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231.03 KB
- 文档页数:4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重难点】矛盾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二、原理总结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
二者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二者的联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标要求】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习目标】1.矛盾的定义 2.斗争性的基本定义 3.同一性的基本定义 4.矛盾特殊性 5.矛盾的普遍性【重难点】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矛盾的定义和属性【学习方法指导】1.依据该学案通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相关题目2.在预习过程中熟记课前预习知识。
3.记出自己的疑问。
【课前预习】(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 矛盾的定义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一方的存在已另一方的存在为________,双方_____________。
二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__。
②.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________的倾向和趋势。
3.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__________,没有斗争性,就没有____________,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___同一性之中,并为____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___,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的作用: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和方法论:①.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两分法),全面的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①. 定义:____②.方法论要求______2、矛盾的特殊性①.三种情形: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②.方法论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①.关系:第一,相互联结: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另一方面,__________。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使用说明】1、课前,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
2、课堂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及其意义。
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学习重难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自主预习一】阅读教材67-68页完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矛盾的统一属性是()。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和()。
2、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指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二是()。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指矛盾双方()、()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名言分析: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B.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C.失败乃成功之母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E.“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G.“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判断:哲学上的“斗争性”是否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探究二:根据例子分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例“教学相长”:同一性以斗争性为(),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和发展;2.例“卖与买的关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没有(),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课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通研课本内容,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发现问题。
2、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探讨,充分展示,互相点评,分层次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2、能力目标:培养用矛盾观点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自主预习】(一)知识梳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__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相互对立的属性。
4.矛盾的__________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__________。
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__________;矛盾贯穿每一个事物发展的始终,即____________________。
6.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__________各有其特点。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__________、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__________ 决定的。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__________相统一的方法。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__________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__________的基础,是正确__________的关键。
【合作探究】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社会和谐,没有国家,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一派宁静、和平、幸福,与外界迥然不同的世外桃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 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掌握矛盾的特点和分类; - 理解矛盾的解决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矛盾的特点和分类;•矛盾解决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冲突、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
•矛盾是一切事物内部自始至终的存在。
2. 矛盾的特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3. 矛盾的分类•根据矛盾的性质分类:–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次要和次生矛盾: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根据矛盾的状态分类:–客观矛盾:存在于事物内部,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主观矛盾:存在于人的意识层面,有人为因素。
4. 矛盾的解决和事物发展•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矛盾的解决通过斗争和转化实现。
•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矛盾的思考。
2. 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矛盾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矛盾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例分析提供相关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解决如何推动事物发展。
4. 深化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将其整理成笔记。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以下不是矛盾的特点的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C. 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D. 客观矛盾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2.矛盾的解决通过()实现。
A. 合作 B. 和解 C. 斗争 D. 抗争2. 讨论题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实例,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讨论这些矛盾的解决对于事物的发展有何影响。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第一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重点内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二、知识梳理(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
2、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指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二是。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双方、的属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以及方法论(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2)方法论:我们要(承认)分析矛盾,勇于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2、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以及方法论(1)原理: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两者是共性和、和个别的关系(1)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A、运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了解的观点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这句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B、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D、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3、“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教学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1.矛盾概念。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教学难点】矛盾概念。
二、前课准备1.先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将前3课的主干内容理一理,弄清本课、本框在全册书中的地位。
2.利用10分钟左右的阅读书本p28—30,完成【生本对话A】、【生本对话B】。
3.选取【生生对话A】中的某一个对话内容提前作出思考,并尝试写出提纲。
三、教学过程(一)生本对话(二)生生对话【生生对话A 】有人认为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说消除一切矛盾,对吗?为什么?违背了什么哲理?“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 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徐州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三环和四环之间原准备占用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基本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徐州的林木覆盖率。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中央的要求,对全国农村而言,具有矛盾的普遍性。
因此,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2)徐州市存在着建绿化带与保护耕地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宜林则林,宜粮则粮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教学目标:(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理解矛盾的含义。
(3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4)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5)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6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2、学习重难点: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自主学习】(一)知识梳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完成以下思考题,熟记教材中重点知识,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3、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4、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5、理解矛盾的特殊性6、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思考:每一届的奥运会开幕式都会给人们留下特别深的印象,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其中的运用,使得奥运会开幕式更加美轮美奂. 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不同国家不同的底蕴、各具特色。
(1)如何正确看待各国奥运会开幕式?(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课堂上准备到黑板上展示)【合作探究】(一)小组交流并展示:(讨论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一:自主学习(展台展示)展示二:思考题(口述展示)展示三:整体感知(板书展示)【练习反馈】1、(2008年广东卷)“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2、(09年广东卷)下列选项蕴涵了矛盾的同一性的是()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2008年北京高考卷)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编制:朱永磊【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才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冇矛盾就没有世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口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预习内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仃)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___________ 0(2)孑盾的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是矛盾固冇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的属性。
(4)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__ ,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_______________ Z屮,并为____________ 所制约。
【课堂探究】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了的一段论述,并讨论:(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活动三:学牛阅读教材P69相关链接,并讨论思考:孑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存在怎样的关系?【知识梳理】1、 才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木观点,孑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