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治疗专家共识(2020)》标准化课题
- 格式:docx
- 大小:124.29 KB
- 文档页数:2
功能性消化不良共识意见2024功能性消化不良共识意见2024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患者在没有其他可明确诊断的胃肠疾病情况下,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胀气、早饱等不适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但大致在10%~25%之间。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消化功能紊乱、胃肠道运动失调、神经调节紊乱等因素有关。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措施,患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标。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案,有以下共识意见。
1.营养与饮食饮食调整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
建议患者采用规律饮食,避免过量进食、吞食过快和进食过辣、过油、过热的食物。
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还应注意避免饮食过度刺激,如刺激性饮料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
2.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上,对于症状严重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酸药和胃动力药。
抗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可以缓解上腹症状和酸反流。
胃动力药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以加速胃肠道运动,改善胃肠道功能。
3.心理治疗4.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药治疗可以进行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相应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连、白果、陈皮等,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
5.生活方式管理除了饮食调整以外,患者还应注意合理的生活方式管理。
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激动、减少压力、适量运动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减轻症状。
总体而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是一个多方位、综合性的过程。
针对个体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医生应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积极参与,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控制和缓解症状。
2024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药物治疗2024年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对于药物治疗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对这些意见的解读。
首先,共识指出,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胃动力异常型、胃酸分泌不足型、胃酸分泌过多型和胃食管反流型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对于胃动力异常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促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胀、饱胀等症状。
对于胃酸分泌不足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酸激动剂,如雷尼替丁。
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胃酸的分泌,改善消化功能,减轻胃部不适的症状。
对于胃酸分泌过多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痛、胃灼热等症状。
对于胃食管反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选择抗胃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以减少胃酸的反流。
同时,还可以选择抗反流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以改善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减少胃液的倒流,缓解胸骨后灼热感等症状。
此外,共识还指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逐步加量的原则。
具体来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对于初次用药的患者,可以选择较低剂量的药物,并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逐步调整剂量。
此外,共识还强调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应了解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此外,应注意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滥用和长期使用药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逐步加量的原则,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由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致,导致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此,中国医学会小儿胃肠病学分会组织了一项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对该共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共识明确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和分类。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存在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根据症状的特点和发作的部位,将其分为腸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系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类。
前者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后者则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
其次,该共识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提出了一套具体而严谨的方法。
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其次是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相关指标和尿常规等。
对于特殊情况,还可以进行血生化、肠胃道内视镜检查等进一步检查。
最后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治疗方面,该共识提出了综合治疗的原则,包括心理疏导、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心理疏导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家长和医生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减少压力和焦虑。
饮食调整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一般建议采用低脂、低纤维、高蛋白的饮食,增加饮食频率,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食。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儿,通常可以选用抗焦虑、抗抑郁、促进胃肠蠕动等药物。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以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此外,该共识还强调了预防和宣教的重要性。
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并引导孩子就医。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预防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为临床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明确了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一、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⑴。
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
罗马III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2】。
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成人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占消化专科门诊的 53%[3]。
我国儿科患者中FD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
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
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我国儿童FD的专家共识,以统一认识,指导临床。
根据我国儿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成人叩共识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参考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4-6],提出了中国儿童FD的共识意见。
二、诊断1.对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
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
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査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
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
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7]。
2.辅助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①血常规;②粪便隐血试验;③上消化道内镜/肠钡餐检查;④肝胆胰腺B超;⑤肝肾功能;⑥空瞋血糖;⑦甲状腺功能;⑧胸部X线检查。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1-5岁的儿童。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儿童出现反复、持续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诊断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感染、胃肠道梗阻、胃肠道出血等。
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
同时,还需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无菌大肠培养、血常规、肝功能、血沉、食物过敏试验等。
治疗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饮食调整: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需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物过敏和刺激性食物。
建议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同时避免食用过度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2.心理疏导:部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与心理压力相关,因此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3.定期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药物治疗可以考虑使用以下药物:1.消化酶制剂:适用于胃肠功能不良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胃酸缺乏所致的胀气、消化不良等。
2.益生菌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并减少肠胃不适症状。
3.抗生素:对于存在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以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抗过敏药物:在有食物过敏症状的患者中,可以考虑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
5.解热镇痛药: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解热镇痛药。
总结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但其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无菌大肠培养、血常规、肝功能、血沉、食物过敏试验等,可以准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疗方面,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非常规药物治疗(全文)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1]。
罗马委员会依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1]。
FD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以慢性、持续性、易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重社会、家庭经济和医疗负担[2]。
其发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尚无金标准治疗方案,欧美和亚洲分别制订了有关FD的诊治共识。
经过1年的反复商榷,目前我国已初步达成共识,制订了《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3](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
FD治疗总体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命质量、防止复发。
临床常选用抑酸药、促动力剂、黏膜保护剂和中药等干预措施,而饮食生活方式调整、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或针刺治疗等非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现就饮食、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刺)对FD的疗效进行简要解读。
一、饮食调整有助于改善FD症状饮食调整为2015年FD共识第18条目。
推荐级别:A+28.0%,A 56.0%,A-16.0%。
证据等级:高质量3.6%,中等质量57.1%,低质量3.6%,极低质量35.7%。
虽然普遍认为不同食物、进食方式可能与FD有关,但是相关高质量的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提示,某些食物或食物添加剂能够导致或加重FD 患者的症状。
一项针对非溃疡性FD患者日常食用的114种食品与FD症状关系的调查显示,高脂饮食、刺激、辛辣、碳酸饮料、茶、粗粮等诱发或加重FD症状,而米饭、面包、酸奶、蜂蜜、冰糖、苹果等则可能缓解症状[4,5,6]。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腹胀、腹痛、胃酸倒流、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由于病因复杂和症状多样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因此,专家共识是从大量临床试验和经验中总结出的一套治疗原则,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专家共识首先提出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根据专家共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是建立在排除相关病因和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的。
只有在排除了其他可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后,才能确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药物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专家共识,选择适当的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非常重要。
常用的药物包括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和镇痛药等。
其中,胃肠动力药主要用于改善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排泄;抑酸药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缓解胃酸倒流引起的症状;镇痛药可以舒缓腹痛和腹胀等不适感。
然而,专家也提醒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万能药”。
不同患者的病因和症状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药物治疗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此外,专家还提醒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总之,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权威的治疗指南。
专家共识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医生和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应该根据专家共识的指导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意见一、前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饱胀、早饱等,同时排除器质性病因,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目前,国内外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尚无共识,且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
为此,中华医学会胃肠病学分会组织了一批专家,制定了本共识,以促进国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化。
二、诊断1.临床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饱胀感、早饱感等消化不良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具有不稳定性。
常伴有并发症,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2.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1)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持续6个月以上;(2)在排除器质性病因后,疼痛或不适感的程度与运动、餐后、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关系是不一致的;(3)疼痛或不适感的程度难以用其他疾病解释;(4)无器质性病因的胃肠功能异常。
三、治疗原则1.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原则,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整、心理干预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包括抗酸药、胃动力药、抗焦虑药等。
需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进行合理选药。
3.微生态治疗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治疗有助于恢复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功能。
四、随访与复查随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复查可评估治疗效果及筛查疾病进展。
五、其他问题1.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在儿童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应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鉴别,特别是生长发育迟缓、呕吐、腹泻等情况。
2.高龄患者的诊治高龄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诊治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3.换药与联合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症状调整,包括换药和联合用药等措施。
六、总结本共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胃酸倒流等。
尽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确,但中医学认为其主要与情绪紧张、饮食习惯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一、病因病机二、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情绪状况等,以了解病情特点,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判断脾胃功能失调的程度。
3.辅助检查:可进行胃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三、治疗原则1.调和脾胃:首先要调和脾胃功能,中医常用的方法有健脾补气、和中理气等,常用药物包括养中益气汤、香砂养胃散等。
2.舒肝理气:情绪紧张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常用的方法有舒肝理气、安神养心等,常用药物包括柴胡疏肝汤、益气养阴汤等。
3.调理饮食:应提倡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
同时,应忌烟酒刺激,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
四、预防与饮食1.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压力,避免情绪紧张。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食物应新鲜、营养丰富,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含有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3.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
4.定期锻炼:保持适度的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消化功能。
五、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
1.养中益气汤: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香砂养胃散:适用于胃气虚弱,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闷等症状。
4.益气养阴汤:适用于气阴两亏,心悸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诊疗专家认为其主要与脾胃失调、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出现腹部不适感、上腹疼痛、胀气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诊疗经验和专家共识。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消化病学》的相关研究和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标准包括:上腹不适感、上腹疼痛、脘腹部胀满、胃胀气、嗳气、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
同时还应包括舌质、舌苔、脉象等中医诊断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排除有机疾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调理脾胃、化湿理气、和胃止痛、调理心气等。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消化系统的核心,调理脾胃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原则。
可以应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党参、炙甘草、白术等。
2.化湿理气:中医认为湿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之一,需要化湿理气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藿香、茯苓、陈皮等。
3.和胃止痛: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疼痛是由于胃气不和所致,需要和胃止痛来缓解疼痛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半夏、泽泻等。
4.调理心气:中医认为心气不足可以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调理心气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柏子仁、远志、酸枣仁等。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中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保和丸、理中丸、四君子汤等。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选择腹部穴位、胃脘穴等进行针灸治疗,能够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改善脾胃功能,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进行综合调理。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治疗专家共识(2020)》标准化课题
2020年9月25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顶级行业组织、机构,携手举办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治疗专家共识(2020)》标准化课题工作会在北京会议中心正式启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马融教授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龚四堂教授主持会议。
大会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国内项目部刘丽容部长的致辞中正式开始。
会议氛围庄严、会议话题热点。
来自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等数十家国内权威医院的核心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治疗专家共识(2020)》标准化课题。
其中,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春娣教授担任《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工作组组长的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共识研讨环节是本次大会的
一个重要热点。
专家们对这一关键国际诊疗难点形成新共识的必要性和可执行性高度认可,并报以极大的热忱。
许春娣教授提出了中国患儿在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在症状表达方面的特殊性,尤其是功能性腹痛的表现,往往与国际罗马标准的表达有所不同。
因此,中医药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