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61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选择题1.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C.积劳成疾 D.居安思危3.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理的是(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失败是成功之母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③④7.“多难兴邦”贵在“兴”。
“多难兴邦”就要自强不息。
这是因为( )A.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有条件的B.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条件的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D.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的8.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幅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
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
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内涵,因为他懂得( )①世界是充满矛盾的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差别和对立以同一为前提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9.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10.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后,各地政府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依法行政工作的具体指导规范。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 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非选择题11.2018年对老百性来说药费还是大难题,对于如何破解“看病贵”与“降价死”的矛盾,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9.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选择题1.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哲学依据是①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改革创新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的对立统一推动着改革创新的发展④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是人们不可避免且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
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错误;④中“无能为力”表述错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依据是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答案为B。
2.有人指出: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各美其美,就只能任人宰割,不美人之美世界就争端不断,只有美美与共,才能走向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
从矛盾的角度看,这体现了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②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要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④创造多种条件促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对立双方的斗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①③是正确的,②颠倒了二者关系;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不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④是错误的;故本题选B。
3.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要求,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运用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基础整体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矛盾概念;2、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两层含义的关系;5、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矛盾的概念教学活动【导入】问题探究、问题探究1、孔子带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
事物的发展是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矛盾则是内在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之一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斗争,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动力。
矛盾体现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各种对立的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制约又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矛盾的存在使事物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和进步。
首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矛盾是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这种对立和斗争使得事物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内部系统的不断运动和演化,使得事物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例如,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驱使生物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使得物种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化。
其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和斗争,这种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矛盾的斗争中,弱肉强食的规律不断地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人类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本动力。
矛盾的斗争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矛盾不是单纯的对立和斗争,它还体现了事物的统一和发展。
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通过对立和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统一、和谐与平衡,推动整个系统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人类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统一和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矛盾不是单纯的对立和斗争,而是一种辩证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了解和把握矛盾,对于正确处理问题和推动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2、关键能力:通过矛盾的学习,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实质和核心:矛盾观(第九课)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67-72页,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基本属性?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4.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及其方法论?5.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原理及其方法论?6.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教师提出问题:分析第九课引言,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结论:1、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3、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引言中要记得知识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师生读材料:体味矛盾塞翁失马住在边塞的一个老头,是养马高手,和马有深厚的感情。
一天他养的马丢了,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就不算是好事呢?几个月以后,这匹马果然带了一匹好马回来了。
别人又来祝贺他,他说: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坏事呢?不久,他的儿子骑好马把腿摔坏了。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好事呢?果然,不久发生了战争,他的儿子因为腿坏不能上战场,一家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让学生找一些关于矛盾的实例(长与短,前与后,战争和和平。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由此得出矛盾的含义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出示材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
问:“离与合”的矛盾,只有对立吗“离”能离得开“合”吗?没有“离”哪里来的“合”?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为矛盾可以激发出人们的需求和进步的意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矛盾的定义及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同时分析矛盾在技术、经济、生态等领域中的应用。
矛盾的定义矛盾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冲突或矛盾。
矛盾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形形色色的对立,它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方面。
主要矛盾是在整个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支配下产生的矛盾。
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矛盾在不同领域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总体上,矛盾可以激发人们的需求和进步的意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以下是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1. 促进技术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并且人的需求又源于矛盾。
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
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新的矛盾。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产生了互联网数据保护、信息泄露等一系列的矛盾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矛盾又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为此,人们需要持续地探究和推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 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也是源于矛盾。
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矛盾,基于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效率,创新技术、探索新市场,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矛盾问题,例如经济收入不平衡、资源紧缺等等。
为此,需要系统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使得经济更为可持续。
3. 促进生态的平衡在生态领域,矛盾体现在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人类活动所利用的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一方面,要解决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
例如,中国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定企业生产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工业废水要达到一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