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7
《李清照词两首》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李清照的平生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认识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受的关系。
4.体会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创造的境界,以及词句中凝集的感情。
【要点、难点及解决方法】认识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受的关系,体会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创造的境界,以及词句中凝集的感情,是本课的要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至高无上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堪称“举世无双”,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二、知人论世走近李清照:1、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朝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李清照( 1084- 约 1155 ),宋朝有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
词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
李清照现存词近50 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期间。
南渡前:描绘少女、少妇期间的生活闺情、离愁--清丽委婉。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忧虑--沉郁悲凉。
其词感情色彩浓郁,擅长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
语言清爽朴实,雅俗共赏。
2、李清照大事记: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有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证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傲。
18-42 岁:与赵明诚成婚,婚后和睦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平和、幸福的日子。
42 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烽火中焚为灰烬。
46 岁:赵明诚孤身上任,身染大病,八月十八日逝世,终年49岁。
47岁:借居浙江会稽,又逢响马,大病缠身,几欲丧命。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宋代婉约派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后人有《漱玉词》。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知背景]1.《醉花阴》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川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2.《声声慢》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
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
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
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
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写下了此词。
[知常识]雁“雁”在古诗词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其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借雁抒离思。
每年秋季雁便南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到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引起他们的羁旅伤感来。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两首词中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醉花阴》【教学重点】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彖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來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感情的。
但是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
比如,幻灯片展示(晏殊《蝶恋花》、柳永《定风波》等)那么作为小国古代女性文人的最高成就的李清照,乂是如何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的?二、知人论世1、多媒体课件展示: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屮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可以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三、整体感悟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宋词流韵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目标·重点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对两首词熟读成诵,体悟运用叠字手法的表达效果。
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5)戚戚( ) (6)乍暖还寒()(7)堆积( ) (8)堪摘( )1.读准字音(1)玉枕纱厨() (2)东篱( )(3)盈袖( )(4)寻觅(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zh n chúlíyín a mìq +zhà huán du +k n2.理解词义(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销金兽:③玉枕纱厨:④东篱把酒黄昏后:⑤人比黄花瘦:⑥乍暖还寒时候:漫长的白天。
一种香料,又称龙脑;兽形的铜香炉。
瓷枕的美称;纱帐,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夏季用以避蚊蝇。
代赏菊之处。
菊花。
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⑦最难将息:⑧怎敌他:⑨这次第:⑩怎一个愁字了得:调养,保养。
对抗,抵挡。
光景,状况。
概括得尽。
(2)一词多义①急怎敌他、晚来风急:大王必欲急臣: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形容词,很快而且猛烈,急促动词,逼迫副词,迫切,紧急②道莫道不销魂:悔相道之不察兮:策之不以其道: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方法③销瑞脑销金兽:莫道不销魂: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④寻寻寻觅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未果,寻病终:动词,焚烧动词,去掉动词,熔化动词,寻找,搜求形容词,平常副词,随即,不久(3)古今异义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a 损aa.古义: 今义:b.古义: 今义: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今义:枯萎,凋零。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相当于“煞”。
减少;损害;损坏;用尖刻的话挖苦人;刻薄,恶毒。
光景,状况。
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4)词类活用乍暖还寒时候:3.特殊句式帘卷西风: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暖;变寒。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
②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李清照前期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多媒体辅助法:PowerPoint演示文稿,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CAI课件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一、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人格: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成就。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1)、倾注纯真挚情,不论是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还是后期怀旧伤乱词,如《声声慢》、《永遇乐》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
语文·必修4(人教版)7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词二首浣溪沙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②沉水:沉香。
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
《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
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
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玉枕.(zhěn)凝噎.(yì)梧桐.(tóng) 帘卷.西风(juǎn)B.寻觅.(mì) 盈袖.(xiù)萧.条(xiāo) 茅塞.顿开(sè)C.憔.悴(qiáo) 堪.摘(kān)戚.戚(qī) 处.心积虑(chù)D.怆.然(qiànɡ) 暮霭.(ǎi)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解析:A项,噎yē;C项,处chǔ;D项,怆chuànɡ。
答案:B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销.金兽(熔化)B.有暗香盈.袖(充满)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乍.暖还寒(忽然)D.这次第..(光景,状况)最难将息.(调养,保养)解析:A项,销:烧完了。
《李清照词两首》解读与研究预习提示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朝有名女词人,先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出身之感。
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到真切的感觉,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有《漱玉词》《醉花阴》是李清照初期作品,为节令抒情之作。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连续了十多年。
宣和三年( 1121 年)赵明诚出仕当官。
这个期间,李清照写出了好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孤独孤傲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此中的名篇之一。
时逢重阳,作者经过独守闺房,孤独抒情,及把酒傍晚,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切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佳节思亲的人情世故。
词中“莫道不用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奇特,思意绝美,为后代所赞。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重要的代表作,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 年),女真族成立的金国攻下北宋国都汴京,宋王朝被迫南迁。
这一重要的政治事件在特别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清照的家庭也所以毁于一旦,不单家中财物所有被焚,连随身携带的古铜器、书本在南逃途中也丢失或被盗,在她46岁的时候,丈夫又不幸病亡,此后她举目无亲地度过了凄惨的暮年。
这首词抒发了她和当时多半人所共同感觉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她个人所单独感觉的既死丈夫、又无子女、暮年块然独处、辛苦困难的沉痛。
词情凄清,跟从前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对比,风格截然不一样。
作者着力地衬着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多方面叙写她处境的贫寒凄惨,并频频诉说她心里极度的孤寂感,句句泪,字字血,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败家之哀、丧夫之悲、孤单之苦,令人不忍卒读。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认识作者出身。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适、安静的生活,也遭受了国破、家亡、夫死、孑然一身的灾害与不幸。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课文研习一、要点解读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b5E2RGbCAP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p1EanqFDPw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DXDiTa9E3d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RTCrpUDGiT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词两首1.作者作品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她的词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
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她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后期金兵入侵,她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其作品变得凄凉悲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
在诗方面,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如《夏日绝句》。
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
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2.文题解读《醉花阴》:“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的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声声慢》:“声声慢”,词牌名。
据传宋代词人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双调,九十七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这首词又题为“秋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她晚年生活的缩影。
3.背景探寻《醉花阴》《醉花阴》是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时逢重阳,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再不闻评诗论文、读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重阳赏菊,她无人相伴,在对丈夫的极度思念之下而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有一首胜过这首。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名作,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凉,一改前期作品的开朗明快,为婉约派代表作。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首词写了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古代宋词流派,与豪放派相对应。
婉约,即婉转含蓄。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因明人张蜒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内容比较窄狭。
结构形式上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Ⅱ.文化常识1.古代节日称谓(1)佳节又重阳..重阳:又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上元节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5)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2.古代常见意象(1)梧桐..更兼细雨 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2)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3)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4)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醉 花 阴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 ,天空阴沉又有薄雾笼罩,我发愁如何消磨这漫长的白天。
瑞脑 销 金 兽 。
瑞脑香在金兽炉中焚烧着。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 佳节又重阳 , 玉 枕 纱厨,半夜 凉 初又是重阳佳节,(我)躺在纱帐里,枕在玉枕上,半夜里凉意开始透 。
透入(纱帐)。
[纱厨:纱帐,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夏季用以避蚊蝇。
]东 篱把 酒黄昏后我独自在菊花黄昏后 ,有暗 香 盈 袖。
丛中饮酒,菊花清淡的香气充满衣袖。
[东篱:菊圃的代称。
把:持。
暗香:清淡的香气。
盈:满,充满。
]莫 道 不 销 魂, 帘 卷 西风,不要说此景不让人黯然神伤,西风卷起珠帘, 人比黄花 瘦。
帘内的人比菊花还要消瘦。
[莫:不要。
销魂:形容极度愁苦。
黄花:即菊花。
] 声 声 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反复寻觅,到处冷清,一片悲凄气氛。
[寻寻觅觅:若有所失而想把它找回来,反复寻觅。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乍暖还寒 时候, 最难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的时节,最难将息。
调养身体。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将息:调养,保养。
]三杯 两盏 淡酒,虽然喝了几杯淡酒,怎 敌他、 晚来 风急! 雁 过也 ,也难以抵挡傍晚时萧瑟的秋风!正在伤心的时候,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见到雁群飞过,似曾相识。
[后三句有悼念和思乡之意。
词人南渡,丈夫病故,书信 无处可寄,是以见到北雁南飞,感到伤心。
]满 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院子里堆满凋零的菊花,如今有谁堪 摘?还有谁忍心去摘?[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
] 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 得黑!独自临窗,孤苦伶仃,怎样挨到天黑![怎生:怎么、怎样。
黑:天黑。
]梧桐更在这黄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昏时节,仍然淅淅沥沥没有休止。
[此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句。
]这 次第, 怎一个愁字 了得!这种凄清冷落的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一)读准字音1.纱厨.(ch ú) 2.东篱.(l í) 3.寻觅.(m ì) 4.乍.暖(zh à) 5.堆.积(du ī) 6.梧桐.(t ïng ) (二)写准字形1.⎩⎪⎨⎪⎧ xi āo (销)魂xi āo (宵)衣旰食xi āo (消)沉2.⎩⎪⎨⎪⎧ 暗香盈xi ù(袖)车zh ïu (轴)y îu (柚)子 3.⎩⎪⎨⎪⎧ 玉zh ěn (枕)纱厨热ch én (忱) 4.⎩⎪⎨⎪⎧憔cu ì(悴)荟cu ì(萃)鞠躬尽cu ì(瘁) (三)词语解释1.永昼:漫长的白天。
2.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3.玉枕:瓷枕的美称。
4.暗香:清淡的香气。
5.销魂:形容极度愁苦。
6.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7.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8.将息:调养,保养。
9.敌:对付,抵挡。
10.损:极,表示程度高,这里相当于“煞”。
11.怎生:怎么、怎样。
12.次第:光景,状况。
(四)名句默写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7.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9.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习目标]1.学习诗词中比喻、借景抒情、烘托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词作中的炼字技巧。
(一)研习《醉花阴》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醉花阴》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感情 薄雾浓云、① 、② 、玉枕、纱厨、黄昏、③ 、西风、④ ⑤ 的愁情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答: 明确:(1)由于思念丈夫,作者孤寂难眠,故知凉意。
(2)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凉;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上——重阳佳节,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和亲人的陪伴,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3.“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答:明确: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4.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答:明确:这是以花喻人的手法。
黄色的菊花不只外形上雅淡、清秀,且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
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二)研习《声声慢》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请具体说明。
这三句话属于哪种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答:明确:(1)这三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乎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思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这三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3)七组叠字,很好地统率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字更显示感情之强烈;平中见奇,字字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