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91莲叶青青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29 莲叶青青湘教版五年级下香花岭完小(刘志美)【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阅读文章,讲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荷叶。
每年都在自家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他却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
作者借青青莲叶表达了对祖母的思念之情和对祖母做事有耐心,助人为乐的赞美之情。
本课教学:一引导学生感受到爱是世间最伟大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二学习本文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课堂上用运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容易懂又节约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莲、玄、驳、藕、肘、疮”六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祖母把心爱的莲叶剪下来送给孩子治疮的做法,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挂图、学生收集关于荷花、荷叶的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引出课题同学们,现在正当春天,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校园里的桃花朵朵盛开了,大家想想,在炎炎的夏日,我们会看到什么花——荷花。
池塘里莲叶亭亭的舒展开来、微风轻轻吹过,飘来荷花的清香、、、、、、看到一池的莲叶、莲花你会想到关于莲叶、莲花的好词佳句呢?(出示课件)1、荷花瓣瓣大如船,荷叶青青伞样圆。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诗当中都有讲到莲叶,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莲叶故事的文章、、、、二、板书课题、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段阅读,交流阅读情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下列生字:莲、疮2、会写下列生字并组词:莲、(莲叶)玄、(玄武湖)驳、(斑驳)藕、(莲藕)肘、(胳膊肘)疮(脓疮)3、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利用字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
《莲叶青青》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屏幕出现一池一池的青青莲叶,学生欣赏。
2、欣赏到这一池一池的青青莲叶,你特别想做什么?3、作者许永的感想与大家不一样,这一池青青莲叶,勾起了他对祖母的无限思念与遐想,并生出了许多感动。
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4、板书课题:29、莲叶青青二、整体阅读,把握重点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出了哪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分别是哪些事?[板书:感动](一是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二是祖母把自己喜爱的荷叶给小孩治疮。
)三、品读2-4自然段,体会喜爱1、过渡: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从文中哪些自然段可以体会到?(第2-4自然段)2、默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用“——”划出写祖母喜爱莲叶的词句。
3、学生汇报(请同学们用“当……时,祖母……”的句式来说一说祖母对荷叶的喜爱。
读句子,以读答问。
学生都看书)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早已挑好的种藕一枝枝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欣赏。
)[板书:爱莲]4、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大屏幕出示)“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
孩子们都不当回事,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①当小荷叶长出一片小叶子时,孩子们不当回事,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②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祖母那高兴劲。
(理解:一脸欣喜)③你们的奶奶对你们怎样?她怎么疼爱你的?(当你生病的时候,奶奶……;当你伤心时,奶奶……;当你受了委屈时,奶奶……)④自由再读读这一句,你感受到了什么5、读到这儿,感动你的是什么?四、品析第5-7自然段,体会关爱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⑴仔细阅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祖母为了给小孩儿治病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语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想想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莲叶青青》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莲叶青青》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赞美了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玄、驳、雇”等6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等9个字,以及本课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课件播放荷叶的生长过程,展示湖面一望无边的莲叶,学生交流看画面后的感受,然后引入课文:作者看到了这样一望无边、郁郁葱葱的荷叶,想起了自己的祖母,为什么呢?赶快读读课文吧。
2.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播放课文录音。
2.模仿录音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的字,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4.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_uán(玄)zhǒu(肘)chuāng(疮)”的读音。
提醒注意“藕、斑、疮”的字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识记这些字的方法。
5.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所占位置,指导书写。
6.互相欣赏,检查订正。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谁,写了她的什么事。
《莲叶青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莲叶青青》。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了解莲叶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兴趣。
(3)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了解莲叶的生长环境,提高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莲叶青青》。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了解莲叶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莲叶的生长环境及其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莲叶青青》的内容,了解其背景。
(2)收集莲叶的图片、实物等资料。
(3)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莲叶青青》,了解其大意。
(2)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莲叶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生长环境的了解。
(3)导入新课,讲解诗歌《莲叶青青》的背景和作者。
2. 教学内容:(1)朗读诗歌《莲叶青青》,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之美。
(3)讲解莲叶的生长环境,让学生了解莲叶的特点。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模仿诗歌《莲叶青青》的写作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莲叶青青》。
2. 写一篇关于莲叶的观察日记。
3. 收集其他有关莲叶的诗歌或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莲叶青青》一、教材分析《莲叶青青》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有《莲叶青青》《萧山红梅》、《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真挚的情感:她是母亲生生热切的呼唤,是父亲用来驱赶死神的双臂,是老师关爱下酸甜的杨梅,是祖母救治乡邻的青青莲叶……爱让我们快乐地生活,茁壮的成长。
我们也要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
《莲叶青青》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在欣赏荷花的时候,想起了祖母来----祖国是十分爱惜莲叶的,她种的荷花下的工夫人是让人吃惊的,把冒尖的莲叶看成是新生的孙子。
倒茶水让邻居进门欣赏莲叶,但是,当有个孩子需要莲叶治病的时候,祖母却大方地剪下了心爱的莲叶。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9课《莲叶青青》”(板书课题)2、“全班齐读课题”(两遍)3、下面请欣赏一幅莲的图片.(欣赏图片)提问:“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什么?”……“当作者看到这样一池青青的莲叶时,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想法和大家的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设计依据:语文学习活动是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方面组成的,不要一开始就开始传授知识,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朗读和思考。
)二、新授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课件展示:班驳陆离、种藕、蔫了、胳膊肘、头疮、萧条①指名读(强调“种藕”、“胳膊肘”的读音)②指名学生领读(设计依据:字音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利用拼音读准字音。
具体做法一般是:生字先板书,让学生读,去掉拼音认读,建立音、形之间的联系。
)2、当作者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时,他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时,会想起他的祖母。
”(板书:祖母)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祖母的几件什么事?”课件展示:“课文写了祖母的几件什么事?”---学生举手回答:四件事(种荷叶、守荷叶、赏荷叶、剪荷叶)板书:种荷、守荷、赏荷、剪荷“这四件事中,着重写了哪件?”---剪荷叶。
小学语文《莲叶青青》优质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莲叶青青》优质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生回答)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大家来欣赏一番!(大屏幕出示莲叶图)师:欣赏完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生畅所欲言)师:可作者的感想与我们大不一样,他看到青青莲叶,想到的却是祖母。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探个明白吧!2、齐读课题。
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莲叶\青青)3、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听写两个词组,这两个词组是老师从课文里挑选出来的,看看大家对课文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
(叫一生上来板书,评价板书、听写情况)那么,究竟是谁精心种养了什么?又为什么要送人治病呢?二、细品文本(一)学第2至4自然段,感受祖母对莲叶的“喜爱”。
1.祖母爱荷花,在荷花身上她下了太多的功夫,快速浏览课文第2自然段,看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一点。
(指名读)2.祖母对荷花下了哪些功夫,让人觉得吃惊?请同学默读课文2至4自然段画出相应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说到哪句重点句,老师便引导学生理解。
a:“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就像看粮食。
” 师引导:①粮食对人类而言,重要吗?你能说说粮食的重要表现在哪吗?②祖母挑选河泥就像是在挑选粮食,读到这,你明白了什么?(祖母对河泥的挑选十分慎重,可见她对莲叶的喜爱。
)③理解“成色”。
b:“隔年的种藕早已挑好一直糊到胳膊肘。
”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祖母亲自去种;祖母不怕脏;祖母种得很认真,很辛苦等。
)谁能把祖母的辛苦读出来? c:“到了小莲叶快要冒尖的时候会让小叶蔫了。
”①“小叶蔫了”是一种怎样的景象?②老太太为什么这样做?难道小孩子呼出的热气真的会使荷叶蔫了吗?就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还应该读的再清楚一些?那就请你替我们的祖母守着小荷芽吧,你真是一个好卫兵,谁还想读?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的班的男子汉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替我们的祖母守候好这欲出的荷叶,准备好了吗?男生读这一句。
《莲叶青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莲叶的图片,了解莲叶的形状、颜色和结构。
(2)培养学生用诗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莲叶的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首描述莲叶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莲叶的形状、颜色和结构。
2. 培养学生用诗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对莲叶的喜爱。
2. 培养学生观察细致、思考深入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莲叶的图片或实物。
2. 诗歌创作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莲叶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莲叶的形状、颜色和结构。
(2)引导学生思考:莲叶有什么特点?你们对莲叶有什么印象?2. 学习诗歌(1)展示莲叶的诗歌,让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莲叶的喜爱。
3. 创作练习(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创作一首描述莲叶的诗歌。
(2)引导学生关注莲叶的形状、颜色、结构等方面,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4. 分享与评价(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莲叶特点的掌握。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景物,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六、教学策略1. 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莲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莲叶的形态特征,如椭圆形、绿色、浮于水面等。
2. 讨论与交流: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莲叶的印象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诗歌。
七、评价方式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莲叶青青》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要求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
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
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再读莲叶\青青)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一篇好的故事或诗歌,往往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积累。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针对小学五年级《莲叶青青》课文的教学实践记录,希望能够在大家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教材分析《莲叶青青》是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词,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这首诗以写莲叶绿沉沉、莲花(叶)青青的景色为主题,赞美了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观。
从内容方面来讲,这首诗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描写莲叶的颜色和状态:“绿沉沉”的形容词,形象地表现了莲叶洋溢的绿色,而“青青”则进一步说明了莲叶颜色的清新明亮。
2.描写莲叶浮在池塘上的情景:“水清无鱼影”说明了池塘的干净,而“一片孤蓬”则形象地表现了莲叶的孤傲形象,给人一种清隐的感觉。
3.描写诗人把它与闲居和与自己的条件联系起来:“闲居”说明杨万里是在宁静的地方作诗,而“亦复何言似我?”则表露了诗人将自己比作莲叶,说明自己的人生境遇与这片静谧的水景不谋而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词语言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深邃,既表达了景色之美,也蕴含了思想之深。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莲叶青青》的背景及作者生平,掌握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恰当地抒发自己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艺术的欣赏和模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自主阅读和思考中获得快乐。
三、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篇关于《莲叶青青》的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该诗歌并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该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它想表达什么?(2)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比较优美或有意思的地方?(3)听完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课前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状态中来。
2.教学导入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一些跟自然风景相关的照片或视频,唤起学生的自然之爱和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之情。
创意思维:《莲叶青青》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而《莲叶青青》这篇经典的古诗词,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下面是一份针对《莲叶青青》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任务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可以猜测出这首古诗的标题,并且说一说自己对于“莲花”这个词的感受和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与莲花有关的图片,比如莲花的花瓣、莲花的茎叶等等。
任务二:朗诵诗歌学生们可以跟着教师,一起来朗诵这首古诗。
教师可以边朗诵,边解释一些不常见的词汇,比如“池塘”、“荷花”、“荫凉”、“栏杆”等等;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诗歌里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任务三:分析诗词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意,同时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信息和情感。
可以组成小组,让学生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诗句的形象描写,如“莲叶青青”,“荷花如锦”,“晚风拂面来”等等;2.诗句中含有的感性情感,如蕴含的深刻意境、韵味和氛围;3.诗句中呈现的生动场景,如池塘、栏杆、荷花、莲叶、荫凉等。
任务四:绘画创意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创意,根据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进行绘画创意。
可以分组绘制,也可以单独完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感受自己在描绘的场景之中,呈现您手下留情的细腻和生动。
任务五:朗诵回顾最后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朗诵这首古诗,并且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诗句,通过各种途径,如画画、抄写等,加以记录和回顾。
总结《莲叶青青》这首古诗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和经典的篇章。
借助这首古诗,教师可以开展很多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朗诵、分析、绘画等等,帮助学生全面加强语文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
《莲叶青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认识莲叶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莲叶的能力;(3)引导学生了解莲叶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莲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绘制莲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3)通过讨论莲叶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莲叶的认识(1)介绍莲叶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观察莲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3)描绘莲叶的形态和细节。
2. 第二课时:莲叶的绘制(1)学习莲叶的画法技巧;(2)动手绘制莲叶,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运用;(3)展示和评价学生的莲叶画作。
3. 第三课时:莲叶的文化意义(1)了解莲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讨论莲叶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表现;(3)学生进行莲叶文化创意表达。
三、教学资源1. 实物资源:莲叶标本或图片;2. 数字资源:莲叶绘画教程视频或图片;3. 文本资源:关于莲叶的诗歌、故事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莲叶的认识程度和观察力;2. 学生绘制莲叶的技巧和创造力;3. 学生对莲叶文化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绘莲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莲叶的感受和想象,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3. 通过对莲叶文化意义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莲叶标本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莲叶的了解。
2. 讲解:介绍莲叶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讲解莲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3. 观察:学生观察莲叶的形态和细节,进行观察记录。
4. 绘制:学生动手绘制莲叶,教师巡回指导,提供绘画技巧和建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9莲叶青青教学反思湘教版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回想祖母十分喜欢荷花,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他人的孩子治疮的事。
课文赞誉了祖母那种为人残酷、关爱他人的高尚质量,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思念之情。
一、教学效果教读本课时,我依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顺序,引导先生边读边体会。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先生默读课文的重点局部,思索: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然后组织先生交流讨论。
在交流讨论的进程中,要求先生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交流阅读体会。
先生交流时,我引导先生从河泥的选用、种种藕、小莲叶冒尖、莲叶长大等进程中,体会老太太是怎样种植荷花的,荷叶渐渐长大她的心境又是怎样的。
作者心生感动主要是由于想起祖母把喜欢的荷叶送给左邻右舍泡茶喝,送给他人的孩子治病,对家人惋惜看不成荷花了毫不在意,以为〝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叶罢〞。
课文的扫尾和开头相互照应。
扫尾由玄武湖那一望无边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想,惹起下文。
开头照应扫尾:〝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
假设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快乐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教学时,我让先生把扫尾和开头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思念和由衷的赞誉之情。
二、成功之处为引导先生乐于写作并能掌握写作的方法,本课教学中我还围绕〝如何指点先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停止探求。
引导先生在阅读的进程中引导先生发现写作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质量,探寻抓住人物言语、举措、神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我以祖母的细节描写为打破口,采用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感悟的方法,引导先生找出文中描写祖母言语、举措、神态的语句,重复朗诵感悟,在了解感悟言语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来写及这样写的益处,从而使先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让阅读为写作搭桥做船。
莲叶青青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归纳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围绕祖母写了“种莲”和“送莲”两件事。
2.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
3.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
教具准备:本课课件,纸荷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出示莲叶的图片、多种读法与作用,指名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莲有关的文章,请同学们伸出小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莲叶青青)3.孩子们,谁来说说“青青”是什么意思?(青颜色)4.出示与“青青”有关的诗句,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说出青青不只指颜色,更包含着对莲叶的喜爱。
5.带着这样的体会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教师相机纠错。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祖母的那些事儿?3.指名答,引导学生说出文章写了祖母“种莲”和“送莲”两件事。
(板书:种莲送莲)4.同桌互相说,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种莲”:1.文中有一个词语形容了祖母种莲时所下的功夫,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吃惊)2.出示学习提示:独立思考:默读文章2—4自然段,祖母的哪些行为令人“吃惊”?画出相关语句,并概括为四字词语。
合作交流:小组合作讨论,选择最恰当的四字词语,写在“莲叶”的空白处。
3.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提示。
4.教师选择几个小组“荷叶”展示在黑板上,让这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5.这些词语哪些最令人“吃惊”?为什么?6.出示:“到了莲叶快冒尖的时候,老太太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小叶子蔫了。
”紧扣“守”字讲解,配乐提问:平时守着你的是谁?(父母老师)学生自由发言。
因为爱,所以守,祖母守着谁?(莲叶)从这一系列的“守”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分课时电子备课教案
课时电子分备课教案
6.文章是怎样描写星空的?
7.文章是怎样描写海滨灯火的?
8.文章是怎样描写沙滩的?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0.下列比喻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1)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2)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3)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文章最后几段正面写到“人们”,但为什么只写了人们的“声”,而没有写一个个人的“形”和“貌”。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么特色?各个画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3.这篇散文是怎样把景写活的?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着重从写作的真实性方面,以及从全文的结构特点来看为什么这样写。
第2题:主要体会作者在驾驭这么多景致时,精心安排的技巧,要体会出各幅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3题:应当主要体会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写出景致的变化和动态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1)从写作的真实性看。
人们的种种情景,作者是在幽静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浓重的夜色中,在随意的一瞥中,无法仔细观察到人们细致的音容笑貌,而给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们欢乐的声音,是这种笑语声所透露出的发自内心的欢乐的情绪。
(2)从全文结构看,本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仲夏海滨的人们是作为滨海夜景整体的一部分来写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动了,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体。
如果突出写一个个人的形貌,就会显得繁杂,丰收不这篇叙文严谨的结构。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时间为顺序,由傍晚写到深夜海滨的景物,井井有条。
文中所写的晚霞、星空、灯火、沙滩四幅图景虽然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紧针密线、紧紧相连,结构十分严谨。
描写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或由巨到细,或由景及人,层次井然,清晰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3.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写活的技巧是:(1)善于写出景物的变化。
例如,“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为浅红”,这是写霞光色彩的变化。
“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这是写天空距离与气氛的变化。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而城市各
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
这是写星星与灯数量的变化。
景物的动态,如写晚霞,作者借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烧”,就有了动感。
接着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写,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这就把晚霞写得有声有色,活了起来。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景写活,除了写作的技巧之外,主要还依赖于对事物的精细观察。
善于观察是把景物写活的根本。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海滨仲夏夜》。
2.峻青。
3.《秋色赋》《海滨仲夏夜》。
4.(1) 夕阳落山不久,浪峰上的霞光。
(2) 霞光由渐淡而消失,启明星在深蓝的天幕上闪烁。
(3) 夜色加浓,海面上灯火与星光辉映。
(4) 幽美夜色中劳动者休憩、畅谈的场面。
(5) 海滩月色。
5.写大海是为了写晚霞,只不过是从大海浪峰的倒映中去观察晚霞。
把海天连在一起写,就把霞光写活,写得壮观了。
6.文章描写了一幅变化着的星空图。
先写了霞光的消失,又在“肃穆”“高远”“深蓝色”的天幕背景上,描绘那令人注目的启明星。
这幅星空图背景恢宏,中心突出,富于动感。
7.先写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再由天上写到海面,写海港周围山坡的灯光倒映在海面上,晃动着,闪烁着的动景;再由海面写到天空,描绘出星斗与海面灯火交相辉映的景色。
8.写沙滩是根据“ 我”的感受来写的,写了沙滩的软绵绵( 触觉) ,海水的刷刷声( 听觉)。
海风的清新而又凉爽( 嗅觉、肤觉),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 嗅觉),太阳炙晒的余温(肤觉),缀满星星的夜空(视觉);然后又写“我”与乡亲们的谈论。
这幅沙滩图,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
9.这篇散文通过对威海海滨仲夏夜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壮美和英雄人民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⒑(1)借海浪描绘出霞光的色彩各动态。
(2)比喻了启明星“大”、“亮”的特点。
(3)描绘了海面因灯光融入而流光溢彩的美景。
【小资料】
一、作者简介。
峻青(1922~),现代作家。
原名孙峻卿,山东海阳县人。
出身贫苦,只上过几年学。
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文艺创作。
他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后任胶东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随军记者。
艰苦的敌后生活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解放后,他留在中南局新闻机关工作。
峻青的散文,向来以充满时代感和革命性著称,以清新、永的风格而传诵不衰。
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如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等,都以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朴实隽永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