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2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8.72 MB
- 文档页数:8
李清照词两首习题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校.注(xiào)乍.起(zhà)着.凉(zháo)宫阙.(què)B.薄.暮(bó) 寰.宇(huán)蕴.含(yùn) 债券.(juàn)C.枕.着(zhèn) 憔.悴(qiáo)逮.捕(dài) 诠.释(quán)D.亲戚.(qi) 摘.要(zhāi)反诘.(jié) 折.服(zhé)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魂暗香盈袖凄凄惨惨山清水秀B.憔悴泾渭分明以逸待劳呕心沥血C.脉搏贻笑大方旁证博引关怀备至D.坐落时过境迁老态龙钟精简机构3.有关李清照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②是以反映妓女生活为主的词作家③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④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婉约派词家的创作道路⑤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豪放派词家的创作道路A.①②③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B.有暗香盈.袖(充满)瑞脑销.金兽(熔化)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有暗.香盈袖(清淡的样子) D.憔悴损.(相当于“煞”)乍.暖还寒时候(忽然)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5.对下列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长昼难挨,于环境和气氛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B.“佳节又重阳”,点明节令。
重阳节是团聚之节,团聚之节偏不团聚,于是孤单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这一句是全词的关键句,诗人对丈夫的脉脉相思,全从此一句暗示出来。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两句从夜间情景落笔,写因天气寒冷诗人夜半被冻醒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了诗人的凄苦心情,集中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不要说此情此景不伤人啊!当西风把帘子吹起的时候,你看,篱畔的菊花正茂,而我自己却(因思念丈夫)而憔悴多了。
第二单元 宋词流韵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目标·重点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对两首词熟读成诵,体悟运用叠字手法的表达效果。
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5)戚戚( ) (6)乍暖还寒()(7)堆积( ) (8)堪摘( )1.读准字音(1)玉枕纱厨() (2)东篱( )(3)盈袖( )(4)寻觅(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zh n chúlíyín a mìq +zhà huán du +k n2.理解词义(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销金兽:③玉枕纱厨:④东篱把酒黄昏后:⑤人比黄花瘦:⑥乍暖还寒时候:漫长的白天。
一种香料,又称龙脑;兽形的铜香炉。
瓷枕的美称;纱帐,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夏季用以避蚊蝇。
代赏菊之处。
菊花。
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⑦最难将息:⑧怎敌他:⑨这次第:⑩怎一个愁字了得:调养,保养。
对抗,抵挡。
光景,状况。
概括得尽。
(2)一词多义①急怎敌他、晚来风急:大王必欲急臣: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形容词,很快而且猛烈,急促动词,逼迫副词,迫切,紧急②道莫道不销魂:悔相道之不察兮:策之不以其道: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方法③销瑞脑销金兽:莫道不销魂: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④寻寻寻觅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未果,寻病终:动词,焚烧动词,去掉动词,熔化动词,寻找,搜求形容词,平常副词,随即,不久(3)古今异义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a 损aa.古义: 今义:b.古义: 今义: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今义:枯萎,凋零。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相当于“煞”。
减少;损害;损坏;用尖刻的话挖苦人;刻薄,恶毒。
光景,状况。
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4)词类活用乍暖还寒时候:3.特殊句式帘卷西风: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暖;变寒。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2. 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声慢慢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播放歌曲《如梦令》)播放ppt 1展现词内容《如梦令》)2.一曲如此动人心肠的《如梦令》,跨越悠远的时空,久久的在我们的耳畔回响。
轻拂历史的尘烟纱幔,在三千年诗词文学中,将愁情抒写到极致的,恐怕要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
然而要真正体味到她的一腔愁绪,却“怎一个愁字了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与它相知,聆听易安居士的深情倾诉吧 ppt2【板书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涵咏词韵1.学生自由吟咏诗词(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吟咏一遍诗词,一会请几位同学朗读一遍)学生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学生稍作评价;教师引导点拨(见课本)2.录音范读,体会该词意境(要求: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读、重读。
)PPT43.学生齐读(注意读准节奏,尽量融入感情,读出感觉)问:你听出了作者的倾诉吗?词人在向我们倾诉什么呢?——愁PPT5四.了解作者那么词人李清照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写出如此哀怨的词作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
PPT6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更有助于我们对于诗词内容的把握,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再读一遍这首词。
五.导学案基础知识(抢答)1、正字音2、辨字形3、释词义六.合作探究(一)、下面各小组通力合作探究以下3个问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瑞脑( ruì)憔悴(cuì)把酒(bà)乍暖还寒(zh à)B . 纱橱( chú)薄雾( bó)东篱(lí)暗香盈袖( y íng )C . 悲戚(qī)堆积(duī)将息(jiàng)玉枕纱橱(zh ěn)D . 梧桐(tóng )灯盏(zhǎn )佳节(jiā)狼狈不堪( k ǎn )2.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B . 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C . 有暗香盈袖(清淡的样子) 乍暖还寒时候(忽然)D . 憔悴损(相当于“煞”)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3.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B . 东篱把酒黄昏后C . 雁过也正伤心,D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 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全词内容单纯,上阕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 . 下阕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 . 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 . 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 下列词句不是出自李清照作品的一项是()A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B .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C .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D .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6. 对下列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长昼难挨,于环境和气氛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解读李清照1.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愁闷的眼神,苦吟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悲伤。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起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2.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久的圣洁。
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
你不会孤独。
你带着周身的光线,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
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决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潇洒,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锋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久的神圣。
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善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繁城。
3.我徜徉在衰草连天的野外,看尽征鸿,通过梧桐更兼细雨,心中易安的形象愈加明显。
风中的梧桐颤抖着深深寒意,低泣着岁月的沧桑。
我好像听见易安“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
观察晚来风急中,易安斟上三杯两盏淡酒独酌。
唉!我能拂去枝干上的落叶,拂不去你心中荡涤的尘埃;我能抚平黄土上朔风奔过的痕迹,抚不平人事变迁、韶华飞逝在你额头刻下的印记啊!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同学、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其次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分析意象,感受作品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品味叠词的作用。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由李清照《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引出词人的“愁”。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自然过渡到《声声慢》。
]二、诵读,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诵,然后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播放配乐名家朗读音频)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背景音乐:阿炳《二泉映月》)设计意图:通过个人朗读和名家朗读,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配乐齐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深切体会词的意境。
既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初步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鉴赏,整体感知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
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一)定愁调(叠词连用,字字“愁”彻心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独自;愁。
首句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本句,仔细品味并思考:本句放在整首词的开头有何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大胆鉴赏诗歌)起句形象运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好处:①顺眼、顺口、顺耳②增强感受力③增强音乐美④曲尽思妇之情。
学生再读,老师指导。
寻寻觅觅——动作——茫然(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环境——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分析首句叠词的运用,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文中所渗透出的真挚“愁”情。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当我们吟咏易安的诗词时,她的妩媚依然是我们心灵的一道风景;她的人格魅力依然还流淌在时空中。
作为女人,沧桑而不失坚强;作为文人,高格而不陷孤僻,忧愤而不失忠诚,出色而本色。
于小我中张个性,于风雨中念中国,虽然孑孓半世,一身轻愁,却给了我们永不褪色的传世风流。
直取北宋国都开封。
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年,金兵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覆巢之下无完卵。
大宋王朝国土沦陷后,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她寻觅的是国家民族的前途。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
身为女人的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痛拍栏杆,无人理解她身担的家仇国恨,只有独自一人愁。
她寻觅的是幸福的爱情。
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爱情,却在转瞬间破碎。
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碎得更惨,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
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
她寻觅的是自身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完成了巨著《漱玉词》,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才藻非女子事”的社会里,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怎一个愁字了得”![运用角度]“爱国”“女性”“理想与现实”“逆境与成功”等。
⊙运用示例你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你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于一身,人生的磨难和痛苦都折射在你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进而化为一种凄冷的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你个人的专有,彪炳于文学史册,空前绝后,无人企及。
于是,你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你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你一人。
对你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你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创造了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7 李清照词两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抽丝剥茧,编织成华美的词章。
读着它,我们似乎能嗅得到青梅的幽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情和遭遇,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二要体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18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谐和,生活美满安逸。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在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有《漱玉词》。
12.销⎩⎪⎨⎪⎧ 瑞脑销.金兽(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薄⎩⎪⎨⎪⎧ 薄.雾浓云愁永昼( )邻之厚,君之薄.也( )但以刘日薄.西山( )厚古薄.今( )寻⎩⎪⎨⎪⎧ 寻.寻觅觅(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既窈窕以寻.壑( ) 莫⎩⎪⎨⎪⎧ 莫.道不销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3.辨活用乍暖.还寒.时候(暖,寒:____________)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帘卷西风(____________)6.积名句(1)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2011·江西高考)(2)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2010·上海高考)(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010·福建高考)(4)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2010·湖北高考)(5)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009·山东高考)(6)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2009·安徽高考)(7)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2008·山东高考)答案:1.Chú zhà Báo Bó huán hái lí D uī B ǎ Bà shí Zhì2.动词,焚烧/动词,熔化金属/通“消”,消散 形容词,厚度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动词,迫近/动词,轻视 动词,寻找/副词,不久/动词,探寻 副词,不要/没有谁/通“暮”,晚上/副词,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暖,变寒4.憔悴:枯萎,凋零形容人瘦,气色不好损:这里相当于“煞”损害,损失次第:光景,状况第二等,次序5.倒装句倒装句6.(1)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2)梧桐更兼细雨(3)如今有谁堪摘(4)乍暖还寒时候(5)怎敌他、晚来风急(6)薄雾浓云愁永昼(7)东篱把酒黄昏后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点评:此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与“半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阕“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点评:这两句写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菊花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评:这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是词的主旨所在,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词人顿时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不如菊花之意。
“销魂”,指因愁苦、悲哀而神伤。
“西风”,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意,这与词人的心境十分相合。
“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评: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
这种心情,近似姜夔所谓的“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
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了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点评:此句以大雁的候鸟特征和“信使”身份,引发联翩情思。
闻声望雁,是词人意在转移视听,寻求精神寄托。
雁从北方来,勾起了她对故国、故乡、亲人及往昔乐事的追怀,而追怀又与眼下的孤凄处境构成强烈反差,于是国破家亡之痛涌上心头。
“旧时相识”是在伤心中生发的错觉,这错觉又引发了她对夫妻两地传书、诗词赠答美好生活的回想,并勾起她对国破、家亡、夫死的无限痛楚。
1.《醉花阴》和《声声慢》两词中都写到“黄花”这一意象,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提示:《醉花阴》中,作者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在这首词中,词人把花和人联系起来,借“花”之“瘦”象征“人”的“憔悴”,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到了“黄花”。
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
2.《声声慢》一词,通过哪些意象和手法,表现了词人晚年凄苦漂泊之情?提示:在《声声慢》一词中,词人选用了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六个意象,并将这些易于引人伤感的意象连同秋风、秋雨、黄昏、窗口交织在一起,与词的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衬托,一层层剥落词人失落、孤单、凄苦的心境,在这首词中,由于这些意象引发的联想与词人心中原有的伤感情愫暗相吻合,再加上词人选用的低沉悲凉的词调,不难让人体会到词人在丈夫病逝后孑然一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时的孤苦与凄凉,达到了以形传神、以有限传无限的艺术效果。
3.《醉花阴》和《声声慢》都是写“愁”的名篇,两者在写“愁”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
《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醉花阴⎩⎨⎧⎭⎬⎫上阕:佳节重阳⎩⎪⎨⎪⎧ 白天:满天云雾晚上:枕席透凉下阕:赏菊感受⎩⎪⎨⎪⎧ 菊花:暗香销魂自己:瘦比黄花相思 声声慢⎩⎪⎨⎪⎧上阕⎩⎪⎨⎪⎧⎭⎪⎬⎪⎫“寻寻觅觅”的心境“乍暖还寒”的时候“旧时相识”的风景凄凉下阕⎩⎪⎨⎪⎧⎭⎪⎬⎪⎫无人采摘的黄花无人过问的词人无人理解的愁情孤独层层衬托、渲染离愁的《醉花阴》“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
“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
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上阕不言相思,尽用相思之物、景来衬托。
下阕的“酒”“西风”也无不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举杯销愁愁更愁”,面对良辰美景,词人所独自啜饮的确是相思的“苦酒”,西风则只能吹得自己心“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