给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经过静脉返回肺泡,最终呼出体外。
总的来说,肺通气是通过呼吸道将气体引入肺部,然后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最终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同时将二氧化碳从全身输送到肺部,并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呼吸道、肺泡和血管之间的密切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气体的交换必须依靠这些部位的协同工作才能进行顺利。
同时,呼吸道、肺部和循环系统的健康状态也影响着肺通气的效率和有效性,因此保持这些部位的健康对维持正常的肺通气过程至关重要。
肺通气的过程和原理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它通过通气过程完成气体的交换,将新鲜的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体外。
肺通气的过程和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下面将对肺通气的过程和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肺通气的过程可以分为呼吸道的通气和肺泡的通气两个部分。
呼吸道的通气是指气体通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而肺泡的通气是指气体通过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在呼吸道的通气过程中,气体经过鼻腔和咽喉时会被加热和湿化,然后进入气管和支气管,最终到达肺部。
在肺泡的通气过程中,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与肺泡内的血管中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其次,肺通气的原理是依靠肺部的呼吸肌肉和呼吸运动来完成的。
呼吸肌肉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它们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改变胸腔的容积,从而使气体进入和排出肺部。
当呼吸肌肉收缩时,胸腔的容积增大,气体进入肺部;当呼吸肌肉放松时,胸腔的容积减小,气体排出肺部。
这种周期性的呼吸运动使肺部能够不断地进行通气,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
再次,肺通气的过程和原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泡的表面积和血管的血流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肺部的通气效果。
此外,肺部的弹性和肺泡内的表面张力也会对肺通气产生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因素能够保持肺部的通气效果良好,但在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肺通气的过程和原理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呼吸困难或气体交换障碍。
总之,肺通气的过程和原理是人体呼吸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呼吸道的通气和肺泡的通气完成气体的交换,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肺通气的原理依靠肺部的呼吸肌肉和呼吸运动来完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肺通气的过程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的呼吸健康。
第二节肺通气呼吸运动:由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的变化。
呼吸动作:指随胸扩变化肺容积也随之变化使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肺通气:胸廓运动的结果,其过程与肺内容积和压力变化密切相关。
一、呼吸运动(肺通气原动力)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之出入肺靠肺内外气体的压差。
空气之被吸入肺内,是由于肺扩张,肺内压低于大气压;而气体之被呼出体外,则是由于肺缩小,肺内压高于大气压,肺本身不能主动地扩张和缩小,它的张缩是靠胸廓运动。
呼吸运动就是肋间肌和隔等呼吸肌群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它是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肌群收缩和舒张时,胸廓的变化如下:(一)呼吸肌属于骨骼肌,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1、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膈和肋间外肌属于吸气肌。
膈受膈神经支配,收缩时,其穹窿圆顶下降,使胸廓上下直径增大,同时使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壁向外凸出。
肋间外肌受肋间神经支配,收缩时使肋骨上抬并外展,胸骨亦随之上移,使胸廓前后、左右直径增大。
胸廓扩大肺容积随之扩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空气吸入肺内,为吸气动作。
2、呼气肌腹壁肌、肋间内肌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和肋骨回位,腹腔脏器也上移回位,腹壁收敛,胸廓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压增加,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为呼气动作。
这种呼气是一种被动呼气。
(二)呼吸运动分类1、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呼吸运动主要由于隔肌的活动,腹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腹式呼吸。
膈肌收缩为主,腹壁起伏明显。
胸式呼吸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肋间外肌的活动,则胸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
称为肠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为主,胸壁起伏明显,一般情况多为混合型。
当机体因某种原因如溺水,电击等,不能进行呼吸运动时,应及时采用人工呼吸以维持呼吸,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手操作,造成胸廓的被动扩大和回流而维持肺通气或用人工呼吸仪,使将外界空气入出肺内,再流出,以进行通气维持生命。
也常采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16 肺通气及肺换气肺通气及肺换气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
动力克服阻力,建立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才能实现。
(一)肺通气的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1.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主要的吸气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的呼气肌为肋间内肌和腹肌;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吸气肌,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1)呼吸的过程: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呼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呼吸运动的形式:根据参与呼吸的呼吸肌的主次可以分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详见表1-2-4-1;根据呼吸的用力程度可以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表1-2-4-2)。
表1-2-4-2 呼吸运动的形式2.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人工呼吸的原理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建立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维持肺通气。
3.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还是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始终为负值。
吸气末:-5至~10mmHg,呼气末:-3~-5mmHg。
一旦胸膜腔密闭性被破坏,空气就会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肺脏回缩、塌陷。
胸内负压生理意义:①有利于肺的扩张;②有利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等扩张,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其中弹性阻力占70%,具体构成见图1-2-4-1。
一般用顺应性来度量弹性阻力,其计算公式为:顺应性=1/弹性阻力。
肺泡液-气界面含有活性物质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生理作用是: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②维持相通的、大小不同肺泡的稳定性,保持肺泡正常扩张状态;③维持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正常流体静压力,防止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