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标内容]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开阔学生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教学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近代报刊按办报人员国籍可分两类:一是在华传教士办报;二是国人办报:又可分为新闻、商情、政论性及通俗性报刊四类。
※拓展1、《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2、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湖北蕲春张小东〖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四大传播媒介发展史实的归纳、概括||,来加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初步认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网络和图书馆||,主动来搜集有关的图片||,阅读分析有关影视发展的材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来加深对社会变迁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今的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规范||,合法上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诱惑||。
〖重难点〗重点:报刊、影视的发展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学生已经在初中八年级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学过“报纸的发展和电影艺术的传入”等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现在遗忘较多||,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则没有接触过||。
我校是农村高中||,教学条件存在局限||。
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学生对于网络诱惑的认识比较混乱||,急需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澄清||。
〖教学设计思路〗《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的第三课||。
本单元相对于旧人教高中历史教材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专题||,着重介绍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属于社会史的内容||。
本课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文字比较浅显易懂||,纵向线索很清晰||。
教材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罗列来很多史实||,看起来很简单||,但如何让学生学完后能比较准确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而且形成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整合教材资源并适当补充相关材料||,设计恰当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材料寻找信息||,解决问题||。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报刊代表,了解近代中国影视业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的发展概况,探究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大众报刊、影视与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历程,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深化对本课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近现代社会舆论环境的不断改善,认识大众传媒给社会带来的便利,正确面对诱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娱乐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知能力,本节课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克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借助图片、视频和现实生活实例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吸收知识点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同身受,得到思想上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大众报业、影视、互联网发展历程和标志性事件。
难点:正确看待不断更新的大众传媒,如何理性面对诱惑,追求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海报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热评图片,讨论: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传播媒介了解关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关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指出:报刊、影视、互联网等,由此导入新课。
上述这些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也就是所谓的传播媒介。
【讲授新课】1、创设情境一:这天,达康书记非常生气,因为香港镜鉴时政记者刘生为赚取避难官员和商人的钱财,在报纸上对汉东官场造谣污蔑,严重损害汉东市的良好形象。
达康书记虽然没有打人,但要求其大秘把报纸的老底给挖出来,然后给予实事求是的有力回击。
思考:如果你是达康书记的大秘,你能把中国报纸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吗?请学生结合教材72页总结归纳。
展示图片《邸报》,是古代的一种官方报纸,唐宋时就已出现。
现在存世最早的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现代中国的报刊业和广播影视业的主要成就。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3、探究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报刊、影视与互联网的发展史。
2、了解不同时期的优秀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组织学生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加深对互联网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2、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
二、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衣食住行、交通和传媒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密切关联。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新奇特异、意味深远的新鲜事物,揭开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序幕。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是近现代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1、材料收集法: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
2、列表归纳法:根据搜索的结果,列表归纳。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教学过程导入: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human”一词真正的意思是“属于人属的动物”,也就是有各种“人种”,可随环境的变迁最终被时间眷顾的仅剩下“智人”,而“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紧靠口耳相传,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和失传,传播范围也有限,因此陆续出现了各种信息传播媒介。
高中历史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新人
教版必修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亲身感受网络,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认识这些大众传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或者上网发送一封 E-mail或者撰写小习作我与网络,开阔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
教学课时:1 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 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学习: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实践活动:设计一张表格,调查你的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你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