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互动紊乱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焦虑障碍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11
枳朮宽中胶囊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关霜霜;李岩【摘要】目的观察枳朮宽中胶囊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枳朮宽中胶囊组)及对照组(多潘立酮联合路优泰组),分别口服用药,疗程4周。
用药前后分别进行 FD 临床症状评分、Hamilton 焦虑量表评分( HAMA评分)及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 HAMD评分),用药期间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及对照组用药后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较本组用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用药前后FD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率、总有效率、HAMA 及HAMD 减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枳朮宽中胶囊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FD患者的疗效与多潘立酮联合路优泰相近,值得临床推广。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Zhizhu Kuanzhong capsul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 FD) complicate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 Zhizhu Kuanzhong capsul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domperidone and St John′s wort extractive group) randomly,and they were respectively administered medication for 4 weeks. FD clinical symptom score, HAMA and HAMD were sco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side effects of each group were recorded. Results FD clinical symptom score,HAMA and HAMD score of each group had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treatment(P>0. 05). FD clinical symptom score, HAMA and HAMD score of each group had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FD symptom,total effective rate,HAMA and HAMD reducing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P>0. 05). No adverse effect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Conclusion Zhizhu Kuanzhong capsule has the same effect as domperidone and St John′s wort extractive in treating F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6(019)003【总页数】4页(P296-299)【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焦虑;抑郁【作者】关霜霜;李岩【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内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内科,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表现为一种或多种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部分伴有心理因素的FD患者,仅用常规药物治疗,难以获得理想疗效,同时对FD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干预已成为近年来FD治疗所关注的热点。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性心理障碍45例赵文健;周娅【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00(8)5【摘要】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本院1996-01/1998-06共收住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45例.其中男19例,年龄20岁~58岁,平均(40±58)岁,女26例,年龄19岁~62岁,平均(59±63)岁.男女两组年龄比较无差异(P>0.05).FD 诊断标准: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超过4 wk;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史;实验室、B 超、X 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无糖尿病。
【总页数】2页(P596-597)【关键词】消化不良;情感障碍;焦虑症;心理学;心理疗法【作者】赵文健;周娅【作者单位】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相关文献】1.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与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的比较 [J], 卞清涛;谢光荣2.支持性心理干预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J], 代俊;王丽彬;李红梅;鞠向群3.首发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伴焦虑患者临床特征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J], 翟姗姗;范昕昕;元静;徐莉;周芳;卫芋君;张艳;杨建中4.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睡眠障碍对焦虑抑郁和下消化道症状影响 [J], 伍小球;章肖平;张晓霞5.抗抑郁焦虑药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伴睡眠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范文峰;张兆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脑肠轴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作者:江苏敏赵艳钧李媛媛杨勤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21期摘要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
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
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腸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脑肠轴;中西医;脑肠肽AbstractThe latest Rome IV standar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abnormal brain-intestine intera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o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with brain-intestinal axis theory has also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Western medicine believes that abnormal brain-intestinal interaction and disturbance of brain-intestinal peptide secretion can lead to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ental tension and other symptoms.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sorders of the brain-gut axi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diarrhea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The research on irritable bowel based on this mechanism has also made some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the diversity of brain-gut peptides is also related to other pathogenesis of irritable bowel,such as intestinal flora and intestinal hypersensitivity.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ased on the brain-gut axis.Key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rain-gut axis;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rain-gut peptide中图分类号:R256.3;R2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21.030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在消化系统里较为常见的胃肠功能异常的疾病,其在肠道疾病的就诊率高达20%~50%[1],在全国IBS的发病率高达12%。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究神经营养因子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马健,唐学贵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科,四川南充637002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无器质性病变,其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
脑肠互动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双向调节机制,而脑肠互动异常可导致胃肠道感觉、运动和分泌失常,从而引起IBS发病。
脑肠互动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密切相关。
神经营养因子(NTFs)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分子,是神经-内分泌网络中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神经营养因子4(NT-4)。
其中,NGF、BDNF与IBS的发生关系密切,二者均可通过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脑肠互动异常,从外周介导内脏超敏、参与中枢神经对疼痛增敏以及对精神心理调节等方面参与IBS的病理生理过程,两者作用机制有相似之处,但其介导途径又有所不同;而NT-3、NT-4与IBS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二者作为有可能参与IBS发病的NTFs,其作用途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神经营养因子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1.022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1-0089-05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无器质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以及排便习惯、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1]。
根据罗马Ⅳ诊断标准,IBS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以及未定型四种类型[2]。
近年虽然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其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清楚。
脑肠互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CNS)与胃肠道之间的双向调节机制,此调节机制失常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目前认为,IBS的发生与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免疫激活、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动力异常、内脏超敏、精神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脑肠互动异常有关。
• 138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January 2021, Vol.33, No. 1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沈少英,许丰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1.01.070【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1-0800(2021)01-0138-0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起源于 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组症状,包括上腹 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 饱,并排除其他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根据罗马IV的 FD诊断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
PDS主 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和早饱, 每周至少发作3 d;EPS主要表现为上腹 痛和烧灼感,每周至少发作1d;两者的 症状均持续至少3个月w。
本文拟FD 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总体来说,西方国家FD发病率为 10%〜40%,亚洲地区为5%〜30%,我 国发病率普遍高于其他亚洲国家|21。
在 未成年人中,FD发病率约为7.6%'— 项基于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人口的调查发 现,在FD患者中,PD S占61%, EPS占18%,相互重叠占21%w。
根据一项荟萃 分析,未经调查的FD占21%,女性、吸烟 及幽门螺杆菌(HP)阳性等为高危因素|51。
2病理生理机制2.1胃运动功能障碍胃运动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胃排空延迟和胃容受性功能受 损,两者均是FD发病的重要机制。
研究 发现f c l,FD患者中有20%〜50%#在胃 排空障碍,约40%存在胃容受性舒张功 能紊乱。
除上述两个主要原因外,胃移行 性复合运动(MMC)异常也是重要因素之 一。
它是指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 性强力收縮,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 周期性活动,最具特征的是第III期,调查发 现约有30%的症状与MMC异常有关|71。
《基于肠脑轴学说的通便调志汤治疗功能性便秘(热秘)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理论中,热秘是FC的常见证型之一,常伴随胃肠蠕动减弱及神经功能紊乱等问题。
肠脑轴学说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强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基于肠脑轴学说,通过观察通便调志汤治疗功能性便秘(热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功能性便秘(热秘)诊断标准的病例,共计120例。
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通便调志汤治疗,该方剂由大黄、枳实、黄连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作用。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等。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排便次数、排便困难程度、肠蠕动情况等,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症状的变化。
三、结果1. 排便情况改善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排便困难程度显著减轻。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排便情况改善更为明显。
2. 肠蠕动情况改善通便调志汤治疗能够促进肠蠕动,使肠道蠕动恢复正常。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肠蠕动情况改善更为显著。
3. 中医证候改善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热秘相关症状如口干、口苦、腹胀等均有明显改善。
对照组患者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
四、讨论根据肠脑轴学说,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功能异常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功能性便秘。
通便调志汤通过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作用,能够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肠蠕动,从而缓解排便困难等症状。
同时,该方剂还能够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症状。
因此,通便调志汤在治疗功能性便秘(热秘)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五、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肠脑轴学说的通便调志汤治疗功能性便秘(热秘)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关系的探讨【摘要】脑-肠互动机制是指大脑和肠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调节机制。
脑肠肽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调节睡眠、情绪和食欲等功能。
原发性失眠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常见疾病,可能与脑肠肽的异常分泌有关。
研究表明,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能通过影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导致睡眠障碍。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失眠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脑肠互动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望为开发新的失眠治疗方法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脑-肠互动机制、脑肠肽、原发性失眠、关联、意义、展望1. 引言1.1 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关系的探讨脑-肠互动机制是指大脑和肠道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理过程,这一机制在维持人体的消化功能、情绪调节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脑肠肽是一类由肠道分泌的多肽物质,包括胃泌素、胰高血糖素和胆固醇激素等,它们能够影响脑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活动。
原发性失眠是指无明显诱因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失眠,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病因复杂且不完全明确。
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或易醒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目前研究表明,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脑肠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睡眠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失眠的发生。
进一步探讨这一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失眠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失眠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脑-肠互动机制的概念及作用脑-肠互动机制指的是大脑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来实现的。
大脑通过神经传导和化学信号来调节肠道的功能,而肠道也会通过神经末梢和各种肠道激素来影响大脑的功能。
脑-肠互动机制的作用在于维持身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焦虑状态患者脑功能检查的临床分析刘钰;汪良芝【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探讨脑功能检查诊断FD伴抑郁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诊断为FD的100例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评估.分别行脑电图及脑电超慢涨落技术(ET)检查,比较FD组与对照组脑电图异常率及脑神经递质的差异.结果 FD组焦虑发生率为30%,抑郁发生率为33%,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为11%,对照组焦虑发生率为6.7%,抑郁发生率为10%,FD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D患者组脑电图异常率35%,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焦虑状态FD患者脑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明显低于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状态FD患者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焦虑合并抑郁状态FD患者5-HT、DA低于对照组,NE高于对照组(P<0.05).单纯FD患者脑神经递质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发生率、脑电图异常率高于普通人群,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脑功能紊乱有关.%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 and ment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rain function check diagnosis on FD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Method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were performed on 100 FD patients and 30 healthyvolunteers.Electroencephalogram (EEG)and encephalofluctuo gram technology (ET)were also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abnormal rates andthe differences of neurotransmitter between FD and control group.Results Of 100 FD patients,the incidence rates of anxiety,depression and bo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s were 30%,33% and 11%,respectively.Of 30 healthy volunteers,the incidence rat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6.7%and 10%,respectively.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 in FD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 < 0.05 ).EEG abnormal rate in FD pati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group,respectively 35% and 10%(P <0.05).Neurotransmitters γ-aminobutyric acid(GABA)activity was decreased much more in FD with anxiety state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whilenorepinephrine(NE),acetylcholine (Ach)and glutamic acid (Glu)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Neurotransmitters 5-hydroxytryptamine(5-HT)anddopamine(DA)were much lower in F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state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5-HT and DA were lower in F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but 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fference of neurotransmitter activity between FD patients withou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 and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 and the abnormity of EEG in FD patients are much higher than common people,the reason is due to the inordinate changes of neurotransmitter in the brain.【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7(032)009【总页数】4页(P770-773)【关键词】消化不良;抑郁;焦虑;神经递质【作者】刘钰;汪良芝【作者单位】解放军第 102 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干部一科,江苏常州 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论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情绪障碍与发病密切相关[1]。
·412·药品评价 Drug Evaluation 2021,18(07)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多由胃肠运功功能紊乱所致,患者就餐后可反复出现饱胀感、中上腹痛或烧灼感等,部分患者还伴有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1-2]。
目前,促胃肠动力药是FD 的主要治疗手段,莫沙必利较为常用,其可加快乙酰胆碱释放,刺激胃肠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清NPSR-1、CGRP、MTL 水平的影响程波,周卉,夏丽上饶卫生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 )的临床效果和对神经肽S 受体-1(NPSR-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和胃动素(MTL )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上饶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6例FD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
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生化指标、胃肠排空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的81.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NPSR-1、CGRP 、MTL 水平为(219.54±12.36)pg/mL 、(121.69±9.18)pg/mL 、(476.58±20.33)pg/mL ,高于对照组的(201.36±11.45)pg/mL 、(110.32±8.79)pg/mL 、(451.27±18.76)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排空率、肠排空率为(77.58±5.61)%、(87.59±7.85)%,高于对照组的(70.32±5.54)%、(81.33±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关系的探讨原发性失眠是指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中断和早醒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脑-肠互动机制被认为是影响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肠互动机制指的是肠道和大脑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系统等机制来调节身体的生理活动。
其中,脑肠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调节物质,与睡眠障碍的发生有关。
脑肠肽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神经肽,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
在脑-肠互动机制中,脑肠肽可通过肠道-脑轴和脑-肠轴等途径逐渐调节睡眠。
在肠道-脑轴中,脑肠肽主要从肠道通过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向上传递到大脑,通过与多巴胺等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脑内的兴奋抑制平衡,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在脑-肠轴中,脑肠肽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来影响幕睡觉素、睡眠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在睡眠障碍的患者中,脑肠肽的表达量常常发生改变。
研究发现,原发性失眠患者肠道内的脑肠肽含量较健康人明显降低,这可能会导致神经传递的畸变和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从而影响睡眠。
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脑肠肽与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紊乱有关,这可能进一步影响睡眠的质量。
因此,脑肠肽在睡眠障碍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的研究显示,通过增加脑肠肽的表达量或者给予脑肠肽相关物质能够有效改善睡眠障碍。
例如,一些中药如柴胡和黄连提取物中含有与脑肠肽类似的物质,经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症。
此外,一些神经递质调节剂如美托洛尔等也被用来改善脑肠肽的表达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脑肠肽在脑-肠互动机制下对睡眠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失眠的治疗中,针对脑肠肽的调节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的关系,并寻找更有效的脑肠肽调节剂来改善失眠症状。
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相关性的研究*贺甜1闵秀君1孙喆1仇宇悦1徐佳军2刘苓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1(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2背景:消化不良患者是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最主要人群,消化不良症状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
但焦虑抑郁状态与门诊胃镜检查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及其特点目前仍不清楚。
目的:探讨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及其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21年1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使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分别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性问卷、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问卷和内脏敏感性指数评估消化不良症状,并分析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最终有效回收458份问卷,其中焦虑抑郁患者146例(31.9%)。
与非焦虑抑郁组相比,焦虑抑郁组既往胃镜检查次数显著升高(P<0.05)。
焦虑抑郁组极轻/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中等/严重上腹部饱胀、餐后饱胀、上腹部疼痛、嗳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0.05)。
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和内脏敏感性显著相关(r=0.421,r=0.143;P<0.05)。
结论:门诊胃镜检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状态;焦虑抑郁状态可能导致反复多次的内镜检查;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和内脏敏感性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胃镜检查;焦虑;抑郁;消化不良Study on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ith Dyspepsia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HE Tian1,MIN Xiujun1,SUN Zhe1,QIU Yuyue1,XU Jiajun2,LIU Ling1.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41);2Mental Health Center,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Correspondence to:LIU Ling,Email:********************Background:Patients with dyspepsia are the major group of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Dyspeptic sympto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However,the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to dyspeptic symptoms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is still unclear.Aims: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dyspepsia.Methods: Outpatients underwent gastroscopy from November2021to December2021at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 were recruited.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were used to evaluate anxiety and depression,respectively.RomeⅣ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severity of dyspepsia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visceral sensitivity index were used to evaluate dyspepsia.The correlation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ith dyspepsia was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458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effectively,including 146(31.9%)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or pared with the n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the number of gastroscopy in the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Compared with the n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the incidences of extremely mild/mild dyspepsia,moderate/severe epigastric fullness,postprandial fullness,epigastric pain and belching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group(P<0.05).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dyspepsia and visceral sensitivity(r=0.421,r=0.143;P<0.05).Conclusions: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s common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anxiety and/or depressionmay lead to repeated endoscopic examinations;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yspepsia andDOI:10.3969/j.issn.1008‑7125.2022.07.003*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医学+信息”中心融合创新项目(YGJC00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研究孵化重点项目(2020HXFH040)#本文通信作者,Email:********************visceral sensitivity.Key words Gastroscopy;Anxiety;Depression;Dyspepsia消化不良症状主要包含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反酸、嗳气、恶心等,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0%[1]。
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关系的探讨引言原发性失眠是指在没有明显的诱因下,持续困扰患者数月或数年的失眠问题。
原发性失眠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严重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其他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
针对原发性失眠病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一些研究表明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脑-肠互动机制的角度出发,探讨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的关系。
一、脑-肠互动机制脑-肠互动是指大脑和肠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肠道进行调控,而肠道则通过众多的感觉神经元和内分泌激素对大脑产生影响。
脑-肠互动机制在调节睡眠、情绪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脑-肠互动机制异常与多种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等。
二、脑肠肽在脑-肠互动中的作用脑肠肽是一类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多肽类激素,包括胃泌素、胰岛素素、胰高血糖素等。
脑肠肽在脑-肠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脑肠肽可以通过血液和神经途径传递信息,调节食欲、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等消化功能。
脑肠肽还可以通过神经递质的方式影响大脑功能,调节情绪、认知和睡眠等功能。
脑肠肽在脑-肠互动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对整个机体的功能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三、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存在一定的关系。
脑肠肽在情绪和睡眠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脑肠肽可以影响大脑中睡眠调节中枢的活动,调节患者的觉醒状态和入睡状态。
脑肠肽可以通过神经传导和内分泌途径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和胃肠道的舒张收缩,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脑肠肽还可以通过与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有关的机制,影响患者大脑中枢的免疫调节,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结论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原发性失眠存在一定的关系。
脑肠肽在脑-肠互动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可能与原发性失眠病因有一定的关联。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劳铭霞;张继红;殷磊;刘路;罗涛
【期刊名称】《中医学》
【年(卷),期】2022(11)3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慢性反复性的功能性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
机制与胃肠激素水平改变、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的增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调节障碍、十二指肠屏障受损与微炎症、肠道菌群失调、遗传等因素相关。
治疗主要以调节胃肠运动与胃肠激素水平、抗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以及抗焦虑抑郁等措施为主。
中医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胃升
降失职中焦痞塞不通。
在治疗上根据相关的诊疗共识意见及个人临床实践经验,进
行遣方组药治疗。
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两个方面总结本
病的研究概括,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7页(P374-380)
【作者】劳铭霞;张继红;殷磊;刘路;罗涛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宜昌;宜昌市中医医院宜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2.基于中医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3.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4.精神心理因素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5.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