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8.75 MB
- 文档页数:10
7 李清照词两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抽丝剥茧,编织成华美的词章。
读着它,我们似乎能嗅得到青梅的幽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情和遭遇,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二要体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18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谐和,生活美满安逸。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在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学案1 文本研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玉枕.()②戚.戚()③憔悴..(.)④乍暖还.寒() ⑤堆.积() ⑥梧桐..()(2)多音字①难⎩⎪⎨⎪⎧难.过()难.民()②将⎩⎪⎨⎪⎧将.来()将.才()③更⎩⎪⎨⎪⎧更.改()更.加()④把⎩⎪⎨⎪⎧把.握()梨把.儿()2.辨形组词①⎩⎪⎨⎪⎧销()消()绡()硝()逍()②⎩⎪⎨⎪⎧悴()猝()萃()粹()瘁()3.词语释义(1)金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玉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纱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东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暗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乍暖还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谁堪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汪凯【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2.讨论;3.比较.4.拓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体会风格。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3.13-1155.5.12),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首词写了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古代宋词流派,与豪放派相对应。
婉约,即婉转含蓄。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因明人张蜒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内容比较窄狭。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千古名句。
之所以备受称赞,因为人们公认其言美妙无比。
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沉、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苦,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分析】上片写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声声慢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讲】人教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资料《醉花阴》导学案教学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巩固1.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释题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一)朗读体味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二)整体把握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在词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集“豪情、才情、红颜薄命”于一身,说她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说她才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她红颜薄命——她充满悲情的人生道路,让你我伤怀。
她就是那个能把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都点石成金的李清照。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词,感受词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她悲情的人生吧。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主要作品《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渔家傲》。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李清照、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清照不忍相别,无限离愁。
白天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
因为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写出佳节怀人之思。
《声声慢》这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3.文化常识【重阳】 又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李清照词两首》解读与研究预习提示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朝有名女词人,先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出身之感。
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到真切的感觉,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有《漱玉词》《醉花阴》是李清照初期作品,为节令抒情之作。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连续了十多年。
宣和三年( 1121 年)赵明诚出仕当官。
这个期间,李清照写出了好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孤独孤傲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此中的名篇之一。
时逢重阳,作者经过独守闺房,孤独抒情,及把酒傍晚,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切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佳节思亲的人情世故。
词中“莫道不用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奇特,思意绝美,为后代所赞。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重要的代表作,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 年),女真族成立的金国攻下北宋国都汴京,宋王朝被迫南迁。
这一重要的政治事件在特别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清照的家庭也所以毁于一旦,不单家中财物所有被焚,连随身携带的古铜器、书本在南逃途中也丢失或被盗,在她46岁的时候,丈夫又不幸病亡,此后她举目无亲地度过了凄惨的暮年。
这首词抒发了她和当时多半人所共同感觉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她个人所单独感觉的既死丈夫、又无子女、暮年块然独处、辛苦困难的沉痛。
词情凄清,跟从前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对比,风格截然不一样。
作者着力地衬着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多方面叙写她处境的贫寒凄惨,并频频诉说她心里极度的孤寂感,句句泪,字字血,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败家之哀、丧夫之悲、孤单之苦,令人不忍卒读。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认识作者出身。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适、安静的生活,也遭受了国破、家亡、夫死、孑然一身的灾害与不幸。
7 李清照词两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抽丝剥茧,编织成华美的词章。
读着它,我们似乎能嗅得到青梅的幽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情和遭遇,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二要体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18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谐和,生活美满安逸。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在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有《漱玉词》。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纱厨.东篱.乍.暖堆.积薄薄.雾把把.酒鄙薄.刀把.儿还乍暖还.寒识相识.还.是标识.2.销⎩⎪⎨⎪⎧瑞脑销.金兽()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薄⎩⎪⎨⎪⎧薄.雾浓云愁永昼()邻之厚,君之薄.也()但以刘日薄.西山()厚古薄.今()寻⎩⎪⎨⎪⎧寻.寻觅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既窈窕以寻.壑()莫⎩⎪⎨⎪⎧莫.道不销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至莫.夜月明()图久远者,莫.如西归()3.辨活用乍暖.还寒.时候(暖,寒:____________)4.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憔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损次第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帘卷西风(____________)6.积名句(1)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2011·江西高考)(2)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2010·上海高考)(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010·福建高考)(4)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2010·湖北高考)(5)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009·山东高考)(6)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2009·安徽高考)(7)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2008·山东高考)答案:1.ChúzhàBáo Bóhuán hái líD uīBǎBàshíZhì2.动词,焚烧/动词,熔化金属/通“消”,消散形容词,厚度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动词,迫近/动词,轻视动词,寻找/副词,不久/动词,探寻副词,不要/没有谁/通“暮”,晚上/副词,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暖,变寒4.憔悴:枯萎,凋零形容人瘦,气色不好损:这里相当于“煞”损害,损失次第:光景,状况第二等,次序5.倒装句倒装句6.(1)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2)梧桐更兼细雨(3)如今有谁堪摘(4)乍暖还寒时候(5)怎敌他、晚来风急(6)薄雾浓云愁永昼(7)东篱把酒黄昏后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点评:此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与“半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阕“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点评:这两句写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菊花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评:这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是词的主旨所在,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词人顿时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不如菊花之意。
“销魂”,指因愁苦、悲哀而神伤。
“西风”,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意,这与词人的心境十分相合。
“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评: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
这种心情,近似姜夔所谓的“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
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了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点评:此句以大雁的候鸟特征和“信使”身份,引发联翩情思。
闻声望雁,是词人意在转移视听,寻求精神寄托。
雁从北方来,勾起了她对故国、故乡、亲人及往昔乐事的追怀,而追怀又与眼下的孤凄处境构成强烈反差,于是国破家亡之痛涌上心头。
“旧时相识”是在伤心中生发的错觉,这错觉又引发了她对夫妻两地传书、诗词赠答美好生活的回想,并勾起她对国破、家亡、夫死的无限痛楚。
1.《醉花阴》和《声声慢》两词中都写到“黄花”这一意象,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提示:《醉花阴》中,作者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在这首词中,词人把花和人联系起来,借“花”之“瘦”象征“人”的“憔悴”,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到了“黄花”。
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
2.《声声慢》一词,通过哪些意象和手法,表现了词人晚年凄苦漂泊之情?提示:在《声声慢》一词中,词人选用了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六个意象,并将这些易于引人伤感的意象连同秋风、秋雨、黄昏、窗口交织在一起,与词的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衬托,一层层剥落词人失落、孤单、凄苦的心境,在这首词中,由于这些意象引发的联想与词人心中原有的伤感情愫暗相吻合,再加上词人选用的低沉悲凉的词调,不难让人体会到词人在丈夫病逝后孑然一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时的孤苦与凄凉,达到了以形传神、以有限传无限的艺术效果。
3.《醉花阴》和《声声慢》都是写“愁”的名篇,两者在写“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
《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醉花阴⎩⎨⎧⎭⎬⎫上阕:佳节重阳⎩⎪⎨⎪⎧白天:满天云雾晚上:枕席透凉下阕:赏菊感受⎩⎪⎨⎪⎧菊花:暗香销魂自己:瘦比黄花相思声声慢⎩⎪⎨⎪⎧上阕⎩⎪⎨⎪⎧⎭⎪⎬⎪⎫“寻寻觅觅”的心境“乍暖还寒”的时候“旧时相识”的风景凄凉下阕⎩⎪⎨⎪⎧⎭⎪⎬⎪⎫无人采摘的黄花无人过问的词人无人理解的愁情孤独层层衬托、渲染离愁的《醉花阴》“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
“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
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上阕不言相思,尽用相思之物、景来衬托。
下阕的“酒”“西风”也无不都起了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