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 格式:ppt
- 大小:8.32 MB
- 文档页数:58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整体感知】: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目标】【预习导学】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1)服饰变迁的总体趋势:由、、、,逐渐向、、、转变。
(2)男子服饰:①传统服饰:鸦片战争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洋服饰—: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西合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基础上,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形成的。
在后的几十年里,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女子服装:改良式,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破除神权等法令;③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2)婚姻自由:、、以及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在中国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
②清末民初以来反对,主张。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一种时尚。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的演进。
(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
(3)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4)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电车:出现于年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②公共汽车:出现于年的。
③轮船: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年4月,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④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的迅速发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的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例题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刊杂志D.铁路交通思路与技巧: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报刊,时间是在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电影电视出现的时间是在1915年,电报电话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铁路交通出现于1881年。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参考教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课型]新授[第课时][教学目的]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亲身感受网络,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认识这些大众传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或者上网发送一封E-mail或者撰写小习作《我与网络》,开阔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
[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2.近代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
3.近代以来中国报刊业的发展(1)19世纪70年代:《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与新闻、商情、政论性报刊相比,通俗性报刊更能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
报刊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业(1)产生时间:20世纪20年代。
(2)发展状况:①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_一、课题: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二)知识梳理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表现变化总趋势:__(2)饮食:①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②西餐——19世纪40年代传入(3)建筑:传统民居__ ——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习俗:【合作探究1】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
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
材料四:时髦的高跟鞋“三寸金莲”绣花鞋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习俗变化【合作探究2】(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2)变迁的主要特征:【自主检测一】1、 (2011浙江)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2、(11天津)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3、 (2011江苏)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B.①②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2011·泉州模拟)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互联网的普及,说明大众传媒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史实,感受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资料整合;网页制作;过程简述;辩证评价。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课前探究1.大众报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中国电视网络迅速普及的原因有哪些?二、知识清单(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_______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_________》的出版,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国成立后,________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_______与_________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专门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人开办,服务对象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________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_______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随后,地方广播电台与_______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无线电广播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影(1)电影放映:1896年,在____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电影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2)电影制作: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______、张石川、周剑云、黎民伟、______等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电影导演;______、朱飞等是著名的男演员,__________、阮玲玉等是著名的女演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孤儿救祖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