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 格式:pdf
- 大小:24.77 KB
- 文档页数:2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林令华;于军会;李志改;许金华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06(019)004
【摘要】目的评价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疗效.方法糖尿病心脏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接受依帕司他50mg,每日3次治疗,服用4周,运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在服用依帕司他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明确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疗效.结果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自主神经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
【总页数】2页(P634-635)
【作者】林令华;于军会;李志改;许金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东海,222300;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东海,222300;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东海,222300;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东海,22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 [J], 郭锋;田峰;郑志刚
2.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J], 袁媛
3.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J], 卢锋;兰毅;吴兴;王轶
4.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杨岚
5.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J], 张珠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王玉涛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2(006)003
【摘要】@@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生与代谢、血管自身免疫、氧化应激等异常及神经体液生长因子缺乏有关[1].临床四肢末梢及躯干部位有烧样痛、电击或刀刺样痛、麻木、感觉过敏和深部肌肉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笔者应用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王玉涛
【作者单位】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 李永梅; 宋文娟; 刘清; 饶小胖
2.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田忠于
3.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高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 [J], 刘跃辉;邓慧远;李健;齐云飞
4.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赵力亚
5.八味芪丹胶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 张进军;陈晓雯;金虹;张景景;王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分析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浅析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治疗中,依帕司他应用效果。
方法:择我院收治患者,n=100例,随机分对照、观察组,各50例,前组采用甲钴胺治疗,后组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组间疗效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组间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均较高(P<0.05)。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疗效较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少,组间差异较小(P>0.05)。
结论:在DPN患者治疗中,以甲钴胺治疗为基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分析;应用效果【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palresta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Methods: Th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n=100 case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former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cobalamin,and the latter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palrestat. RESULTS: Comparison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median nerve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common peroneal nerve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larger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les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smaller (P>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PN patients, based on mecobalamin therapy, combined with epalrestat, the therapeuticeffect is ideal,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Key words】epalrestat; 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drug analysis; application effect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患者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疼痛、感觉异常等,以下肢症状较为明显[1]。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降糖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添加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及心率变异性状况进行观察。
结果:两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的各项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依帕司他能够有效的对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且较常规降糖治疗药物更佳。
标签: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依帕司他;临床治疗效果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例如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目前仍不清楚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1】。
有相关报道称【2】,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是由于多元醇代谢途径被慢性高塘过度激活,使得细胞内的果糖级山梨醇出现过度堆积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神经纤维。
依帕司他属于一种抑制剂,其有效的对多元醇代谢途径进行抑制,减少果糖及山梨醇的生成,防止其对神经纤维造成损害,进而达到对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目的【3】。
在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中,心率变异性属于最为重要的指标。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两种药物对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经患者同意,现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各40例。
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患者27例,女患者13例;年龄为25至65岁,平均年龄为(45.52±20.21)岁;病程为2至15年,平均病程为(8.56±6.55)年;其中有7例Ⅰ型糖尿病患者,3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DOI:10.16658/ki.1672-4062.2016.18.033目的分析探索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来该院治疗的102名DPN患者,根据药物治疗差异平均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各51名。
两组病患分别接受依帕司他和甲钴胺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与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进行相应治疗后,实验组治愈的总有效率要远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患空腹及进食后2 h的血糖都出现明显降低(P<0.05),而A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且治疗后A组患者的空腹时血糖水平、进餐后2 h血糖水平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B组患者(P<0.05)。
结论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療上取得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甲钴胺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主要原因是高血糖,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看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常见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递增,DPN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调查研究发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生DPN者占10%,且病程超过5年者有半数患DPN[2]。
患该病者常常有腹胀、出汗、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给其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为当前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措施[3]。
以下报道主要针对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来该院治疗的102名DPN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名。
实验组年龄44~69岁,平均(55.3±8.3)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6±2.6)年。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疗效观察郑能慆;谢文娟【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2页(P415-416)【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心率变异性分析【作者】郑能慆;谢文娟【作者单位】264200 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神经内科;264200 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门诊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5+1糖尿病自主神经病(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以自主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一般隐袭起病,缓慢发展,表现有排汗异常、胃肠道症状、性功能减退、排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以及静息时心动过速等。
由于小纤维受累,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可无心前区疼痛的典型表现,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1,2]。
目前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抗氧化应激、改善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修复和对症治疗[1-3]。
依帕司他可以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组织中的沉积,从而改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症状[4]。
该研究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以自主神经症状量表分析(Autonomic Symptom Profile,ASP)[5]和心率变异性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6]来评估疗效将更加客观、量化。
1.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1]:(1)符合1999年WHO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如肢体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无力等)和(或)电生理的证据;(3)自主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排汗异常、胃肠道症状、性功能减退、排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反射性晕厥、瞳孔运动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静息时心动过速等;(4)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等);(5)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配合治疗。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引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长期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造成损害,导致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该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容易导致足部溃疡、截肢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
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DPN包括一种α-硫酸邻苯二甲酸苄酯(依帕司他)和羟苯磺酸钙药物。
依帕司他是一种神经阻滞剂,可以调整神经信号传导,阻断疼痛传导通路,有效缓解DPN患者的疼痛症状。
而羟苯磺酸钙则具有减轻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症状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方法选取了10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接受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疗程为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足部触觉和自主神经功能。
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足部触觉显著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良好。
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该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的联合治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首选方案之一。
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临床观察时间较短,尚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该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郭锋;田峰;郑志刚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6(018)009
【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HRV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高于对照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DNN、SDANN、RMSSD、PNN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优于甲钴胺,对心率变异性的调节作用较强,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总页数】2页(P1632-1633)
【作者】郭锋;田峰;郑志刚
【作者单位】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内科;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内科;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甲钴胺、普伐他汀联合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疗效[J], 何伟平
2.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J],
覃东红;黄海珍;陈冠鹏;梁普博
3.贝前列素钠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邓华钊;李桂平
4.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J], 袁媛
5.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J], 林令华;于军会;李志改;许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依帕司他是一种非糖尿病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过度活化的多巴胺-酚类氧化酶(MAO- B)降低氧化应激,减少细胞损伤,增加细胞抗氧化能力,从而保护神经细胞。
它还能降低细胞内环磷酸腺苷(ATP)降解产物的聚集和氧化应激,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改善神经系统的血液微循环,达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在一项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依帕司他治疗,另一组使用安慰剂治疗。
治疗12周后,使用神经病变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依帕司他组的神经病变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使用依帕司他的患者还表现出更好的感觉、神经重建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另外还有一些临床研究证明使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依帕司他虽然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和改善神经损伤,但不能治愈神经病变,不能代替正规的治疗方法,如控制血糖、营养治疗、运动锻炼等。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神经病变的症状。
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异常、疼痛、肌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且部分患者难以耐受。
近年来,依帕司他和羟苯磺酸钙作为新型治疗药物逐渐受到关注。
依帕司他是一种有效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水平。
而羟苯磺酸钙则是一种神经保护剂,可以减轻神经病变相关症状,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基于以上的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可以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痛苦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旨在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案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包括临床症状、神经生理学指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本研究也将探讨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评估其在患者中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通过研究目的的达成,希望能够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3 研究意义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良的饮食习惯,2型糖尿病越来越普遍,而其并发症之一的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或者存在明显的副作用。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组合,据报道其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对于改善神经功能和减轻神经病变症状可能具有显著效果。
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疼痛、麻木和肌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等。
现有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效果有限、副作用较大等问题。
依帕司他和硫辛酸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药物组合,近年来备受关注。
依帕司他是一种神经营养药物,具有改善神经突触传导、增强神经再生能力等作用;硫辛酸则被证明可以提高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等。
将依帕司他与硫辛酸联合应用,有望更好地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的内容如下:研究目的是评估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耐受性。
目前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仍缺乏有效手段,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我们希望在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还将关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问题,以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不良影响。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的药理作用依帕司他(Epalrestat)是一种雄烯二酮还原酶抑制剂,可降低多巴内酮和葡萄糖酸的合成,从而减少外周神经病变引起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硫辛酸(Thioctic acid)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NF-κB激活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的作用。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
方法: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片药物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50mg,连续治疗8周。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86.67%,而对照组仅为56.67%,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帕司他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治疗机制糖尿病为我国目前高发病,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
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高达60%以上,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依帕司他作为一种羧酸衍生物,是体内多元醇代谢系统总较为重要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在高血糖条件下,显著减少细胞内梨醇的合成,进而抑制神经病变的发生。
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般采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次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38~76岁,平均年龄为52.34±9.2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39~78岁,平均年龄为54.49±8.42岁。
两组患者入院前均出现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其次,患者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腱发射减退或者出现消失的状况。
探讨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摘要】甲钴胺依帕司他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备受关注。
本研究从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以及治疗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甲钴胺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结合未来研究方向展望,认为该药在神经病变治疗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甲钴胺依帕司他有望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新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甲钴胺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比较、机制探讨、疗效、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合并症如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水平、调节血脂和血压等方面的综合治疗。
传统治疗方法仍然存在疗效不明显、耐受性差等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评价现有的临床研究,探讨甲钴胺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甲钴胺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甲钴胺依帕司他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优劣,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与并发症·糖尿病新世界2018年6月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有无痛性心梗、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静息性心动过速以及无症状心肌缺血等,如果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很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终身残疾。
临床上将心率变异性指标作为诊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常用指标。
该文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分析甲钴胺和依帕司他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文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并发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30例患者,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60.95±5.44)岁。
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0.45±5.32)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层次等方面的情况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对照试验的样本对象。
纳入标准:①已经确认患有糖尿病的患者;②确认患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且存在心悸、胸闷以及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③不存在心脏、肝脏、脑部功能性疾病,且无恶性肿瘤;④不存在药物过敏史;⑤在1年内不存在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⑥所有患者均知晓该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1]。
1.2治疗方法全部6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降糖治疗,在护理人员的干预下,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科学地进行运动和锻炼。
对照组患者使用甲钴胺进行治疗,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60865)服用3次/d,服药1片/次,连续服药治疗3个月。
观察组患者使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040012)服用3次/d,服药1片/次,连续服药治疗3个月[2]。
探讨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甲钴胺依帕司他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其疗效备受关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
探讨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机制主要与高血糖、代谢紊乱、神经血管供应不足、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高血糖会引起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最终引起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神经营养不良和氧气供应不足,加速了神经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会导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受损,进一步加重了神经病变的发展。
2.甲钴胺依帕司他的药理作用甲钴胺依帕司他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氧化作用:甲钴胺依帕司他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2)改善微循环:甲钴胺依帕司他可以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改善神经组织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
(3)抑制炎症:甲钴胺依帕司他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保护神经组织免受炎症损伤。
(4)促进神经再生:甲钴胺依帕司他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3.临床研究结果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表明,与安慰剂相比,甲钴胺依帕司他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感觉、神经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并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还有许多临床研究对甲钴胺依帕司他的疗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甲钴胺依帕司他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时血糖水平、进餐后2h血糖水平、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数据。
结果:研究组空腹时血糖水平为(6.35±0.37)mmol/L,进餐后2h血糖水平为(9.36±1.26)mmol/L,其中,腓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均高于参考组。
同时,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
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0.05,研究结果有意义。
结论:在应用依帕司他之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也有所提升,不良反应率较低,患者对整个治疗流程持满意态度。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引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由于血糖升高、神经营养因子缺失导致周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腹胀、疼痛等症状,如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丧失运动能力。
该疾病治疗周期长,现阶段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式。
但是不同的药物疗效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医院积极探索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法。
本院主要以依帕司他为切入点,探究该药物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效果,现做出报告如下。
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研究组39例患者,采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平均年龄为(55.34±2.71)岁,参考组39例患者,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平均年龄为(55.39±2.67)岁。
纳入标准:①经过医生诊断,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且患者发病特征明显。
②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对依帕司他和甲钴胺不过敏,无精神类疾病,能够准确表达治疗中的感受。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4例。
测定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及胫总神经传导速度。
结果61%的受试者治疗前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32%的受试者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97%的受试者治疗前胫总神经感觉神经段1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65%的受试者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治疗后其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快,胫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节段1在治疗后其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快。
结论口服依帕司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神经传导糖尿病的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最常见。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首先累及感觉神经,表现为肢体对称性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手套袜套样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
本研究观察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3 年2月1日~3月31日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34例。
入选标准:①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如四肢对称性分布的麻木感、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感觉或浅感觉减退,生理反射如腱反射等减退或消失;③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退。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能导致末梢神经病变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男18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56.23±5.67)岁,糖尿病病程(8.02±2.13)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05±1.18)年。
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 h血糖、HbA1c 等指标,治疗前、后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邹永【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社区中心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参照组予以甲钴胺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PG、PBG、HbA1c水平以及DSQL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应用依帕司他片治疗DPN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8(018)012【总页数】2页(P130-131)【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片;甲钴胺片;安全性【作者】邹永【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莞5236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病程周期长,且病发后患者神经中枢及周围局部神经均会受到损害,临床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主要为远端感觉神经发生病变。
有研究指出[1],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约50%以上的患者属于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及体征,如感觉异常、对称性疼痛、膝腱跟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震动/位置感觉减弱甚至消失等。
DPN并非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可导致患者致残风险上升,病情严重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足、肢端坏疽,导致截肢、致残,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多根据DPN多重病因和症状应用联合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